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探析高危妊娠孕妇产前护理需求与护理干预研究。方法:入选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高危妊娠孕妇100例,按护理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予以规范化全程干预护理;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评估高危妊娠孕妇的产前护理需求;比较两组护理后心理应激能力T-AI分值及S-AI分值;比较两组护理后的满意情况。结果:高危妊娠孕妇产前需求包括胎儿状况76例(76.0%),孕妇的身体状况62例(62.0%),家庭支持58例(58.0%),高危妊娠相关知识47例(47.0%);护理后观察组的状态性焦虑(S-AI)、特质性焦虑(T-AI)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对照组的护理满意率分别为96.0%、6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危妊娠孕妇的产前护理需求主要为胎儿状况,规范化全程干预护理可有效提升孕妇的心理应激能力,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护理效果;高危妊娠;规范化全程干预护理
孕妇患有各种急慢性疾病和妊娠并发症,以及不良的环境、社会因素等,均可导致胎儿死亡、胎儿宫内生长迟缓、先天畸形、早产、新生儿疾病等,构成较高的危险性,从而增加了围产期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对高危妊娠孕妇应予以重点监护,尽量降低围产期发病率及死亡率[1]。有研究认为,高危妊娠孕妇进行规范化全程干预护理,可有效提升孕妇的心理应激能力,提高护理满意度,效果确切[2]。探析高危妊娠孕妇的产前护理需求及最佳护理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故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对高危妊娠孕妇进行规范化全程干预护理,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入选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100例高危妊娠孕妇,年龄20~40岁,平均年龄(24.9±3.2)岁,孕龄35-40周,平均孕周(38.9±1.2)周,其中经产妇53例,初产妇47例。所有患者按护理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每组50例,两组孕妇入院时的平均年龄、平均孕周、估计胎儿体重、骨盆测量结果、孕产次等基线特征大体一致(P> 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规范化全程干预护理,包括①心理干预:对孕妇进行心理疏导,孕妇常承受较大的心理负担,导致恐慌、焦虑等情绪,对其心理教育要态度温和,有耐心,多多鼓励开导患者,循序渐进,尽量满足孕妇的需求,使孕妇稳定情绪,以乐观积极和平和的心态面对分娩;②疼痛干预:向孕妇讲解分娩的过程,疼痛的持续时间,使其思想准备充足;同时进行呼吸式减痛分娩呼吸训练,使其疼痛力转移;③风险评估预防:早期筛查高危妊娠孕妇,重点管理监护,实时监测母婴生命体征情况;全面控制妊娠高血压隐患孕妇的血压情况,分析可能存在的血压上升、羊水过多情况;及时处理存在心脏杂音、妊娠贫血,预防产期可能出现的宫颈疾病、胎盘前置、胎盘早剥等情况。④健康教育:开展分娩知识讲座,通过图片、宣教材料、幻灯片等对其分娩减痛精神法、呼吸式减痛分娩、临产征兆、心理调节、新生儿护理等进行互动式分娩教育指导;⑤胎儿护理:加强对基线胎心率及周期性胎心率的监测;⑥多摄入高能量高蛋白饮食,补充氨基酸、维生素,对妊高症患者控制食盐的摄入;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控制饮食;⑦产科处理:提高胎儿对缺氧的耐受力,应用500ml 10%葡萄糖溶液缓慢静脉滴注,1次/日,治疗5-7d;对胎盘功能减退的孕妇间歇吸氧,30min/次,3次/日;遵医嘱应用硫酸镁抑制宫缩预防早产;加强产程护理及产褥期母婴的病情监护及用药。对照组实施孕妇及胎儿生命体征实时监测常规护理。
1.3判断和评估指标 评估两组孕妇的心理应激指标,包括状态性焦虑(S-AI)、特质性焦虑(T-AI)分值,各有20项;S-AI分级标准:1-完全没有,2-有些,3-中等程度;4-非常明显;T-AI分级标准:1-几乎没有,2-有些,3-经常,4-几乎总是如此。护理满意度包括满意、一般、不满意[3]。
1.4统计学处理分析 采用SPSS18.0软件系统分析所有数据,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则具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高危妊娠孕妇的产前护理需求 高危妊娠孕妇产前需求包括胎儿状况76例(76.0%),孕妇的身体状况62例(62.0%),家庭支持58例(58.0%),高危妊娠相关知识47例(47.0%)。
2.2 两组孕妇的心理应激指标水平 护理后观察组的状态性焦虑(S-AI)(42.5±4.5)、特质性焦虑(T-AI)(34.5±3.3)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状态性焦虑(S-AI)(47.8±8.2)、特质性焦虑(T-AI)(43.4±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护理满意度的评估比较 护理后观察组、对照组的护理满意率分别为96.0%、6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高危妊娠的孕妇和新生儿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均明显高于正常妊娠。以下因素可有助于识别高危妊娠:孕妇年龄低于18岁或高于35岁者;有自然流产、早产、死胎、难产等异常妊娠分娩史、合并妊高症、前置胎盘、胎盘早剥、羊水异常、胎儿宫内生长迟缓、过期妊娠等;伴有心脏病、糖尿病、高血压、肾病、肝炎等内科合并症;骨盆异常、多胎妊娠、巨大胎儿、胎位异常等;胎盘功能不全;妊娠期接触大量放射线、化学物质及盆腔肿瘤患者[4-5]。目前对孕妇的常规护理外,规范化全程干预护理已成为国内外医务工作者的重要研究课题[6]。
本研究对高危妊娠孕妇实施规范化全程干预性护理,以与患者进行交流沟通、启发为原则,通过对产妇进行知识宣讲、疼痛干预、心理疏导、高危风险评估、饮食护理和健康教育等规范化全程干预护理,提升孕妇对高危妊娠知识的认知能力,提高产妇的心理应激能力及护理满意度,提高护理满意度。规范化全程干预护理是现代护理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身心健康,获得最佳分娩效果的必备条件。本研究对高危妊娠孕妇进行规范化全程干预护理,结果显示:高危妊娠孕妇产前需求包括胎儿状况76例(76.0%),孕妇的身体状况62例(62.0%),家庭支持58例(58.0%),高危妊娠相关知识47例(47.0%);护理后观察组的状态性焦虑(S-AI)、特质性焦虑(T-AI)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对照组的护理满意率分别为96.0%、6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崔雪珍[7]的研究结果大体一致,说明高危妊娠孕妇的产前护理需求主要为胎儿状况,规范化全程干预护理可有效提升孕妇的心理应激能力,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王庆军,李武平.高危妊娠孕妇产前护理需求与护理服务模式[J].护理学报,2008,15(3):10-12.
[2] 李静,高孟翠,亓媛媛等.优质护理服务在高危妊娠孕妇产前护理中的应用[J].中医临床研究,2013,(10):115-116.
[3] 王跃军.高龄初产妇临床护理干预的效果观察[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5(9):19-20.
[4] 施围群.优质护理服务对改善高危妊娠孕妇产前护理需求及患者满意度的作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7):1839-1841.
[5] 王梅英,肖冬梅.护理干预对高危妊娠孕妇遵医行为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8,24(15):61-62.
[6] 张秀民,张秀安.产前护理干预对高危孕产妇的影响[J].河北医药,2014,(1):151-152.
[7] 黄嘉佳,洪蝶玟.孕妇产前检查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J].护理学报,2006,13(2):9-11.
关键词:护理效果;高危妊娠;规范化全程干预护理
孕妇患有各种急慢性疾病和妊娠并发症,以及不良的环境、社会因素等,均可导致胎儿死亡、胎儿宫内生长迟缓、先天畸形、早产、新生儿疾病等,构成较高的危险性,从而增加了围产期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对高危妊娠孕妇应予以重点监护,尽量降低围产期发病率及死亡率[1]。有研究认为,高危妊娠孕妇进行规范化全程干预护理,可有效提升孕妇的心理应激能力,提高护理满意度,效果确切[2]。探析高危妊娠孕妇的产前护理需求及最佳护理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故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对高危妊娠孕妇进行规范化全程干预护理,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入选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100例高危妊娠孕妇,年龄20~40岁,平均年龄(24.9±3.2)岁,孕龄35-40周,平均孕周(38.9±1.2)周,其中经产妇53例,初产妇47例。所有患者按护理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每组50例,两组孕妇入院时的平均年龄、平均孕周、估计胎儿体重、骨盆测量结果、孕产次等基线特征大体一致(P> 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规范化全程干预护理,包括①心理干预:对孕妇进行心理疏导,孕妇常承受较大的心理负担,导致恐慌、焦虑等情绪,对其心理教育要态度温和,有耐心,多多鼓励开导患者,循序渐进,尽量满足孕妇的需求,使孕妇稳定情绪,以乐观积极和平和的心态面对分娩;②疼痛干预:向孕妇讲解分娩的过程,疼痛的持续时间,使其思想准备充足;同时进行呼吸式减痛分娩呼吸训练,使其疼痛力转移;③风险评估预防:早期筛查高危妊娠孕妇,重点管理监护,实时监测母婴生命体征情况;全面控制妊娠高血压隐患孕妇的血压情况,分析可能存在的血压上升、羊水过多情况;及时处理存在心脏杂音、妊娠贫血,预防产期可能出现的宫颈疾病、胎盘前置、胎盘早剥等情况。④健康教育:开展分娩知识讲座,通过图片、宣教材料、幻灯片等对其分娩减痛精神法、呼吸式减痛分娩、临产征兆、心理调节、新生儿护理等进行互动式分娩教育指导;⑤胎儿护理:加强对基线胎心率及周期性胎心率的监测;⑥多摄入高能量高蛋白饮食,补充氨基酸、维生素,对妊高症患者控制食盐的摄入;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控制饮食;⑦产科处理:提高胎儿对缺氧的耐受力,应用500ml 10%葡萄糖溶液缓慢静脉滴注,1次/日,治疗5-7d;对胎盘功能减退的孕妇间歇吸氧,30min/次,3次/日;遵医嘱应用硫酸镁抑制宫缩预防早产;加强产程护理及产褥期母婴的病情监护及用药。对照组实施孕妇及胎儿生命体征实时监测常规护理。
1.3判断和评估指标 评估两组孕妇的心理应激指标,包括状态性焦虑(S-AI)、特质性焦虑(T-AI)分值,各有20项;S-AI分级标准:1-完全没有,2-有些,3-中等程度;4-非常明显;T-AI分级标准:1-几乎没有,2-有些,3-经常,4-几乎总是如此。护理满意度包括满意、一般、不满意[3]。
1.4统计学处理分析 采用SPSS18.0软件系统分析所有数据,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则具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高危妊娠孕妇的产前护理需求 高危妊娠孕妇产前需求包括胎儿状况76例(76.0%),孕妇的身体状况62例(62.0%),家庭支持58例(58.0%),高危妊娠相关知识47例(47.0%)。
2.2 两组孕妇的心理应激指标水平 护理后观察组的状态性焦虑(S-AI)(42.5±4.5)、特质性焦虑(T-AI)(34.5±3.3)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状态性焦虑(S-AI)(47.8±8.2)、特质性焦虑(T-AI)(43.4±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护理满意度的评估比较 护理后观察组、对照组的护理满意率分别为96.0%、6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高危妊娠的孕妇和新生儿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均明显高于正常妊娠。以下因素可有助于识别高危妊娠:孕妇年龄低于18岁或高于35岁者;有自然流产、早产、死胎、难产等异常妊娠分娩史、合并妊高症、前置胎盘、胎盘早剥、羊水异常、胎儿宫内生长迟缓、过期妊娠等;伴有心脏病、糖尿病、高血压、肾病、肝炎等内科合并症;骨盆异常、多胎妊娠、巨大胎儿、胎位异常等;胎盘功能不全;妊娠期接触大量放射线、化学物质及盆腔肿瘤患者[4-5]。目前对孕妇的常规护理外,规范化全程干预护理已成为国内外医务工作者的重要研究课题[6]。
本研究对高危妊娠孕妇实施规范化全程干预性护理,以与患者进行交流沟通、启发为原则,通过对产妇进行知识宣讲、疼痛干预、心理疏导、高危风险评估、饮食护理和健康教育等规范化全程干预护理,提升孕妇对高危妊娠知识的认知能力,提高产妇的心理应激能力及护理满意度,提高护理满意度。规范化全程干预护理是现代护理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身心健康,获得最佳分娩效果的必备条件。本研究对高危妊娠孕妇进行规范化全程干预护理,结果显示:高危妊娠孕妇产前需求包括胎儿状况76例(76.0%),孕妇的身体状况62例(62.0%),家庭支持58例(58.0%),高危妊娠相关知识47例(47.0%);护理后观察组的状态性焦虑(S-AI)、特质性焦虑(T-AI)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对照组的护理满意率分别为96.0%、6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崔雪珍[7]的研究结果大体一致,说明高危妊娠孕妇的产前护理需求主要为胎儿状况,规范化全程干预护理可有效提升孕妇的心理应激能力,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王庆军,李武平.高危妊娠孕妇产前护理需求与护理服务模式[J].护理学报,2008,15(3):10-12.
[2] 李静,高孟翠,亓媛媛等.优质护理服务在高危妊娠孕妇产前护理中的应用[J].中医临床研究,2013,(10):115-116.
[3] 王跃军.高龄初产妇临床护理干预的效果观察[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5(9):19-20.
[4] 施围群.优质护理服务对改善高危妊娠孕妇产前护理需求及患者满意度的作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7):1839-1841.
[5] 王梅英,肖冬梅.护理干预对高危妊娠孕妇遵医行为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8,24(15):61-62.
[6] 张秀民,张秀安.产前护理干预对高危孕产妇的影响[J].河北医药,2014,(1):151-152.
[7] 黄嘉佳,洪蝶玟.孕妇产前检查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J].护理学报,2006,13(2):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