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中高考试题改革力度的加大,作文在中高考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如何写出满意的考场作文,已经成为老师和同学们最为关注的问题。笔者作为中学一线教师,参加了多年的阅卷工作,发现学生作文中存在的诸多弊病,令人不安,引人深思。笔者真诚希望自己的诊断与剖析,能给莘莘学子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给中学作文教学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考。
一 病状陈述与诊断
1 叙议杂糅的文体错乱
近年来,考试作文的难度有所下降,体裁不再作单一的限制,试题一般都有“文体不限”的提示,考生可以自由选择自己最擅长的文体进行写作。但从考场作文来看,有部分学生误认为“淡化文体”就是不要文体,“文体不限”就是取消文体,随心所欲,致使所写文章文体特点不突出。有的文章开头像议论文,有论点,有论据,但写着写着就变成了记叙文;有的文章像记叙文。但又缺少时间、地点、事件等要素,显得不伦不类。
笔者认为,“文体不限”,只是将选择文体的权力下放给考生,由考生根据题目和作文要求或个人爱好特长,自由选择文体,但一旦选定了文体,就要符合该文体的写作规律,即具有明显的文体色彩,不能搞成“四不像”。记叙文,要有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情节;要有一二个(以一个人为主)鲜活的人物形象;主要是记叙和描写,特别是细节描写,少发议论少抒情。议论文,要有中心论点或论题,文字表达主要是讲道理,事例叙述一定要简明扼要。
2 形式包装下的内容空泛
部分考生一味在作文形式上求“奇”求“新”,作文包装成为一种时尚。很多考生注重套用看似时髦的结构形式,日记体、小标题、题记、后记、排比段使用频率很高。没有相对开阔的思维,没有相对丰富的知识积累,往往牵强附会,文不对题,有的甚至演化为几件毫无关联的事情机械拼凑,生硬组合,读之无味。
笔者认为,文章的内容决定形式,这是人所共知的。至于用怎样的形式来写,要根据内容、文体的需要,不必刻意去包装。有些考生一心想在形式上出新,而忽视内容的充实,严重的偏离写作考试的指向。阅卷教师更喜欢读那些丰厚的内容与得体的形式完美结合的文章,特别是生动新鲜、原汁原味的反映当代中学生生活的文章,这些文章,使人越读越年轻,越读越有兴味。
3 华丽语言伪饰的情感苍白
学生作文中的浮华风早就引起了语文教育界的重视,很多学生作文片面地追求用词造句的华丽,大量堆砌辞藻,滥引古诗词,铺排句段,但读起来无法找寻到作者真实情感的流动,无法捕捉到文脉所在。
笔者认为,学生要自觉积累词句,而且要善于把积累的好词好句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让自己的语言靓丽起来,这本身并没有错。事实上,中学阶段,学生就应该大量积累好词好句好段,并大胆使用。但语言是表达思想情感的载体,只有内容丰厚、情感真挚的文章才能真正打动人。
4 套作抄袭下的虚假造作
目前中考题目呈大众化的趋向,考生的作文模仿抄袭的痕迹较浓,模式化倾向严重。有的考生为了所写事情意义“深刻”。所写人物“高大”,喜欢胡编乱造,任意拔高,或者写父母双亡,或者写亲人身患绝症,或者写自己断手断脚……作文真实性问题。引起了语文界的普遍关注。
笔者认为,造成这种作文千人一面,内容造作,虚情假意的现象,其关键因素在于“无我”导致的情感荒芜。亲情、师生情是学生考场作文最常见的选材方向。可是,很少有学生在写自己的母亲时,眼前坐着的是自己的母亲;写自己的老师的,眼前浮现的是自己的老师……这样“编”出来的文章,哪会有真情实感,哪有叙事的真实呢?只有叙写出自己的生活,展示生活细节,把自己真情实感融入其中,才能写出感动自己、打动他人的文章。那种编造故事,脱离自己的生活,甚至靠移花接木写出的文章必然矫情做作。
二 病因透视
第一,作文命题方向的影响。近年来作文文体全面放开,自选文体,淡化了文体要求,不再局限于记叙文、议论文等,书信、寓言、戏剧、小品、演讲稿、病历、审判书等纷纷登场,这无疑为考生自由发挥、展示个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随之而来的是,一些同学产生错误认识,认为不限文体就是不讲求文体,怎么写都行,淡化了文体训练意识。平时不注意记叙文、议论文等常见文体的训练。加上个别另类中考满分作文出炉后受到媒体热捧,这些因素深深地影响了广大同学。大家盲目追求所谓新的作文形式,结果丧失了自我,为追求新奇而故意选用一些“非常规”文体。
第二。沉重的课业负担影响。繁重的功课使学生难得有时间走进生活、深入生活、思考生活,因而缺乏对生活的细致观察,缺少社会生活体验,结果取材范围狭窄,仅囿于个人狭小的空间,写不出反映生活的作文。
第三,考试的功利性影响。一方面,学生为了应付考试日常学习只重视看各类作文选,而忽视或懒于读典范性的文章,甚至一些学生为获得考场作文高分背范文模仿宿构作文,为迎合阅卷教师的心理过分追求华丽的辞藻只重视形式的表达而忽略对内容的追求。另一方面,老师教学中过分强调考场作文的价值取向,规定作文必须要表达伟大的理想、积极的意义、高尚的情操等,扭曲了写作本应具有的作为个人表情达意的功能,容易造成学生说假话、大话、空话的现象,导致虚情假意的“伪圣”之作泛滥。
三 应对策略
第一,教师在作文教学中,有意识增强学生的文体意识,重视文体规范,进行文体训练。
教师在作文教学的指导与训练中,既要重视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的训练,又要重视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三类文体和童话、小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样式的写作导引训练。让学生对这些文体、文学样式的写法特点娴熟于胸。
如在议论文单元阅读教学时,要有意识突出议论文文体特征。可让学生按议论文三要素分析这些课文,以课文为范例把握议论文的基本特征和写法,并设题训练。
小说是最典型的记叙文。他有典型的人物,曲折的故事情节,精到的环境描写,这些都是好的记叙文应该具备的。在小说单元阅读教学时,可有意识进行记叙文写作训练。一次训练不要贪大求多,可以分别从人物、情节、景物环境等几个方面分步训练,一次一个重点,各个击破。例如一次训练人物刻画,练肖像、神态、语言、动作等描写;又一次训练景物、场面描写;再一次进行故事情节专项训练,包括练伏笔、悬念、过渡、照应、波澜等具体技法,哪一点存在问题,就重点训练哪一点。最后强化综合训练。
如此训练,成效是很显著的。学生作文写什么就是什么,文体特征很突出,不会再出现很难确定文体的“四不像”文章。如果试题本身要求写某种文体,就按这种文体来写;“文体自选”的话题作文,还可以选择自己最擅长的文体尽情书写。
第二,教师要引导学生多关注现实生活,思考社会人生,提高自身审美素养。
教师要引导学生多关注社会、关注自然、关注人生、关注人类的进步和发展,平时要从现实生活中多积累一些鲜活的写作素材。教师要切实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引导学生写反映生活的作文,构建作文与生活、与自身成长的内在联系。强调为自己写作,作文是记录自己生活、自己内心世界的自我反思、自我愉悦以及对现实生活的反映。
“语文小天地,社会大课堂”,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到社会这个大环境中去认识生活,体验生活,学习语言,运用语言。要特别重视语文实践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学生也要有“事事关心”的热情,善于拓宽自己的生活空间,走出书斋,走出校园,积极参加社会活动,丰富生活阅历,增强情感体验。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有思想、有张力、有时代精神。
第三,学生要扩大阅读视野,积淀丰厚底蕴。
只有“厚积”,才能“薄发”。缺少丰厚积淀的考生是无法写出文质兼美、大气磅礴的华章的。文化底蕴最能提升文章的思想品位和文化品位。只有在阅读中潜移默化,耳濡目染。广泛积累,才能在作文中广征博引,引经据典,写出充满智慧的话语,使文章熠熠生辉,闪耀着思想的光芒。
考生应该抢占以下八个文化制高点:①课本名篇;②读本精华;③名人传记;④感人故事;⑤文化散文;⑥鲜活时文;⑦名人名言;⑧睿智心语。摘抄、记诵课内外丰富的语言材料,丰富自己的语言储备。扩大阅读视野,从中汲取精神养料,提高思想修养。
一 病状陈述与诊断
1 叙议杂糅的文体错乱
近年来,考试作文的难度有所下降,体裁不再作单一的限制,试题一般都有“文体不限”的提示,考生可以自由选择自己最擅长的文体进行写作。但从考场作文来看,有部分学生误认为“淡化文体”就是不要文体,“文体不限”就是取消文体,随心所欲,致使所写文章文体特点不突出。有的文章开头像议论文,有论点,有论据,但写着写着就变成了记叙文;有的文章像记叙文。但又缺少时间、地点、事件等要素,显得不伦不类。
笔者认为,“文体不限”,只是将选择文体的权力下放给考生,由考生根据题目和作文要求或个人爱好特长,自由选择文体,但一旦选定了文体,就要符合该文体的写作规律,即具有明显的文体色彩,不能搞成“四不像”。记叙文,要有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情节;要有一二个(以一个人为主)鲜活的人物形象;主要是记叙和描写,特别是细节描写,少发议论少抒情。议论文,要有中心论点或论题,文字表达主要是讲道理,事例叙述一定要简明扼要。
2 形式包装下的内容空泛
部分考生一味在作文形式上求“奇”求“新”,作文包装成为一种时尚。很多考生注重套用看似时髦的结构形式,日记体、小标题、题记、后记、排比段使用频率很高。没有相对开阔的思维,没有相对丰富的知识积累,往往牵强附会,文不对题,有的甚至演化为几件毫无关联的事情机械拼凑,生硬组合,读之无味。
笔者认为,文章的内容决定形式,这是人所共知的。至于用怎样的形式来写,要根据内容、文体的需要,不必刻意去包装。有些考生一心想在形式上出新,而忽视内容的充实,严重的偏离写作考试的指向。阅卷教师更喜欢读那些丰厚的内容与得体的形式完美结合的文章,特别是生动新鲜、原汁原味的反映当代中学生生活的文章,这些文章,使人越读越年轻,越读越有兴味。
3 华丽语言伪饰的情感苍白
学生作文中的浮华风早就引起了语文教育界的重视,很多学生作文片面地追求用词造句的华丽,大量堆砌辞藻,滥引古诗词,铺排句段,但读起来无法找寻到作者真实情感的流动,无法捕捉到文脉所在。
笔者认为,学生要自觉积累词句,而且要善于把积累的好词好句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让自己的语言靓丽起来,这本身并没有错。事实上,中学阶段,学生就应该大量积累好词好句好段,并大胆使用。但语言是表达思想情感的载体,只有内容丰厚、情感真挚的文章才能真正打动人。
4 套作抄袭下的虚假造作
目前中考题目呈大众化的趋向,考生的作文模仿抄袭的痕迹较浓,模式化倾向严重。有的考生为了所写事情意义“深刻”。所写人物“高大”,喜欢胡编乱造,任意拔高,或者写父母双亡,或者写亲人身患绝症,或者写自己断手断脚……作文真实性问题。引起了语文界的普遍关注。
笔者认为,造成这种作文千人一面,内容造作,虚情假意的现象,其关键因素在于“无我”导致的情感荒芜。亲情、师生情是学生考场作文最常见的选材方向。可是,很少有学生在写自己的母亲时,眼前坐着的是自己的母亲;写自己的老师的,眼前浮现的是自己的老师……这样“编”出来的文章,哪会有真情实感,哪有叙事的真实呢?只有叙写出自己的生活,展示生活细节,把自己真情实感融入其中,才能写出感动自己、打动他人的文章。那种编造故事,脱离自己的生活,甚至靠移花接木写出的文章必然矫情做作。
二 病因透视
第一,作文命题方向的影响。近年来作文文体全面放开,自选文体,淡化了文体要求,不再局限于记叙文、议论文等,书信、寓言、戏剧、小品、演讲稿、病历、审判书等纷纷登场,这无疑为考生自由发挥、展示个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随之而来的是,一些同学产生错误认识,认为不限文体就是不讲求文体,怎么写都行,淡化了文体训练意识。平时不注意记叙文、议论文等常见文体的训练。加上个别另类中考满分作文出炉后受到媒体热捧,这些因素深深地影响了广大同学。大家盲目追求所谓新的作文形式,结果丧失了自我,为追求新奇而故意选用一些“非常规”文体。
第二。沉重的课业负担影响。繁重的功课使学生难得有时间走进生活、深入生活、思考生活,因而缺乏对生活的细致观察,缺少社会生活体验,结果取材范围狭窄,仅囿于个人狭小的空间,写不出反映生活的作文。
第三,考试的功利性影响。一方面,学生为了应付考试日常学习只重视看各类作文选,而忽视或懒于读典范性的文章,甚至一些学生为获得考场作文高分背范文模仿宿构作文,为迎合阅卷教师的心理过分追求华丽的辞藻只重视形式的表达而忽略对内容的追求。另一方面,老师教学中过分强调考场作文的价值取向,规定作文必须要表达伟大的理想、积极的意义、高尚的情操等,扭曲了写作本应具有的作为个人表情达意的功能,容易造成学生说假话、大话、空话的现象,导致虚情假意的“伪圣”之作泛滥。
三 应对策略
第一,教师在作文教学中,有意识增强学生的文体意识,重视文体规范,进行文体训练。
教师在作文教学的指导与训练中,既要重视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的训练,又要重视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三类文体和童话、小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样式的写作导引训练。让学生对这些文体、文学样式的写法特点娴熟于胸。
如在议论文单元阅读教学时,要有意识突出议论文文体特征。可让学生按议论文三要素分析这些课文,以课文为范例把握议论文的基本特征和写法,并设题训练。
小说是最典型的记叙文。他有典型的人物,曲折的故事情节,精到的环境描写,这些都是好的记叙文应该具备的。在小说单元阅读教学时,可有意识进行记叙文写作训练。一次训练不要贪大求多,可以分别从人物、情节、景物环境等几个方面分步训练,一次一个重点,各个击破。例如一次训练人物刻画,练肖像、神态、语言、动作等描写;又一次训练景物、场面描写;再一次进行故事情节专项训练,包括练伏笔、悬念、过渡、照应、波澜等具体技法,哪一点存在问题,就重点训练哪一点。最后强化综合训练。
如此训练,成效是很显著的。学生作文写什么就是什么,文体特征很突出,不会再出现很难确定文体的“四不像”文章。如果试题本身要求写某种文体,就按这种文体来写;“文体自选”的话题作文,还可以选择自己最擅长的文体尽情书写。
第二,教师要引导学生多关注现实生活,思考社会人生,提高自身审美素养。
教师要引导学生多关注社会、关注自然、关注人生、关注人类的进步和发展,平时要从现实生活中多积累一些鲜活的写作素材。教师要切实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引导学生写反映生活的作文,构建作文与生活、与自身成长的内在联系。强调为自己写作,作文是记录自己生活、自己内心世界的自我反思、自我愉悦以及对现实生活的反映。
“语文小天地,社会大课堂”,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到社会这个大环境中去认识生活,体验生活,学习语言,运用语言。要特别重视语文实践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学生也要有“事事关心”的热情,善于拓宽自己的生活空间,走出书斋,走出校园,积极参加社会活动,丰富生活阅历,增强情感体验。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有思想、有张力、有时代精神。
第三,学生要扩大阅读视野,积淀丰厚底蕴。
只有“厚积”,才能“薄发”。缺少丰厚积淀的考生是无法写出文质兼美、大气磅礴的华章的。文化底蕴最能提升文章的思想品位和文化品位。只有在阅读中潜移默化,耳濡目染。广泛积累,才能在作文中广征博引,引经据典,写出充满智慧的话语,使文章熠熠生辉,闪耀着思想的光芒。
考生应该抢占以下八个文化制高点:①课本名篇;②读本精华;③名人传记;④感人故事;⑤文化散文;⑥鲜活时文;⑦名人名言;⑧睿智心语。摘抄、记诵课内外丰富的语言材料,丰富自己的语言储备。扩大阅读视野,从中汲取精神养料,提高思想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