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大的艺术享受

来源 :读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ngtian206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如我国的《尚书》、《论语》、《庄子》、《道德经》、《荀子》、《孟子》以至《史记》、《战国策》等书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一样,古希腊、罗马的许多有关哲学、历史、法律、天文、地理等的著作,也都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言必希腊、罗马,固非必要;但正如我们不能不涉猎《论语》、《庄子》,我们也不可不多少涉猎古希腊·罗马的著作,它们代表人类文化(包括文学)在一定历史时期的高度,而且至今“仍未失去他们的重要历史地位,他们的作品继续给后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湖南人民出版社最近出版的《散文译丛》,第一辑十册中包括了罗念生先生编译的《希腊罗马散文选》一书。我禁不住要说,编译和出版这类书真是功德无量。我们从事散文创作的作家们中间,通晓拉丁文者可能为数不多。罗先生是我国翻译界的老前辈和专家,他精通这种古老文字,所以他责无旁贷地编译了这本书,使我们得以沐浴于古希腊文化的光天丽日之中,这的确是莫大的艺术享受。
  古希腊罗马的散文中,历史、地理、传记的著述,哲学的著述和演说辞为其三个主要种类,以后文体逐渐发展,日益繁多。机智、善辩、博学、端庄,说来娓娓动听而又从容不迫,我所读到的古希腊罗马散文几乎都具有此等特点,而又各具特色。大约在四十年代,我在闽北一个四面生长苍郁的杉木林的山村里就读(当时,一些高等学校迁至偏僻山区办学)。我至今记得学校门前有一座浮桥,我常在桥上乘凉并读《西塞罗文录》(梁实秋译)。其中《论老年》有一段话(我至今记得):
  
  少年老成是我所赞许的,但是老年而有少年气象亦是我所赞许的。凡是老年而有青年气象的人,身体虽老,精神不会老的。
  
  我当时才二十多岁。奇怪的是,我当时竟以这些话来观察我周围的年轻友人,观察年老的师长。《西塞罗文录》可能是我最初认识罗马文学的一条通径。《西塞罗文录》中除《论老年》外,尚有《论友谊》,也是博学善辩、通晓人情的一篇令人读了感到愉悦的散文。
  《希腊罗马散文选》中也选译了《论老年》和西塞罗的《第一篇控告卡提利那辞》,此外还有柏拉图等其他七位哲人、演说家的散文作品十多篇。尤其是柏拉图的《苏格拉底的申辩》(严群译),真是妙极了。小普林尼的作品颇为接近现代的抒情散文。象他描绘一次维苏威火山爆发的情景:
  
  ……那块云是从那座山升起来的,远处观看的人分辨不清楚,——它是从维苏威山升起的,那是后来才知道的,——论形状,与松树的树冠最相象。它象是被一株无比高大的树干举向天空,无数的枝条向四方伸展,我想那是因为它被新聚集的气流托起,在空气力乏之后无所依赖,或者甚至因为被自身的重量所制服,因而向四面消散,有时呈白色,有时乌黑混浊,好象是把泥土和尘埃一起裹挟而上。
  
  ——王焕生译《致塔西陀》
  
  这样的美文,在四十年代,我也从《陀螺》(周作人译)中读到过。
  “文化大革命”以后,我忽然怀念《西塞罗文录》、《陀螺》。托人在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各复印一册。现在手头又有了一册《希腊罗马散文选》,兴到时,可以随意披阅了,真乃一大幸事。
  
  (《希腊罗马散文选》,罗念生编译,湖南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五年七月第一版。
其他文献
林庚先生谈诗是久负盛名的。这固然与他多方面的深厚修养分不开,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新诗的写作。在古典诗歌,尤其是唐诗的研究中,林先生曾以他诗人的直觉和艺术感受力,提出过许多新鲜独到的见解,为学界带进清新的空气。这次结集出版的《唐诗综论》,汇录了林先生五十年来唐诗研究的成果,得以领略其“纵谈唐音,追慕李杜”的高远情操与颖悟洒脱的诗人本色,如清风朗月,高山流水,已别是一种境界。深爱唐诗的读者们当自有会
评萧功秦《儒家文化的困境》    当西方列强在上世纪中叶仰仗坚船利炮突入中土以后,所谓“夷狄”和华夏的关系颠倒过来了。堂堂中华帝国不只是经济凋敝、政治腐败、军事无能,而且从统治的神经中枢到村野市井小民普遍表现出惶惑、无知、幻想和盲目,整个民族无法以理性应对危局。第三批“走向未来”丛书推出的一本新著《儒家文化的困境》,便着眼于从后一个方面纵观近代文化的嬗变。作者通过解析近代士大夫文官集团的价值观念、
胡思升的《人海沉浮录》是他在近几十年现实生活中采撷的真人真事片断。读着它,犹如站在人海岸边,看着波翻浪涌,听着涛声澎湃。有人从这大海的底层,劈波斩浪,升腾浪峰;有人经不起摔打,从浪峰跌入海底;也有人在海浪中,飘飘摇摇,上上下下,了此一生……在这人群中有叱咤风云的元帅、总统,也有画坛新秀、影坛明星……虽属片断,但可以说,每个人都是一部历史,而本书的可贵处也就在于历史感。书中写了宋庆龄、彭德怀、陆定一
有人说,写文章,小题可以大做,大题也可以小做。读书是个大题目,我就按照大题小做的办法,写点琐琐碎碎的回忆吧。我是从初小四年级开始看小说的,启蒙的是《镜花缘》。这个书的前半部对于十岁的孩子是有很大的吸引力的:君子国,大人国,无肠国,黑齿国,两面国,女儿国,没有哪个故事不新鲜。当然,那时候是完全不了解这些故事的讽刺意义的,只是觉得有趣而已。我发现这部书是寄住在一个亲戚人家的时候,我记得当我看到林之洋等
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对于文学家和读书界是难忘的。一大批被称之为“伤痕文学”的作品轻而易举地征服了众多的读者。那一时期的作品,几乎篇篇都在述说着国家的兴亡、民族的荣枯,而公众也渴求从作品中获取转折时期的重要社会信息。而今天的公众,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兴趣却已转向了以娱乐为其主要功能的“通俗文化”,严肃的纯文学失去了大量的读者,而为大批软性刊物取而代之。当今的文学家,已不屑于急急忙忙地告诉别人一些什
余冠英先生曾经说过,想把历代诗话谈到作家的话,按照一个个作家分别编集起来。这样,研究某一作家时,历代诗话中有关这位作家的材料都汇集在一起,便于参考。《历代诗话论作家》,正是实现了余先生的想法。据本书的《凡例》说:“这部《历代诗话论作家》,共选作家三百余人,收较有影响的诗话一百余种。上编收辑《诗品》及唐、宋诗话,下编收辑金、元、明、清诗话。考虑到《诗经》、《乐府》、《古诗十九首》对后代诗歌的发展有较
《读书》一九八四年第十一期《品书录》载程天权《读点校本》一文,对中华书局新近版刘俊文点校的《唐律疏议》中,将“疏议曰”点作“〔疏〕议曰”持不同看法,认为这样做不当,“疏议”不可分,当以〔疏议〕曰”为是。我以为刘书的作法正确,是吸收了最新的研究成果。  敦煌文书为解决这一悬案提供了实物证明。前辈学者王重民先生,在《敦煌古籍叙录》中,对此进行过论述:    按是书原名《律疏》,长孙无忌等《进表》云:“
读《生产力的四次革命》    十年前,我们的民族正处在一场空前的大灾难之中,一群假马克思主义的骗子正在起劲地批判所谓的“唯生产力论”,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陷于前所未有的混乱之中,国民经济濒于崩溃的边缘。而在这个时候,从本世纪四十年代开始的科技革命在世界范围内正获得长足的进展。科技革命的成就,不仅使西方学者为之瞩目,而且引起了各国马克思主义者的密切关注。民主德国享有盛名的于尔根·库钦斯基教授的《生产力
《中国近代报刊史》(山西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一年六月版,一九八二年第二次印刷)第189页说:“蒋智由字惺斋,号观云,诸暨人”。第575页又说:“担任《政论》主编的蒋智由,是政闻社的主要骨干。蒋字星斋,别号观云、愿云、因明子,浙江海宁人,……”看了真叫人疑疑惑惑,无所适从!其实,留日学生于一九○三年创办的《浙江潮》第三期上记载得明明白白:蒋智由,绍兴诸暨人,光绪28年12月到东(京)。蒋智由就是以精于军
美国联邦政府的很多部门处于关闭状态已经数周。除了一些关键性的政府职能部门如机场安检、航空管制、海关检查等正常运作以外,其他部门均关门歇业。38万名联邦工作人员被强制无薪休假,关键岗位的42万名联邦政府职员继续上班,但从2018年12月22日起就领不到工资。笔者撰稿时,关门状况仍在持续。  随着政府关门时间的延长,民生也逐渐开始受到影响。比如,美国运输安全管理局的员工被迫无薪工作,越来越多的员工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