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J91 文献标识:A文章编号:1006-7833(2012)03-000-01
摘要香港电影传承并呈现着华夏文化的精神内涵与审美品格,尤其是在新世纪的初期,新生代女性导演崭露头角,成为国际影坛上一道靓丽的风景。香港导演麦曦茵以自身敏感、细腻、自感强等女性特质和女性意识,将传统学与现代精神相衔接,本文就以此为基本做出文本分析。
关键词女性导演女性主义文化场域商业性文艺电影
一、影片文化背景分析
麦曦茵(英文:Heiward MAK Hei-yan,1984年8月21日-),是香港其中一位最年轻的导演及编剧,著名作品有《烈日当空》及《前度》等。2011年,她与著名导演彭浩翔共同完成的作品<志明与春娇>获得了香港电影金像奖。
前度可以说是一部港女成长史在香港一直以来的商业片氛围中。影片通过港女周怡不断更换恋人,回顾前度的历程,在并不平顺的爱情路上来回折返的周怡,拥有过快乐,学习过悲伤,在这条前行的旅途中不断成为别人的前度,也从每一个前度身上体验成长。每一个承诺过要带周怡前往旅行的人,最终都无法与之成行,她发现自己需要选择的不是和谁去旅行,而是选择如何通过自己拥有新的人生,最后,从女性主义的角度来看,周怡完成了自身的女性意识觉醒和蜕变,独自踏上旅程,开始属于自己的旅行。更加柔软的女性视角,还是穿插了软性广告和香港的商业宣传,但却透露出这个初出茅庐的84年年轻女导演,或者说新一代已经在接受女性平等,享受和男性恋爱的西方女性主义思想的新港女的观点。这无疑不是大众文化语境下表露女性主义观点较为成功的一部影片。
由于香港娱乐电影的制作模式都是要直接获取利润的,那么其表现的文化都是最最大众的文化范畴,所以其文本内容不能精英化,以免大众不能接受,事实证明,如果我们用静态的眼光来看,内地、台湾的精英型文艺电影和香港的大众型商业电影不都乏一些优秀电影,当然,是符合其各自的文化审美标准,但是,假设我们以“动态”的眼光,即从电影文本的“再生产”过程来看待此问题,那么,内地、台湾的精英型电影的“再生产”能力其实是很弱的,这点也可以完整的解释为什么内地的第六代电影在后期转向了商业电影的制作,而反观香港电影的是,香港的大众型商业电影的“再生产”能力是最强的,始终充满着活力。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香港的电影作为文化资本,他可以很好的将商业目的融合进文化内涵加以表达,并把文化气息可以与商业资本加以融合甚至转换。作为产品的香港电影的 “文艺场域”在生产文化实践时受到其他资本场域制约,这结果却被错误视为电影本身自己的原则,所以使得本来是艺术言志的电影世纪上是无法完全区分艺术与商业的区分,其“艺术言志”位置则变成了巩固中心存在的边缘。香港商业电影索性将商业和艺术合二为一了。这种几乎是本末倒置的情况使受众对人文电影接受反而受到了影响。大众对台湾的新族群电影、内地第六代作品产生抗拒,因为他们看来沉闷又晦涩。而香港的艺术电影像是本文所书写的这部<前度>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相反将文化资本融入艺术言志之中,使其在大收票房的同时,又能为文化审美标准所认可。
二、麦曦茵之<前度>的女性主义意识
其中电影的结尾是献给恋爱超过一次的人,实际上这已经开始和传统的中国要求女性从一而终的思想开始违背,而作为为大众所接受和欣赏的商业化文艺电影,也带给我们思索,我们的大众文化实际上是所有文化氛围中最宽容,最具备包容性的,但是,事实上,有时间出于商业和票房的考虑,女性电影依然在屈从于现世的价值观。前度最终的落脚点还是在恋爱的纠缠上,女主角真正的思想的改变,还是为导演归结为一个薄命上。 古时说的”薄命”,所指不是年少守寡,遭遇恶婆婆被赶出家门,便是沦落青楼,就是鸨母强逼接客的弱女子。进入新时代这一词有了新的解释,形容美丽独身女子被男人如蚁附羶,却因为种种原因,被对方见异思迁,或自己把持不定,总之就是没法获得长相廝守,便谓之”薄命”。而麦导所描绘周怡这样一个形象正是这样与以往经典女性形象不同的新式形象,描摹刻骨,但是却出于大众价值体系的考量,或者是商业性的原因,并没有深入的探究,
香港这座城市由于曾经的殖民地身份留下的政治印痕,在社会的变革发展中,港人也随之一次次的被变革。在这座城市华丽与繁华的背后存在着迷失和漂泊的精神内涵。在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环境中,香港人在超越于平常都市中感受更多历史和变迁给他们生存带来的冲击,他们内心深处更有一种“无根”之感,存在着漂泊之苦。
电影《前度》,如同伴随漂离之苦味的爱情浓茶。在漂泊的香港女性电影人中,麦曦茵等对于在香港城市环境下漂泊打拼的女性有着更多的描摹和刻画。她的作品对于飘泊在外的女性在都市化进程中迫于生存甚至在加班中猎取恋情都有所描摹。周怡没有属于自己房间的,不断在搬家,游走在不同男性之间的周怡就是很好的表现,直至影片结束,机场旅行的开始,也是从一个旅程到另一个旅程的迁移,家,似乎从未在香港一些女性编剧导演的字典中出现过
对成长与青春的个人经历,是香港电影女导演常选题方向。她们从自己的经验出发,在自己少年时代的青春岁月中选择题材,将其中的成长历程逼视放大。她们将女性的青春记忆、心灵发展历史,自我成长体验等与乡村城市化进程相统一起来。用悲悯的情环观照平凡人的生存境遇,体现了编剧真诚的人文目光审视下女性个体的成长体验。
参考文献:
[1]杨曙.近二十年三地华语片文化状态研究.扬州大学.2010.11.
[2]孙晓虹.历史与女性的抒写.复旦大学.2007.06.
摘要香港电影传承并呈现着华夏文化的精神内涵与审美品格,尤其是在新世纪的初期,新生代女性导演崭露头角,成为国际影坛上一道靓丽的风景。香港导演麦曦茵以自身敏感、细腻、自感强等女性特质和女性意识,将传统学与现代精神相衔接,本文就以此为基本做出文本分析。
关键词女性导演女性主义文化场域商业性文艺电影
一、影片文化背景分析
麦曦茵(英文:Heiward MAK Hei-yan,1984年8月21日-),是香港其中一位最年轻的导演及编剧,著名作品有《烈日当空》及《前度》等。2011年,她与著名导演彭浩翔共同完成的作品<志明与春娇>获得了香港电影金像奖。
前度可以说是一部港女成长史在香港一直以来的商业片氛围中。影片通过港女周怡不断更换恋人,回顾前度的历程,在并不平顺的爱情路上来回折返的周怡,拥有过快乐,学习过悲伤,在这条前行的旅途中不断成为别人的前度,也从每一个前度身上体验成长。每一个承诺过要带周怡前往旅行的人,最终都无法与之成行,她发现自己需要选择的不是和谁去旅行,而是选择如何通过自己拥有新的人生,最后,从女性主义的角度来看,周怡完成了自身的女性意识觉醒和蜕变,独自踏上旅程,开始属于自己的旅行。更加柔软的女性视角,还是穿插了软性广告和香港的商业宣传,但却透露出这个初出茅庐的84年年轻女导演,或者说新一代已经在接受女性平等,享受和男性恋爱的西方女性主义思想的新港女的观点。这无疑不是大众文化语境下表露女性主义观点较为成功的一部影片。
由于香港娱乐电影的制作模式都是要直接获取利润的,那么其表现的文化都是最最大众的文化范畴,所以其文本内容不能精英化,以免大众不能接受,事实证明,如果我们用静态的眼光来看,内地、台湾的精英型文艺电影和香港的大众型商业电影不都乏一些优秀电影,当然,是符合其各自的文化审美标准,但是,假设我们以“动态”的眼光,即从电影文本的“再生产”过程来看待此问题,那么,内地、台湾的精英型电影的“再生产”能力其实是很弱的,这点也可以完整的解释为什么内地的第六代电影在后期转向了商业电影的制作,而反观香港电影的是,香港的大众型商业电影的“再生产”能力是最强的,始终充满着活力。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香港的电影作为文化资本,他可以很好的将商业目的融合进文化内涵加以表达,并把文化气息可以与商业资本加以融合甚至转换。作为产品的香港电影的 “文艺场域”在生产文化实践时受到其他资本场域制约,这结果却被错误视为电影本身自己的原则,所以使得本来是艺术言志的电影世纪上是无法完全区分艺术与商业的区分,其“艺术言志”位置则变成了巩固中心存在的边缘。香港商业电影索性将商业和艺术合二为一了。这种几乎是本末倒置的情况使受众对人文电影接受反而受到了影响。大众对台湾的新族群电影、内地第六代作品产生抗拒,因为他们看来沉闷又晦涩。而香港的艺术电影像是本文所书写的这部<前度>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相反将文化资本融入艺术言志之中,使其在大收票房的同时,又能为文化审美标准所认可。
二、麦曦茵之<前度>的女性主义意识
其中电影的结尾是献给恋爱超过一次的人,实际上这已经开始和传统的中国要求女性从一而终的思想开始违背,而作为为大众所接受和欣赏的商业化文艺电影,也带给我们思索,我们的大众文化实际上是所有文化氛围中最宽容,最具备包容性的,但是,事实上,有时间出于商业和票房的考虑,女性电影依然在屈从于现世的价值观。前度最终的落脚点还是在恋爱的纠缠上,女主角真正的思想的改变,还是为导演归结为一个薄命上。 古时说的”薄命”,所指不是年少守寡,遭遇恶婆婆被赶出家门,便是沦落青楼,就是鸨母强逼接客的弱女子。进入新时代这一词有了新的解释,形容美丽独身女子被男人如蚁附羶,却因为种种原因,被对方见异思迁,或自己把持不定,总之就是没法获得长相廝守,便谓之”薄命”。而麦导所描绘周怡这样一个形象正是这样与以往经典女性形象不同的新式形象,描摹刻骨,但是却出于大众价值体系的考量,或者是商业性的原因,并没有深入的探究,
香港这座城市由于曾经的殖民地身份留下的政治印痕,在社会的变革发展中,港人也随之一次次的被变革。在这座城市华丽与繁华的背后存在着迷失和漂泊的精神内涵。在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环境中,香港人在超越于平常都市中感受更多历史和变迁给他们生存带来的冲击,他们内心深处更有一种“无根”之感,存在着漂泊之苦。
电影《前度》,如同伴随漂离之苦味的爱情浓茶。在漂泊的香港女性电影人中,麦曦茵等对于在香港城市环境下漂泊打拼的女性有着更多的描摹和刻画。她的作品对于飘泊在外的女性在都市化进程中迫于生存甚至在加班中猎取恋情都有所描摹。周怡没有属于自己房间的,不断在搬家,游走在不同男性之间的周怡就是很好的表现,直至影片结束,机场旅行的开始,也是从一个旅程到另一个旅程的迁移,家,似乎从未在香港一些女性编剧导演的字典中出现过
对成长与青春的个人经历,是香港电影女导演常选题方向。她们从自己的经验出发,在自己少年时代的青春岁月中选择题材,将其中的成长历程逼视放大。她们将女性的青春记忆、心灵发展历史,自我成长体验等与乡村城市化进程相统一起来。用悲悯的情环观照平凡人的生存境遇,体现了编剧真诚的人文目光审视下女性个体的成长体验。
参考文献:
[1]杨曙.近二十年三地华语片文化状态研究.扬州大学.2010.11.
[2]孙晓虹.历史与女性的抒写.复旦大学.20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