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音乐课作为中职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基础课程,在该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承担着非常重要的教育作用,而传统的教学模式还存在着一些影响教学质量和学生能力培养等方面的不足。因此,及早发现这些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对探索音乐课教学的新模式势在必行。
【关键词】中职校;学前教育; 音乐课程;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9)24-0031-02
音乐课是中职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必修课程,它对培养学前教育学生的掌握音乐理论、音乐学习兴趣以及音乐表现能力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设置、课程标准的制定以及音乐课教学模式都需要不断优化,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为了更好地发展学前教育,现以中职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教学模式为例,客观分析实际情况,找到更合适的办法,力争取得更明显的教学成效。
一、中职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
当今社会对学前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广泛,对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音乐课作为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其教学模式的理论和实践方面在国内已有一部分的研究,同时也取得了很多成果。但是,在中职校学前教育音乐课教学的具体实施中,部分教师的教育观念还较落后,教学方法比较陈旧。笔者发现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讲台化”“理论化”“整体化”“课堂化”“技能化”等现象还较为普遍,具体分析如下。
(一)教学方法基本是“讲台化”
在不断创新的过程中,学前教育的音乐课教学模式因受到落后的教育观念的制约,仍然以教师讲课为主,学生的主体地位普遍被忽略。如乐理课程,这门课程是一门纯粹的理论课程,特别是在乐理的基础知识讲授中,基本是老师单纯地讲解,学生一味地听记。学生只是观众,并没有真正参与教学活动当中,再加上理论知识枯燥乏味,长此以往,学生对乐理的学习兴趣会逐渐消退,课堂教学效果也会越来越差。
(二)教学形式普遍为“整体化”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进行“一刀切”的“整体化”教学,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应对各种考试,并没有对学生的个人学习情况给予足够的重视。如在器乐教学过程中,大多通过集体教学来完成教学任务。学习一个阶段后,学生会因为个体差异、练习次数和接受能力的不同而导致学习状况参差不齐。这时,如果教师仍在使用集体教学而忽略个体教学,就会制约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兴趣。学习慢的可能跟不上进度,学习快的可能会失去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如果做不到“因材施教”,也会制约教学水平、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的提升。
(三)教学内容太过于“理论化”
在学前教育音乐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着过于侧重理论教学、轻技能训练的现象。如器乐教学课程,教学内容中安排了很多理论知识,教师上课理论讲解过多,导致技能训练时间偏少,缺乏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这样的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虽然基础理论知识可能相对扎实,但在实际应用技能和综合音乐素养方面就很难适应今后的工作岗位。另外,由于中职校的学生自身缺乏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的能力,势必会导致理论与实践难以结合,音乐课堂教学与实际工作需求不能匹配。
(四)教学时段大多是“课堂化”
中职校的音乐课教学,教师往往只关心课堂教学不重视课后辅导,教学时段大多是利用少量的课堂时间,根本没有其他时间再辅导学生。这么少的教学时间对于学生真正学好音乐是远远不够的,这种“课堂化”的教学模式也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音乐素养的养成方面不利。
(五)教学目的太偏重“技能化”
中职校的学前教育音乐课程还未有一套极为科学的课程标准。学前教育音乐教材还五花八门,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使用的教材还没有统一的标准,每所学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几乎都有自己的教材,难以让音乐课的教学模式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学前教育音乐课程的教学目的还太过片面,很多教学内容过分太强调学生音乐表演技能的训练,忽视了学生音乐素养、音乐审美等方面的培养[1]。
二、中职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教学新模式探索
(一)突显学生主体地位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只是主导,学生才是主体,师生之间的互动程度将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形式,创造学生喜欢并接受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来。如要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扮演老师的角色来授课,采用小组讨论、学生点评等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来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音乐的兴趣,从而提高音乐课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二)坚持学生个体教学
中职校学前教育专业的生源参差不齐,音乐基础相对薄弱,学生的音乐水平差异也很大。因此,就要求学前教育的音乐教师必须注意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在音乐学习上的需求。如为具有较好音乐基础的学生提供信息量更大、学习难度较深的知识内容;而对于基础不太好的学生可以采取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方法;针对存在特殊问题的个别学生需制定有针对性的计划来实施教学。坚持学生个体教学可以多层次挖掘出学生的音乐潜能,同时也可以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2]。
(三)加强音乐能力训练
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形式,加强学生在音乐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如在器乐和声乐的教学过程中,除了教授学生乐理等理论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加强对学生音乐能力的培养,如组织学生参与音乐类社会实践,表演音乐节目,做音乐游戏,举办小型音乐会等。这种教学模式可以让理论和能力得到均衡发展,可以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参与度和实用性,对学生的音乐能力水平的提高甚有帮助。
(四)提倡教师课后辅导
由于中职校生源问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音乐的学习能力和主动意识还不够,音乐课的教学一定要把课堂教学与课外辅导结合起来。在不放松课堂教学的同时,教师需要充分利用课后时间对学生进行辅导和督促。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充分利用多媒体等先进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课后也需要利用手机视频、教学APP软件、微信交流群等手段督促学生学习,并对学生课后的学习情况加以评价。只有充分利用好课余时间去加强学生的音乐学习,才能更好地拓展学生的音乐视野,激发学生音乐学习的热情。
(五)培养音乐审美情感
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的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掌握音乐的理论、技能和审美情感。然而笔者发现中职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的教学重心还停留在音乐理论和技能上面,并没有把学生审美情感的培养重视起来。所以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师应该积极运用科学、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要增添音乐课程的多样化和趣味化,多方面采用更形象、更生动、更直观的方法来丰富教学全过程,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和音乐素养。
总之,音乐课程是中职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必修课,不断积极探索和研究新的音乐课教学模式,有利于更好地提高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的教学质量,能进一步达成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同时对更好地促成学前教育學生音乐素养的养成,同时对学生在今后教学与工作岗位的需求上也具有很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徐希茅,徐飞.复合应用型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求[J].人民音乐,2008(3).
[2]尹绯.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技能培养模式反思——常州市幼儿园音乐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3(04).
【关键词】中职校;学前教育; 音乐课程;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9)24-0031-02
音乐课是中职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必修课程,它对培养学前教育学生的掌握音乐理论、音乐学习兴趣以及音乐表现能力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设置、课程标准的制定以及音乐课教学模式都需要不断优化,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为了更好地发展学前教育,现以中职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教学模式为例,客观分析实际情况,找到更合适的办法,力争取得更明显的教学成效。
一、中职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
当今社会对学前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广泛,对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音乐课作为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其教学模式的理论和实践方面在国内已有一部分的研究,同时也取得了很多成果。但是,在中职校学前教育音乐课教学的具体实施中,部分教师的教育观念还较落后,教学方法比较陈旧。笔者发现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讲台化”“理论化”“整体化”“课堂化”“技能化”等现象还较为普遍,具体分析如下。
(一)教学方法基本是“讲台化”
在不断创新的过程中,学前教育的音乐课教学模式因受到落后的教育观念的制约,仍然以教师讲课为主,学生的主体地位普遍被忽略。如乐理课程,这门课程是一门纯粹的理论课程,特别是在乐理的基础知识讲授中,基本是老师单纯地讲解,学生一味地听记。学生只是观众,并没有真正参与教学活动当中,再加上理论知识枯燥乏味,长此以往,学生对乐理的学习兴趣会逐渐消退,课堂教学效果也会越来越差。
(二)教学形式普遍为“整体化”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进行“一刀切”的“整体化”教学,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应对各种考试,并没有对学生的个人学习情况给予足够的重视。如在器乐教学过程中,大多通过集体教学来完成教学任务。学习一个阶段后,学生会因为个体差异、练习次数和接受能力的不同而导致学习状况参差不齐。这时,如果教师仍在使用集体教学而忽略个体教学,就会制约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兴趣。学习慢的可能跟不上进度,学习快的可能会失去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如果做不到“因材施教”,也会制约教学水平、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的提升。
(三)教学内容太过于“理论化”
在学前教育音乐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着过于侧重理论教学、轻技能训练的现象。如器乐教学课程,教学内容中安排了很多理论知识,教师上课理论讲解过多,导致技能训练时间偏少,缺乏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这样的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虽然基础理论知识可能相对扎实,但在实际应用技能和综合音乐素养方面就很难适应今后的工作岗位。另外,由于中职校的学生自身缺乏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的能力,势必会导致理论与实践难以结合,音乐课堂教学与实际工作需求不能匹配。
(四)教学时段大多是“课堂化”
中职校的音乐课教学,教师往往只关心课堂教学不重视课后辅导,教学时段大多是利用少量的课堂时间,根本没有其他时间再辅导学生。这么少的教学时间对于学生真正学好音乐是远远不够的,这种“课堂化”的教学模式也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音乐素养的养成方面不利。
(五)教学目的太偏重“技能化”
中职校的学前教育音乐课程还未有一套极为科学的课程标准。学前教育音乐教材还五花八门,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使用的教材还没有统一的标准,每所学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几乎都有自己的教材,难以让音乐课的教学模式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学前教育音乐课程的教学目的还太过片面,很多教学内容过分太强调学生音乐表演技能的训练,忽视了学生音乐素养、音乐审美等方面的培养[1]。
二、中职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教学新模式探索
(一)突显学生主体地位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只是主导,学生才是主体,师生之间的互动程度将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形式,创造学生喜欢并接受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来。如要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扮演老师的角色来授课,采用小组讨论、学生点评等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来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音乐的兴趣,从而提高音乐课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二)坚持学生个体教学
中职校学前教育专业的生源参差不齐,音乐基础相对薄弱,学生的音乐水平差异也很大。因此,就要求学前教育的音乐教师必须注意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在音乐学习上的需求。如为具有较好音乐基础的学生提供信息量更大、学习难度较深的知识内容;而对于基础不太好的学生可以采取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方法;针对存在特殊问题的个别学生需制定有针对性的计划来实施教学。坚持学生个体教学可以多层次挖掘出学生的音乐潜能,同时也可以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2]。
(三)加强音乐能力训练
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形式,加强学生在音乐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如在器乐和声乐的教学过程中,除了教授学生乐理等理论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加强对学生音乐能力的培养,如组织学生参与音乐类社会实践,表演音乐节目,做音乐游戏,举办小型音乐会等。这种教学模式可以让理论和能力得到均衡发展,可以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参与度和实用性,对学生的音乐能力水平的提高甚有帮助。
(四)提倡教师课后辅导
由于中职校生源问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音乐的学习能力和主动意识还不够,音乐课的教学一定要把课堂教学与课外辅导结合起来。在不放松课堂教学的同时,教师需要充分利用课后时间对学生进行辅导和督促。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充分利用多媒体等先进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课后也需要利用手机视频、教学APP软件、微信交流群等手段督促学生学习,并对学生课后的学习情况加以评价。只有充分利用好课余时间去加强学生的音乐学习,才能更好地拓展学生的音乐视野,激发学生音乐学习的热情。
(五)培养音乐审美情感
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的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掌握音乐的理论、技能和审美情感。然而笔者发现中职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的教学重心还停留在音乐理论和技能上面,并没有把学生审美情感的培养重视起来。所以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师应该积极运用科学、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要增添音乐课程的多样化和趣味化,多方面采用更形象、更生动、更直观的方法来丰富教学全过程,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和音乐素养。
总之,音乐课程是中职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必修课,不断积极探索和研究新的音乐课教学模式,有利于更好地提高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的教学质量,能进一步达成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同时对更好地促成学前教育學生音乐素养的养成,同时对学生在今后教学与工作岗位的需求上也具有很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徐希茅,徐飞.复合应用型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求[J].人民音乐,2008(3).
[2]尹绯.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技能培养模式反思——常州市幼儿园音乐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