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0
新课程改革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它要求我们把学生看作是发展的人、独立的人、具有独立意义的人,而不能把学生看作是单纯的知识接受者。为此,当今教育界的许多专家学者,都在大声疾呼实施"快乐教育",因为快乐教育既尊重人的天性,又强调人的全面发展,还符合教育本来的意义,很值得推广和提倡。可是,在实际运用和操作中,快乐教育真的如此吗?答案是否定的。由于学识、经验、能力、性格和思维等诸方面的限制,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走入了误区。我简单地总结了一下,主要存在以下谬误:
第一,简单地把重心放在"快乐"两个字上,认为快乐教育就是让孩子快乐,只要让孩子快乐了,就是实施快乐教育了。所以,学习关于春天美景的文章,可以不实现语文教学的常规要求,只要孩子们在唱啊、畫中快乐就好了。
第二,认为快乐教育等同于娱乐教育,在游戏中在观赏中在表演中,看起来精彩纷呈,好像真正地把学习的主动权给了学生,真正地让学生快乐了,可其实质并不是快乐,而是放纵。
第三,让孩子快乐就是要"讨好"孩子。像父母一样去宠爱学生,愿意学就让他们学,不愿意学,就先领他们玩。等玩够了以后,在领他们适当学点。尽量顺着学生兴趣爱好,尽量满足学生的一切要求。
第四,快乐教育就是放松对学生的学习要求,减少压力负担,降低学习难度。于是,我们可以不考试,可以不做作业,可以想玩就玩等等。总之,没有那么多的条条框框来限制学生。
这样的"快乐教育"要赶紧打住,否则后果十分可怕。
只求快乐,不注重教育,最终会导致孩子们基础学习能力下降,不能很好地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我们不能从逼孩子们死记硬背知识的一端,一下子走到了另一端,认为快乐教育就是不学基础知识。我们所说的素质教育,并不是不要基础知识,而应是建立在一定文化基础之上的。有资料显示,曾经被许多教育人士效仿的美国、英国等国家,近来的教育改革反而出现强调学生基础的倾向。而我们却恰恰相反,与之背道而驰。
只求快乐,事事顺着学生,会导致孩子心理脆弱,经不住挫折与失败。因为有一点我们必须明白,孩子最终是要走向社会的,而社会是残酷的、激烈的、危机四伏的。试想在这种错误的快乐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温室花草,如何去面对社会上的狂风暴雨。要孩子快乐,最根本的是给他们创造快乐的能力,给他们寻求快乐的心理素质。那么,我们应当怎样理解快乐教育的内涵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快乐教育不等于不教育。快乐教育并不是只让学生玩个开心,而忽视了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基本技能的培养。快乐教育的核心理念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也就是说,重心在学习上。首先是让孩子学习,其次是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快乐与学习结合在一起,就是乐学、好学、充满激情。我们教师要做得是创造愉快和谐的学习环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以极高的学习能力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从而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比如,以弹钢琴为例,有的孩子弹钢琴仅一个小时就喊累得要死,而有的孩子练上四、五个小时还兴致勃勃,原因就在于此。要让他感觉到弹钢琴是快乐的事情,他真正地投入进去了,弹得时间长一点也不会感到累:相反,如果他感觉不到快乐,他弹一小会就会感到很累。
第二.快乐教育不等于放低要求,放纵学生。快乐教育,改变的应该是陈旧落后的教学方式,而不是放低对学生学习的要求,学习上的要求一点也不能放松。比如说写作业这个问题,快乐教育并不是不要学生写作业,而是改变过去那种机械重复的作业内容,注重作业的实效性、多样性。另外,不能为了让学生快乐,就一味纵容他们。学生毕竟是孩子,我们应保护其个性成长、发展,这是责无旁贷、义不容辞的:但是,这并不等于说他们的思想、言行中有错误我们可以视而不见,而是应果断地进行批评教育,使其认识到错误所在,帮助其改正,决不可姑息纵容。
第三,快乐教育不等于没有压力。人们常说,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这话很有道理。如果没有压力,学生们会感觉一天天漫无目的,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能干些什么。相反,如果我们给其一定的压力,使其有一个目标,他们才会有前进的驱动力。当他们朝着目标方向努力并取得成功后,他们才会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这种快乐,不是买点好吃的零食、买了件喜爱的小玩具所带来的快了所能比拟的。因此,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为他们设置一些他们力所能及能跨越的学习"障碍",引导他们积极地解决问题,自主克服困难,相信一次次跨越之后,孩子们会感受到越来越多的学习快乐。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的满足感,这才是真正的快乐。
总之,让学生全面发展,让他们快乐、健康的成才,是快乐教育的最终目的。就让我们时刻拿这个最终目的检省自己,做一个真正的快乐教育的实施者。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学习,多做思考,就一定会走出误区,踏上真正快乐教育的康庄大道,前景一定会无比光明。
新课程改革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它要求我们把学生看作是发展的人、独立的人、具有独立意义的人,而不能把学生看作是单纯的知识接受者。为此,当今教育界的许多专家学者,都在大声疾呼实施"快乐教育",因为快乐教育既尊重人的天性,又强调人的全面发展,还符合教育本来的意义,很值得推广和提倡。可是,在实际运用和操作中,快乐教育真的如此吗?答案是否定的。由于学识、经验、能力、性格和思维等诸方面的限制,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走入了误区。我简单地总结了一下,主要存在以下谬误:
第一,简单地把重心放在"快乐"两个字上,认为快乐教育就是让孩子快乐,只要让孩子快乐了,就是实施快乐教育了。所以,学习关于春天美景的文章,可以不实现语文教学的常规要求,只要孩子们在唱啊、畫中快乐就好了。
第二,认为快乐教育等同于娱乐教育,在游戏中在观赏中在表演中,看起来精彩纷呈,好像真正地把学习的主动权给了学生,真正地让学生快乐了,可其实质并不是快乐,而是放纵。
第三,让孩子快乐就是要"讨好"孩子。像父母一样去宠爱学生,愿意学就让他们学,不愿意学,就先领他们玩。等玩够了以后,在领他们适当学点。尽量顺着学生兴趣爱好,尽量满足学生的一切要求。
第四,快乐教育就是放松对学生的学习要求,减少压力负担,降低学习难度。于是,我们可以不考试,可以不做作业,可以想玩就玩等等。总之,没有那么多的条条框框来限制学生。
这样的"快乐教育"要赶紧打住,否则后果十分可怕。
只求快乐,不注重教育,最终会导致孩子们基础学习能力下降,不能很好地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我们不能从逼孩子们死记硬背知识的一端,一下子走到了另一端,认为快乐教育就是不学基础知识。我们所说的素质教育,并不是不要基础知识,而应是建立在一定文化基础之上的。有资料显示,曾经被许多教育人士效仿的美国、英国等国家,近来的教育改革反而出现强调学生基础的倾向。而我们却恰恰相反,与之背道而驰。
只求快乐,事事顺着学生,会导致孩子心理脆弱,经不住挫折与失败。因为有一点我们必须明白,孩子最终是要走向社会的,而社会是残酷的、激烈的、危机四伏的。试想在这种错误的快乐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温室花草,如何去面对社会上的狂风暴雨。要孩子快乐,最根本的是给他们创造快乐的能力,给他们寻求快乐的心理素质。那么,我们应当怎样理解快乐教育的内涵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快乐教育不等于不教育。快乐教育并不是只让学生玩个开心,而忽视了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基本技能的培养。快乐教育的核心理念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也就是说,重心在学习上。首先是让孩子学习,其次是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快乐与学习结合在一起,就是乐学、好学、充满激情。我们教师要做得是创造愉快和谐的学习环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以极高的学习能力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从而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比如,以弹钢琴为例,有的孩子弹钢琴仅一个小时就喊累得要死,而有的孩子练上四、五个小时还兴致勃勃,原因就在于此。要让他感觉到弹钢琴是快乐的事情,他真正地投入进去了,弹得时间长一点也不会感到累:相反,如果他感觉不到快乐,他弹一小会就会感到很累。
第二.快乐教育不等于放低要求,放纵学生。快乐教育,改变的应该是陈旧落后的教学方式,而不是放低对学生学习的要求,学习上的要求一点也不能放松。比如说写作业这个问题,快乐教育并不是不要学生写作业,而是改变过去那种机械重复的作业内容,注重作业的实效性、多样性。另外,不能为了让学生快乐,就一味纵容他们。学生毕竟是孩子,我们应保护其个性成长、发展,这是责无旁贷、义不容辞的:但是,这并不等于说他们的思想、言行中有错误我们可以视而不见,而是应果断地进行批评教育,使其认识到错误所在,帮助其改正,决不可姑息纵容。
第三,快乐教育不等于没有压力。人们常说,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这话很有道理。如果没有压力,学生们会感觉一天天漫无目的,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能干些什么。相反,如果我们给其一定的压力,使其有一个目标,他们才会有前进的驱动力。当他们朝着目标方向努力并取得成功后,他们才会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这种快乐,不是买点好吃的零食、买了件喜爱的小玩具所带来的快了所能比拟的。因此,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为他们设置一些他们力所能及能跨越的学习"障碍",引导他们积极地解决问题,自主克服困难,相信一次次跨越之后,孩子们会感受到越来越多的学习快乐。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的满足感,这才是真正的快乐。
总之,让学生全面发展,让他们快乐、健康的成才,是快乐教育的最终目的。就让我们时刻拿这个最终目的检省自己,做一个真正的快乐教育的实施者。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学习,多做思考,就一定会走出误区,踏上真正快乐教育的康庄大道,前景一定会无比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