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正> 《世说新语》(南朝宋刘义庆著)记录了东汉至魏晋间士族阶层的遗闻轶事、言谈风尚、思想情趣,文学价值、史料价值都很高。其语言特点有二,一是代表当时士大夫阶层的语言,二是行文比较口语化,释解难度很大。可喜的是,近年来有《世说新语辞典》(四川人民出版社)和《世说新语词典》(商务印书馆)出版,为继续深入研究《世说新语》的语言,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研读《世说新语》当中,笔者发现以往的一些注译不甚确切,今特录出求教于方家。为《轻诋》15:"孙绰作《列仙商丘子赞》曰:‘所牧何物,殆非真猪。傥遇风云,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 《世说新语》(南朝宋刘义庆著)记录了东汉至魏晋间士族阶层的遗闻轶事、言谈风尚、思想情趣,文学价值、史料价值都很高。其语言特点有二,一是代表当时士大夫阶层的语言,二是行文比较口语化,释解难度很大。可喜的是,近年来有《世说新语辞典》(四川人民出版社)和《世说新语词典》(商务印书馆)出版,为继续深入研究《世说新语》的语言,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研读《世说新语》当中,笔者发现以往的一些注译不甚确切,今特录出求教于方家。为《轻诋》15:"孙绰作《列仙商丘子赞》曰:‘所牧何物,殆非真猪。傥遇风云,为我龙摅。’
其他文献
<正> 在1992年召开的第二届全国古代汉语学术研讨会(太原)和1994年召开的第三届全国古代汉语学术研讨会(南昌)上,大家就如何建立一个统一的古汉语教学语法系统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并提出了不少建设性意见。这是一项大的"系统工程",不可能靠一两次会议解决。这里谈几点个人意见,提出来共同讨论。第一,尽快拟订古汉语教学语法体系的必要性自从马建忠的《马氏文通》仿照西洋语法建立汉语的语法以来,至今已将近一百年的历史。这期间汉语语法体系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就古代汉语语法教学而言,现在是张三有张三的
<正> 国家教委、国家汉办和北京语言学院的"八五"科研规划项目"汉语中介语语料库系统"研制完成,1995年11月15日通过专家鉴定。"汉语中介语语料库系统"以9所高校1635位外国学生写作的5774篇共计352万余字的汉语篇章材料为基础,根据23项共计132000余条语料背景属性,抽样选取了1731篇104万字的语料样本,并对样本语料进行了字、词、句、篇不同层级的加工标注,设计了包含语篇选择、
<正> 《字汇》是明代的一部字书,共14卷。《辞海》(1979年版)、《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1988年)等书称是梅膺祚(字诞生,宣城人)撰。而胡奇光《中国小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和《汉语大字典》(1990年)卷七《主要引用书目表》中则称是梅鼎祚撰。《字汇》的作者究竟是谁?梅膺祚、梅鼎祚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查万历乙卯刻本《字汇》,首卷署"宣城梅膺祚诞生集",子集到亥集分别署"宣城梅膺祚音释",末卷《韵法直图》和《韵法横图》都署"宣城梅膺祚撰"。梅膺祚(诞生)字样
本文讨论如何利用原参语法的原则把述语动词与形容词的句法与语意属性投射成为句子,并就如何设计动词的论旨网格以及如何投射、剖析或转换句子等与机器翻译有关的问题,提出初步的分析与建议。本文以英汉两种语言为例,扼要分析各种论旨角色的语意内涵与句法特征,并详细讨论动词的论旨网格与论元种类、句法范畴、语法功能以及句子成分的阶层组织与线性次序等之间的关系,并略论这两种语言因投射参数值的不同而呈现的句子结构上的差异。
<正> 关于"词类活用",我认为其中一个重要问题是"特殊的动宾关系"。这里又有三个小问题。首先是名称叫做"X 动式",还是叫"X 宾式",抑或另外给出语义格名称?其次是该列多少种。传统只讲使动、意动,后来又增加了为动,现在有的列出12种,有的列出近20种,这些是否都有必要进入教材,还是选择几种主要的进入教材;选择的依据又是什么,根据使用频率(现在的研究成果能不能提供数据?)还是"跟着感觉走"?第三个问题是"X 动(宾)式"之间的划界问题。例如使动、意动,一般说使动强调客
<正> 第二届陈望道修辞学奖于4月底在上海复旦大学评审揭晓。一等奖空缺;二等奖一名:袁晖、宗廷虎主编《汉语修辞学史》(修订本,山西人民出版社);三等奖三名:张炼强《修辞理据探索》(首都师大出版社),孙莲芬、李熙宗《公关语言艺术》(知识出版社),黎运汉《汉语风格探索》
<正> 壹打字1.慧琳与《切韵》系韵书"打"字的反切李涪《刊误》批评陆法言《切韵》说:"然吴音乖舛,不亦甚乎!"洪诚1982《中国历代语言文字学·刊误》172—173替李涪辨护说:"他的吴音说的理由,可能同于时俗的误解。但是仅仅根据错误的籍贯,是不会造成"吴音"说的。慧琳已具体地指出《切韵》有吴音。"拙作1985《论李涪对切韵的批评及其相关问题》,着重讨论李涪对陆法言《切韵》的三项实质性指摘。这里只说两点:一是慧琳与《切韵》系韵书"打"字反切的异同,前文已提;二是"打"
<正> 一普通话词汇规范的原则、依据和做法1.1 对普通话词汇进行规范,是一项复杂的工程。这首先要确定规范原则。我以为普通话词汇规范(包括规范工作)的原则应当是"约定俗成,逐渐规范"。"约定俗成"本有两层意思,不等同于"自然形成",把它解释为"既约定又俗成"似无不妥。"约定"和"俗成"是密不可分的辩证关系,"约定"离不开"俗成","俗成"不能没有"约定"。语言规范有自发规范和自觉规范两种形式,自发规范是社会在语言应用中自然的调节行为,是比较消极的规范形式
<正> "八"是《说文》所立部首,其说解云:"八,别也,象分别相背之形"。清人王筠的《文字蒙求》把"八"归入"指事",说是"字象分别相背之状"。八字两笔,撇捺异向,确是分别相背之形状,究竟这只是字形的说解呢,还是口语用词的词义训释呢?后来,"八"假借为数词。大概因为和"八方"、"八卦"、"八仙"等相关联,它成了最常用的数词之一,久借不归,"八"的本义反倒少用了,从《玉篇》、《广韵》起,许多字书的注解都只说"数也"。查了几部近几年间重新编修的大型字典、
<正> 要研究古代汉语的教学语法体系,首先必须确立它的范围。传统的认识以为,古代汉语即古汉语,古汉语只讲以先秦两汉为基础的"文言",所谓古汉语的语法体系也就是文言的体系,因而大多的古汉语教材都奉行这一精神。对此,笔者不敢苟同。笔者以为,既然公认古代汉语有文言和白话两个系统,那么其语法体系就应当涵盖这两个部分,否则,它只能叫做"文言语法"而不能称为"古代汉语语法"。这是从"名"、"实"的角度考虑。从古汉语的课程性质说,它是基础课,也是一门重要的工具课,对于文史类学科尤其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