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培养要树立“农业属性”理念

来源 :教育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wffhvknn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来,一些知名大学集中对一批研究生作出退学处理,包括一部分博士生,有的学校一次性清退十几人,甚至一百多人,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从正气肃纪、端正学风来讲,这是值得赞许的。但仔细分析,一些问题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被清退的研究生基本上都是达到了相应学位的最高年限,仍完成不了学业者,到了非退不可的地步。人们不禁要问,一次性处理这么多研究生是正常的吗?日常的教育和监管是否到位了呢?
  研究生人才培养的深层次问题
  2020年7月,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次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召开,这是我国研究生教育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会后,教育部会同相关部门密集出台了《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明确了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深入推进学科专业调整、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提升导师队伍水平、严格质量管理和加强条件资源保障六方面改革举措。同时,实施学科专业建设改革行动、博士生教育提质行动、导师指导能力提升行动、质量提升和管理行动等十大专项行动。从指导思想到教育理念再到行动计划,推出了全方位的系统改革举措,在这样的一个大背景下,各高校都在进一步重视和强化研究生的教育、培养和管理,加强研究生教育的氛围越来越浓。
  我国研究生教育走过了从小到大、快速发展的历程,已经成为世界研究生教育大国,但是随着规模迅速扩大,一些深层次问题也逐渐凸显。一是认识不到位的问题。对研究生教育重视不够,对研究生成长规律研究不透,认为研究生培养主要依靠导师,对学生管理和监督层层下放。因人设课、随意调课或者任意停课现象屡禁不止。有的学校片面追层次、上规模,重视申请、忽视建设、轻视培养。二是导师素养达不到要求。部分导师责任心不强,素养不高,认认真真包装自己,马马虎虎培养学生,把研究生当成简单的科研劳动力,只用不导,存在“放羊式管理”。导师与学生见面次数少,指导不够,一些导师与研究生关系紧张。三是培养质量不能令人满意。研究生的质量标准不夠明确,质量差别较大,更多依据导师的责任和水平。学术学位、专业学位分类培养的界限不清晰,培养趋向本科化、学术化、理论化倾向严重。四是管理上存在漏洞。学术规范教育、学术道德建设、学术不端严格查处方面存在不足。学校和导师平常疏于管理,教育不到位,热衷目标管理,缺乏过程监控,习惯“秋后算账”。研究生淘汰比例很低,而且多是因为身体、工作等原因自动退出,或因为超期才被学校清理,缺少有效的质量控制手段。
  人才培养应该坚守“两律”
  这次部分学校集中清退这么多研究生,实质上多是不得已而为之,问题存量过大,积怨过多,不处理则严重影响高校学风和人才培养质量。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一个时期以来,我们研究生的教育、培养和管理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科学管理的常态化、长效化机制还未形成。平常缺乏监管和预警,不及时处理,到时“一锅端”,采取这种批量化的处理手段,看似严格要求了,震慑效果也有了,但是这种处理方式,不仅对研究生教育质量不利,而且削弱了学校的培养功能,对研究生自身成长和发展也是一种伤害。
  笔者认为,但凡人才培养,一般应坚守“两律”:一是要遵循人才成长规律,二是要遵守有利于人才成长的纪律。所谓人才成长规律,首先要树立两个理念,一是要树立“盖房子”理念。盖房子首先要把建筑材料备齐,比如水泥、砖瓦、木材等,只要有了图纸,就可以盖各种类型的房屋。就怕图纸来了,或缺水泥、或缺木材,就容易手忙脚乱。盖房子理念要求我们首先要做好基础性工作,把课程、学科、教材、师资、制度、风气等基础性工作做好了、做扎实了,人才培养工作就不会出大的问题。二是要树立“农业属性”理念。教育是农业属性,而不是工业属性。农业属性要求我们不能忽视每一个环节,选种、施肥、除病虫害……一个环节都不能少,粮食收获了还不能掉以轻心,要及时晾晒和入库。培养人才不能实行计件工资等工业管理模式,不能只看最终结果,以胜败论英雄,以考试成绩划标准。农业属性要求我们必须重视过程管理,重视人才培养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阶段。所谓纪律,毋庸置疑,学生的成长和成才不是水到渠成、自发和自然的过程,需要不断地培养、教育甚至警示和惩戒,如同农业防治病虫害一样,消除缺点和毛病,改掉不好的习惯,才能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和成才。遵守纪律,就要求学校构建科学严格的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明确界限和底线,并严格地遵守和执行。
  重视推进“两工程一体系”建设
  基于“两律”的思考,为了实现研究生教育健康持续的发展,培养高素质的研究生,我们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重视和推进“两工程一体系”的建设,即教育基础建设工程、导师素养提升工程和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构建常态化、长效化的管理和运行机制。
  教育基础建设工程,首先要大力加强学风建设,树立严谨的学风是培养学生的关键所在。以“培育家国情怀、树立科学精神、促进学术卓越”为主线,将科学精神、学术规范、伦理道德作为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内容。完善学风建设工作机制,进行基本学术规范的教育,加大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查处力度,采取“零容忍”,健全预防和处置机制,使学术不端行为的处理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其次是完善分类培养体系。我国研究生教育已经形成了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分类发展的格局,推动学术型和应用型人才分类培养成为迫切需求。学术学位要突出科教融合,加强系统科研训练,着力提升原始创新能力。专业学位要突出产教融合,推动行业企业全方位参与人才培养,强化专业实践训练,着力提升职业胜任力。这次清退的研究生大多是在职学习型,除了自身原因以外,客观上也存在着培养方式“水土不服”的原因,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培养“同质化”的弊端让这类学生难以完成学业。最后要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学生的质量源于课程的质量,要突出研究生课程的研究性、前沿性与国际化、个性化“两性两化”特点,加强课程建设,提升课程质量,强化课程教学管理,提高课程教学效果,打造研究生“金课”。
  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在导师,要实施导师素养提升工程。一是强化导师素质要求。以立德树人为导向,从政治素质、师德师风、学术水平、育人能力、指导经验和培养条件等方面制定系统、全面的导师选聘条件,严格岗位政治标准,突出师德师风要求,强化学术水准,导师应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守正创新的学术品格。二是要健全导师的责与权。导师要以“育德”和“育才”为着力点,及时掌握研究生思想状况,将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既做学业导师又做人生导师,加强人文关怀,建立和谐的导学关系。同时,要支持导师严格学业管理,强化过程指导和教育。三是建立导师素养提升的培养机制。实行新增导师持证上岗制度,建立在岗导师定期轮训制度,全面加强导师岗位培训,强化导师指导水平与培养质量考核,彻底打破“导师终身制”。
  构建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是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奠基工程。一是要构建“职能清晰、责权明确、上下联动、管理科学”的校院两级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与督导体系。开展研究生课程教学督导与评价,保证课程教学质量。瞄准开题、中期考核、专业实践考核、论文评阅、论文答辩、学位评定等关键环节,强化学位授予质量督导与监控,加大查重、外审、抽评力度,探索学位论文评阅意见公开制度,保证学位授予质量。二是健全研究生中期考核与分流制度,规范中期考核的内容、形式与程序,落实考核责任,保证中期考核作用的有效发挥。明确考核结果应用,畅通分流渠道,推进质量控制要求的精细化、规范化,用客观、刚性的依据严格分流与退出。三是改革考核评价体系。以质量为标准、以贡献为导向改革学术评价制度,在导师遴选、招生资格审定等工作中强调学术水平和实际贡献,突出人才培养实效和代表性成果。改革研究生评价制度,注重培养研究生科学思维、创新精神和学术能力,坚持以素质、能力、贡献评价研究生,完善评奖评优机制,建立健全更科学更具操作性的标准体系。杜绝以往存在的疏于日常、松于平常、处理异常的管理弊端,牢固树立质量监管在平常、质量形成在日常的意识。
  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是一项紧迫而艰巨的战略性任务,构建研究生质量培养体系任重而道远,既需要先进的理念,又需要严格的管理,更需要持续的努力。
其他文献
所谓师幼互动指的是教师和孩子之间通过语言和行为实现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良好的师幼互动不仅对幼儿园教学活动具有比较重要的价值,也有助于给幼儿带来身心愉悦感,活跃幼儿思维,促进幼儿智力发育。但是,在幼儿园教学师幼互动存在着一定的障碍,让互动行为受阻。本文将对幼儿园教学中师幼互动存在的主要障碍加以探讨,并提出师幼互动障碍的解决办法,希望能够为幼儿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
今天的数学教学已经开始了核心素养培育的征程,在这个征程中,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应当有一些什么样的新的内涵,非常值得教师思考。说小学数学教学中核心素养呼唤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这一说法是非常恰当的,具体可以从这样两个方面进行理解:第一,数学思想方法是学习者高阶思维的一种体现,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又能够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第二,数学思想方法可以提升学生对数学课程的理解。在数学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当立足于学生,在促进学生建构知识的过程中去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在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过程中,努力促成核心素养的落地。
苏联改革和中国改革走了不同道路,产生了不同的结果。以史为鉴,我们吸取两国改革的经验教训,才能更好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健康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
美育的根本任务在于塑造完整人格,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外国语学校长期以来践行美育,探索出一条“新六艺”教育之路,以美育人、以美健体、以美立志,把美的本质带入当下。  理念引领底色美  孔子提倡“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艺”即“六艺”,“游于艺”就是美育。从“游于艺”出发,走向“志于道”,最终成就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在梳理传统“六艺”的基础上,学校提出“新六艺”教育,
Abstract [Objectives]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compound photorespiration inhibitors on related indexes of sweet cherry.  [Methods]With the main sweet cherry variety ‘Meiz
《菊与刀》是美国的文化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在二战的时代背景下所进行的关于日本的研究,其中主要分析了日本民族的生存环境、文化传承、宗教信仰以及教育方式等方面的内容,其目的是为了研究日本文化的特点,以便美国更清楚的了解日本民族特性,为美国处理战后和日本的关系提供了指导,同时此书也成为了研究日本文化的一部经典作品。本文将从解释学视域下,对《菊与刀》进行分析。
低年级数学课堂中学习的大部分知识都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日常的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与生活经验的帮助下,更加自然地发现、理解、掌握新知识。文章就如何通过教师的合理引导与学生已有经验的唤醒帮助学生更好地发现、理解、掌握新知识进行探讨。
本文以2005—2020年发表的1485篇“红船精神”研究的相关论文为研究对象,通过可视化分析工具CiteSpace构建出“红船精神”研究的知识图谱,直观的分析了《红船精神》研究的现状、趋势及热点,得出红船精神的热点主题、发展脉络等信息,可供研究人员加以借鉴。
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也直接影响公共教育资源的配置、学校的办学行为、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习者的学习行为,同时影响着全社会的教育观念与家庭的教育选择。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针对不同主体和不同学段、不同类型的教育特点和教育规律,提出坚持科学有效,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客观性。四个评价是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系统学习应当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四个方面。湖南省长沙市明德中学经过多年实践探索,主要从课堂教学渗透、校本活动课开发、研学活动开展、地理竞赛参与等方面着力培养高中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课堂教学渗透  学科素养应该以较全面的地理知识为基础,包括自然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