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横的家风传承与家国情怀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lan09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连横出身于儒商之家,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和良好教育,养成了浓厚的家国情怀。他先后六次回到中国大陆,终其一生,报国光复之心始终如一,至死不渝的家国情怀感天动地。他特别注意对子女的家风传承,形成子孙后代的民族认同和家国情怀。
  关键词:连横 家风传承 家国情怀
  连横(1878—1936),祖籍福建漳州府龙溪县,原名允斌,后改为横,字武公,号雅堂,又号剑花。出身于福建台湾府台湾县宁南坊马兵营的儒商之家,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和良好教育。他不仅在丰富的著述中描述了中国大陆与中国台湾血肉相连的历史渊源,以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精神,抒发了他炙热的家国情怀,而且也身体力行,通过家风传承践行家国情怀。
  连横的祖辈从湖北应山远祖连舜宾注重文教德化,到福建连山始祖连南夫以下形成忠义爱国重文的家风,再到台南连兴位始祖迁居台湾以下六世又特别重视子女中华文化的教育,促使连横不仅自己身体力行,还特别注意对子女的家风传承,形成子孙后代的民族认同和家国情怀。
  连横十八岁时,家难国难接踵而至。甲午战后,台湾省割让与日本,父亲因故乡沦亡悲愤不已,于1896年8月14日辞别人世。连横让出连家祖屋马兵营为刘永福抗日军队驻扎地。不久台南被日军占领,马兵营被日本政府强行征购,连氏家族被迫别离了已经聚居二百余年的故宅,流散四方。连横一家也迁到城西。面对国仇、父死、家破的悲痛, 为了不做亡国奴,不入日本籍,1896年孑然一身来到中国大陆,进上海圣约翰大学求学,把希望寄托于祖国,心怀报国光复之志。
  他先后六次回到中国大陆,终其一生,报国光复之心,始终如一,至死不渝的家国情怀感天动地。
  1896年是第一次离开台湾回大陆,1897年因奉母命回台完婚。新婚的生活不能消减他对祖国的依恋,1902年,他第二次回到大陆,先到福州,后至厦门,主编《鹭江报》,常发表一些爱国革命的文章。
  1905年春夏之际,连横因不满清政府日俄战争前后的腐败,携妻带子回到厦门,打算留居厦门,与爱国华侨黄乃棠(1905年加入同盟会)创办《福建日日新闻》报,经常发表反帝反封的文章,投身民主革命洪流。不久,因报纸言词激进遭清廷和美国驻厦领事忌恨,被查封。正在这时,连横忽接岳父在台去世的讣告,不得已携家人重返台湾,再次无法实现居留中国大陆,报效国家的愿望。
  辛亥革命成功,“中华民国”成立,希望在前,连横决定于1912年回国观光,寻求建设祖国的机会,以舒久居台湾、大病初愈等抑塞愤懑之气。“中华民国既建之年,夫子矍然起,慨然行,以家事相属,长揖而去。遂历禹域,入燕京,出万里长城,徘徊塞上”a。他漫游大陆,南到浙江,北过黄河,西溯长江,东出山海关,游遍十一省,历时三年。听闻民国政府建清史馆,他便主动自荐入北京清史馆作协修,修撰华侨志,以自己的史学特长参与祖国的史料整理、编写,就像连横后来给好友国民党元老林森信中所说:“如得追随大雅,供职兰台,博采周询,甄别善恶,秉片片之直笔,扬大汉之天声,是则效命宗邦之素志也。”b不料,“将读书东观,以为名山绝业之计,而老母在堂、少妇在室,驰书促归,弃之而返”c,无奈老母、少妻在台来信催归,所以又重回台湾。这一次回大陆,连横还做了一件大事,在1994年1月31日,亲自向北京的国民政府呈文,请求恢复国籍。2月5日,获得许可。连横先生当年“声请恢复国籍”的“愿书”“保证书”和“令福建民政长准连雅堂回复龙溪原籍”的“内务部指令”等文件,乃于2014年由福建省著名地方史专家洪卜仁先生在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发现。连横就是要用这样的实际行动坚定表明自己对祖国的认同和忠诚。
  第五次回中国大陆是在1926年春。连横安家西湖,居住在杭州玛瑙寺近一年。但是1926年的杭州很不太平。秋天,北伐军在广州举行北伐誓师。年底,北伐军进驻江西,逼近浙江。眼看杭州将成为两军厮杀的战场,1927年1月,连横带着家眷,又一次被迫匆匆离开大陆,返回台湾。
  虽历经挫折,但家国梦不变。1933年,他第六次终于举家迁回大陆,定居上海。那时列强步步进逼,内战频繁,时局混乱不堪,虽然极为厌恶殖民地的生活,但连横终老祖国大陆之心一直未变。杭州西湖是他极为向往的地方,“他日移家湖上住,青山青史各千年”d。儿子连震东从西安到上海探望,连横对其说:“余自台湾沦陷,吾家被毁,三十余年靡有定处……今余著作次第告成,一家均居国内,余心稍矣。余虽年事渐高, 此后当继续著作,以贡献于国家也。”e抗戰全面爆发前一年,也就是1936年,连横因肝病卒于上海,临终嘱咐儿子:“今寇焰逼人,中日终必一战,光复台湾即其时。汝其勉之!”f
  连横一生有一子三女,都得到其亲授中国文化,除次女连春苔意外夭折外。长女连夏甸,就读台北静修高等女子学校时,学校推行日式教育,不准学习中文。连横为了让其不忘祖国的语言文化,培养对祖国的感情和归属感,就亲自在家教授夏甸学习和背诵《诗经》《昭明文选》《左传》《史记》,时常讲授中国历史上忠义爱国之士的故事等。连夏甸因自幼受家庭熏陶,爱好古诗文,“比同侪女学生多了一层扎实的国学根底”g。在出嫁后,仍保持学习古诗文的兴趣与习惯,如读《曾国藩家书》有感后,就与父亲往返书信讨论心得h。连夏甸长女林文月是台湾著名作家,其在作品中显示的良好的文学功底显然直接得益于母亲连夏甸的良好教导,但追本溯源,还在于外祖父连横的国文家教。三女连秋汉学习中国古典文学的情况,在连战编著的《雅堂先生家书》 (以下简称《家书》)中有较完整的叙述。从“汝妹此期毕业,不日可归,当再教以国文”i。连横针对从学校刚刚毕业的连秋汉,制定了规范的家教计划,主要讲授中国历史和《昭明文选》,每天一课古文。在父亲的引导下,“暇则读书,现授《左传》,且有求学之志”! 0。连秋汉从被动学习,到主动求学,可见连横的教导作用之大。
  连横这样呕心沥血地为子女传授中华文化,一方面是传承家风,显示其深沉的家国情怀,更重要的一面是使子女能够了解祖国,了解祖国文化,培养其民族意识和民族感情,对中国有归属感,为将来贡献于国家民族做准备。   对于独子连震东,连横更是寄于极大希望。1926年春,连横携带家人,旅居杭州西湖。同年夏,儿子连震东从留学的日本到杭州过暑假省亲,父子朝夕相处,“朝夕侍先生优游于六桥三竺间,每至一处先生必为震东说明其历史”! 1。1929年连震东于日本庆应大学经济部毕业归台,因当时日本殖民政府在台湾早已禁行中国文字,甚至不许说台湾话。连横就常为其讲授中文。! 21931年连横为了不让儿子做日本的“皇民”“贱奴”,指教震东:“欲求台湾之解放,须先建设祖国。余为保存台湾文献,故不得不忍居山地也。汝今已毕业,且谙国文,应回祖国效命。余与你母将继汝而往。”! 3并给友人国民党元老张继写信,内容如下:
  博泉先生执事:
  申江一晤,怅惘而归,隔海迢遥 ,久缺笺候。今者南北统一,偃武修文,党国前途,发扬蹈厉。属在下风,能不欣慰。儿子震东毕业东京庆应大学,学经济科,现在台湾从事报务。弟以宗邦建设,新政实行,命赴首都,奔投门下,如蒙大义,矜此孑遗,俾得冯依,以供使令,帱载之德,感且不朽。且弟仅此子,雅不欲其永居异域,长为化外之人,是以托诸左右。昔子胥在吴,寄子齐国;鲁连蹈海,义不帝秦。况以轩黄之华胄,而为他族之贱奴,泣血椎心,其何能惄!所幸国光远被,惠及海隅,弃地遗民,亦沾雨露。则此有生之年,扰有复旦之日也。钟山在望,淮水长流,敢布寸衷,伏维亮鉴。顺颂
  任棋不备。
  愚弟 连横 顿首
  四月十日
  这是一封在家国危难之时,以“子胥在吴,寄子齐国;鲁连蹈海,义不帝秦”作比托孤的信,其拳拳爱国之心,报国之志,义薄云天。张继甚为感动,即留震东在中国大陆工作。
  连震东在大陆工作后,连横还一直频繁通过家书指导他学习古文。连横寄给连震东的六十九封家书中,有二十一封谈及读什么书、如何读书,并为其列了阅读书目,如《汉书》《后汉书》《资治通鉴》《陕西通志》《朔方备乘》以及九通等,并指导他“抄存”的读书方法,“汝于国文能多读子史,可以研究中国经济学,如有要旨,须为抄存,为将来著作之用,方不荒废功夫”! 4。“汝欲研究国文,此时须读《汉书》,不独文章整齐,而西汉一代之政治经济、地理、风俗均与今日关中大有关联,若能择其佳者而熟读之,裨益不少”! 5。另外连横还要求儿子临帖,“汝于治事读书之暇,须临魏碑,乃习他帖”! 6。《家书》第四十八、五十三、六十封先后对连震东的古文、练字的进步予以肯定。
  就像连横自己所说,自台湾沦陷,家宅被毁,三十多年没有定处,而对于子女的教育,“尤煞费苦心”。他就是要用这样的苦心,坚定表明自己对祖国的认同和忠诚,对祖国文化的热爱、传承,并影响子女后代。
  a 连横:《台湾通史·后序》,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年版,第732页。
  b 连横:《与林子超先生书》,《雅堂先生文集》,台湾文海出版社1974年版,第127页。
  cd连横:《连横诗词选注》,重庆出版社2018年版,第6頁,导言第17页。
  e 沈正一:《连战家族的中华民族情怀》,《台湾在线》2003年第4期,第51页。
  fkm《连雅堂先生家传》,见《台湾通史》卷三十四,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年版,第783页,第782页,第783页。
  g 林文月:《青山青史——连雅堂传》,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36页。
  hijnop连战编: 《雅堂先生家书》,台湾省文献委员会出版社1992年版,第二十九封第29页,第二十九封第29页,第六十二封第66页,第三十三封第33页,第三十八封第38页,第四十二封第43页。
  l 郑喜夫编撰: 《民国连雅堂先生横年谱》,台湾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209页。
  作 者: 韩金玲,历史学硕士,浙江传媒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
  编 辑: 赵红玉 E-mail: zhaohongyu69@126.com
其他文献
摘 要: 本杰明·迪斯雷利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最重要的政治家和政治思想家之一,同时他还是一名作家,不仅产量颇丰,而且作品在当时也多为畅销之作,然而后世的文学评论者却对他的作品鲜有问津。近年来这一情况得以改观,本文旨在对近年来国内外本杰明·迪斯雷利的政治小说研究现状作一个简要概述。  关键词:本杰明·迪斯雷利 政治小说 综述  一、作为政治家的小说家  近年来,不止一位政治家进入了文学研究者的研究视野
摘 要: 人物,作为小说的核心与灵魂历来为研究者所重视。原作人物、原创人物和其他著作中的人物,是同人小说人物衍生的主导类型,这几种衍生人物既体现了创作者的期待视野,又突显了创作者的自由精神,并且折射出网络文学类型化生产的消费特质。  关键词:同人小说 人物类型 《哈利·波特》  不论精英文学抑或是大众文学,人物都是小说的灵魂,是故事的核心。同人小说又称“粉丝小说”,指同人参与者以原作中的人物、情节
摘要:从爱和法律的关系入手,可以对《威尼斯商人》“割肉还债”情节进行政治哲学的解读。这种解读将表明,爱是朋友、情人、家庭、民族、宗教等人际关系的自然原则,但它不应该毫无纪律,爱的最基本的纪律是法律;反之,法律并不仅是冷冰冰的规则,而且是最低限度的爱,没有了仁爱的法律会变成僵化的形式,看似精确的推演也会陷入无穷无尽的悖论。爱与法律不仅不相互冲突,而且还相互成全。法律的实质正义和法律的形式正义同为法律
摘 要:结合语用学的知识分析,可以发现《天净沙·秋思》具有自然的特点。在语用学的理论分析下,它以数个偏正意象来营造意境,暗藏文化预设、设置意象关联、区分重点与省略、营造情感起伏,使得整体情感既和谐又有层次,达到类似于语言运用的自然的效果。  关键词:《天净沙·秋思》 语用学 自然 语境理论  许多学者认为,《天净沙·秋思》具有自然的特点。王国维曾于《宋元戏曲史》提出元曲的佳处在“自然”,又将《天净
摘 要:阿来的《尘埃落定》甫经问世就获得众多好评。诚然,时至今日,《尘埃落定》之经典价值已无需多言,但就小说中的逻辑硬伤、文化失真、自我重复等现象而言,这篇小说的缺憾依然存在。以一个更宽广的视野来看,与其说,这是这本小说存在的缺憾,不如说这是当下小说家创作中普遍遇到的一个问题。归根结底,这是“虚构与真实”“创新与继承”这些文学所必将面临的永恒矛盾。  关键词:《尘埃落定》 叙事技巧 文化表达 题材
摘要:《尾随一株白菜出城》出自武汉诗人张执浩诗集《给你看样东西》,于寻常细微中捕捉生命的诗意,简单却又隽永,由一株白菜引发的“突围”(出城),看似随意自然,实则意味无穷。笔者希望用新批评意义上的文本细读法解读这首诗,以探求其源于寻常却不一样的诗意。  关键词:《尾随一株白菜出城》张执浩 文本细读 突围  由一株白菜而引发的诗兴,看似不经意的日常,却蕴含了丰富的意蕴。在所有的诗歌批评方法中,新批评也
摘 要:“才子佳人”是中国文学中常见的叙事模式,情节形态是:才子佳人一见钟情——外部因素导致二人分离——克服挫折终得团圆。现当代文学作品也常见“才子佳人”叙事模式,但因时代的变化、文学理念的发展、读者阅读期待的差异,情节呈现出不同形态。文章通过对故事情节、文本的浪漫风格、作品题材、文章结构等方面的对比来分析中国当代作品对“才子佳人”叙事模式的延续、颠覆、回归及创新,从而有助于打破对“才子佳人”叙事
摘 要: 2011年,美国当代女作家珍妮弗·伊根凭借小说《恶棍来访》一举斩获普利策文学奖,作为一部典型的后现代主义小说,伊根通过极具实验性的手法呈现了美国从20世纪80年代到现在四十年跨越间,人们在时间流逝中遭遇的青春消逝、梦想幻灭与自我崩溃。本文试在后现代主义小说理论基础之上,再加以借鉴伊哈布·哈桑在不确定性特征的理论贡献,分析《恶棍来访》主题的不确定性,一方面揭示后现代主义社会的混乱与无序,另
摘 要:苏轼和毛泽东分别属于不同的时代,也经历了不同的人生,前者终生起伏跌宕,仕途坎坷;后者经历了一番曲折后终成一代领袖,开创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新局面。但是两人的作品都以豪放见长,而且他们拥有者共同的情怀。笔者从其诗词作品的角度出发,对两者兼济天下的胸襟、激荡豪迈的气概和超然洒脱的情怀这三方面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苏轼 毛泽东 情怀  生活时间相隔八百多年的苏轼和毛泽东,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上都具有
摘 要:《牡丹亭》中的杜丽娘被视作“至情的化身”,前二十出作者着力表现了杜丽娘自我意识的觉醒过程。探究杜丽娘的自我醒悟过程,不仅有助于窥探她“情之所起”的缘由,亦可以此为镜,直面晚明时代女性话语权的丧失及其所带来的身心痛苦。  关键词:杜丽娘 “失语” 自我意识  一、引言  《牡丹亭》全名《牡丹亭还魂记》,即《还魂记》,也称《还魂梦》或《牡丹亭梦》,是汤显祖的代表作之一。《牡丹亭》以杜丽娘和柳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