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如何细教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homas1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本细读这一理念这几年已经被搞语文研究和语文教育的同仁们越来越多的说起,也越来越达成了共识,这也符合新课标对语文性质的定位:“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實践性课程。”[1]可见语言文字这一“细处”是根本,教育家叶圣陶说“字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对语言“细处”的强调更是到了一个高度,文本细读的必要性由此可见一斑。那么在教学中我们如何细教文本?如何指导学生把一篇文章读细,作为一线教师这一点变得更加重要。文本细教在教学上的体现就是通过巧妙的课堂设计,让学生读到文本的细处。如何设计出一个问题,让学生一下子就能聚焦到这个细点上去,这是教学上的难点。
   在一堂市级优质课比赛中,笔者执教的《最后的常春藤叶》就试图以细教文本这一理念指导教学。这一课的教学主要目标是分析贝尔曼这个人物形象。主要是从三个方面分析这个人物:1.从居住环境品其人;2.从正面描写品其人;3.从侧面描写品其人。
   一、以细处比较的方式细教文本
   在从居住环境上品其人的环节,笔者设计了这样的问题:
   有一次,一个艺术家发现这条街有它可贵之处。如果一个商人去收颜料、纸张和画布的账款,在这条街上转弯抹角、大兜圈子的时候,突然碰到一文钱也没收到、空手而回的他自己,那才有意思呢!(王仲年译)
   他就会发现自己两手空空,头晕脑胀,一文钱的账也没有要到!(黄源深译)
   问题:通过两组不同的翻译对比,发现本文表达的效果。
   学生1:两种版本的翻译,王仲年的翻译多了一个想象的虚写,“突然碰到一文钱也没收到、空手而回的他自己,那才有意思呢!”这里假想“碰到自己”会更形象地写出收账人一无所获的尴尬,引人发笑,引人发笑的背后是心酸的泪水,这里还真是有欧·亨利小说“含泪的微笑”的特点。
   学生2:不仅引人发笑,也引人思考:既然这个地方巷子很多,那住在这里的艺术家也很多,但为何在寻找他们要账的时候却找不见?作者为何要说“那才有意思呢!”到底有什么意思?其实这里并不是没有人了,相反,这里的底层艺术家都藏起来了,因为他们太穷了,连作画的颜料、纸张、画布也买不起,这就深刻地交代了主人公贝尔曼的身份——底层的穷画家。
   【教学感悟】以细处比较的方式体会本篇课文语言表述中的特点,这种方式很容易让学生聚焦到具体的词语上,特别是那些有差异的字眼上,经过细致的体会,学生会思考文字背后的深意,体会出欧·亨利小说“含泪的微笑”的特点。比较式教学可以广泛应用于教学当中,笔者在讲授《雨巷》一课时,把闻一多《死水》的结尾与《雨巷》的结尾进行了比较。《死水》“断不是”“造出个”这些词语中能看出,诗人坚决明朗的态度就是打破旧世界并建立一个新世界;《雨巷》则是不明朗的,“彷徨”“希望飘过”等字眼可以看出是在旧世界中寻找渺茫的希望。这样的比较就使得一个不好理解的思想情感,变得易懂。
   二、以细化问题设计的方式细教文本
   在从正面描写品其人和从侧面描写品其人环节,笔者分别设计了这样的问题:
   问题一:如果你要为贝尔曼画一幅画,你最想画的是他的什么部位?想描画成什么样子?30—36段中哪些语句能给你的绘画提供帮助?(胡子、脑袋、身体、眼睛、手、眉毛)
   问题二:最后一段哪个细节打在你心窝上?(鞋子、衣服、灯笼、梯子、画笔、调色板)
   学生1:胡子,从具体描写胡子的语句“有一把像米开朗基罗的摩西雕像上的胡子,从萨蒂尔似的脑袋上顺着小鬼般的身体卷垂下来。”从对胡子的描写中可以看出,贝尔曼胡子之长。艺术家的胡子、头发都比较长,可以理解为贝尔曼对艺术的执着和坚守。
   学生2:从“画笔”和“调色板”的细节去说,要抓住“几支散落”的画笔,“上面和了绿色和黄色的颜料”,这两处细节除了进一步说明最后的常春藤叶是贝尔曼画的,也说明了贝尔曼在“凄风苦雨”的夜里,一个人爬上梯子,一只手拿着画笔,另一只手拿着调色板,可能还要嘴里含着灯笼作画的不易。从而更体现出贝尔曼那颗善良、济世的心。
   【教学感悟】课堂的推进是由主问题引导的,这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往往我们提出一个大问题,学生会抛开具体的文字笼统的讲,导致对文本无法读细,比如此处这两个问题如果从大的方面来设计,可以问“结合课文分析贝尔曼是怎样的一个人?”试想同学们在回答这个问题时会怎样?肯定是很难一下子聚焦在关键语句上的。上面两个问题的设计同样是分析人物形象,但却让分析细化了,学生会沿着老师的提示快速聚焦到关键语句上,并且由文字的表面意进一步深入分析到贝尔曼的形象特点。细化问题的教学设计可以应用到每一堂课中去,笔者在讲《秋声赋》一课时,主问题是“秋声有怎样的特点?”但又在PPT上细化了一下问题回答的模式:我从
其他文献
所谓“双线组元结构”,是部编教材的创新设计,即采用“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单元的结构。“人文主题”引导学生贴近生活、关爱自然,对社会、对他人富有爱心等。譬如部编版语文七上教材以“四季美景、挚爱亲情、修身正己、人生之舟”等为人文主题,形成一条贯串教材的显在线索。“语文要素”则是语文素养的各种基本要素,包括必要的语文知识、必需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等。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和组织课堂
钱锺书的博学世所共知,也因为这个缘故,我才想在他书里觅些讹失,来作为饭后自炫的谈资。必须承认,这种心理是有几分可笑的。钱先生有一篇《释文盲》,揶揄不懂文学的学究,说好比《格列佛游记》里的那位主角,“在大人国瞻仰皇后玉胸,只见汗毛孔,不见皮肤”。我读书不识大体,而津津于字沟字缝间,钱先生地下有知,恐又要“眼睛增添明亮”、“齿牙闪烁光芒”(《说笑》),而“冷然微笑”了。    一、《也是集》的书名  
念研究生时,专业方向是“中国现代文学”;因博士论文关注古今小说的转折,谈“中国小说史”,对我来说,也还算本色当行。没想到,走上北大讲台才四年,学术兴趣就开始转移。从1991年秋季起,十五年来,我在北大中文系为研究生讲授的专题课,“文学史”与“学术史”的比例,几乎对半开。  九十年代初,斗转星移,个人的心境及趣味大为改变,原先以小说史为中心的学术设计,不得不做大的调整。有些偶然因素,加快了这一调整的
全球都在变,什么都在变,人们的兴趣更是变化飞快。但有两点不变:一是大多数人喜欢赚大钱、发大财,再就是大家都喜欢听故事,尤其是喜欢听穷人变富人的故事——当然,我们也喜欢听别人赔钱的故事:穷与富、幸福与不幸福,永远是相对的。《金融制胜》就讲述了资本市场大喜大悲的故事。  《金融制胜》主要是揭批美国券商的,从次级债危机开始,讲述了金融创新、救市、国家财富基金、安然等事件的幕后故事。《金融制胜》是讲故事,
面对高扬语文学科“突破与重构”主题的今天,教师不能仅以讲授好课本课文,作为跟进课改脚步的方式。那么以何思维串联“老生常谈”的知识点,便是“突破与重构”的关键。下面,我想利用“整体思维”为“线”,串联起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那么何为整体思维?整体思维在哲学中,隶属于辩证法中的矛盾分析法,是处理整体与部分这对矛盾中的重要的方法论。其更多的是强调部分是整体的部分,整体是部分的整体,众多部分应该合理地处理彼
从1919年7月蔡晓舟、杨景工编的第一部关于五四运动的书——《五四》出版以来,八十多年中,与“五四”相关的著述,可谓汗牛充栋;由此建构起来的“五四”形象也可谓千人千面,众说不一。在众多“五四”学的著述中,北京大学陈平原教授的新著《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一书,是最近比较特别的一部。该书以五四新文化为对象,除“导言”外,由六个独立的章节组成,内容涉及广场上的学生运动、《新青年》中的文体对话、蔡元培的大学
当代的《文选》学研究,大致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就《文选》的成书、文本源流、注释、历代《文选》学等加以探讨,二是对《文选》中所载作品进行研究。顾农的《文选论丛》即包括这两方面内容而以后者为主。全书五十五篇,内容非常丰富。上卷论《文选》的编者、编撰背景及文学趣味、《文选》的注解、《文选》与《文心雕龙》、《诗品》的比较;下卷则论《文选》所载作家作品,上起《楚辞》,下迄南朝的江淹、丘迟,有考证,有思想艺术的
由鄢烈山先生作序的《意外或偶然——报人读史札记》,是一本很有价值的书,不但能令读者增加很多历史知识,而且针砭时弊,足以警惕人心。为了使此书更臻完善,我想提出几点意见和作者商榷。  第72页:“可惜王安石听不得半点反对意见,于是凡是赞同他,同时也是他认为有能力的,不论处于哪一层次,都要破格提拔,韩绛、吕惠卿、苏辙等的升迁可以佐证。”  据我所知,苏辙并非王安石一派,他和其兄苏轼一样,是反对新法的。《
靳彤:文学博士,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统编本初中语文教科书编写组成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四川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语文学科专家。主要研究方向为语文教科书、语文教学设计、阅读与阅读教育,独著、主编、参编著作10部,在《教育研究》《课程·教材·教法》《语文建设》等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主持建设有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
一、王国维的“创造性背离”  王国维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按:应为“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人间词话》初刊稿第二十六则)这就是广为人知的“人生三境说”。  在这一则词话中,王国维引用了三个词句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