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面对点菜单上羊肉串后面的“1”,有的孩子认为是1串,有的孩子认为是1盘。敏锐的老师抓住了孩子们的认知冲突,巧妙渗透了数学教育。当我们听到这个案例时都很兴奋,并想进一步探究其中蕴涵的数学思维发展与学习。所以本期特别刊发了这两篇文章,与幼教同仁切磋交流。
大班“小吃店”的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孩子们不仅增加了新的角色——大堂经理,还把图画式的点菜单演变成用数字记录的点菜单,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可是,新式点菜单用得如何呢?
游戏现场 “1串”和“1盘”
今天来到小吃店的小朋友有4个,大家很快选择好了自己的角色。客人进到店里,招呼服务员:“服务员点菜!”服务员听到后,拿着点菜单和菜单走到客人面前,微笑着询问客人:“您好客人,想点点儿什么?” 客人看了看菜单说:“给我来10串羊肉串放1个盘里,再要个什锦炒饭吧。快点啊!”服务员记录着客人点的食物,好像琢磨了一会儿,把数量写好拿给大厨。随后大厨开始拿着点菜单对照菜单找起材料来。
不一会儿菜上来了,客人有些生气地看着服务员说:“我要的是1盘10串,不是1串!”这时服务员看了看大厨,又看了看客人,有点不知所措。大厨走过来把点菜单拿给客人说:“这上面写的是1个啊!你要的是1个啊!”此时的服务员抿着嘴笑了笑说:“哎呀,我给记错了,那我重新给你上吧。”然后不好意思地拿走了盘子。大厨赶紧又寻找材料做菜,一边做一边唠叨:“原来是10串!干嘛写1啊!”
这有趣的一幕引发了教师的好奇心,很想知道这3个孩子各自的想法,于是問客人:“你点了10串羊肉串,为什么要特意说放在1个盘子里?”
客人:“为省地方啊,因为我上次看到服务员1个盘子只放1个羊肉串,桌上摆了一大堆盘子,就是他。”她的手指向今天的服务员。
教师又问服务员:“客人要了10串羊肉串,你为什么在点菜单上只写了‘1’呢?”
服务员说:“我光记住1个盘子了,忘了多少羊肉串了。”
又问厨师:“点菜单上羊肉串的数量写的是1,你认为应该是1串羊肉串还是1盘羊肉串?”
厨师边挠头边说:“应该是1串吧,哎呀,我也不知道……”
原来,客人是对服务员“一一对应”的装盘方式不满意才特意交代要10串放到1个盘子里的。也许换一个服务员,不用说也会把10串放在1个盘中。而服务员显然被10串羊肉串和1个盘子搞晕了,最后只记住了1个盘子并记录。大厨嘛,确实有点无辜,服务员怎么写我就怎么做喽,可也不敢确定到底是什么。这说明3个孩子数概念的发展水平是不同的。我注意到做“服务员”的孩子在班里年龄偏小,《3~8岁儿童的数学经验》一书中曾提到5岁半左右的孩子能够较正确地掌握一一对应的方法,我想他可能正是处于这个阶段,才会将1个羊肉串放1个盘子里,但这种方式显然会被比他年长或数学经验丰富的孩子提出质疑。并且在记录时他的思维受到语言的干扰,“10串放1盘”使本来很容易的工作变得复杂,让他不知如何记录,在似懂非懂的情况下写了“1”。
我又拿着这份点菜单请其他的几个孩子看,大多数都认为“羊肉串1”代表的是1串,极个别认为是1份(里面有许多串)。“什锦炒饭1”的一致性最高,没有一个孩子认为是1粒的,都认为是1碗、1盘或1份等。
看到孩子们的种种反应,我感到,一个看似简单的数字“1”,孩子们对它的理解却千差万别。有的认为是1个,有的认为是1盘,有的认为是1份,而这些“1”却又代表着不同的数量。现实生活中餐馆里的食物丰富多彩,呈现方式又都富有创意,孩子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给出的回答都很合理。但对“1”的不同理解却影响了孩子们共同游戏的进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与《0-3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都提到“能用简单的记录表、统计图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还要“鼓励幼儿运用已有的数学经验解决生活和游戏中遇到的问题”。现在孩子们已经有了解决问题的需要,教师应进一步引导。
交流讨论 “1”代表什么?
活动区游戏评价时,教师请在“小吃店”玩的幼儿进行分享。客人表达了自己的不满,厨师表达了自己的困惑,游戏中一直没说话的收银员也说:“我不知道该怎么收钱,我要是只收1串的钱就少了。”
师:“点菜单是给谁看的?”
幼1:“给大厨师看的,因为大厨师要按照数量做菜。”
幼2:“还得给收银员看,好结账。”
师:“1到底是1盘、1碗、1个还是什么?厨师怎样一看就明白,收银员也好算账?”
老师的问题引发幼儿激烈的争论。
幼1:“就是1个,所有的东西按个儿卖。”
幼2:“不行,有的东西不能一个一个地卖,面条、米饭就不行。”
幼儿一阵沉默,问题还是没有得到解决。
最后一个孩子无奈地小声说:“只能有的按个儿卖,有的按盘儿卖,有的按碗卖。”
师:“你们同意吗?”
大多数孩子点点头。
问题好像又回到了原点,因为点菜单的“数量”一栏,还是会写上“1”,但至少孩子们已经认可此“1”非彼“1”,现在的“1”有可能是由许多个“1”组成的“1”。可是问题最终还是没有得到解决,因为厨师还是会看不懂,问题还是有待于他们自己发现……
师:“那说说看,你们认为什么按个儿卖?什么按盘、按碗卖?”
活动室里一阵热闹……最后孩子们一致决定:羊肉串、麻花、包子等按个儿卖,其他像元宵、丸子汤、艾窝窝、驴打滚、饺子等参考护国寺小吃店按盘或碗卖,有汤的用碗,没汤的装盘。
师:“哦,你们决定好了?”
孩子们使劲点头。
师:“那就这么定了,你们可得记住啦!”
重新开张 “1”代表几个?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小吃店”的点菜单里依然没有什么变化,“数量”一栏里仍旧写着相同的“1”,可厨师和顾客们的感受却不尽相同。原来,厨师们按照新的规定按盘或碗卖,可是顾客反映同样的食物,今天的厨师3个装一盘,明天的厨师5个装一盘。装多了还好说,装少了客人可不乐意,都纷纷提意见。
师:“你们认为一盘或一碗里装多少合适呢?”
有的说5个,有的说10个,意见不统一。还有的说:“碗里的装5个,盘里的装10个,因为盘子大。”
师:“厨师真不容易,一会儿装盘一会儿装碗,这个放5个,那个放10个。有什么办法让他们很容易记住?”
忽然一个幼儿大声说:“我有一个好主意,厨师不都是看菜单做菜吗,画菜单上不就行了吗!”
“怎么画?”大家同时问。那个小朋友连比划带说:“就是比如汤圆儿,画一个碗,里面画5个圆圈就行了呗,要是饺子就画一个大圆盘,里面画10个饺子。”
师:“你们觉得这办法行吗?”大多数孩子都说行,看来我们需要一个新菜单了,试试看呗!“谁愿意帮我们画新菜单?”举手的人好多啊……
新菜单出炉了,奇妙的“1”的故事也要结束了。问题还真解决了,点菜单上的“数量”一栏仍旧不变地写着“1”,可服务员和厨师再没有出错的,顾客们也都心满意足,小吃店的生意真兴隆啊!
反思
在观察幼儿游戏的基础上,我们敏锐地抓住幼儿的发展需要和游戏新的生长点,成功地在角色游戏中渗透了数学教育。在这个角色游戏活动中,幼儿对“1”的不同理解使新规则的讨论与确定成为可能。我们把介入和引导的重点放在了结合简单的记录表、引导幼儿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鼓励幼儿运用已有的数学经验解决生活和游戏中遇到的问题,收到良好的效果。
大班“小吃店”的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孩子们不仅增加了新的角色——大堂经理,还把图画式的点菜单演变成用数字记录的点菜单,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可是,新式点菜单用得如何呢?
游戏现场 “1串”和“1盘”
今天来到小吃店的小朋友有4个,大家很快选择好了自己的角色。客人进到店里,招呼服务员:“服务员点菜!”服务员听到后,拿着点菜单和菜单走到客人面前,微笑着询问客人:“您好客人,想点点儿什么?” 客人看了看菜单说:“给我来10串羊肉串放1个盘里,再要个什锦炒饭吧。快点啊!”服务员记录着客人点的食物,好像琢磨了一会儿,把数量写好拿给大厨。随后大厨开始拿着点菜单对照菜单找起材料来。
不一会儿菜上来了,客人有些生气地看着服务员说:“我要的是1盘10串,不是1串!”这时服务员看了看大厨,又看了看客人,有点不知所措。大厨走过来把点菜单拿给客人说:“这上面写的是1个啊!你要的是1个啊!”此时的服务员抿着嘴笑了笑说:“哎呀,我给记错了,那我重新给你上吧。”然后不好意思地拿走了盘子。大厨赶紧又寻找材料做菜,一边做一边唠叨:“原来是10串!干嘛写1啊!”
这有趣的一幕引发了教师的好奇心,很想知道这3个孩子各自的想法,于是問客人:“你点了10串羊肉串,为什么要特意说放在1个盘子里?”
客人:“为省地方啊,因为我上次看到服务员1个盘子只放1个羊肉串,桌上摆了一大堆盘子,就是他。”她的手指向今天的服务员。
教师又问服务员:“客人要了10串羊肉串,你为什么在点菜单上只写了‘1’呢?”
服务员说:“我光记住1个盘子了,忘了多少羊肉串了。”
又问厨师:“点菜单上羊肉串的数量写的是1,你认为应该是1串羊肉串还是1盘羊肉串?”
厨师边挠头边说:“应该是1串吧,哎呀,我也不知道……”
原来,客人是对服务员“一一对应”的装盘方式不满意才特意交代要10串放到1个盘子里的。也许换一个服务员,不用说也会把10串放在1个盘中。而服务员显然被10串羊肉串和1个盘子搞晕了,最后只记住了1个盘子并记录。大厨嘛,确实有点无辜,服务员怎么写我就怎么做喽,可也不敢确定到底是什么。这说明3个孩子数概念的发展水平是不同的。我注意到做“服务员”的孩子在班里年龄偏小,《3~8岁儿童的数学经验》一书中曾提到5岁半左右的孩子能够较正确地掌握一一对应的方法,我想他可能正是处于这个阶段,才会将1个羊肉串放1个盘子里,但这种方式显然会被比他年长或数学经验丰富的孩子提出质疑。并且在记录时他的思维受到语言的干扰,“10串放1盘”使本来很容易的工作变得复杂,让他不知如何记录,在似懂非懂的情况下写了“1”。
我又拿着这份点菜单请其他的几个孩子看,大多数都认为“羊肉串1”代表的是1串,极个别认为是1份(里面有许多串)。“什锦炒饭1”的一致性最高,没有一个孩子认为是1粒的,都认为是1碗、1盘或1份等。
看到孩子们的种种反应,我感到,一个看似简单的数字“1”,孩子们对它的理解却千差万别。有的认为是1个,有的认为是1盘,有的认为是1份,而这些“1”却又代表着不同的数量。现实生活中餐馆里的食物丰富多彩,呈现方式又都富有创意,孩子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给出的回答都很合理。但对“1”的不同理解却影响了孩子们共同游戏的进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与《0-3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都提到“能用简单的记录表、统计图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还要“鼓励幼儿运用已有的数学经验解决生活和游戏中遇到的问题”。现在孩子们已经有了解决问题的需要,教师应进一步引导。
交流讨论 “1”代表什么?
活动区游戏评价时,教师请在“小吃店”玩的幼儿进行分享。客人表达了自己的不满,厨师表达了自己的困惑,游戏中一直没说话的收银员也说:“我不知道该怎么收钱,我要是只收1串的钱就少了。”
师:“点菜单是给谁看的?”
幼1:“给大厨师看的,因为大厨师要按照数量做菜。”
幼2:“还得给收银员看,好结账。”
师:“1到底是1盘、1碗、1个还是什么?厨师怎样一看就明白,收银员也好算账?”
老师的问题引发幼儿激烈的争论。
幼1:“就是1个,所有的东西按个儿卖。”
幼2:“不行,有的东西不能一个一个地卖,面条、米饭就不行。”
幼儿一阵沉默,问题还是没有得到解决。
最后一个孩子无奈地小声说:“只能有的按个儿卖,有的按盘儿卖,有的按碗卖。”
师:“你们同意吗?”
大多数孩子点点头。
问题好像又回到了原点,因为点菜单的“数量”一栏,还是会写上“1”,但至少孩子们已经认可此“1”非彼“1”,现在的“1”有可能是由许多个“1”组成的“1”。可是问题最终还是没有得到解决,因为厨师还是会看不懂,问题还是有待于他们自己发现……
师:“那说说看,你们认为什么按个儿卖?什么按盘、按碗卖?”
活动室里一阵热闹……最后孩子们一致决定:羊肉串、麻花、包子等按个儿卖,其他像元宵、丸子汤、艾窝窝、驴打滚、饺子等参考护国寺小吃店按盘或碗卖,有汤的用碗,没汤的装盘。
师:“哦,你们决定好了?”
孩子们使劲点头。
师:“那就这么定了,你们可得记住啦!”
重新开张 “1”代表几个?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小吃店”的点菜单里依然没有什么变化,“数量”一栏里仍旧写着相同的“1”,可厨师和顾客们的感受却不尽相同。原来,厨师们按照新的规定按盘或碗卖,可是顾客反映同样的食物,今天的厨师3个装一盘,明天的厨师5个装一盘。装多了还好说,装少了客人可不乐意,都纷纷提意见。
师:“你们认为一盘或一碗里装多少合适呢?”
有的说5个,有的说10个,意见不统一。还有的说:“碗里的装5个,盘里的装10个,因为盘子大。”
师:“厨师真不容易,一会儿装盘一会儿装碗,这个放5个,那个放10个。有什么办法让他们很容易记住?”
忽然一个幼儿大声说:“我有一个好主意,厨师不都是看菜单做菜吗,画菜单上不就行了吗!”
“怎么画?”大家同时问。那个小朋友连比划带说:“就是比如汤圆儿,画一个碗,里面画5个圆圈就行了呗,要是饺子就画一个大圆盘,里面画10个饺子。”
师:“你们觉得这办法行吗?”大多数孩子都说行,看来我们需要一个新菜单了,试试看呗!“谁愿意帮我们画新菜单?”举手的人好多啊……
新菜单出炉了,奇妙的“1”的故事也要结束了。问题还真解决了,点菜单上的“数量”一栏仍旧不变地写着“1”,可服务员和厨师再没有出错的,顾客们也都心满意足,小吃店的生意真兴隆啊!
反思
在观察幼儿游戏的基础上,我们敏锐地抓住幼儿的发展需要和游戏新的生长点,成功地在角色游戏中渗透了数学教育。在这个角色游戏活动中,幼儿对“1”的不同理解使新规则的讨论与确定成为可能。我们把介入和引导的重点放在了结合简单的记录表、引导幼儿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鼓励幼儿运用已有的数学经验解决生活和游戏中遇到的问题,收到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