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定位,提升学生数学素养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sion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所谓数学素养,概括地讲就是指灵活运用数学的理论与方法,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以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第二课时教学为例,探讨通过教材分析、找准定位、围绕素养点组织学习活动,促进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提升数学素养。
  【关键词】教材定位 数学素养 策略教学
  小学数学教学的核心在于帮助学生初步学会数学地思考,这是学生数学素养发展的基本点,数学教学中要抓住知识的数学本质,引导学生经历抽象、运算、推理与建模等过程,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把握知识,并在这样的探索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数学的思维习惯和方式。但是在教学中如何找准定位,如何在具体教学中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教师还是比较困惑的。
  本文以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第二课时为例进行探讨。
  一、把握教材的定位
  教材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工具,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通过教材分析,可以把握知识内容的科学性及其数学本质,把握相关知识的结构与内在联系,把握教材所呈现的教学思路以及所要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由此才能恰当地确定“教(学)什么”“怎么教(学)”以及“教(学)到什么程度”。
  1.本单元的定位
  解决问题的策略是苏教版教材的一个特色板块,教材从三年级开始安排:三年级上册为从条件想起;三年级下册为从问题出发;四年级上册为列表整理条件和问题;四年级下册为画图;五年级上册是一一列举;五年级下册为转化;六年级上册是假设;六年级下册选择策略解决实际问题。三四年级教学的是一般策略,这些策略能为学生们以后的解决问题能力打下基础。
  本单元教学的策略“从条件想起”是在学生初步认识常见数量关系,会解答比较容易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基础上编排的。例题和习题涉及的题材宽广,不局限于某些类型,引导学生体验常用的数学思维方法,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培养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本单元教学的思想方法是:关注已知数量之间的联系,从已知条件向所求问题推理,形成解题思路,找到解题方法。
  2.本节课的定位
  通过测试我们发现班里45名学生有90%的学生已经能完成解答例题2。为什么学生会了还要教呢?
  例1重在引导学生关注已知条件,从关键条件突破,向问题推理,例2重在应用从条件向问题推理的思想方法,探索实际问题的解法。例1和例2的思维点其实是一样的,都是根据两个相关联条件联想到一个问题,再把这个问题作为一个新的条件和相关联的条件再联想出一个问题。不同的地方是例2借助线段图,突显线段在条件分析时作用,初步认识线段图,为以后学习用图表征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所以说本课教的点不在解题,而在于策略,教给学生思维模型。
  3.画图的定位
  线段图的教学教材是分三个层次呈现的,三年级上册也就是本节课是让学生补充完整条件与问题,培养读图能力,能根据线段图来分析数量关系;三年级下册是让学生学会补充一部分线段图;到四下则是要求学生学会画线段图。本节课对于画图的定位应该有三点:(1)初步感悟如何画;(2)感受图的方便、简洁;(3)根据图进一步感受从条件想起的思维模型。
  综上所述,本节课定位为:使学生体会从条件想起解决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借助线段图表示题意,进一步体会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条件与问题的联系,借助线段图感受从条件想起求问题结果的分析推理过程,从而学会从条件想起分析数量关系的策略,并能正确应用策略解决连续比较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判断、推理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构建从条件想起的思维模型。
  二、围绕素养点组织学习活动
  1.画图表征,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画图,作为数学学习的重要策略之一,能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直观化,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在第二学段正式学习画图策略之前,第一学段就要开始帮助学生初步体验画图的优越性,掌握基本的画图与看图的方法,在反思中积累画图的经验。本节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线段图,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1)知识迁移,沟通知识间的联系
  在学习这个连续过程中,任何学习都是在学习者已经具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结构、已获得的动作技能、习得的态度等基础上进行的。这种原有的知识结构对新的学习的影响就形成了知识的迁移。知识迁移能力是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新的情境,解决新问题时所体现出的一种素质和能力。
  对于画图表征,学生已经有了画、读实物图、直条图等经验。课始出示倍数关系和相差关系的直条图,让学生根据图意来提出问题并口头解答,唤醒已有读图经验。接着将直条图渐变为线段图,提问:你觉得这样变了以后意思变了吗?引导学生发现直条表示的意思也可以用线段图来表示。利用直条向线段衔接,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对线段图产生亲近感,为接下来的画图表征、看图分析提供原有知识的支撑。
  (2)组织讨论,初步感受画图表征的方法
  画图表征的具体方法本节课并不要求学生操作,但是要让学生初步感受其方法,知道根据条件先画什么,再画什么?如何清晰表示出条件和问题?画图的序也是思维的序,换句话说,画图的过程也是从条件想起的过程。
  出示例题,呈现了较多信息,教师告诉学生这么多信息我们可以通过画线段图来整理。组织学生结合条件讨论:该先画什么?再画什么?先自己想一想,再与同桌交流。在此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对比讨论,引导学生发现先画绿花最方便,因为黄花是以绿花为标准的,红花又是以黄花为标准的。然后根据黄花的朵数是绿花的两倍就可以画出表示绿花的线段,再根据红花比黄花多7朵就能画出表示红花的线段。在此基础上教师示范画图,并利用课件配合动画闪烁,突出条件之间的联系,以及画图的顺序。接着让学生补充完整条件与问题,讓学生进一步感知画图不仅要有顺序,还得把条件和问题清晰地表达出来。最后让学生看图说说题目的意思。让学生完整地经历画图表征的过程,虽没有亲历画,但是通过讨论交流对画图表征的方法有了初步的感受,为以后的学习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3)回顾梳理,积累画图经验
  最后安排学生回顾怎样画线段图表示题意,帮助学生积累画图经验。学生经历了一定的数学活动过程后,头脑中会或多或少地形成一些数学活动经验,但这些经验是零散的、低层次的,让学生及时回顾反思学习过程和方法,有利于学生总结方法、积累活动经验、感悟数学思想。
  2.着图分析,培养数感
  本节课的素养点之一就是要帮助学生构建“从条件想起”的思维模型。将思维模型与线段图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结合线段图说说数量关系,同时配合媒体的动态作用,将相应的条件在线段图上闪烁,引出数量关系抽象出框架图,让学生感受到有了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更直观、更方便,体会几何直观的作用,发展学生的数感。
  3.语言内化,培养表达能力
  表达能力是儿童的一个重要素养。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模型要用儿童的语言来表达。我们要把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和数学知识的学习紧密地结合起来。教师应给予充分的机会让学生来表达自己的思考方法,又通过数学语言来内化思考方法,进而促进学生表达能力的发展。
  本节课要在例1初步的模型基础上利用线段图和框架模型图反复强化,让学生充分的说说数量关系的分析方法:根据……算出……再根据……算出……可以采用点名说、自由说、交换说等方法,通过语言内化从条件想起的思维模型。
  4.对比回顾,抽象思维模型
  苏联的乌申斯基认为:认识是人的思维对客观的永无止境的接近,比较则是使思维向客观接近的重要环节,人们通过对客观事物的对比,找到事物的异同与联系成为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在数学中运用比较这一思维方式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思考问题,自觉主动地去获取知识,通过比较有助于突出本质,建立起新旧知识的联系。本课中共安排了两次对比:
  (1)例题与试—试的比较,抽象思维模型
  引导学生比饺例题和试一试在思考过程中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不同点在于有一个条件发生的变化,所以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有所不同;重點讨论相同点,都利用线段图来表示题意,根据线段图都能从条件想起分析数量关系:根据两个相关联条件先求出黄花的朵数,再用黄花的朵数和另—个相关联条件求出红花的朵数。在此基础上将两张具体框架图合并为一张思维模型图:
  (2)例2与例1的比较,进一步凸显模型
  回顾例1,引导学生比较例1与例2的相同点与不同点。重在突出两个例题的思考方法相同,都是根据两个相关联条件联想到一个问题,再把这个问题作为新的条件再结合一个相关联条件联想到另—个问题……这就是从条件想起的思维模型。与例1不同点在于例2多了线段图,让学生感悟到有了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时更直观、更方便,再次凸显几何直观的作用。
  很多知识的内在区别与联系都是在不断比较中得到的,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知识的基本原理和其衔接点进行比较,让学生在比较中思考、分析、抽象,更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要通过长期的培养、积淀。我们教师要关注教材,把握教材的数学本质,找准了教材的定位,找到每节课的素养点,从学生实际出发,创造有效的学习活动,使他们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和应用价值,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开拓思维,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数学素养。
其他文献
[摘要]小学阶段是小学生的语文概括能力培养的关键阶段,这就要求语文教学具有“生长性”,而教学目标是决定一堂课是否具有“生长性”的关键。本文立足学生的学科关键能力,以人物故事类课文为例,按照年段递进、单元内递进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  [关键词]人物故事类 课文 概括能力 教学目标  杜威提出的“教育即生长”,是要求尊重儿童,使一切教育和教学契合于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兴趣、需要等,并通过组织
为全面了解现阶段北京市朝陽区幼儿园教师的培训需求,增强培训的针对性,我们随机抽取了40所幼儿园,对教师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教师基本信息,对培训内容、形式、时间的需求倾向,以及不同教师群体需求的差异性。共发放问卷1100份,回收910份,有效问卷908份。调研结果与分析如下。  基本情况  参与调研的908名教师中,有6名男教师,其余902名均为女教师,占总人数的99.3%。908名教师的年龄
对于吃这件事,首先我不应该说“吃”,因为这个词是地球的原生词汇。在其他的星球,生命体内部的能量配比要素本身就是达标并且持恒的,居民只需要通过某种转化方式就能达成心愿。我在这里强调的是一种行动论,我不是一个科学家,但是受地球上那些老学究们的影响,我还是沾染了他们的习气,我比较考究我的用词。自从六百多年前从海澳华星球来到地球,我在欧洲经过黑死病的肆虐,经历了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在普遍的人类文明进程之中
【摘要】山东青岛海逸学校进行了“全课程”实验,将以往的语文、数学等单一学科整合为了五大学习领域:语言与人文、数学与科技、艺术与素养、体育与健康、品德与生活,并进行了评价方式的改革,实施表现性评价。表现性评价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参与,注重培养学生理解、运用知识的能力,分为过程性表现性评价和终结性表现性评价。学校通过科学确定评价目标(确定所期望的学习结果),表现性任务(创设引发学生表现的情境)、评分
[摘要]课堂中要奏响“感”字主旋律,关注学生已有经验,让学生跟着“感觉”前行,获得新的认识。在学习探究路上,教师要关注知识本身的逻辑结构,把促进儿童的感知当作重要的教学环节。要为智慧的生长而教,学的过程应是教师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去悟的过程,最终悟得真知,悟得能力,因此要让学生进入“感悟”之境。对于小学生,教师应该捕捉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数学的魅力  [关键词]数学课堂
陶行知先生写过一首题为《小孩不小歌》的小诗:  人人都说小孩小,谁知人小心不小。  你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还要小。  从记事起,我们便被这样教育着:在家听爸妈的话,在学校听老师的话,一直处于一种“大人说,小孩听”的状态。  如此模式下成长起来的我,如今也成了一名在孩子心中拥有权威的老师。在新的教育理念下,我也总渴望营造以幼儿为学习主体的教育状态,但每每实践,得出的结论不外乎是孩子缺乏经验,于是急
缘起  开学第一天回家,读六年级的女儿就带回一项预习作业:制作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  作为家长的我,收到的短信是这样的:用卡纸分别做一个圆柱和圆锥,要求它们的底面积和高都相等(不能和数学书后面大小一样)。大小和方法要孩子通过预习后自己发现,家长只能在制作中打下手。老师的意图是:只有让孩子亲身体验制作过程,才能深入理解两个立体图形的特征。  于是乎,晚上7点,全家总动员。  女儿首当其冲,拿出一张
海师附小是一所百年老校,从20世纪90年代初学校便开始了童话教育的研究。当新教育的春风吹来时,我们适时地抓住机会,将完美教室缔造、课程研发、生命叙事等,有机地渗透进童话的因子,用童话的手段为新教育的推行推波助澜。  每月一事,是新教育活动开展以来最常态的德育工作,我们将“每月一事”做成了童话教育这个故事中最夺人眼球的微视频,既圆满地完成了每月一事工作,又让童话故事更显精彩。  一、环境创设。让校园
【关键词】复习课 有效性 课堂模式  一、复习教学中习题设计的有效性  新课标指出:在数学课程中,应当重视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此类核心素养的培养根据学生的年龄阶段不同,侧重点也不同。  一节课只有40分钟,除去“理”的时间,剩下“练”的时间有限。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对大量枯燥的练习不感兴趣,容易产生倦怠心理,因
【摘要】纵观当下的语文教学,很多教师在落实语文要素时,无视文本自身的特点,无视语文要素所包含的内容,更无视学生内在的特点,直接将训练机械地、生硬地介入教学的过程中,如此单一的训练不仅不能有效地唤醒学生的表达意识,还会导致学生思维僵化。为此,教师要打破这种机械单一的语文要素落实方式,建构起立体化、模式化的多维结构,为落实语文要素、转化语文能力服务。本文提出要基于单元位置,在循序渐进中落实语文要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