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学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是培养正确的政治态度和良好的道德品质的重要阶段。调查发现,当前中学生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呈良性发展态势,开始关注理想信念对个人价值的影响,不过也存在部分学生理想信念模糊、理想信念教育活动落实情况不佳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构建多元融合的德育体系、创新德育方式方法、重视家庭教育。
关键词:中学生;理想信念;价值观
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强调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这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对教育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全面了解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尤其是理想信念发展的现状,明确立德树人在新时期具有的特定内涵与要求,对提升中学生德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促进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至关重要。
为此,我们在浙江省开展了大样本中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现状调查,问卷调查涉及全省11个地市,分城市、城镇和农村三大类,包括初中和高中两个学段,共计4,528名中学生。在此基础上,我们对当前中学生的理想信念现状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并且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解决思路。
一、中学生整体思想状况良好,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呈良性发展态势
我们对调查问卷进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一)80%以上的中学生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所了解,90%以上的中学生认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学习了解并继承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小学德育工作,对加强党的领导,坚持立德树人、德育为先,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提出了一系列明确要求,对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指明了方向。这是新时代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做好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指针。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有26.01%的中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已经熟记于心”,有65.50%的中学生不但“已经熟记于心,并且在生活中会用来指导自己的行为”(见图1),有80.60%的中学生对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表示理解。这体现了当代中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真切追求。
另外,有近八成中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表示“比较了解”(39.86%)或“非常了解”(38.99%)。有92.14%中学生(比较赞同19.90%,非常赞同72.24%)认为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应该继承。这说明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整体状况良好,对中国的文化认同程度较高,呈良性发展的态势。
(二)中学生的理想信念积极健康,对未来有明确的规划
了解和掌握现阶段青少年的理想信念,是我们进行德育工作的前提。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多次提到“理想”,将青年的理想信念提高到国家前途、民族希望的高度。教育部发布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将“理想信念教育”列为德育五项内容之首。调研中我们发现,几乎所有的中学生对“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实现繁荣富强”充满信心。在4,528份问卷中,有超过八成的中学生“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有明确的规划”,认为理想信念对个人价值的实现非常重要。有65.57%的中学生(非常符合33.75%,比较符合31.82%)表示“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会勇敢面对”(见圖2)。有近九成的中学生“希望长大后为国家发展作出贡献”。这说明中学生有着较强的理想信念,并能乐观面对生活。
二、中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立德树人工作任重道远
尽管中学生有普遍较高的理想信念,但是还存在如下问题值得关注:
(一)应试教育根深蒂固,理想信念教育的落实情况不够理想
应试教育思想根深蒂固,仍是提升学校教育水平的一大顽疾。长期以来,学校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重知识传授、轻人文素质培养的观念仍普遍存在,中学阶段普遍以学习成绩为主要目的,忽视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性,德育课程与活动很多只是停留在表面上,实际效果堪忧。如表1所示,有3.31%的中学生认为各类德育活动“没有任何价值,纯粹浪费时间”,有13.41%的中学生认为“有价值,但更重要的还是提高学习成绩”,真正认为德育活动“有利于培养和提高中学生的理想信念,比提高学习成绩更加重要”的不到一半(40.11%)。
有9.92%的中学生认为学校的思政课和各类德育活动“开展很少,没有效果”。老师以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为目标,社会大众以“重点大学”“名牌大学”的升学率作为评判学校与老师好坏的标准。理想信念教育活动让位于各种成绩的评比。
(二)部分学生理想信念模糊,存在功利化、个人色彩浓厚等问题
由于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与影响,部分学生的人生价值观表现出功利性的特点,理想信念淡漠,生活中较多关注的是个人发展,对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关注比较少。有4.47%的中学生对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表示不清楚。在问到“是否希望长大以后为国家发展作出贡献”时,有50.59%的中学生表示非常希望,但还有6.49%的中学生表示非常不希望,另有9.48%的中学生意愿一般(见图3)。
可见,学校应当将加强中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目标,夯实学生的思想道德基础,巩固和发展其积极向上的主流意识形态,帮助他们坚定理想信念,坚持高尚的精神追求。要将德育工作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的责任感,增强学生的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
三、加强中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建议
根据以上调查结论,我们认为必须要进一步加强中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具体措施如下:
(一)认识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理想信念教育是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职责,也是中学生德育的重中之重。上述调查显示,中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活动的落实情况不够理想,部分学生理想信念模糊,存在功利化、个人色彩浓厚等问题。因此,加强中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具有时代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二)构建多元融合体系
学校是中学生德育的主阵地,教师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基本力量。要加强师德建设,重视教师的言传身教,强化教师在理想信念教育中的主导作用,不断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首先,要把握中小学《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的编写理念和特点,提升思想品德课程教学质量,进一步完善各种德育教学资源,增加理想信念教育的比重。其次,要充分发挥班主任在立德树人教育任务中的主力军作用。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班主任专业队伍,既是新时期加强班主任工作的迫切要求,也是做好学校德育工作的根本保障。要把理想信念教育滲透到学校管理、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等各个环节,引导学生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和实践要求,教育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养成良好的政治素质、道德品质、法治意识和行为习惯,形成积极健康的人格和良好心理品质。最后,注重学科教学在理想信念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落实学科教师的德育任务。各学科教师要重视德育渗透,寓德育于各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注重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促进学生人格的完善。
(三)创新方式方法
调查中我们发现,学生在对学校现行的思政课和各类理想信念教育活动的认识中,认为“开展很少,没有效果”的占9.92%,认为“缺少实际效果”的占32.06%,这说明我们当前的德育形式需要改革和创新。传统的教育管理注重“灌输”“严防死守”,忽视学生内心真正的期待和需求,容易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影响德育效果。因此,我们要进一步树立德育主体意识,创新德育形式,努力为学生提供德育实践的机会和场所。通过外在教育引导与学生自我教育管理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各类德育实践中体悟成长,培养中学生诚实正直、积极进取、坚毅勇敢、遵纪守法等优秀品质。
统编三科教材对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法治教育及生态文明教育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要理解和把握三科教材的价值导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课程教学全过程,以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的,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切实提高德育特别是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
(四)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儿童、少年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必不可少。目前家庭教育理念和机制还不是十分完善,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使得家庭教育容易偏离方向。此次调查显示,家长重智轻德的教育观还普遍存在。如在道德品质、学习成绩、身体健康三个选项中,尚有近五分之一(15.41%)的家长把学习成绩排在第一位,置于道德品质和身体健康之前。因此,要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和引导,促进家校沟通、联动,提升家庭教育水平。只有家长、学校和社会共同重视青少年教育,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氛围,才能有力遏制不良风气,形成健康向上的社会风尚,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和道德情操。
关键词:中学生;理想信念;价值观
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强调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这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对教育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全面了解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尤其是理想信念发展的现状,明确立德树人在新时期具有的特定内涵与要求,对提升中学生德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促进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至关重要。
为此,我们在浙江省开展了大样本中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现状调查,问卷调查涉及全省11个地市,分城市、城镇和农村三大类,包括初中和高中两个学段,共计4,528名中学生。在此基础上,我们对当前中学生的理想信念现状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并且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解决思路。
一、中学生整体思想状况良好,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呈良性发展态势
我们对调查问卷进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一)80%以上的中学生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所了解,90%以上的中学生认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学习了解并继承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小学德育工作,对加强党的领导,坚持立德树人、德育为先,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提出了一系列明确要求,对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指明了方向。这是新时代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做好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指针。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有26.01%的中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已经熟记于心”,有65.50%的中学生不但“已经熟记于心,并且在生活中会用来指导自己的行为”(见图1),有80.60%的中学生对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表示理解。这体现了当代中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真切追求。
另外,有近八成中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表示“比较了解”(39.86%)或“非常了解”(38.99%)。有92.14%中学生(比较赞同19.90%,非常赞同72.24%)认为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应该继承。这说明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整体状况良好,对中国的文化认同程度较高,呈良性发展的态势。
(二)中学生的理想信念积极健康,对未来有明确的规划
了解和掌握现阶段青少年的理想信念,是我们进行德育工作的前提。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多次提到“理想”,将青年的理想信念提高到国家前途、民族希望的高度。教育部发布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将“理想信念教育”列为德育五项内容之首。调研中我们发现,几乎所有的中学生对“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实现繁荣富强”充满信心。在4,528份问卷中,有超过八成的中学生“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有明确的规划”,认为理想信念对个人价值的实现非常重要。有65.57%的中学生(非常符合33.75%,比较符合31.82%)表示“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会勇敢面对”(见圖2)。有近九成的中学生“希望长大后为国家发展作出贡献”。这说明中学生有着较强的理想信念,并能乐观面对生活。
二、中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立德树人工作任重道远
尽管中学生有普遍较高的理想信念,但是还存在如下问题值得关注:
(一)应试教育根深蒂固,理想信念教育的落实情况不够理想
应试教育思想根深蒂固,仍是提升学校教育水平的一大顽疾。长期以来,学校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重知识传授、轻人文素质培养的观念仍普遍存在,中学阶段普遍以学习成绩为主要目的,忽视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性,德育课程与活动很多只是停留在表面上,实际效果堪忧。如表1所示,有3.31%的中学生认为各类德育活动“没有任何价值,纯粹浪费时间”,有13.41%的中学生认为“有价值,但更重要的还是提高学习成绩”,真正认为德育活动“有利于培养和提高中学生的理想信念,比提高学习成绩更加重要”的不到一半(40.11%)。
有9.92%的中学生认为学校的思政课和各类德育活动“开展很少,没有效果”。老师以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为目标,社会大众以“重点大学”“名牌大学”的升学率作为评判学校与老师好坏的标准。理想信念教育活动让位于各种成绩的评比。
(二)部分学生理想信念模糊,存在功利化、个人色彩浓厚等问题
由于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与影响,部分学生的人生价值观表现出功利性的特点,理想信念淡漠,生活中较多关注的是个人发展,对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关注比较少。有4.47%的中学生对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表示不清楚。在问到“是否希望长大以后为国家发展作出贡献”时,有50.59%的中学生表示非常希望,但还有6.49%的中学生表示非常不希望,另有9.48%的中学生意愿一般(见图3)。
可见,学校应当将加强中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目标,夯实学生的思想道德基础,巩固和发展其积极向上的主流意识形态,帮助他们坚定理想信念,坚持高尚的精神追求。要将德育工作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的责任感,增强学生的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
三、加强中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建议
根据以上调查结论,我们认为必须要进一步加强中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具体措施如下:
(一)认识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理想信念教育是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职责,也是中学生德育的重中之重。上述调查显示,中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活动的落实情况不够理想,部分学生理想信念模糊,存在功利化、个人色彩浓厚等问题。因此,加强中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具有时代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二)构建多元融合体系
学校是中学生德育的主阵地,教师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基本力量。要加强师德建设,重视教师的言传身教,强化教师在理想信念教育中的主导作用,不断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首先,要把握中小学《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的编写理念和特点,提升思想品德课程教学质量,进一步完善各种德育教学资源,增加理想信念教育的比重。其次,要充分发挥班主任在立德树人教育任务中的主力军作用。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班主任专业队伍,既是新时期加强班主任工作的迫切要求,也是做好学校德育工作的根本保障。要把理想信念教育滲透到学校管理、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等各个环节,引导学生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和实践要求,教育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养成良好的政治素质、道德品质、法治意识和行为习惯,形成积极健康的人格和良好心理品质。最后,注重学科教学在理想信念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落实学科教师的德育任务。各学科教师要重视德育渗透,寓德育于各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注重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促进学生人格的完善。
(三)创新方式方法
调查中我们发现,学生在对学校现行的思政课和各类理想信念教育活动的认识中,认为“开展很少,没有效果”的占9.92%,认为“缺少实际效果”的占32.06%,这说明我们当前的德育形式需要改革和创新。传统的教育管理注重“灌输”“严防死守”,忽视学生内心真正的期待和需求,容易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影响德育效果。因此,我们要进一步树立德育主体意识,创新德育形式,努力为学生提供德育实践的机会和场所。通过外在教育引导与学生自我教育管理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各类德育实践中体悟成长,培养中学生诚实正直、积极进取、坚毅勇敢、遵纪守法等优秀品质。
统编三科教材对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法治教育及生态文明教育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要理解和把握三科教材的价值导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课程教学全过程,以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的,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切实提高德育特别是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
(四)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儿童、少年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必不可少。目前家庭教育理念和机制还不是十分完善,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使得家庭教育容易偏离方向。此次调查显示,家长重智轻德的教育观还普遍存在。如在道德品质、学习成绩、身体健康三个选项中,尚有近五分之一(15.41%)的家长把学习成绩排在第一位,置于道德品质和身体健康之前。因此,要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和引导,促进家校沟通、联动,提升家庭教育水平。只有家长、学校和社会共同重视青少年教育,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氛围,才能有力遏制不良风气,形成健康向上的社会风尚,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和道德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