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高考真题提升文学类文本阅读复习效益

来源 :语文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nkol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近些年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的考查点可以看出试卷的考查更具开放性和灵活性,这对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和个性化阅读拓展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帮助学生以高考试题为依据,发现阅读解题中可程序化的部分,不断增加学生解题的自信心。
  一、链接储备,调动知识积累
  每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的专业术语、表意符号及系统概念,文学类文本阅读也不例外。规范的术语是答题得分的要点,学生只有掌握好这样一套语言,才能更快捷地发现答案中蕴含的规律和模式。由此,笔者在指导学生进行阅读复习时,常常要求学生对某一题型的相关术语进行梳理,建立知识体系。
  只有学生能建立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才能在遇到相关考点的对应考题时,刺激大脑中相关的知识储备,建立链接。如针对谋篇布局(即明确语段在文章结构中所起的作用)这一考点,笔者引领学生总结出相关知识点。对于处在段落或文章开头的语段可以有总领全文、奠定感情基调、为下文做铺垫、开篇点题等作用。相应的处于文章或段落中间的语段,通常具有承上启下、照应前文、埋下伏笔、为下文做铺垫、转变话题等作用。
  有了相应的知识储备就要链接真题进行训练,进行解题程序化的摸索总结。如江西省高考题《木车的激情》第17题:本文写“木车的激情”,作者为什么在开头用较多笔墨写现代人及其交通工具?解题思路:①首先思考出现在文本开头的语段的作用,链接相关知识点如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等;②回归文本考虑与结尾是否产生照应等。答案指出两个方面:①引出下文,为下文的内容“木车的激情”做出铺垫;②与文中描写孔子乘车艰难求索不舍放弃的精神形成对比,从而突出木车的激情的主旨。最后,笔者和学生一起结合自己的做题心得总结出答题程序:①链接知识储备,指出文段作用;②结合文本形成观点。
  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是文本类阅读的敲门砖。只有学生建立文学类文本阅读的知识体系,教师才能帮助其链接内外,进行点睛训练,帮助学生在自己的感悟中归纳出答题步骤,使学生以不变应万变。
  二、引导比较,辨析试题题干
  在文学类文本阅读的练习中,经常会出现学生答非所问的现象,大多是“想当然”的心理在作祟,还有就是对题干的理解不准确,对相似题干的辨识度较低等。为了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笔者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
  在题干辨析能力的训练中,笔者常常选用具有相似点的高考真题让学生进行对比阅读。 如笔者选用全国卷Ⅰ《彩色的荒漠》第14题和浙江省高考语文卷《乌米》第2题,让学生对两者的题干进行辨析对比。全国卷Ⅰ《彩色荒漠》的题干是:“文章第一段描写戈壁滩的哪些特点?联系全文,谈谈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浙江省高考卷《乌米》的题干是这样描述的:“试指出第5段中景物描写所用手法,并简析该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我让学生先分析出各个题干中要求回答的方面,再进行比较。经过讨论,学生发现:《彩色荒漠》中的题目要求回答出景色特点和作者的用意,而《乌米》的第2题只需要答出景色描写手法和作用,并不需要概括相关特点。在得出答题要点之后,更能保证答题的准确性,通过对比发现问题中隐含的区别,为以后可能出现的错误做好预防。最后,对比二者的答案,检验自己的判断是否正确,可以发现二者的考点相似但不尽相同。
  通过对比相似题目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对题干的辨识能力,同时有利于养成分析题目要点的习惯,降低错误出现的可能性。
  三、灵活改变,透析内在联系
  高三复习时间紧任务重,要提高阅讀能力必定要依靠大量的训练,从而达到阅读考点的全面覆盖和反复记忆的效果。如若过分压榨学生的时间,使学生产生“应付”心理,势必适得其反,无法取得得有效的成果。笔者在指导学生复习时常常采用“一题多变”的形式。
  在做文学阅读题时,学生的大量时间花费在对文章的阅读和理解上,这也是制约我们进行“量”的训练的因素。但事物皆有两面性,若加以利用,可以充分发挥“质”的训练的优越性。题目之间其实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有时只需要稍加改动,考查的角度就可以发生改变,进而减少阅读时间而增加对知识点的练习。如习题中遇到四川卷真题《想象》,第15题描述道:“小说的故事情节是如何展开的?请做出概括。”这道真题考查的是“如何展开”,从答案“以想象为线索,表达方式注重从心理活动方面进行描写,以此来展开故事情节”可见,考查重点在于“如何”即线索、表达特点等。那么将题目改为“小说的故事情节是什么?”则考查点改为对小说主要情节的归纳和概括。
  小小的改变实现了阅读训练的简易化和多角度性,不仅减轻了学生的复习负担,而且增加了学生的阅读深度。教师若能灵活应用,定会提高学生文学阅读复习的效益。
  高三复习时间紧迫,教师应利用有限的时间和有效的复习策略,帮助学生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形成以“不变应万变”的解题策略。减少机械化、枯燥无味的训练,选取合理的内容激活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其感悟能力,达到以一当十的练习效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东高级中学(226400)
其他文献
联想使出了极具杀伤力的价格手段。日前新发布的两款联想牌数码相机价格仅为同类配置产品的二分之一。联想130万像素的So.Show303价格为999元,如此低价的数码相机发布,令竞争
教师在作文执教时,需要引入梯度作文教学机制,但对梯度作文教学存在不同理解。教师对作文教学进行由浅入深地设计,引导学生逐渐进入习作境界,这又是一种理解。小学生作文基础普遍较低,如果只是一味强调学生学力基础,无疑是不科学的。教师需要从习作教学渐进性方向做出一些探索,将学生逐渐引入习作境界,这无疑是最为明智的选择。  一、创设习作情境,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生直观思维比较敏感,教师在习作教学中,不妨利
2012年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了“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的建议。2014年,国家又颁布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目标的部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通过国家先后颁布的两个语文课程标准,最终确立了诵读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诵读法重新得到了教学工作者的重视。特级教师韩军在其发表的“新语文教育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关于第一学段(低年级1—2年级)的识字要求为:'1600字左右',写字量为'800字左右。'低年级阶段要注重学生识字兴趣的激发和培养,笔者本着
散文是一种极具审美特质的文学体裁,审美教育作为散文教学的重点,是近年来散文阅读教学努力提升的一个方面。不过,在实际教学中,受各种因素影响,高中散文审美提升陷入了困境。如何突破散文审美困境,就成为广大教师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  一、解放思想,为课堂教学松绑  与小说、戏曲等文体相比,散文虽然内涵深刻,不过它的情节性不足,所以,许多学生对散文都不感兴趣。教师只有创新教学手法,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
陆机《文赋》中写到:“若夫应感之会,通塞之纪,来不可遏,去不可止.藏若景灭,行犹响起”.中国古人早已提出了文学创作中关于灵感的问题.《现代汉语词典》中对“灵感”的解释是
“道德是内心的自觉,重在唤醒;法治是外显的规范,强调认同,二者结合,方能相得益彰,从而完成立德树人的教育使命。”在长期的思想政治教学中,我深切地认识到道德与法治的哲学
成都高新滨河学校以“横向管理、学段评价”的课题研究为契机,用科研撬动学校的整体发展。科研产生了“羊群效应”,促进了学校办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学校的管理体系、课程体系、
不论是对于哪一个阶段的作者来说,写作都是激活思想并将之固化于纸面的过程,都是将自己的思想寄托于语言文字的一种活动。高中学生思维活跃,接受新鲜事物比较快,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基于学生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学生的思维、心理活动、性格、兴趣等因素,主动研究网络信息时代高中年龄段学生的普遍兴趣点和关注点,并以此作为切入点、激发点,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下笔,让他们不再畏惧写作,甚至将写作作为交流思想、切
小学生初写作文,很有些平淡如水、空洞无物,或者胡编乱造、状如瘪三的东西。个中原因用“言之无文”指代颇不具体,实在就是缺少细节描写所造成的;至少,有这方面因素。但学生不是不想写,而是不会写、不能写,他(她)没有掌握细节描写的相关技巧。为此,教学实践中,教师采取一定方法对学生进行细节描写技巧的专项培养,是必要的。  一、观察习惯的养成和描写技巧的掌握  培养学生养成细心观察的习惯,在这儿,是为学生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