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物学教育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是,改革教学过程中过分注重接受、记忆、模仿学习的倾向,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互动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改进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重点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一、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增强学生的主动性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学习的内在动力,教师的知识、教材的处理、教学手段等都是外部因素,内外因素要很好地结合起来,就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倡导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关系。课堂讨论式的教学是使教与学能正确结合的桥梁。教师教学中通过启发讨论,使学生积极思考,发表见解,然后引导学生正确地分析和解决问题。例如在《环境保护》一节的课堂教学里中,我是这样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在讲解完造成环境污染的几种类型后,提出了一个问题:我校有无环境污染?学生异口同声地说:“有。”让他们举例说明,学生纷纷举手,有说“水污染”,有说“固体废弃物污染”,接着我又问:“造成这些污染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发言更加踊跃。在一一纠正和肯定了学生的发言后,我让学生想出整治学校环境污染的办法,使校园变得更美,更整洁。学生充分发挥了创造性思维,“植树造林”、“设立禁烟标志”、“设立禁烟区”、“不准乱扔废物,要自带塑料袋装废物”等,答案真是丰富多彩。教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应注意关注生物学发展的新信息、新动态,收集相关的资料,结合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引导学生关心社会,关心未来。当前世界各国积极倡导环保,寻求消除环境污染的方法。因此,在本节课中我又提出了环保热点话题供学生讨论。例如,中国北方的沙尘暴、白色污染、赤潮等,这些话题一方面扩展了学生的见识,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学生主体地位
从教学的过程和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来看,处于主体地位的只能是学生,学生决定着学,影响着教。机械记忆会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毫无兴趣。要使教学取得高效,必须充分发挥学生学的积极性,与教师的教有机地结合起来,优化课堂教学。
要优化课堂教学,首先要从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入手,创设情景,激发兴趣,营造一定的心理氛围。第一堂生物课应像一出优秀的戏剧的序幕那样引人入胜,给人以美的享受。教师应富有激情地应用形象生动、妙趣横生的激励语言开课,对绪论中的内容进行选择和补充,主要讲述当代生物学发展的热点问题,给学生以形象的启迪。如仿生学、基因工程、生物导弹、器官移植、试管婴儿、转基因食品等等,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生命科学的进步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存在着密切联系,从而意识到生物学的重要性与科学性。其次,向学生介绍我国科学工作者在生物学领域中取得的飞速发展与重大成就,给学生以切身的激励。如克隆大熊猫胚胎的成功、杂交水稻的培育等生物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激励学生学好生物,为国家、人类做出贡献。
三、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
恰当地正确地使用探究式的教学法能提高学生的智慧,发挥学生的潜力,激发学生产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增强自信心。在“观察小肠绒毛”实验中,我采用了探究式的教学法。该实验通常采用的材料是猪的小肠,但在实验时很难看到清晰的小肠绒毛。因此,我要求学生对实验作一些改进,学生开动脑筋想办法,有学生想到小肠绒毛中有毛细血管,毛细血管在温度高时要舒张,他提出建议:用热水浸泡小肠。很烫的沸水行不行呢?试验后确定不行。改用温水浸泡3~4分钟后,取出观察。这时一条条突起的小肠绒毛随水摆动,清晰可见。这种探究式的教学法,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四、树立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主人翁感
以学生为主体的核心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而学生思维通常是与问题联系在一起的。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思维,被动的思维。要想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就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创设思维情境,启迪学生发现问题。例如,在讲述《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一节中介绍胃时,我是由结构到功能进行介绍。而讲解小肠时,我先讲解小肠的功能——消化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学生自然而然地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小肠为什么是消化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
总之,在生物教学中只有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因素,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才能培养出大批富有责任感,积极参与决策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生物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 廖银燕)
一、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增强学生的主动性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学习的内在动力,教师的知识、教材的处理、教学手段等都是外部因素,内外因素要很好地结合起来,就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倡导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关系。课堂讨论式的教学是使教与学能正确结合的桥梁。教师教学中通过启发讨论,使学生积极思考,发表见解,然后引导学生正确地分析和解决问题。例如在《环境保护》一节的课堂教学里中,我是这样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在讲解完造成环境污染的几种类型后,提出了一个问题:我校有无环境污染?学生异口同声地说:“有。”让他们举例说明,学生纷纷举手,有说“水污染”,有说“固体废弃物污染”,接着我又问:“造成这些污染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发言更加踊跃。在一一纠正和肯定了学生的发言后,我让学生想出整治学校环境污染的办法,使校园变得更美,更整洁。学生充分发挥了创造性思维,“植树造林”、“设立禁烟标志”、“设立禁烟区”、“不准乱扔废物,要自带塑料袋装废物”等,答案真是丰富多彩。教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应注意关注生物学发展的新信息、新动态,收集相关的资料,结合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引导学生关心社会,关心未来。当前世界各国积极倡导环保,寻求消除环境污染的方法。因此,在本节课中我又提出了环保热点话题供学生讨论。例如,中国北方的沙尘暴、白色污染、赤潮等,这些话题一方面扩展了学生的见识,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学生主体地位
从教学的过程和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来看,处于主体地位的只能是学生,学生决定着学,影响着教。机械记忆会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毫无兴趣。要使教学取得高效,必须充分发挥学生学的积极性,与教师的教有机地结合起来,优化课堂教学。
要优化课堂教学,首先要从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入手,创设情景,激发兴趣,营造一定的心理氛围。第一堂生物课应像一出优秀的戏剧的序幕那样引人入胜,给人以美的享受。教师应富有激情地应用形象生动、妙趣横生的激励语言开课,对绪论中的内容进行选择和补充,主要讲述当代生物学发展的热点问题,给学生以形象的启迪。如仿生学、基因工程、生物导弹、器官移植、试管婴儿、转基因食品等等,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生命科学的进步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存在着密切联系,从而意识到生物学的重要性与科学性。其次,向学生介绍我国科学工作者在生物学领域中取得的飞速发展与重大成就,给学生以切身的激励。如克隆大熊猫胚胎的成功、杂交水稻的培育等生物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激励学生学好生物,为国家、人类做出贡献。
三、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
恰当地正确地使用探究式的教学法能提高学生的智慧,发挥学生的潜力,激发学生产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增强自信心。在“观察小肠绒毛”实验中,我采用了探究式的教学法。该实验通常采用的材料是猪的小肠,但在实验时很难看到清晰的小肠绒毛。因此,我要求学生对实验作一些改进,学生开动脑筋想办法,有学生想到小肠绒毛中有毛细血管,毛细血管在温度高时要舒张,他提出建议:用热水浸泡小肠。很烫的沸水行不行呢?试验后确定不行。改用温水浸泡3~4分钟后,取出观察。这时一条条突起的小肠绒毛随水摆动,清晰可见。这种探究式的教学法,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四、树立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主人翁感
以学生为主体的核心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而学生思维通常是与问题联系在一起的。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思维,被动的思维。要想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就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创设思维情境,启迪学生发现问题。例如,在讲述《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一节中介绍胃时,我是由结构到功能进行介绍。而讲解小肠时,我先讲解小肠的功能——消化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学生自然而然地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小肠为什么是消化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
总之,在生物教学中只有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因素,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才能培养出大批富有责任感,积极参与决策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生物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 廖银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