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的“段子手”生涯

来源 :月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gke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红楼梦》中,林黛玉一贯以富有诗意的悲情形象出现,几乎成了爱哭和多愁善感的代名词。然而,林黛玉其实颇有幽默细胞,言语间常有逗趣之句。纵观整部红楼,林黛玉会嘲讽,能辩驳,善挖苦,敢“自黑”,放在现代,绝对是一位出色的网络“段子手”。
  作为一名有文化内涵的段子手,能言善辩的林黛玉当然要旁征博引,稍稍显露才学。探春提议邀集大观园中有文采的人组成海棠诗社,众人忙着起别号。探春说她喜欢芭蕉,就自称“蕉下客”。黛玉一听:编段子的机会来了。她说:“你们快牵了他来炖了肉脯子来吃酒。”众人不解何意,黛玉于是解释道:“庄子说‘蕉叶覆鹿’,他自称蕉下客,可不是一只鹿么?”好一个博学机智的黛玉,巧妙地运用了“蕉叶覆鹿”的典故,一个隐晦的内涵段子就这样出炉了。
  但若黛玉空有文化内涵,脱离生活实际,也不会成为一名出色的段子手。宝钗喜爱绘画,一次谈及绘画工具,其中有“生姜二两,酱半斤”。黛玉听到这,又要发动她的幽默细胞了,接了一句“铁锅一口,铁铲一个”。宝钗疑问道:“这作什么?”黛玉笑答:“你要生姜和酱这些作料,我替你要铁锅来,好炒颜色吃的。”好嘛,人家宝钗在谈论作画,黛玉倒给引到吃饭炒菜的话题上去了,如此接地气的打岔功夫,绝对是一名优秀段子手的必备素质。
  段子手大多略显尖酸,善于挖苦,乐于嘲讽。黛玉也不例外。第二十回中,宝玉和黛玉正生气,史湘云走过来,或许是想调节一下尴尬的气氛,便撒娇似的说:“二哥哥、林姐姐,你们天天在一块儿玩,我好不容易来了,你们也不理我一理儿。”黛玉正在气头上,立刻用段子回应道:“偏是咬舌子爱说话,连个‘二哥哥’也叫不出来,只是‘爱’哥哥、‘爱’哥哥的,回来赶围棋,又该闹‘幺爱三’了。”这是嘲讽史湘云“大舌头”,“二”和“爱”分不清楚呢,虽然只是玩笑,但也足够尖酸刻薄了,极有段子手的“无节操”神韵。
  当然,像多数段子手一样,黛玉的段子更多的是为了逗趣,活跃气氛。第三十一回中,宝玉和晴雯为了摔坏扇子的事,吵闹了一场,两个人都气哭了。袭人过来劝解却不管用,最后气得自己也随之伤心落泪。这时,段子手黛玉出现了,只用一个幽默搞笑的段子,就把屋中尴尬复杂的气氛彻底扭转了。黛玉说:“大节下,怎么好好的哭起来?难道是为争粽子吃争恼了不成?”人家明明是为了扇子闹别扭,黛玉愣是给说成了抢粽子吃气哭了,一句话说得宝玉和袭人都笑出声了,矛盾自然也就烟消云散了。
  作为一名达到一定境界的段子手,除了对别人嘲讽戏弄之外,还要懂得“自黑”,即自我嘲笑。因为元春端阳节赐礼不同,黛玉不悦,于是“自黑”道:“我没这么大福禁受,比不得宝姑娘,什么‘金’什么‘玉’的,我们不过是草木之人。”将自己比作草木,这种自嘲有些酸楚。
  另外,一名高端段子手还要善于撰写哲理型的“心灵鸡汤”段子。黛玉曾说:“人有聚就有散,聚时欢喜,到散时岂不冷清?既清冷则伤感,所以不如倒是不聚的好。”意即:人生总是有聚有散,既然终须离散,不如从未相聚。黛玉这一段感悟至深的心灵鸡汤,功力不输任何当代优秀“鸡汤大师”。
  博学中透出机敏睿智,尖酸中显露嘲讽技能,逗趣能赢得哄堂大笑,“自黑”“鸡汤”同样深刻到位,无论从哪方面看,林黛玉都具备了一名优秀段子手的应有潜质。若是她真能生存于当代,想必能在网络上做一名快乐的段子手,收获众多“粉丝”的追捧簇拥,人生或许会因此少一些悲情色彩,多一些欢声笑语吧。
其他文献
夫君者,俭以养性,静以修身。俭则人不劳,静则下不扰。人劳则怨起,下扰则政乖。人主好奇技淫声、鸷鸟猛兽a,游幸无度,田猎不时。如此则徭役烦,徭役烦则人力竭,人力竭则农桑废焉。人主好高台深池,雕琢刻镂,珠玉珍玩,黼黻絺绤b,如此则赋敛重,赋敛重则人才遗,人才遗则饥寒之患生焉。乱世之君,极其骄奢,恣其嗜欲,土木衣缇绣,而人裋褐不全c;犬马厌刍豢d,而人糟糠不足。故人神怨愤,上下乖离,佚乐未终,倾危已至。
期刊
我们的河洛访古,缘于前一年某次饭局上的临时起意。待转过年,我受大家委托开始规划路线,找来不少前人的考察记作参考。其中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二百多年前清人黄易(1744—1802)所作嵩洛访碑之行的记录。  听到黄易这个名字,对金石学或乾嘉学术略有了解的人都不会感到陌生。黄易号小松,又号秋盦,出生和成长于浙江钱塘(即今杭州)。他有着多重身份,曾经一度在河南和山东做官,主持河政,干得很不错,但持续终生
期刊
《史记》“究天地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司马迁在陈述历史、论说文化的同时,也提出了自己观察社会现象后的若干判断,其爱憎好恶的情感倾向是鲜明的。司马迁在对他看到的世界进行评议的同时,还发表了许多高明的见解。例如对于“浮说”“浮辞”的批判,至今仍然可以给我们有益的启示。一、太史公笔下对“浮”的贬抑  《史记》中出现“浮”字,有些作为动词使用,如“浮江”“浮海”。但也将“浮”作为形容词使用,体现
期刊
“西域”这个词儿的含义并不是固定的。约略言之,可以有广狭二义。广义的西域包括古代中国以西的地域,没有什么一定的边际。唐代高僧玄奘的《大唐西域记》,讲到了今天的新疆一带一直到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尼泊尔、斯里兰卡、阿富汗、伊朗,甚至阿拉伯的一些地方。狭义的西域则多半指今天新疆一带。  西域地处欧亚大陆中间偏东的地带,有名的丝绸之路就横贯此地,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文化交流的地方。人类在过去几千年的历史
期刊
賈谊(前200—前168)是西汉初期著名的思想家、政论家和文学家,其生命虽然短暂,但一生勤于笔耕,留下了大量的文章。贾谊所写的文章就体裁而言,大致可以分为专题论文、辞赋、奏疏等,其中专题论文及奏疏被后人结集成书,就是《新书》。书中所体现的思想和主张颇受后人重视,在今天不无借鉴意义。一、贾谊生平  唐代诗人李商隐有一首著名的绝句:“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这
期刊
生来死去的人何只恒河沙数?真正的大诗人和大艺术家是在一口气里就可以数得完的。何以同是人,有的能创造,有的不能创造呢?在一般人看,这全是由于天才的厚薄。他们以为艺术全是天才的表现,于是天才成为懒人的借口。聪明人说,我有天才,有天才何事不可为?用不着去下功夫。迟钝人说,我没有艺术的天才,就是下功夫也无益。于是艺术方面就无学问可谈了。  “天才”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它自然有一部分得诸遗传。有许多学者
期刊
中华民族不仅是一个善于言说的民族,也是一个善于从言说中总结经验的民族。从古至今,众多与言说相关的谚语流传:“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告诫人们听从忠言;“静坐常思自己过,闲谈莫论他人非”,提醒大家不要轻易议论他人;“众口铄金”“人言可畏”“三人成虎”“祸从口出”,更是凸显了语言蕴藏的巨大威力;“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一言兴邦,一言丧邦”,甚至将言说和国家兴亡密切相连。每天,在我们耳畔环绕
期刊
晋朝之前,中国最著名的正牌神医非扁鹊(秦越人)、仓公(淳于意)、董奉、华佗、张仲景五位莫属。神医往往被获救的病人视为再生父母,实际上,他们与死神掰腕子,以乐观的态度去看,也只有不到三成的胜算。  神医屈指可数,扁鹊的表现尤其抢镜,他留下不少传奇  故事。  据先秦道书《鹖冠子》记载,有一次,魏文侯询问扁鹊:“寡人听说你家兄弟全都行医,谁的医术最高明?”扁鹊如实回答:“我家长兄的医术首屈一指,次兄的
期刊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句几千年沿用下来的古语,为我们耳熟能详;“日新”思想即来源于此。它代表着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激励中华民族改革创新、开拓进取、不断前进的思想源泉,是社会发展、文明进步的不竭动力。  “日新”思想的起源与发展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出自儒家经典《礼记·大学》:“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是故君子
期刊
“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人物”系列之四十一  子产(?—前522),名公孙侨,字子产,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其事迹主要记载于《左传》《史记》等典籍中。子产在郑国执政二十余年,使郑国从内乱不息、外患不止到社会安定、道不拾遗、百姓安居乐业,他还在晋、楚两个大国之间纵横捭阖、游刃有余,展现了高超的政治才能与外交智慧,深受时人和后世的敬仰。清人王源评价子产为“春秋第一人”,而与子产同时代的孔子,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