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古典诗词博大精深,美不胜收。语文教学中的诗词教学,实际上也是一种审美教学。定向引导,升华美;调动想象,创造美;整体把握,揭示美;改写诗词,再现美。当前,对大多数中学生而言,古诗词欣赏不仅存在文字上的障碍,还存在着与之相应的情感体验的障碍。教师的任务是扫除这些障碍,创设审美情景,使审美教育成为教师可以驾驭的,有目的有方向的,使传统的价值观内化为对“真”与“善”的追求,达到以美育人的目的。
一、理性渗透、定向引导,达到美的升华
古诗词欣赏中十分重要的一点是指导学生整体把握诗词的主旨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因此,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进行理性渗透的定向引导是必要的而且学习效果十分有效。这种理性的渗透可以借助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进行互补。例如在介绍杜甫的忧国忧民时我并没有采取理性的说服而是集中了一些诗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安得壮士挽天河,尽洗甲兵长不用”;“焉得铸甲作农器,一寸荒田牛得耕”……这些诗句写出了杜甫的推己及民。《三吏》《三别》中以己之苦度民之苦,以己之心度民之心与上述诗句异曲同工。上述渗透使诗人忧国忧民的自我形象及这种深远的忧思,学生得以意会。我们的审美设计应立足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拓宽学生的视野,并适当地传授一些方法。
二、扣住实词、调动想象,进行美的创造
在指导学生欣赏古诗词时我极力反对逐字逐句的“翻译”,反对对诗歌形象刻板的摹写和简单的接受,主张调动学生丰富的想象:想象画面,想象声音,想象身处其境的感受……扣住古诗词中的实词,调动生活经验,想象这些词语所展示的景像,是我们在审美设计中不容忽视的。如王维《使至塞上》一诗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象大漠、孤烟、长河、落日4种景物在“直”、“圆”、“大”、“孤”的互映、互衬、相互对比之下的生动,你能禁得住广袤沙漠中的苍凉、浩渺在你心中的涌动吗?“圆”将刚柔凝于一景,那种超越时空的静穆之感怎能不叫你凝神屏气呢?又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作者借11种物象抒发了游子思乡之情。古诗词能传情达意,供我们想象各种景观的实词真是不胜枚举,充分调动这些词语,让它们在我们的审美设计中“身负重任”,去展现诗歌的意境,美便成为能感知的“真景”。
古诗词中的“画意”在审美设计中强调扣住词语进行想象。“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扣住“下”“来”想象动态;“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扣住“蒸”“撼”想象气势……学生在对画面的动态、声响、氛围的想象之后各自创造了自己心目中的“形象”,并被这一“形象”所感动、陶醉,进一步激发求知欲。今后,他再读这些诗,新的经验促使他产生新的联想,鉴赏的再创造是没有止境的。
三、整体把握、有形构架,揭示美的意境
在审美设计中,要十分注意诗歌欣赏中的整体把握,将诗歌的“构架”有形化,从而揭示诗歌的意境。
如讲《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时,针对学生往往只见“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一联而忽视了全诗的意境,我扣住“雪上空留马行处”一句,特别是“空留”一词引导学生去品味全诗的意境,品味“唐音”之美。
整首诗的构思是:雪景——雪中送行。雪是背景,歌是正音。诗人亦是“宁为百夫长,胜做一书生”,但面对恶劣的环境,离乡背井,送友上归途。思乡却又不能辍志,既为友上路高兴,又为归途艰辛担忧。离情别绪交织着对北国雪景绮丽、凄迷的咏叹,人、雪、歌浑然一体,看似沉重实则深沉、豪迈,充满了积极进取的豪迈情怀。这正是盛唐之音美之所在。如果我们在指导欣赏的过程中,不注意整体把握,怎么可能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意象之美呢?
四、改写诗词、激发想象,再现美的色彩
在审美设计中我常设计将古诗改写成散文诗,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既能部分再现古诗词中的田园美、人情美,又能锤炼文字。改写不失为审美欣赏中的有效手段。
《归园田居》虽然为我们展现了极美的田园风光,淳美而又隐逸的思想,但中学生很难品味出其中的意蕴。改写,将诗句改写成散文诗,改写的过程即是形象思维的过程,再现形象的过程。学生在勾勒人情美和景物美的过程中,联想到曾经体验与感受过的田园风光,而作者独特的视角又使他们对田园的感受进一步加深。
改写使美成为一种情感体验,化为具体的形象。更重要的是经过这种创造性的阅读,主体与客体有机统一,达到最高境界。改写使主体对客体有创造性的补充与发挥,使文字的美转变为有别于原文的更为广阔的意想群,艺术形象得到了再造与扩展。
然而,要让每位学生感受到这些美,关键还在于我们的教师要加强美育修养,走教学艺术之路。正如美国学者克莱德·柯伦所说:“当教师更多地懂得了美的素质怎样深入人心的生活,当他们能够有意识地来完善、扩展这种美的体验方法时,他们也就踏上了教学艺术之路。”
作者单位:山东省章丘市刁镇中心中学(250204)
一、理性渗透、定向引导,达到美的升华
古诗词欣赏中十分重要的一点是指导学生整体把握诗词的主旨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因此,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进行理性渗透的定向引导是必要的而且学习效果十分有效。这种理性的渗透可以借助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进行互补。例如在介绍杜甫的忧国忧民时我并没有采取理性的说服而是集中了一些诗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安得壮士挽天河,尽洗甲兵长不用”;“焉得铸甲作农器,一寸荒田牛得耕”……这些诗句写出了杜甫的推己及民。《三吏》《三别》中以己之苦度民之苦,以己之心度民之心与上述诗句异曲同工。上述渗透使诗人忧国忧民的自我形象及这种深远的忧思,学生得以意会。我们的审美设计应立足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拓宽学生的视野,并适当地传授一些方法。
二、扣住实词、调动想象,进行美的创造
在指导学生欣赏古诗词时我极力反对逐字逐句的“翻译”,反对对诗歌形象刻板的摹写和简单的接受,主张调动学生丰富的想象:想象画面,想象声音,想象身处其境的感受……扣住古诗词中的实词,调动生活经验,想象这些词语所展示的景像,是我们在审美设计中不容忽视的。如王维《使至塞上》一诗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象大漠、孤烟、长河、落日4种景物在“直”、“圆”、“大”、“孤”的互映、互衬、相互对比之下的生动,你能禁得住广袤沙漠中的苍凉、浩渺在你心中的涌动吗?“圆”将刚柔凝于一景,那种超越时空的静穆之感怎能不叫你凝神屏气呢?又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作者借11种物象抒发了游子思乡之情。古诗词能传情达意,供我们想象各种景观的实词真是不胜枚举,充分调动这些词语,让它们在我们的审美设计中“身负重任”,去展现诗歌的意境,美便成为能感知的“真景”。
古诗词中的“画意”在审美设计中强调扣住词语进行想象。“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扣住“下”“来”想象动态;“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扣住“蒸”“撼”想象气势……学生在对画面的动态、声响、氛围的想象之后各自创造了自己心目中的“形象”,并被这一“形象”所感动、陶醉,进一步激发求知欲。今后,他再读这些诗,新的经验促使他产生新的联想,鉴赏的再创造是没有止境的。
三、整体把握、有形构架,揭示美的意境
在审美设计中,要十分注意诗歌欣赏中的整体把握,将诗歌的“构架”有形化,从而揭示诗歌的意境。
如讲《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时,针对学生往往只见“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一联而忽视了全诗的意境,我扣住“雪上空留马行处”一句,特别是“空留”一词引导学生去品味全诗的意境,品味“唐音”之美。
整首诗的构思是:雪景——雪中送行。雪是背景,歌是正音。诗人亦是“宁为百夫长,胜做一书生”,但面对恶劣的环境,离乡背井,送友上归途。思乡却又不能辍志,既为友上路高兴,又为归途艰辛担忧。离情别绪交织着对北国雪景绮丽、凄迷的咏叹,人、雪、歌浑然一体,看似沉重实则深沉、豪迈,充满了积极进取的豪迈情怀。这正是盛唐之音美之所在。如果我们在指导欣赏的过程中,不注意整体把握,怎么可能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意象之美呢?
四、改写诗词、激发想象,再现美的色彩
在审美设计中我常设计将古诗改写成散文诗,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既能部分再现古诗词中的田园美、人情美,又能锤炼文字。改写不失为审美欣赏中的有效手段。
《归园田居》虽然为我们展现了极美的田园风光,淳美而又隐逸的思想,但中学生很难品味出其中的意蕴。改写,将诗句改写成散文诗,改写的过程即是形象思维的过程,再现形象的过程。学生在勾勒人情美和景物美的过程中,联想到曾经体验与感受过的田园风光,而作者独特的视角又使他们对田园的感受进一步加深。
改写使美成为一种情感体验,化为具体的形象。更重要的是经过这种创造性的阅读,主体与客体有机统一,达到最高境界。改写使主体对客体有创造性的补充与发挥,使文字的美转变为有别于原文的更为广阔的意想群,艺术形象得到了再造与扩展。
然而,要让每位学生感受到这些美,关键还在于我们的教师要加强美育修养,走教学艺术之路。正如美国学者克莱德·柯伦所说:“当教师更多地懂得了美的素质怎样深入人心的生活,当他们能够有意识地来完善、扩展这种美的体验方法时,他们也就踏上了教学艺术之路。”
作者单位:山东省章丘市刁镇中心中学(25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