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诗词教学中的意境领略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154004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中学语文教学对学生的诗歌欣赏、鉴赏能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而这些能力对于学生感悟诗歌所要表达的意境,了解古诗词这一传统文学的表现形式,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主要针对中学语文教学中诗意境的不同体现进行探讨。
  一、诗人内心世界——詩意境的突破口
  教师在诗歌教学时,必须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诗人生活的时代背景以及创作背景,体会作者倾注在诗歌内的情感,才能使学生感受到诗歌所要表达的意境。在欣赏诗歌时,通过分析诗人所描绘的艺术形象,感受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从而使读者在欣赏的过程中产生内心的共鸣,在审美情感的交流过程中,实现了读者与诗人心灵的完美统一。
  诗歌的诵读可以带领读者穿越时空,由“千里江陵一日还”、“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感知李白诗中的浪漫轻快,狂傲不羁;读《木兰辞》,其中木兰代父从军的形象被广为赞誉;读“国破山河在”、“青春做伴好回乡”来感知杜甫的愤怒激越;吟“明月来相照”、“清泉石上流”感知王维如画的田园;读“家祭勿忘告乃翁”感知陆游的报国之心;诵“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感知苏东坡的万古风流;品“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感知李清照的清丽婉约;《破阵子》又让我们品尝了爱国词人辛弃疾“英雄失路,报国无门”的悲哀……在不断的诵读这些优秀的诗歌作品后,不仅可以体会到诗歌所表现出的内在美,感受诗人的内心世界,同时也与诗人进行了心灵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二、历史文化的丰盈——诗意境的切入点
  诗歌的创作灵感虽然来自于生活,但却与生活有着截然的不同,是诗人为了表达自身情感而出现的产物。有些诗歌充满豪情,有些诗歌潇洒不羁,有些诗歌清新淡雅,诗歌表达意境的不同也是诗人所处时代背景的真实反映,但是,在这其中也有很多是因为诗人的个人喜好而决定的。
  比如他所创作的《春望》就是在他亲身经历这些之后,内心真挚情感的激发,要想深入了解这些内容,就要求学生必须熟知当时杜甫所处的历史背景:在756年夏,安禄山的叛军攻下唐朝首都长安,而后杜甫听闻唐肃宗即位的消息,随即扔下暂住在羌村的家人,赶去投奔肃宗,直至途中被叛军俘获并带至长安。杜甫正是在这种环境下,怀着对国家社稷、家人的牵挂创作出了这首作品。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牢牢地抓住历史背景,引导学生感受和评价诗人内心的情感世界,才能达到理解诗歌主题的目的。
  三、人物形象的描述——诗意境的丰满
  诗歌的意境其实就是诗歌灵魂的体现,只有深入的了解诗歌的意境,才能感受到诗人想要通过诗歌所表达的感情,从而达到体会诗歌内在美的目的,而这对学生的诗歌欣赏和鉴赏能力也提出了相对较高的要求。诗歌作为一种语言艺术,在创作的过程中都是利用语言表达作者心中的情感。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引导学生分析和了解诗歌的语言,充分理解诗人所要塑造的艺术形象,从而为其诗歌鉴赏能力的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础。
  比如,在学习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时,诗人在诗中所描绘的古道、客舍、杨柳、春雨、美酒等看似平常,但却是作者当时内心世界的真实体现。而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人则是利用潇洒明快的语言,将人们带入了和平、安详、繁华的世界,诗人在抒发内心情感的过程中,也将离别之情通过诗意充分的体现出来。
  四、想象力的构建——诗意境的挖掘
  概括性强是古诗词在创作时最大的特点,虽然读者可以通过其中的某一个意境体会诗歌的内涵,但是却无法将其量化为具体的数字,而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由于诗歌最大的特点就是含蓄,所以,在鉴赏诗歌时,不能只是被动地接受诗歌所要表达的诗意,而是要求读者与诗人之间产生心灵上的共鸣,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才能体会到诗歌所要表达的真正意义。然后再通过自己对诗歌所要表达的言外之意的理解,去感受和体会诗歌的内在美。
  比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教师就可以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进行联想,柳树绿了,桃花开了,那么黄莺会不会在翠柳中鸣叫呢?雨停了之后天空是不是更加的洁净呢?而这些都是作者在送别将要远行的朋友时,眼前所看到的景象。又如在学宋朝杨万里诗词:“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学生脑海中就会出现西湖六月的美景,无边际的红花绿叶,和天际相连,在密集的莲叶中,荷花的娇艳显得别有风姿,别有韵味,对其中的意境进行深挖,更加能感受到诗中的丰满之境。只有在学生反复吟诵和想象的过程中,不断进行审美的深度创作,重新构建出新的意境,才能在审美体验的过程中,真正感受到诗人所要表达的意境,为诗歌鉴赏能力的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础。
  总而言之,意境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不仅是审美特征的基础,同时也是诗歌表达灵魂的基础。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积极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的诵读、品味、感悟,才能达到与诗人心灵相同的目的,为其深入的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跃龙中学(226000)
其他文献
Unidirectional transport of a particle in a spatially periodic and symmetric potential under a periodic force with broken temporal symmetry is studied.With a co
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的两大板块,也是提高学生语言综合能力的两大重要途径。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实践读写结合教学模式,其目的在于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训练学生写作能力,
《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充分利用文本来对学生进行熏陶、感染和激励,培养其丰富的情感世界,从而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正确的价值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所以,把知识性和教育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是语文教学的客观规律,而调动情感因素是进行成功教育的重要手段。  一、文本以情动人  语文教学不单是知识的传递过程,同时也是情感活动,师生间的情感不断碰撞、交流。苏霍姆林斯基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
Using the path integral method we derive quantum wave function and quantum fluctuations of charge andcurrent in the mesoscopic RLC circuit. We find that the qua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很多新型的教学方法被引入课堂教学,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而使学生更加深刻理解文章。本文以《背影》为例,谈谈如何在语文课堂中实施情感教学,并提出一些建议,以供参考。  一、教学氛围的情感渲染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对整个课堂教学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应当在课堂导入环节使用贴切的语言为学生营造情感氛围,激起学生内心情感的波澜。教师在表述课文
语文课是一门基础学科,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创新精神。初中学生思维活跃,情感丰富,不囿于常理,极具个性。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今天,初中语文教师更应注重创新教学,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一、语文课堂教学中创新之花何以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学生以此实现知识的构建,而教师以此实现自己的“传道、授业、解惑”。如何让这个阵地充满欢乐,让教师乐于教,学生乐于学,充分实现高效,是值得思考和研究的课题。  一、钻研教材,激发兴趣  教材是课堂的基点。进入课堂之前,教师必须做好充分准备,即深入教材,对每一课都有一个从内容到思想的整体把握,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确定课文的重点和难点,带领学生挖掘关键点。很多教师往往只会借助于教参,
在语文课堂上,老师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虽然在课前进行了精心的准备,但由于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在课堂上的表现必然存在着一些意外的情况,这就促成了课堂的动态生成,为课堂增添了无数的精彩。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老师应通过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对话,打造高效的生成课堂。具体做法如下:  一、组织学生阅读与文本对话  初中语文课堂上,老師须要引导学生立足于文本,认真的潜心阅读,通过搜集、处理、加工信息,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