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语文学科的性质,对于阅读教学,我们既要让学生领悟到作品的思想情感,从而熏陶学生的道德情操;又要让学生掌握到一定的写作艺术技巧,以指导学生的写作实践;还要让学生感受到作品语言的精妙,潜移默化地提高其驾驭语言的能力。这些目标要在某一堂课或每一堂课去实施都是不确当的,我们应根据学生的实际和作品的特点,进行细化,进行分解。在每一堂课都能有重点的实施某一种教学目标,这样经过一个月、一个学期、一个学年、一个初中阶段,学生的语文知识、语文能力一定会有较大的增长,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也会得到提高,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一定会逐步形成。
首先,我们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现有的知识水平来确定一堂课教学的重点。新课标要求“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这将使教师再不能以学生的大脑为容器——一味地灌输知识,一味地把学生的认识和体验归拢到教学参考书的答案上,甚至强迫学生背答案;而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学生将围绕自己对课文中最感兴趣的部分和知识深入探讨、思考和学习。以教师自己学习的过程为示范,使学生通过一次次模仿形成学习能力。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王建的《十五夜望月》:“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对于这首诗歌,我们首先应让学生找到诗歌中所描写的景物:栖鸦、冷露、桂花、明月。然后让学生充分理解这些景物的特征,乌鸦是归巢的乌鸦,露水是冷冷的露水,桂花也许是清冷的广寒宫中的桂花,明月是圆圆的明月。再让学生联系写作的背景,让学生想象在这样一个境况下看到这些景物会产生怎样的情感,乌鸦归巢我却漂泊在外,月圆人却不团圆。自然而然地理解了诗歌中丰富的情感: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
其次,我们应根据文本的特点来确定我们每一课的教学重点。第一是文体特点,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教学重点,小说侧重于对人物形象的把握;诗歌侧重于对诗歌情感的感悟;散文侧重于语言的体味……第二是具体到某一篇文本,它自身的显著特点。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这是一篇篇幅很长的散文,我们应把鲁迅先生在文中所蕴含的对普通劳动妇女的赞美、怀念作为教学的重点。根据这一点,我们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处理:1、认真阅读课文,看看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重点写的是什么?2、课文对哪些内容详写?哪些内容略写?为什么这样安排?学生围绕这两道尝试题尝试学习,对课文的基本内容,详略结构有了大致的了解,但对于第二题中的最后一问,自然会感到有一定的难度。教师抓住这一点,启发学生积极讨论,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各自简述对课文的理解,这就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培养。教师最后总结性点拨:“略写的内容能使人对长妈妈有个初步的了解,她的外形特征,真实地反映长妈妈的一些毛病,但这些并不能削弱作者对长妈妈的敬意,而详写《山海经》的事,却令人对长妈妈刮目相看,在作者看来,‘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情,她却能够做成功’,我们可以想到幼小的鲁迅对长妈妈的敬佩和感激之情。”这样安排,就很好地突出了文章的主题。通过点拨,使学生对课文的主旨、结构层次有了确切的了解。
同一种文体的文章教学的重点也应因文而异。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的小说单元,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和老舍的《在烈日和暴雨下》,就有不同的教学重点。《我的叔叔于勒》应重点赏析菲力普夫妇这对人物形象,通过他们对待于勒的态度的变化来表现主旨。而他们对待于勒的态度像一幕幕丑剧,在他们自身的神态、语言、动作的表演中我们似乎看到十九世纪法国社会的世态炎凉。真正理解了这对人物的现实意义,这篇文章的学习任务也就完成了。《在烈日和暴雨下》,我们要把细腻的景物描写作为教学的重点,在这篇节选的小说中作者极力渲染烈日的“烈”,暴雨的“暴”。作者有层次的描写景物,写烈日由总到分,先总写“六月十五那一天,天热得发了狂。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就像下了火”,然后分写柳枝的病态、马路的干燥、小贩的胆怯、拉车的表现,烘托天气的酷热。写暴雨,从突然有了凉风,乌云聚集;到雨点飞舞,闪电凶猛;到稍歇而利飕的风势,暴雨乍来又止的惊恐;到风雨齐来,风停雨急。而这种恶劣的天气正是主人公祥子的活动背景,这些给祥子的生活带来了无尽的痛苦。而这些比起黑暗的社会环境又是微不足道的。把这些都理解感悟到位后,学生自然就理解了文章的主题。对黑暗社会的憎恨,对底层人民的同情会油然而生,从而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以上只是本人阅读教学中的一点做法和浅显的认识。教无定法,但还是有章可循的。只要我们坚持每一堂课都让学生有明显的收获,相信日积月累,学生们一定会得到全面发展。
黄丽芳,女,中学语文教师,现居江苏如皋。
首先,我们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现有的知识水平来确定一堂课教学的重点。新课标要求“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这将使教师再不能以学生的大脑为容器——一味地灌输知识,一味地把学生的认识和体验归拢到教学参考书的答案上,甚至强迫学生背答案;而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学生将围绕自己对课文中最感兴趣的部分和知识深入探讨、思考和学习。以教师自己学习的过程为示范,使学生通过一次次模仿形成学习能力。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王建的《十五夜望月》:“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对于这首诗歌,我们首先应让学生找到诗歌中所描写的景物:栖鸦、冷露、桂花、明月。然后让学生充分理解这些景物的特征,乌鸦是归巢的乌鸦,露水是冷冷的露水,桂花也许是清冷的广寒宫中的桂花,明月是圆圆的明月。再让学生联系写作的背景,让学生想象在这样一个境况下看到这些景物会产生怎样的情感,乌鸦归巢我却漂泊在外,月圆人却不团圆。自然而然地理解了诗歌中丰富的情感: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
其次,我们应根据文本的特点来确定我们每一课的教学重点。第一是文体特点,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教学重点,小说侧重于对人物形象的把握;诗歌侧重于对诗歌情感的感悟;散文侧重于语言的体味……第二是具体到某一篇文本,它自身的显著特点。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这是一篇篇幅很长的散文,我们应把鲁迅先生在文中所蕴含的对普通劳动妇女的赞美、怀念作为教学的重点。根据这一点,我们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处理:1、认真阅读课文,看看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重点写的是什么?2、课文对哪些内容详写?哪些内容略写?为什么这样安排?学生围绕这两道尝试题尝试学习,对课文的基本内容,详略结构有了大致的了解,但对于第二题中的最后一问,自然会感到有一定的难度。教师抓住这一点,启发学生积极讨论,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各自简述对课文的理解,这就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培养。教师最后总结性点拨:“略写的内容能使人对长妈妈有个初步的了解,她的外形特征,真实地反映长妈妈的一些毛病,但这些并不能削弱作者对长妈妈的敬意,而详写《山海经》的事,却令人对长妈妈刮目相看,在作者看来,‘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情,她却能够做成功’,我们可以想到幼小的鲁迅对长妈妈的敬佩和感激之情。”这样安排,就很好地突出了文章的主题。通过点拨,使学生对课文的主旨、结构层次有了确切的了解。
同一种文体的文章教学的重点也应因文而异。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的小说单元,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和老舍的《在烈日和暴雨下》,就有不同的教学重点。《我的叔叔于勒》应重点赏析菲力普夫妇这对人物形象,通过他们对待于勒的态度的变化来表现主旨。而他们对待于勒的态度像一幕幕丑剧,在他们自身的神态、语言、动作的表演中我们似乎看到十九世纪法国社会的世态炎凉。真正理解了这对人物的现实意义,这篇文章的学习任务也就完成了。《在烈日和暴雨下》,我们要把细腻的景物描写作为教学的重点,在这篇节选的小说中作者极力渲染烈日的“烈”,暴雨的“暴”。作者有层次的描写景物,写烈日由总到分,先总写“六月十五那一天,天热得发了狂。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就像下了火”,然后分写柳枝的病态、马路的干燥、小贩的胆怯、拉车的表现,烘托天气的酷热。写暴雨,从突然有了凉风,乌云聚集;到雨点飞舞,闪电凶猛;到稍歇而利飕的风势,暴雨乍来又止的惊恐;到风雨齐来,风停雨急。而这种恶劣的天气正是主人公祥子的活动背景,这些给祥子的生活带来了无尽的痛苦。而这些比起黑暗的社会环境又是微不足道的。把这些都理解感悟到位后,学生自然就理解了文章的主题。对黑暗社会的憎恨,对底层人民的同情会油然而生,从而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以上只是本人阅读教学中的一点做法和浅显的认识。教无定法,但还是有章可循的。只要我们坚持每一堂课都让学生有明显的收获,相信日积月累,学生们一定会得到全面发展。
黄丽芳,女,中学语文教师,现居江苏如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