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西省朔州市山阴县玉井中心校 山西 朔州 036900
摘 要:朗读是重要的阅读基本功,课堂上学生琅琅的读书声是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新课程教育理念下的初中语文朗读教学应该细读课程标准,明确标准相关朗读要求;在此基础上着重指导和评价学生朗诵,合理处理好朗读中重音、停顿、语速、语调和语气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最后要立足课堂教学,建立科学有效的朗读教学策略,以此不断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关键词:初中语文;高效朗读;朗读技巧;朗读训练
英国有位文学家说过:“书写的艺术,哪怕在文法上修饰得再好,在表达语调时却是无能为力的。”可见,朗读的重要性。如果能把好的文学作品作为语言的桥梁,利用标准的普通话表达出来,绘声绘色地传达给听众,就能达到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境界。朗读作为激发“书声琅琅”的策源力,是语文课堂教学核心要素之一。它既是语文教学要关注的一个达成目标,又是全面实现语文教学目标的一种有效手段。可以说朗诵教学的成效,直接影响到教师阅读教学的效率;学生朗读水平也直接反映出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高低。故此,加强初中语文课堂朗读教学训练,明确朗读教学要领,实施高效朗读教学策略,应是每一位初中教师都应为之努力的方向之一。
一、高效朗读训练的优点
(一)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
“初中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語言文学,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一般来说,爱好朗读的学生口语发展比较快,说起话来条理清晰,自然流畅,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能召之即不来,呼之欲出。
(二)朗读有助于学生分辨善、恶、美、丑,准确地表达观点,抒发感情,从而发展语言
在语文教学中,有许多描写自然风光景物的文章,这些文章有的描绘了山川河流的秀丽柔美,有的描绘了事物的形状、颜色、声音、味道等,有的描绘了事物的姿态,动静特点等,使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通过朗读就能很好地品味大自然的美。
(三)朗读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较好的习作能力
朗读不仅有利于学生积累发展,发展语言,而且有利于学生提高写作能力。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感悟、朗读,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把文中内容的写作技巧转化为自己的技巧,从摹仿到内化到自创,能自然而然地“文思泉涌”“信手拈来”了。如很多人都能在若干年后对小时候烂熟于心的名家名篇,回忆起来仍然能够记忆犹新,达到“妙笔生花”的境界。
二、立足课堂教学,实施高效朗读训练策略
正如前文所言,课程标准将朗读教学要求根植于阅读教学目标之中,其目的明确告之朗读应是阅读教学环节之一,是辅助有效阅读,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因此,从这一点出发,就学校朗读训练而言,不必单独安排时间,专一指导,而是应将其立足于日常课堂教学之中,合理设计环节,循序指导,以此促进提高。我们可以从读前铺垫、读中指导和读后评价三个方面来具体落实。
(一)读前铺垫:加强预习,扫清字词障碍
预习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环节之一,同样预习对学生朗读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一节语文课时间是固定的,在这有限的时间里,教师要综合设计一系列教学活动,也就是说在实际课堂教学中,能让学生进行出声朗读的时间不会太多,因此,在有限的时间里,教师应重点把精力放在如何指导学生由文生情,达到有感情地朗读训练。这就要求学生在课前要做好预习,利用工具书或其他资源,尽可能地扫清课文中的生字、词障碍,在此基础上,熟读课文,达到流畅通顺的程度,这样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才能跟上学习的脚步,也能更好地提高朗读水平。故此,朗读教学不应单一局限于课上,而应建立课前、课中和课后整体贯穿的教学训练脉络,以此促进学生高效学习,提高朗读水平。
(二)读中指导:灵活多样,把握情感基调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建立在充分理解课文基础之上的。任何一篇课文都有其独特的内在思想感情,教师要带领学生认真品读课文,挖掘文字背后的内在情感,使其情感得以升华,在此基础上进行朗读,这样才能让学生真切地表达出其文字内涵,进而做到高水平朗读的目的。这就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根据课文内容,灵活设计并运用相应教学方法,诸如抓住文中关键词进行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联系生活实际分析,运用联想和想象理解、配乐、引读渲染等,通过一系列方法和手段的综合运用,尽可能地让学生感受文中的真情实感,在充分理解文本内涵的基础上再进行朗读,这样才能让学生读出感情,提升朗读水平。这里要强调说明的是,充分理解文本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在学生感悟透彻后再进行出声朗读,相反在课堂教学中朗读要随时进行,让学生在不同层次的理解水平上,进行一定的朗读,以读代讲,以读促悟,使学生自身感受到其不同层次理解水平后的朗读变化,进而达到提升自我、洗涤升华的目的。
(三)读后评价:激励进步,树立诵读正气
除有效指导、教授方法促进学生朗读发展之外,及时有效的评价也是提高学生朗读水平的重要举措之一。不同于方法和技巧指导,学生出声朗读后的教师反馈——有效的评价,既可以让学生知晓其优点和不足,也可以让其更好地融入课堂教学之中,营建课堂气氛,增添课堂活力。因此,在学生每一次朗读之后,教师都应给予学生相应的评价,评价言语应以鼓励为主,充分肯定学生的表现,同时对其不足之处加以指点,教授方法,促进其改进提升,这样不仅可以维护学生的读书热情,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三、总结
朗读对语文课堂教学以及学生文化素养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每一位教师都应努力创设环境,精心设计环节,让琅琅读书声响彻每一节语文课堂,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有声有色”的语文课堂中升华成长。
参考文献:
[1]方芳.朗读教学的策略探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1:29.
[3]齐敏,李维佳.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2(6):140-141.
摘 要:朗读是重要的阅读基本功,课堂上学生琅琅的读书声是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新课程教育理念下的初中语文朗读教学应该细读课程标准,明确标准相关朗读要求;在此基础上着重指导和评价学生朗诵,合理处理好朗读中重音、停顿、语速、语调和语气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最后要立足课堂教学,建立科学有效的朗读教学策略,以此不断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关键词:初中语文;高效朗读;朗读技巧;朗读训练
英国有位文学家说过:“书写的艺术,哪怕在文法上修饰得再好,在表达语调时却是无能为力的。”可见,朗读的重要性。如果能把好的文学作品作为语言的桥梁,利用标准的普通话表达出来,绘声绘色地传达给听众,就能达到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境界。朗读作为激发“书声琅琅”的策源力,是语文课堂教学核心要素之一。它既是语文教学要关注的一个达成目标,又是全面实现语文教学目标的一种有效手段。可以说朗诵教学的成效,直接影响到教师阅读教学的效率;学生朗读水平也直接反映出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高低。故此,加强初中语文课堂朗读教学训练,明确朗读教学要领,实施高效朗读教学策略,应是每一位初中教师都应为之努力的方向之一。
一、高效朗读训练的优点
(一)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
“初中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語言文学,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一般来说,爱好朗读的学生口语发展比较快,说起话来条理清晰,自然流畅,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能召之即不来,呼之欲出。
(二)朗读有助于学生分辨善、恶、美、丑,准确地表达观点,抒发感情,从而发展语言
在语文教学中,有许多描写自然风光景物的文章,这些文章有的描绘了山川河流的秀丽柔美,有的描绘了事物的形状、颜色、声音、味道等,有的描绘了事物的姿态,动静特点等,使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通过朗读就能很好地品味大自然的美。
(三)朗读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较好的习作能力
朗读不仅有利于学生积累发展,发展语言,而且有利于学生提高写作能力。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感悟、朗读,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把文中内容的写作技巧转化为自己的技巧,从摹仿到内化到自创,能自然而然地“文思泉涌”“信手拈来”了。如很多人都能在若干年后对小时候烂熟于心的名家名篇,回忆起来仍然能够记忆犹新,达到“妙笔生花”的境界。
二、立足课堂教学,实施高效朗读训练策略
正如前文所言,课程标准将朗读教学要求根植于阅读教学目标之中,其目的明确告之朗读应是阅读教学环节之一,是辅助有效阅读,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因此,从这一点出发,就学校朗读训练而言,不必单独安排时间,专一指导,而是应将其立足于日常课堂教学之中,合理设计环节,循序指导,以此促进提高。我们可以从读前铺垫、读中指导和读后评价三个方面来具体落实。
(一)读前铺垫:加强预习,扫清字词障碍
预习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环节之一,同样预习对学生朗读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一节语文课时间是固定的,在这有限的时间里,教师要综合设计一系列教学活动,也就是说在实际课堂教学中,能让学生进行出声朗读的时间不会太多,因此,在有限的时间里,教师应重点把精力放在如何指导学生由文生情,达到有感情地朗读训练。这就要求学生在课前要做好预习,利用工具书或其他资源,尽可能地扫清课文中的生字、词障碍,在此基础上,熟读课文,达到流畅通顺的程度,这样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才能跟上学习的脚步,也能更好地提高朗读水平。故此,朗读教学不应单一局限于课上,而应建立课前、课中和课后整体贯穿的教学训练脉络,以此促进学生高效学习,提高朗读水平。
(二)读中指导:灵活多样,把握情感基调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建立在充分理解课文基础之上的。任何一篇课文都有其独特的内在思想感情,教师要带领学生认真品读课文,挖掘文字背后的内在情感,使其情感得以升华,在此基础上进行朗读,这样才能让学生真切地表达出其文字内涵,进而做到高水平朗读的目的。这就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根据课文内容,灵活设计并运用相应教学方法,诸如抓住文中关键词进行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联系生活实际分析,运用联想和想象理解、配乐、引读渲染等,通过一系列方法和手段的综合运用,尽可能地让学生感受文中的真情实感,在充分理解文本内涵的基础上再进行朗读,这样才能让学生读出感情,提升朗读水平。这里要强调说明的是,充分理解文本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在学生感悟透彻后再进行出声朗读,相反在课堂教学中朗读要随时进行,让学生在不同层次的理解水平上,进行一定的朗读,以读代讲,以读促悟,使学生自身感受到其不同层次理解水平后的朗读变化,进而达到提升自我、洗涤升华的目的。
(三)读后评价:激励进步,树立诵读正气
除有效指导、教授方法促进学生朗读发展之外,及时有效的评价也是提高学生朗读水平的重要举措之一。不同于方法和技巧指导,学生出声朗读后的教师反馈——有效的评价,既可以让学生知晓其优点和不足,也可以让其更好地融入课堂教学之中,营建课堂气氛,增添课堂活力。因此,在学生每一次朗读之后,教师都应给予学生相应的评价,评价言语应以鼓励为主,充分肯定学生的表现,同时对其不足之处加以指点,教授方法,促进其改进提升,这样不仅可以维护学生的读书热情,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三、总结
朗读对语文课堂教学以及学生文化素养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每一位教师都应努力创设环境,精心设计环节,让琅琅读书声响彻每一节语文课堂,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有声有色”的语文课堂中升华成长。
参考文献:
[1]方芳.朗读教学的策略探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1:29.
[3]齐敏,李维佳.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2(6):14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