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文化内涵体现在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上
在汉字创制和使用的过程中,重视情感价值、人伦道德的价值取向渗透,几乎成为汉字的最高文化旨归,旨在使人们“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正如庄义友在《汉字符号象征性探解》一书中所说:“汉字用它自己的形体来表达人的思维活动、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当人们写一个字的时候,目的在写它自己的思想而不仅仅为的是写语言;当人们看到汉字的时候,也只是看到它所包含的内容,不一定把它当做语言;只有把它读出来的时候,才由汉字转化为语言。”因此在识字中,要重视汉字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一)传道解惑,一举两得
汉字积淀了丰富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我们的祖先把求善、求和定位为人生存在的理想境界。这种伦理型文化几千年来成为中华民族行为规范的最高准则。“文以载道”是传统语文教学的原则,而文中的道是承载在一个个汉字里的。
1.结构内外意蕴审美情趣
“羊”在汉族人眼里,是那样的听话、温顺、善良,所以常用“羊”组字表示“吉祥”“美好”。“美”,上下结构,分解为“羊大”,从视觉上让人感到肥美、丰润,从味觉上让人感到醇厚、香甜,引申出美好、满意等义,如“美德”“赞美”“美满”。“善”,“多多益善(美好)”“心地善(好)良”“抑恶扬善(善事)”“友好亲善(和睦)”“善(办好)始善终”。“羞”通“馐(xiù)”,诱人美味的食物。“祥”,吉祥如意,幸福安康。(表贬义的只是极个别的,“佯(假装)攻”“安然无恙(忧、疾病)”。“安”,俗话说,男人家里娶了媳妇就安心了,也可解作女人在家里就安全了,总之“安”有“安定”之义。这个“安”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很高,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分别送行时祝人“一路平安”,晚上临睡前向亲人道一声“晚安”,父母总希望子女一生“平平安安”,子女则祝福父母身体“安康”,心情快乐,甚至送葬时也要祝愿死去的人“安息”。连地名、人名也用“安”蕴涵吉祥幸福之义,如安阳、安源、安庆、安化,等等。中国作为“礼仪之邦”,人与人之间倡导以“和”为贵,以“忍”为上。“忍”,《说文》视作形声字,从心刃声,有人新解为会意字,表示人心上插刀还忍着,后者颇合乎中国人的中庸处世哲学,容忍,忍让,成了人们衡量涵养的标准。孔子《论语》曰:“小不忍则乱大谋。”许多人家在书房里挂一个大大的“忍”字,就是提醒主人时时宽容大度,事事息事宁人。
2.笔画之间暗含做人准则
“仁、义、礼、智、信”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价值理念和基本要求,带动整个社会道德体系的发展和社会道德水平的提升,在整个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具有重要地位。从基本内涵来看,“仁”主要是人与人之间互相关怀、互相尊重和互相爱护的情感,是世间万物共生、和谐相处、协调发展的一种道德规范;“义”是超越自我、正视现实、仗义公道的做人态度;“礼”是建立人际关系、社会秩序的一种标准和规则;“智”是人认识自己、了解社会、解决矛盾、处理问题的眼光和能力;“信”是人们交往和处事的道德准则。“仁、义、礼、智、信”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价值理念和基本要求,是我们要很好遵循的、最重要的五种社会道德规范。
“友”,一人手外加一人手,互助为友;现在提倡建立和谐社会,人们应该团结“友爱”,亲密“友善”,“友好”相处,成为好“朋友”。“拜”,两手抱拳,是古代一种表示敬意的礼节,引申出尊崇、敬奉的“崇拜”,以礼相会的“拜客”,行礼致敬的“拜寿”,敬谦辞语的“拜读”“拜访”。
从发生学意义上说,许多字的创造,是通过细腻的观察,丰富的联想,入微的描摹,从无形的意识到有形的汉字的物化过程,实质上是“感于外而发于内”的心理活动。汉字本身所具有的丰富的审美机质和深广内涵是儿童学习汉字的有力助推器,能够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对其进行美德熏陶、滋润和情的感化、唤醒,所以学习汉字的过程,既是一个识字的过程,也是一个体会汉字中所包含的丰厚文化意蕴的过程,还是一个领略宏约深美与挚爱真情的过程。
(二)汉字是民族文化的活化石
从社会文化学的角度上看,“文字是文化的产物……又是文化的一部分”。(何九盈:《汉字文化学》)每一个汉字都蕴涵着思想文化信息,是汉语文化的滥觞和源泉,凝聚了丰厚的民族文化,因而汉字成为一种可直接“视读”的“活化石”文字。
1.感悟厚重的民族文化。“母”,象形字。突出两乳:乳,养育生命、繁衍人类之根本。学生常常把第一笔写错,教师可通过一个形象的比喻让学生记忆。竖折好像母亲盘起的一条腿,两点像怀里抱着的孩子。无论哪种解释,都尽显母亲的慈爱与胸怀的宽阔,因此人们常常把祖国、大地比做母亲。教师可借机引导学生感激母亲给予生命,从尊敬母亲、爱母亲,扩展到爱祖国。“姓”,形声兼会意,《说文解字》曰:“人所生也。”母系氏族社会,散在的群婚使“民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及时生育下一代,并把他们哺养成人,对早期族群的繁衍、部落的生存至关重要,因此女性在当时拥有绝对的权力和至高无上的地位,人们就把部族女首领的“姓”作为自己部族的代称,所以中国最早的姓差不多都带女字旁,代表了华夏民族姓氏的来源,如姬姓、姜姓、姚姓、姒姓、妫姓等。只有到了后来,“姓”才成了父系血亲关系的标志。这时不妨安排一个课外作业,让学生通过一些渠道,尝试追溯自己家族姓氏的发源地和演变过程,从而感受汉民族的兴旺发达的历史。
“家”,不是以人为家,而是有豕方为家。“家”记载的是以父系血亲关系建立起来的、固定的、最小的社会单位,这是男权的象征。“家”字的出现,说明社会已进化到父系社会,也标志着生产力较过去有很大的提高,猎取的野兽吃不完,还有多余的粮食拿来喂养使其成为家畜。男性以其强壮的体魄、不竭的力量,已取得了绝对的社会权力和主导地位,在“家”里被尊为“当家的”“掌柜的”,因此,男到女家被称作“入赘”,视为不光彩的事,“嫁娶”的“娶”形声兼会意,自然是男人“取得、获取”女人,女人“嫁”给了男人。“男尊女卑”的封建观念由来已久。
2.书写工具的改变引发了一系列书写的革命。“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提起书,我们大家都非常熟悉。那么,你知道在纸发明以前,我们祖先的书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吗?那时的“书”和我们现在的书一样吗?那时候还没有橡皮,你知道在“书”上写错了字怎么修改吗?这些知识,在汉字“册”和“删”中就记载得非常清楚呀!“册”,是古代编在一起用于书写的竹“简”,今天还用来指装订好的“画册”、书本(“第一册”)。改动竹简上的文字要用刀“删除”“删节”,橡皮是擦不了的。“扁”,从户从册,即“户口簿”,“书籍”的“籍”也是竹简的意思。
现在的“纸”是用竹质和木皮等制造的,但是当初造字时纸字是从“糸”的。由此我们可以推知,在东汉蔡伦没有发明造纸的新方法和新质料以前,中国曾经用丝絮造过纸。汉字字体从甲骨到金文再到篆隶楷,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笔”和造纸工艺的变化而改变的。甲骨文方笔多圆笔少,是刀笔决定的,铸造在青铜器上的金文,自然比甲骨文笔画丰满粗壮,只有用了“软笔”,才可能写出屈曲圆转的篆书,又由于纸的出现,才产生了汉隶的折笔和蚕头燕尾,也才造就了横平竖直的楷书、姿态灵活的行书。
这些文史知识可穿插在平时的课文和识字中,学生从对书写工具的了解,继而产生对学习汉字和书法艺术的热爱。
总之,识字教学不能脱离汉字的文化根基,不能忽视汉字丰富的文化内涵,应在从文化的视角引导学生识字的同时,通过字形的表层和深层,透视其文化内涵,接受文化熏染,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要想做到这些,要求我们的教师必须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能解读出汉字带来的众多的文化信息,并正确地传递给学生。
在汉字创制和使用的过程中,重视情感价值、人伦道德的价值取向渗透,几乎成为汉字的最高文化旨归,旨在使人们“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正如庄义友在《汉字符号象征性探解》一书中所说:“汉字用它自己的形体来表达人的思维活动、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当人们写一个字的时候,目的在写它自己的思想而不仅仅为的是写语言;当人们看到汉字的时候,也只是看到它所包含的内容,不一定把它当做语言;只有把它读出来的时候,才由汉字转化为语言。”因此在识字中,要重视汉字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一)传道解惑,一举两得
汉字积淀了丰富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我们的祖先把求善、求和定位为人生存在的理想境界。这种伦理型文化几千年来成为中华民族行为规范的最高准则。“文以载道”是传统语文教学的原则,而文中的道是承载在一个个汉字里的。
1.结构内外意蕴审美情趣
“羊”在汉族人眼里,是那样的听话、温顺、善良,所以常用“羊”组字表示“吉祥”“美好”。“美”,上下结构,分解为“羊大”,从视觉上让人感到肥美、丰润,从味觉上让人感到醇厚、香甜,引申出美好、满意等义,如“美德”“赞美”“美满”。“善”,“多多益善(美好)”“心地善(好)良”“抑恶扬善(善事)”“友好亲善(和睦)”“善(办好)始善终”。“羞”通“馐(xiù)”,诱人美味的食物。“祥”,吉祥如意,幸福安康。(表贬义的只是极个别的,“佯(假装)攻”“安然无恙(忧、疾病)”。“安”,俗话说,男人家里娶了媳妇就安心了,也可解作女人在家里就安全了,总之“安”有“安定”之义。这个“安”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很高,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分别送行时祝人“一路平安”,晚上临睡前向亲人道一声“晚安”,父母总希望子女一生“平平安安”,子女则祝福父母身体“安康”,心情快乐,甚至送葬时也要祝愿死去的人“安息”。连地名、人名也用“安”蕴涵吉祥幸福之义,如安阳、安源、安庆、安化,等等。中国作为“礼仪之邦”,人与人之间倡导以“和”为贵,以“忍”为上。“忍”,《说文》视作形声字,从心刃声,有人新解为会意字,表示人心上插刀还忍着,后者颇合乎中国人的中庸处世哲学,容忍,忍让,成了人们衡量涵养的标准。孔子《论语》曰:“小不忍则乱大谋。”许多人家在书房里挂一个大大的“忍”字,就是提醒主人时时宽容大度,事事息事宁人。
2.笔画之间暗含做人准则
“仁、义、礼、智、信”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价值理念和基本要求,带动整个社会道德体系的发展和社会道德水平的提升,在整个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具有重要地位。从基本内涵来看,“仁”主要是人与人之间互相关怀、互相尊重和互相爱护的情感,是世间万物共生、和谐相处、协调发展的一种道德规范;“义”是超越自我、正视现实、仗义公道的做人态度;“礼”是建立人际关系、社会秩序的一种标准和规则;“智”是人认识自己、了解社会、解决矛盾、处理问题的眼光和能力;“信”是人们交往和处事的道德准则。“仁、义、礼、智、信”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价值理念和基本要求,是我们要很好遵循的、最重要的五种社会道德规范。
“友”,一人手外加一人手,互助为友;现在提倡建立和谐社会,人们应该团结“友爱”,亲密“友善”,“友好”相处,成为好“朋友”。“拜”,两手抱拳,是古代一种表示敬意的礼节,引申出尊崇、敬奉的“崇拜”,以礼相会的“拜客”,行礼致敬的“拜寿”,敬谦辞语的“拜读”“拜访”。
从发生学意义上说,许多字的创造,是通过细腻的观察,丰富的联想,入微的描摹,从无形的意识到有形的汉字的物化过程,实质上是“感于外而发于内”的心理活动。汉字本身所具有的丰富的审美机质和深广内涵是儿童学习汉字的有力助推器,能够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对其进行美德熏陶、滋润和情的感化、唤醒,所以学习汉字的过程,既是一个识字的过程,也是一个体会汉字中所包含的丰厚文化意蕴的过程,还是一个领略宏约深美与挚爱真情的过程。
(二)汉字是民族文化的活化石
从社会文化学的角度上看,“文字是文化的产物……又是文化的一部分”。(何九盈:《汉字文化学》)每一个汉字都蕴涵着思想文化信息,是汉语文化的滥觞和源泉,凝聚了丰厚的民族文化,因而汉字成为一种可直接“视读”的“活化石”文字。
1.感悟厚重的民族文化。“母”,象形字。突出两乳:乳,养育生命、繁衍人类之根本。学生常常把第一笔写错,教师可通过一个形象的比喻让学生记忆。竖折好像母亲盘起的一条腿,两点像怀里抱着的孩子。无论哪种解释,都尽显母亲的慈爱与胸怀的宽阔,因此人们常常把祖国、大地比做母亲。教师可借机引导学生感激母亲给予生命,从尊敬母亲、爱母亲,扩展到爱祖国。“姓”,形声兼会意,《说文解字》曰:“人所生也。”母系氏族社会,散在的群婚使“民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及时生育下一代,并把他们哺养成人,对早期族群的繁衍、部落的生存至关重要,因此女性在当时拥有绝对的权力和至高无上的地位,人们就把部族女首领的“姓”作为自己部族的代称,所以中国最早的姓差不多都带女字旁,代表了华夏民族姓氏的来源,如姬姓、姜姓、姚姓、姒姓、妫姓等。只有到了后来,“姓”才成了父系血亲关系的标志。这时不妨安排一个课外作业,让学生通过一些渠道,尝试追溯自己家族姓氏的发源地和演变过程,从而感受汉民族的兴旺发达的历史。
“家”,不是以人为家,而是有豕方为家。“家”记载的是以父系血亲关系建立起来的、固定的、最小的社会单位,这是男权的象征。“家”字的出现,说明社会已进化到父系社会,也标志着生产力较过去有很大的提高,猎取的野兽吃不完,还有多余的粮食拿来喂养使其成为家畜。男性以其强壮的体魄、不竭的力量,已取得了绝对的社会权力和主导地位,在“家”里被尊为“当家的”“掌柜的”,因此,男到女家被称作“入赘”,视为不光彩的事,“嫁娶”的“娶”形声兼会意,自然是男人“取得、获取”女人,女人“嫁”给了男人。“男尊女卑”的封建观念由来已久。
2.书写工具的改变引发了一系列书写的革命。“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提起书,我们大家都非常熟悉。那么,你知道在纸发明以前,我们祖先的书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吗?那时的“书”和我们现在的书一样吗?那时候还没有橡皮,你知道在“书”上写错了字怎么修改吗?这些知识,在汉字“册”和“删”中就记载得非常清楚呀!“册”,是古代编在一起用于书写的竹“简”,今天还用来指装订好的“画册”、书本(“第一册”)。改动竹简上的文字要用刀“删除”“删节”,橡皮是擦不了的。“扁”,从户从册,即“户口簿”,“书籍”的“籍”也是竹简的意思。
现在的“纸”是用竹质和木皮等制造的,但是当初造字时纸字是从“糸”的。由此我们可以推知,在东汉蔡伦没有发明造纸的新方法和新质料以前,中国曾经用丝絮造过纸。汉字字体从甲骨到金文再到篆隶楷,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笔”和造纸工艺的变化而改变的。甲骨文方笔多圆笔少,是刀笔决定的,铸造在青铜器上的金文,自然比甲骨文笔画丰满粗壮,只有用了“软笔”,才可能写出屈曲圆转的篆书,又由于纸的出现,才产生了汉隶的折笔和蚕头燕尾,也才造就了横平竖直的楷书、姿态灵活的行书。
这些文史知识可穿插在平时的课文和识字中,学生从对书写工具的了解,继而产生对学习汉字和书法艺术的热爱。
总之,识字教学不能脱离汉字的文化根基,不能忽视汉字丰富的文化内涵,应在从文化的视角引导学生识字的同时,通过字形的表层和深层,透视其文化内涵,接受文化熏染,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要想做到这些,要求我们的教师必须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能解读出汉字带来的众多的文化信息,并正确地传递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