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在日常的语文学习中,很多学生读到一篇新文章不知道如何鉴赏和理解。从赏读教学法的实施步骤和实施“赏读”教学法的几个注意点来阐述在小学语文阅读课中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各方面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赏读教学
目前,小学语文课本中所选的文学作品或形象鲜活、情感真挚,或情理自然、启人心智,常常蕴含着扣人心弦的艺术美。但是由于受到社会上各种娱乐媒体的消极影响,阅读教学中教师“精讲”的灌输、学习压力的增大、学习节奏的加快,大多数学生往往对课文也是浅尝辄止、休闲性地阅读,索然无味,兴趣全无。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所以,语文学习中阅读应该是鉴赏性阅读,学生应当全身心投入,敞开心扉,感受、理解、鉴赏、评价文学作品中的形象、情理,不光要读其“言”,还要品其味,悟其神,与文本对话,培养兴趣,带来愉悦,张扬个性,让阅读过程成为发现之旅、审美体验,为自我的发展构筑起一座精神家园。
一、“赏读”阅读教学法的实施步骤
1.感知文本内容
学生在通读文本的基础上粗知文本内容,了解文章写了些什么,这是文学作品阅读的第一步。对于较浅的文本,教师可以让学生采用一些问题对文学作品的内容进行感知,如,“这篇文章写了哪些人(或事或物或景)?文章抒发了什么感情?”等。对于较难的文本,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逐段概括的基础上,分析梳理材料,理清材料之间的关系,从而把握文章的中心内容。
2.初步品味语言
文学作品语言或形象生动,或含蓄精练,或严密深刻,所以赏读的基础便是对语言的揣摩与品味,只有深入地品味语言,才能对作品进行深层的赏析。笔者常用的方法有:
(1)朗读感知法。教师可在把握文本感情的基础上,从音调、语音轻重、文句停顿、朗读速度等方面进行指导,使无声的文字成为有声的语言,把抽象的感情变为具体的感情,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领悟情理,获得美感。
(2)分析评注法
分析评注是古人常用的阅读鉴赏方法,它是对文章的语言、人物、内容、结构、立意等方面的评价。教师引导学生作分析评注的过程也就是品评词语或语句获得美感,培养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的过程。如,研读《少年闰土》一课,作者表述的论点是农家少年(闰土)懂得“无穷无尽稀奇的事”,在实际劳动中知识丰富;而富家子弟(“我”)由于“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不事劳动而知识贫乏。这一观点可让现在的城区学生不服,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评注。
对文本进行分析评注,能使学生自主开放地阅读,引导学生带着领悟、探索、质疑的眼光研读文学作品,在有感触、有想法的地方进行圈划批注,形成个性化的理解和体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认识,实现阅读品质的提升。
二、实施“赏读”阅读教学法的几个注意点
1.阅读教学体现文本的“个性”
好的文学作品遣词造句、形象刻画、营造意境、分析事理、行文构思、手法运用方面往往有鲜明的特色。因此,在阅读教学时必须依文定教,设计有效的教學环节,启发学生欣赏文本的“个性”之处,也就是文本的精华部分。如,教学《望庐山瀑布》时,可给学生播放瀑布的录音,以渲染气氛,再让学生想象瀑布那飞流直下磅礴的气势;在教学《江雪》时,可把《诗中之画》制成影片进行放映:大地一片雪白,在雪花纷扬的江面上,一叶小舟,一个老翁,独自在寒冷的江中垂钓。同时配以一遍遍声情并茂的朗读,再经过教师精心点拨,便可把学生带进诗人刻意经营的孤独、冷清、寂静的世界,让学生的心灵与诗中描绘的意境产生强烈的共鸣。
2.课堂互动时要鼓励新见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审美”是主观感受与客观形象的统一,感受与理解文本因人而异,不同的读者常常根据自己的感情倾向、生活经验、职业地位、民族国别,对文学作品进行解读和评判。因此在进行文本赏读时要允许见仁见智,各抒己见,特别要鼓励学生敢于发表新颖的见解,只要言之有据、言之有序、言之成理就行。
总之,老师有正确的阅读方法指导好学生阅读,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投身到课外阅读中去,把课外阅读当作一种享受。让我们充分去激发孩子们的阅读热情,使他们快乐地遨游在浩瀚的书海中。
参考文献:
刘海珍.阅读教学方法谈.语文报:教师版,2011(09).
编辑 谢尾合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赏读教学
目前,小学语文课本中所选的文学作品或形象鲜活、情感真挚,或情理自然、启人心智,常常蕴含着扣人心弦的艺术美。但是由于受到社会上各种娱乐媒体的消极影响,阅读教学中教师“精讲”的灌输、学习压力的增大、学习节奏的加快,大多数学生往往对课文也是浅尝辄止、休闲性地阅读,索然无味,兴趣全无。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所以,语文学习中阅读应该是鉴赏性阅读,学生应当全身心投入,敞开心扉,感受、理解、鉴赏、评价文学作品中的形象、情理,不光要读其“言”,还要品其味,悟其神,与文本对话,培养兴趣,带来愉悦,张扬个性,让阅读过程成为发现之旅、审美体验,为自我的发展构筑起一座精神家园。
一、“赏读”阅读教学法的实施步骤
1.感知文本内容
学生在通读文本的基础上粗知文本内容,了解文章写了些什么,这是文学作品阅读的第一步。对于较浅的文本,教师可以让学生采用一些问题对文学作品的内容进行感知,如,“这篇文章写了哪些人(或事或物或景)?文章抒发了什么感情?”等。对于较难的文本,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逐段概括的基础上,分析梳理材料,理清材料之间的关系,从而把握文章的中心内容。
2.初步品味语言
文学作品语言或形象生动,或含蓄精练,或严密深刻,所以赏读的基础便是对语言的揣摩与品味,只有深入地品味语言,才能对作品进行深层的赏析。笔者常用的方法有:
(1)朗读感知法。教师可在把握文本感情的基础上,从音调、语音轻重、文句停顿、朗读速度等方面进行指导,使无声的文字成为有声的语言,把抽象的感情变为具体的感情,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领悟情理,获得美感。
(2)分析评注法
分析评注是古人常用的阅读鉴赏方法,它是对文章的语言、人物、内容、结构、立意等方面的评价。教师引导学生作分析评注的过程也就是品评词语或语句获得美感,培养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的过程。如,研读《少年闰土》一课,作者表述的论点是农家少年(闰土)懂得“无穷无尽稀奇的事”,在实际劳动中知识丰富;而富家子弟(“我”)由于“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不事劳动而知识贫乏。这一观点可让现在的城区学生不服,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评注。
对文本进行分析评注,能使学生自主开放地阅读,引导学生带着领悟、探索、质疑的眼光研读文学作品,在有感触、有想法的地方进行圈划批注,形成个性化的理解和体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认识,实现阅读品质的提升。
二、实施“赏读”阅读教学法的几个注意点
1.阅读教学体现文本的“个性”
好的文学作品遣词造句、形象刻画、营造意境、分析事理、行文构思、手法运用方面往往有鲜明的特色。因此,在阅读教学时必须依文定教,设计有效的教學环节,启发学生欣赏文本的“个性”之处,也就是文本的精华部分。如,教学《望庐山瀑布》时,可给学生播放瀑布的录音,以渲染气氛,再让学生想象瀑布那飞流直下磅礴的气势;在教学《江雪》时,可把《诗中之画》制成影片进行放映:大地一片雪白,在雪花纷扬的江面上,一叶小舟,一个老翁,独自在寒冷的江中垂钓。同时配以一遍遍声情并茂的朗读,再经过教师精心点拨,便可把学生带进诗人刻意经营的孤独、冷清、寂静的世界,让学生的心灵与诗中描绘的意境产生强烈的共鸣。
2.课堂互动时要鼓励新见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审美”是主观感受与客观形象的统一,感受与理解文本因人而异,不同的读者常常根据自己的感情倾向、生活经验、职业地位、民族国别,对文学作品进行解读和评判。因此在进行文本赏读时要允许见仁见智,各抒己见,特别要鼓励学生敢于发表新颖的见解,只要言之有据、言之有序、言之成理就行。
总之,老师有正确的阅读方法指导好学生阅读,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投身到课外阅读中去,把课外阅读当作一种享受。让我们充分去激发孩子们的阅读热情,使他们快乐地遨游在浩瀚的书海中。
参考文献:
刘海珍.阅读教学方法谈.语文报:教师版,2011(09).
编辑 谢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