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文化的审美性转变分析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loveyouggyyv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的科技的发展,媒介技术日新月异,大众文化得到广泛的发展,其重要性不容忽视。作为一种新的文化形态,它的介入对于当代文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特别是与固有的审美机制发生了冲突,面对这种错综复杂的文学境遇,文章一方面对大众文化的审美性转变和受众的审美需求进行分析,另一方面试图结合经典文化以及诺贝尔文学奖现象来窥视未来大众文化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大众文化;审美性;受众需求;经典文化
  作者简介:许元梦(1994-),女,汉族,辽宁锦州人,辽宁大学文学院文艺学硕士,从事文艺美学方面的研究。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1-0-02
  一、大众文化的双向属性与发展
  大众文化是目前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文化发展的重要趋向,是随着市场经济科技生产的不断创新推进而持续发展的产物,文化产品占据着大众文化的主要位置。当前网络、电影、电视、广播等媒介传播形式成为大众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推动着我国文化整体的发展程度和水平。从目前发展的总体路径来看大众文化的发展境况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自改革开放至20世纪末,这是大众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时期;第二阶段则是新世纪以来,属于大众文化的繁荣转型时期,夹杂着大众意识群体觉醒的复杂因素,文学不断呈现出新的形态,在这种语境下催生出大批的以通俗文学为代表的大众文学冲击经典文学。就表现特性来看,首先,“大众”两字更加明确了其根本性质,是一种便于广泛传播、更易使大众接受的文化形态,它是以往精英文学大众化的广泛接受形式,是文化去精英化的实现表现。其次,大众文化也是以追求商业利润为目的的文化形态。它受到经济发展的影响与掌控,也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在当代社会,大众文化借助于新媒介技术和商业化运作机制,不仅深刻地影響了人们的日常闲暇活动和生活方式本身,而且作为当代社会文化的主潮之一,改变了当代文化的基本走向和审美观念。”[1]再次,大众文化具有渗透性,它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情感、思想和审美取向。在这特性的趋势性,大众文化能够以迅疾无声的效应蔓延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它的渗透性实际上是中性的,是一股超强的力量,但事实大众文化的这个特性又极易被利用和附加更多的功能。
  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提高,消费主义时代的到来,文化产品逐渐成为人们的一个消费热点以此连带的文化产业备受关注。在改革开放语境中,文学传播的方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伴随这技术的突破传播载体由纸质想点子等多元化媒介发展。文学消费在人们文化普及下越来越大众化,在利益的驱使下,传播的文学作品也是泥沙俱下,甚至越来越多浅白、猎奇的作品涌进大众文学的视野。在市场的冲击下,大众文学接受越来越接近浅阅读。詹姆逊就指出:“的确,大众文化产品和消费本身——与全球化和新的信息技术同步——像晚期资本主义的其他生产领域一样具有深刻的经济意义,并且完全与当今普遍的商品体系连成一体。”[2]然而,大众文化中的浅白文学的产生,使原本的文学经典受到冲击和影响,文学经典的关注度急剧下降,随之经典的主体性地位在一定程度上被动摇。文学经典是文化经过历史淘洗的产物,是构建人类或民族文化的重要成分和力量。而大众文化语境中浅阅读时代的来临,无疑造成经典文学地位丧失的同时,无疑会影响到民族文化未来的健康发展。
  二、大众审美趋向的转化与审美机制的自我调整
  面对这种危机的产生,我们有必要对大众文化的审美特性做出进一步的分析。随着大众商业传媒的发展,大大激发了大众参与审美活动的取向和热情,人们的审美趣味和兴趣点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总体而言,人们的审美趋向体现为趣味性和娱乐性。由于商业资本的介入,大众文化成为被经济利益所裹挟的文化产品,面对这种文化产品,提供商希望得到最为广泛的市场接受和大众的认可,因此,被商品化的文化产品就势必出现一味地迎合大众的口味特点,猎奇、刺激、媚俗、快餐式等的文化产品,成为大众总需求的同时也成为文化产业制造商的经济增长点。商业与大众趣味在文化产品的供应上似乎达成了某种程度上的共识。在种共识的文化语境下,文学在利益的驱使下,作为精神生产的文学在不断的利益化、物质化,使文学作品中的人文精神关怀减少,庸俗、低俗的作品充斥文学领地。
  然而,大众文化的到来总归是时代的产物,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表现,它有效地使更多的人得到文化的普惠和滋润,但浅表化的特质无疑又增大了人们对大众文化的隐忧。大众文化的双刃特性,决定了它一方面推动社会发展,另一方面有增加了社会的浮泛。对此,在审美领域如何面对这种迷失经典文学的不适感?随着市场经济的转型,社会物质文明成为主流,在这样一个消费主义的社会时期,传统的经典美学的审美原理不再适用于当今的大众文化,大众文化的到来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传统审美观念的解放,它改变了传统审美活动的封闭状态和固有的单一格局,趋近于多元化的审美发展路径。从另一方面说,传统意义上的经典所提供的“纯文学”也在某种意义上不能满足人们多元化的审美需求,由于现代社会人们所面对的文化的丰富性,传统的那种经典美学的审美理念也不再适用于逐渐兴起的时代需求,正是由此,大众文化所具有的功利性特征、科技化发展和世俗化倾向,为大众的审美需求提供的更多的可能。“大众文化对传统文学性的解构等,……对大部分传统艺术而言,尽管亦难逃一定程度上商业化、娱乐化的命运,但就艺术类别本身而言,大众文化更多起到的是促进作用。”[3]因此用一种大众文化规定下造成的一种泛化的审美范型来研究大众文化也似乎成为一种必然,也构成一种进步。而大众文化自身又具有矛盾性,理性地分析其对审美产生的负面影响,有利于大众文化的审美提升和审美重构。
  大众文化的兴起对受众的审美心理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受众的审美心理发生了由精神性启蒙到娱乐性消费。市场受众的心理价值取向,在这种影响下,市场一味地迎合大众的需求心理,才使市场文化需求呈现低俗化的趋势。受众对象的心理分为两点:一是低俗的小说类文本,低俗的故事性创作,可以更好地吸引大众,也可以在短时间内引起轰动,使之成为市场热门,最大利益化文学作品,是现在受众对象的最普遍的需求生产;二是对于传统文学的改编,将原来的经典文学深层次的精神内涵遗失,用浅显易懂的文字表达叙述作品,失去了经典文化的历史意义。如一度畅销的西游系列改编剧:《西游降魔》《大话西游》《悟空传》《沙僧日记》等。分析大众审美心理转变的原因,不难发现,一方面与缓解社会生活和工作压力有关,另一方面也是体现出大众对接受经典的渴求,只是因接受程度有限而有意拉低了经典的姿态。   三、文学经典的持存与诺贝尔文学奖
  事实证明,经典在社会历史中仍旧具有极高的价值和意义,它是每个民族乃至人类精神世界建构过程中的重要力量,它与社会的物质建设共同助推着整个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因此,对经典的提倡和发展,一方面是人类文明的积累和传统优秀文化传承的必然,另一方也是克服和抵御大众文化自身所携带的消极因素的有力武器。我们要提倡文學经典的回归,有利于文学在大众时代的发展,有利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当文学作为娱乐和消遣的性质存在,那么文学就丧失了其应有的价值趋向和导向作用。在当代中国必须增强文学创作者的务实性和使命意识,使文学作品中的人文精神不虚化、不减少、不消失,使审美活动精神上追求无功利性,正如康德所总结的:“审美趣味是一种不凭任何利害计较而单凭快感或不快感来对一个对象或一种形象显现方式进行判断的能力。这样一种快感的对象就是美的。”[4]。近三十年来,在全新的大众文化时代,越来越多优秀的文学精英为之奋斗,诺贝尔文学奖获作品就是很有效的例证,获得者们以其特有的创作消解了大众文化与文学经典之间的矛盾,拯救了当代文学的发展困境。
  改革开放的到来,一部外国文学读本进入到中国文学人的视线——《外国现代派作品选》,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者引发了文学爱好者的广泛关注,同时也给大众文化裹挟中盲从的中国文学提供了新的启示。近百年来,诺贝尔文学奖逐渐出现在中国人的视角里,这使诺贝尔文学奖迎来了一个发展高峰。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中国文学发展中的一个重大事件,中国文学在大众语境下新的经典因此得到有效的确立。莫言的作品直击灵魂,有饱含人文情怀,它是中国当代文学经典化的力作。他的作品绝不回避生活中的丑恶,充满了现实感和社会责任感。现在看来,当世界文学为我们指明前进的方向,中国文学寻找到了自我,使诺贝尔文学奖在中国的传播,以独特的艺术性和思想性为内在基础,独特的民族精神为根本,让我们的文化发展日新月异,弘扬文学经典,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经典文化的创新和发展的必经之路。
  因此,在大众文化时代,文学经典的命运在逐渐转变,我们需要经典,更要维护经典。就事实而言,受众的文化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低俗文化市场产生将会受到限制。经典文化与大众文化会相互渗透、整合,在市场经济的催动下,经典文化占主导地位会影响着大众文化,使大众文化与经典文化之间保持相互发展创新的空间与平衡。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升华,正确地认识传统文化与大众文化间的关系,将文化的力量将深深地融进民族的凝聚力、生命力、创造力之中。我们相信大众文化作为当代社会的一种重要文化形态,有着它创新发展的空间,相信大众文化会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完善、不断创新、不断融合,促进不同层次文化间的交流、融合与整合,大众文化的多元化成为当代中国文化的发展趋势。
  注释:
  [1]曹海峰.新媒介语境下大众文化研究的再思考[J].求索,2009(10):189.
  [2]詹姆逊.文化转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140.
  [3]黄崇超.大众文化转型背景下文学的“泛文化”转向分析[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10(2):100.
  [4]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下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350.
其他文献
夜,黑漆漆地。  挟着三两声狗吠,裹着满身酒气,宝柱顺着村前疙疙瘩瘩的小土路,歪歪扭扭摸进自家的院门,狗儿黑子立马热剌剌地摇着尾巴凑上前来,滚你娘的蛋!宝柱并不领情,皱眉,咬牙,飞起一脚,嗷~嗷~嗷……连窜的惨嚎声瞬时划破小村静谧的夜空。  今天怨不得宝柱,他现在心情糟透了,回家三天了,三天呐,天天出去转钱,到头来,连一根钱毛都没见着!眼瞅着,一年前在城里新耍下的马子就要临盆了,这可咋办哩?真真着
期刊
摘 要:路遥和史铁生都是有生命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作家。对比两人作品发现他们都把陕北作为叙写环境并且重视传承陕北文化中的道德品质,作品中饱含着苦难意识和对人生意义的追问,而作品创作角度和创作主题又有不同。本文借比较两位作家作品,思考文学创作与时代、社会、人民的关系。  关键词:路遥;史铁生;作品创作  作者简介:陈嘉琪(1992-),女,汉族,延安大学16级现当代文学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I2
目的:探讨Fas/Fasl介导的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在病毒性心肌炎发病中的作用。 方法:选择临床诊断病毒性心肌炎患儿和正常小儿各25例,采用Annexin V/PI双参数法经流式细胞
作者简介:党栋,笔名一凡夫,河南省南阳市人。出版有散文集《深夜静悄悄》《我和我的村庄》《和你没商量》《青青校园》,长篇小说《追梦》《足疗》《村魂》等,系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  我一向非常好奇,对很多事情都感到好奇,居然生出了想做次侦探的想法。  一个周三的下午,我决定去小城里一家医院做一次“火线”侦察。侦察的目的是想探探那些“医生们”是如何看病的。平日里侦探小说看得多了,心里自然
期刊
摘 要:本文从生态翻译学角度出发,通过对莫言的原著《生死疲劳》和葛浩文的英译本进行对比分析,具体探讨译者在翻译章节名的时候是如何适应与选择、在翻译过程中翻译的三个维度(语言维、交际维、文化维)是如何转换的。  关键词:《生死疲劳》;生态翻译;语言维;交际维;文化维  作者简介:刘诗雯(1995-),女,汉族,陕西西安人,陕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MTI专业翻译硕士。  [中图分类号]:H315.9 [
摘 要:郁达夫和徐志摩作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散文家,曾一同在杭求学,并为杭州留下了不少文坛佳作。但两人笔下的杭州有着美与丑的巨大差距,其原因主要是作者审美态度和性格的不同。  关键词:郁达夫;徐志摩;美杭州;丑西湖  作者简介:何等,女,1999年8月生,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在读本科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1-0
摘 要:贾平凹的《废都》在1993年横空出世,引起文艺界巨大的轰动,但毁誉参半,遭禁17年。现在重新热起来了,很多学者重新审视这部通篇弥漫着“废”的作品。这是一本特殊时代里安妥作者灵魂的书,里面有很多贾平凹自己生活中的痕迹,也有不少他无意识中透露出来的东西,其中的逆反心理尤为明显。  关键词:贾平凹;无意识;逆反心理  作者简介:韦红梅(1996-),女,广西容县人,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2015级本
摘 要:本文就曹文轩儿童文学作品国际化进程进行简要分析,并针对我国儿童文学国际化面临的困境,提出具体的建议。  关键词:曹文轩;儿童文学;国际化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1-0-02  儿童文学是启迪学生心灵,帮助其融入社会并认知善恶的重要工具。上世纪九十年代 前,我国的儿童文学领域较为活跃,曹文轩老师也是在这一时期开始从事
摘 要:在李劼人短篇小说创作中,描绘一群以女性、儿童、农民和市民等组成的受难民众,李劼人以人道主义立场,深入他们的内心深处,用心理描写、儿童视角来关注他们的不幸遭遇和命运走向。  关键词:李劼人;心理描写;儿童视角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1-0-01  一、微妙的心理描写  李劼人十分欣赏写实派作家,如英国吉波林,俄国高尔
摘 要:张爱玲,一位将爱情写成传奇的才女,可谓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异数”。其中篇小说《金锁记》获得了极高的评价。傅雷在《论张爱玲的小说》中评价《金锁记》是“我们文坛最美的收获之一”,夏志清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称赞《金锁记》为“中国从古以来最伟大的小说”。这部小说中,主人公曹七巧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具有悲剧色彩的人物,傅雷和夏志清都认为这个“悲剧”是由主人公内在的情欲造成的。她一生爱的卑微,痛的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