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微课模式的产生和运用,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带来了新的契机,注入了鲜活血液,对提升课堂教学成效大有裨益。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方式和学习途径。微课以其自身独特的优势,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小学数学的学科特点以及农村小学学生的学情,使得微课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价值很大。本文主要结合教学实例,探究如何在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好微课。
【关键词】微课 农村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21世纪是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这个时代的主题是速度、变化。为了能使教育在信息时代中更好地发展,教学适应新时代的潮流,微课这一概念应运而生。顾名思义,微课是围绕某个学科的知识点或具体的教学内容所制作的一系列模块化的以视频为主,并且以视频为主体的实际教学内容,微课以其趣味性、形象性、以及灵活性等优势和特点,能够提高整个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那么,微课在农村小学数学课堂又有怎样的应用价值呢?众所周知,农村小学的学生家长普遍文化程度较低,辅导孩子方面比较欠缺,尤其留守儿童较多,留在家里看守孩子的老人,根本没有能力辅导孩子,导致学生学习成绩差。“微课”的出现却很好的弥补了这个缺陷,可以让学生的学习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可以反复地进行学习,可以由课内拓展到课外,更加深刻地理解学习的知识。利用微课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很好的满足学生的要求和需求,从而对传统的课堂进行创新。
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微课在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一、课前呈现,开门见山
由于农村小学的学生学习缺少督促和指导,学生初次学习新知识,他们肯定会对数学教材中的知识点有很多疑问,也不知道如何去把握哪些是学习的重点。此时“微课”开门见山,为学生学习新知、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扫清障碍。例如,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圆的面积》,关于圆面积公式的推导,在此之前,学生已认识了圆,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并学习了圆的周长计算。在这一课中,圆面积计算公式推导是本课的难点。由于圆是曲线图形,与以往的图形有所区别,在转化成学过的图形这一过程中,学生较难自己去完成操作。因此,我制作了微课:先通过知识的回顾,引导学生理解学习图形的面积公式推导,我们常用的方法是利用转化的思想,把新图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然后比较两个图形之间的关系,从而推导出新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然后通过操作,把一个圆平分成4等份、8等份、16等份……拼成近似的平行四边形,使学生理解到,平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平行四边形。由于一个圆是可以无限平分的,所以拼成的图形就可以无限的接近于平行四边形,在计算上,我们就可以把这个图形看成是平行四边形来计算。接着,比较圆和拼成的平行四边形,得出:1.圆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相等的;2.平行四边形的底与圆周长的一半相等;3.平行四边形的高与圆的半径相等。最后,利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底×高推导出圆的面积=圆周长的一半×半径,通过计算和化简,最终得出圆面积计算公式S=πr2。这样一来学生借助微课直观形象地理解算法和算理。
二、课中呈现,释疑解惑。
数学学习不仅仅是对数学知识的掌握,还有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除了要让学生互相讨论、解决课前自学中未能理解的问题,还要通过教师引导实施小组合作等自主性、探究性较强的教学方式,科学引导学生完成各项知识点的学习。例如六年级上册《观察的范围》一课,我运用微课视频创设了小猴子看桃子的情境,让小学生以小猴子看桃子的情境为基础,学习和理解数学知识,并进行有效的逻辑思维训练,小猴子在不同的观察点看到不同的观察范围,让学生经历了大量的猜想、画一画、试一试环节,其中证明:站得高,望得远,看到的范围大,东西多。
首先,设计了猴子是不是爬树就一定能看到桃子?(爬得不够高,视线还是让墙挡着了,应该继续往上爬才能看到)
其次,设计猴子继续往上爬,这时爬到树上的A点能看到桃子吗?
在传统课堂讲授中,由于不能提供实际情境所具有的生动性、丰富性,因而将使学习者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发生困难。而微课程恰好充分的利用了现代多媒体手段和技术,通过网络互连技术等手段能够比较容易实现情境的创设,为学习者提供真实的学习情境,搭建学习支架,此时教师在课堂学习中段播放猴子看桃子的微课:利用信息技术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使学生更容易接受,便于理解,最终小组讨论概括方法:找两点,连虚线,定范围。
观察点(眼睛)
障碍点(墙最高点)
视线(两点连成一条虚线,这条虚线是直的)
可视区(看得见的部分)
盲区(看不见的部分)
通過微课在课堂中的呈现,让学生化难为易、化抽象为直观地认识了观察点、障碍物、观察范围,让学生明确了观察的范围可以把抽象的问题转化成点、线、面去解决。
三、课后呈现,总结新知
微课以其灵巧精碎的特点可以在课堂小结中将我们的零碎时间很好的汇聚起来进行有效学习,既充分利用了时间,也与此同时升华了我们的学习效率;微课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因为教学目标的引导或是规定的课堂时间的限制,我们的课堂信息量必然会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但是在微课程投入教学后,它可以很好地补充这个传统教学的漏洞,老师和学生可以充分利用微课堂及时的补充需要但却未能及时普及给大家的信息,从而完善了老师课堂遗漏的或是有待详细阐发的知识点,进而为我们教学知识的完善和系统性做出了很好地贡献。例如,教学《平均数的再认识》一课,我利用自制的微课进行课堂小结:两种方法到底哪种比较公平合理呢?由于数字不容易体现出它们之间差异,我们运用“化数为形”的方法把两种计算方法制成复式条形统计图来比较。
方法一:
引导观察复式条形统计图,复式条形统计图更清楚直观地看出数据的差距。
第二组数据:97,99,100,84,95,4位评委给选手2的分都不低于95分,而评委4只打了84分,明显太低了,这是一个极端数据,受它影响平均分就被拉低了,这对选手2来说不公平!
第三组数据:90,98,87,85,90,4位评委给的分都不高于90分,但评委2给选手3打了98分,明显打高了,这也是一个极端数据,使得选手3的平均分偏高了,这不能代表选手3的水平!
第一组数据:92,94,96,98,100,都是九十几,差距不大!
总结发现:刚刚我们对这些数据也进行观察、比较、分析,发现:有的评委打分不合理,会出现极端数据影响平均分,使平均分不能很好地代表选手的实际水平!
方法二:
在实际比赛中,通常都采取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然后再计算平均数的计分方法,这样处理数据,可以减少极端数据对平均数的影响,使最后的得分更加公平合理,更能代表选手的实际水平。通过把统计表的数据转化成复式条形统计图对比后,学生清楚的认识到平均数的敏感性,容易受极端数据的影响,第二种方法很好的解决了生活中的这种问题,根据统计学的知识,当遇到更多的评委打分,出现更多的极端数据,我们可以去掉两瑞的数也可以更多。
总之,微课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更方便地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会出现的问题。如果说数学课堂如同烹饪小鲜,色香味是教师的烹饪目标,那么我想微课就是一种极好的调味品,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引导学生充分调动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此外,微课还可以让学生的学习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并且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习需求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这样既能降低数学老师的教学负担,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基于微课之独有优势,教师应当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反思、总结,使微课更好地服务小学数学教学,为农村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效果提供一条新思路。
参考文献:
[1]微课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曾华春.
[2]浅谈微课的教学运用.
【关键词】微课 农村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21世纪是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这个时代的主题是速度、变化。为了能使教育在信息时代中更好地发展,教学适应新时代的潮流,微课这一概念应运而生。顾名思义,微课是围绕某个学科的知识点或具体的教学内容所制作的一系列模块化的以视频为主,并且以视频为主体的实际教学内容,微课以其趣味性、形象性、以及灵活性等优势和特点,能够提高整个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那么,微课在农村小学数学课堂又有怎样的应用价值呢?众所周知,农村小学的学生家长普遍文化程度较低,辅导孩子方面比较欠缺,尤其留守儿童较多,留在家里看守孩子的老人,根本没有能力辅导孩子,导致学生学习成绩差。“微课”的出现却很好的弥补了这个缺陷,可以让学生的学习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可以反复地进行学习,可以由课内拓展到课外,更加深刻地理解学习的知识。利用微课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很好的满足学生的要求和需求,从而对传统的课堂进行创新。
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微课在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一、课前呈现,开门见山
由于农村小学的学生学习缺少督促和指导,学生初次学习新知识,他们肯定会对数学教材中的知识点有很多疑问,也不知道如何去把握哪些是学习的重点。此时“微课”开门见山,为学生学习新知、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扫清障碍。例如,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圆的面积》,关于圆面积公式的推导,在此之前,学生已认识了圆,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并学习了圆的周长计算。在这一课中,圆面积计算公式推导是本课的难点。由于圆是曲线图形,与以往的图形有所区别,在转化成学过的图形这一过程中,学生较难自己去完成操作。因此,我制作了微课:先通过知识的回顾,引导学生理解学习图形的面积公式推导,我们常用的方法是利用转化的思想,把新图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然后比较两个图形之间的关系,从而推导出新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然后通过操作,把一个圆平分成4等份、8等份、16等份……拼成近似的平行四边形,使学生理解到,平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平行四边形。由于一个圆是可以无限平分的,所以拼成的图形就可以无限的接近于平行四边形,在计算上,我们就可以把这个图形看成是平行四边形来计算。接着,比较圆和拼成的平行四边形,得出:1.圆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相等的;2.平行四边形的底与圆周长的一半相等;3.平行四边形的高与圆的半径相等。最后,利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底×高推导出圆的面积=圆周长的一半×半径,通过计算和化简,最终得出圆面积计算公式S=πr2。这样一来学生借助微课直观形象地理解算法和算理。
二、课中呈现,释疑解惑。
数学学习不仅仅是对数学知识的掌握,还有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除了要让学生互相讨论、解决课前自学中未能理解的问题,还要通过教师引导实施小组合作等自主性、探究性较强的教学方式,科学引导学生完成各项知识点的学习。例如六年级上册《观察的范围》一课,我运用微课视频创设了小猴子看桃子的情境,让小学生以小猴子看桃子的情境为基础,学习和理解数学知识,并进行有效的逻辑思维训练,小猴子在不同的观察点看到不同的观察范围,让学生经历了大量的猜想、画一画、试一试环节,其中证明:站得高,望得远,看到的范围大,东西多。
首先,设计了猴子是不是爬树就一定能看到桃子?(爬得不够高,视线还是让墙挡着了,应该继续往上爬才能看到)
其次,设计猴子继续往上爬,这时爬到树上的A点能看到桃子吗?
在传统课堂讲授中,由于不能提供实际情境所具有的生动性、丰富性,因而将使学习者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发生困难。而微课程恰好充分的利用了现代多媒体手段和技术,通过网络互连技术等手段能够比较容易实现情境的创设,为学习者提供真实的学习情境,搭建学习支架,此时教师在课堂学习中段播放猴子看桃子的微课:利用信息技术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使学生更容易接受,便于理解,最终小组讨论概括方法:找两点,连虚线,定范围。
观察点(眼睛)
障碍点(墙最高点)
视线(两点连成一条虚线,这条虚线是直的)
可视区(看得见的部分)
盲区(看不见的部分)
通過微课在课堂中的呈现,让学生化难为易、化抽象为直观地认识了观察点、障碍物、观察范围,让学生明确了观察的范围可以把抽象的问题转化成点、线、面去解决。
三、课后呈现,总结新知
微课以其灵巧精碎的特点可以在课堂小结中将我们的零碎时间很好的汇聚起来进行有效学习,既充分利用了时间,也与此同时升华了我们的学习效率;微课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因为教学目标的引导或是规定的课堂时间的限制,我们的课堂信息量必然会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但是在微课程投入教学后,它可以很好地补充这个传统教学的漏洞,老师和学生可以充分利用微课堂及时的补充需要但却未能及时普及给大家的信息,从而完善了老师课堂遗漏的或是有待详细阐发的知识点,进而为我们教学知识的完善和系统性做出了很好地贡献。例如,教学《平均数的再认识》一课,我利用自制的微课进行课堂小结:两种方法到底哪种比较公平合理呢?由于数字不容易体现出它们之间差异,我们运用“化数为形”的方法把两种计算方法制成复式条形统计图来比较。
方法一:
引导观察复式条形统计图,复式条形统计图更清楚直观地看出数据的差距。
第二组数据:97,99,100,84,95,4位评委给选手2的分都不低于95分,而评委4只打了84分,明显太低了,这是一个极端数据,受它影响平均分就被拉低了,这对选手2来说不公平!
第三组数据:90,98,87,85,90,4位评委给的分都不高于90分,但评委2给选手3打了98分,明显打高了,这也是一个极端数据,使得选手3的平均分偏高了,这不能代表选手3的水平!
第一组数据:92,94,96,98,100,都是九十几,差距不大!
总结发现:刚刚我们对这些数据也进行观察、比较、分析,发现:有的评委打分不合理,会出现极端数据影响平均分,使平均分不能很好地代表选手的实际水平!
方法二:
在实际比赛中,通常都采取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然后再计算平均数的计分方法,这样处理数据,可以减少极端数据对平均数的影响,使最后的得分更加公平合理,更能代表选手的实际水平。通过把统计表的数据转化成复式条形统计图对比后,学生清楚的认识到平均数的敏感性,容易受极端数据的影响,第二种方法很好的解决了生活中的这种问题,根据统计学的知识,当遇到更多的评委打分,出现更多的极端数据,我们可以去掉两瑞的数也可以更多。
总之,微课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更方便地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会出现的问题。如果说数学课堂如同烹饪小鲜,色香味是教师的烹饪目标,那么我想微课就是一种极好的调味品,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引导学生充分调动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此外,微课还可以让学生的学习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并且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习需求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这样既能降低数学老师的教学负担,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基于微课之独有优势,教师应当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反思、总结,使微课更好地服务小学数学教学,为农村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效果提供一条新思路。
参考文献:
[1]微课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曾华春.
[2]浅谈微课的教学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