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阅读是相对于传统阅读而言的,传统阅读强调对文本信息的吸收和巩固,而创新阅读则强调对文本知识的个性解读和独到见解。在阅读教学中,笔者主要采取了如下策略。
一、巧用插图等资源挖掘文本内容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紧扣小学生认知实际,配置了大量的插图,这些插图对学生理解文本内容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授课时如能充分发挥插图的辅助作用,可以促进学生的创新阅读。
笔者在教学二年级下册第13课《寒号鸟》时,按照常规教学完成教学任务后,要求学生仔细观察课本插图,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学生发现,插图中的寒号鸟有点像小老鼠,并不像鸟类。寒号鸟怎么可能不是鸟呢?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出来。笔者再次让学生观察插图中的寒号鸟,有的学生说“像蝙蝠”,有的学生说“像松鼠”,也有的学生说“像田鼠”。于是,有的学生猜测这是画家画错了,也有的学生猜测插图是两幅图拼出来的。学生对寒号鸟的认识和猜测都是很有新意的,但到底是什么原因呢?笔者在课堂上没有揭示出来,要求学生放学后上网查阅相关资料或与父母交流。第二天上语文课时,学生纷纷举手回答。结合学生的回答,笔者给寒号鸟下了一个定义:寒号鸟不是鸟,而是一种像老鼠一样的动物,学名叫复齿鼯鼠。这种动物白天待在巢内,黄昏或夜间外出活动。因其生性怕冷,日夜不停地号叫,人们便称它为寒号鸟。弄清了这些,笔者让学生举一反三,分组讨论“还有哪些‘名不副实’的动物”。学生兴趣高涨,经过小组讨论,列举了以下“名不副实”的动物:会飞的蝙蝠并不是鸟,而是具有飞翔能力的哺乳动物;大家常见的壁虎并不是老虎,而是一种蜥蜴;海马并不是马,而是一种小型海洋动物;蜗牛并不是牛,而是一种带壳的小生物;娃娃鱼和鲸鱼都不是鱼,娃娃鱼是一种两栖动物,鲸鱼则是一种哺乳动物;等等。
更有趣的是,有学生用家中的宠物来举例:荷兰猪既不是猪,也不产自荷兰,而是一种像老鼠但比老鼠可爱的啮齿动物。有学生用小区的绿植举例:爬山虎不是老虎,而是一种藤本植物。通过这样的阅读教学,学生不仅弄清了插图内容,还拓展了科学知识,真正体现了创新阅读。
二、引导学生质疑,在质疑中发现新知
小学语文课本选编了很多名家作品,这些作品对小学生的人格培养、人生指引、学习态度与方法引领等都起到了难以替代的作用。但名家作品也有瑕疵,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创新阅读,敢于质疑,在质疑中巩固所学、发现新知。当然,受认知水平限制,创新阅读比较适合小学五、六年级的学生。
笔者在讲授完五年级上册冰心的《忆读书》后,要求学生从语言规范的角度审视课文,看看课文语言有哪些瑕疵。学生在此之前,都对名家顶礼膜拜,对其作品也非常推崇,当听到名家作品中也有瑕疵时,情绪顿时高昂起来,同桌之间开始字斟句酌地品读探究。十几分钟后,学生纷纷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自己对课文语言运用的意见。在此基础上,笔者进行总结,本文有3处语言不符合汉语的规范:①此后,我决定咬了牙拿起一本《三国演义》;②但是那些满带着真情实感、十分质朴浅显的篇章;③总而言之,统而言之。我这一辈子读到的中外文艺作品不能算太少。
①句中“决定”与“了”矛盾,犯了已然与未然同时存在的毛病,删掉“了”即可;②句中“满带着真情实感”和“十分质朴浅显”的语序不当,而且,“满带着真情实感”中的“带着”改为“含着”更准确;③句中的“总而言之”“统而言之”是一个意思,同时使用这两个词语,犯了重复啰唆的毛病,删掉任意一个即可。弄清了这些,既巩固了病句修改的知识,也培养了学生准确运用语言的意识,在一定程度上破除了学生“唯书唯师”的错误思想。这样的阅读教学,不仅体现了创新阅读,而且能培养学生坚持真理、求真务实的精神。
三、将生活与文本对接,创新理解
受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所限,小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侧重于感性认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个特点,从感性认知出发,借助生活常识、现代技术等引导学生创新阅读。
笔者在教学部编版小学语文必背古诗文《清明》之后,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畅谈清明节的风俗习惯,从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当然,学生也可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教学进展非常顺利。突然,一名学生怯声提问:“老师,我认为,这首诗写的不一定就是清明节这一天。”初闻此言,笔者也是一愣:创新阅读也不能否定写作对象啊。但筆者没有打击学生的积极性,请这名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这名学生说道:“‘清明时节雨纷纷’中的‘时节’应该是指某一段时间,而不是指某一天。”笔者鼓励他继续回答,他又说道:“我奶奶经常说‘麦收时节’‘播种时节’‘这个时节’‘农忙时节’等,这些‘时节’都不专指某一天,而是指一段时间。”笔者为之一振,可不是嘛!笔者联想到“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岁月不居,时节如流”等人们耳熟能详的诗词名句,这些“时节”可都不特指某一天啊!于是,笔者高度评价了这名学生的独到见解。其他学生受此鼓励,也纷纷表达自己的观点。比如,有学生认为,如果这首诗写的是清明节,作者是一个上坟祭奠的人,他本来就已经“断魂”了,哪里还有心思喝酒呢?这些见解都很有新意,也符合文本内容。笔者课后查阅相关资料,果然有诗词名家认为这首诗中的“清明”并非特指清明节,而是指清明节前后的一段时间。这样的独到见解充分体现了创新阅读的作用。
独到见解不是教师给予学生的,而是学生从文本内容出发,借助文本资源,结合生活实际,从文本中挖掘出来的。要让学生从文本阅读中发现新知,阐发独到见解,创新阅读方式和教学理念是必由之路。
(作者单位:枣阳市太平镇中心小学)
创新阅读是相对于传统阅读而言的,传统阅读重信息的获取而轻信息的整合、延伸,过多地强调信息“输入”;创新阅读则重视对文本信息的重构与拓展,进而从文本信息中发掘新的认知,既强调信息的“输入”,又强调信息的“输出”。创新阅读既是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对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需要。
一、巧用插图等资源挖掘文本内容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紧扣小学生认知实际,配置了大量的插图,这些插图对学生理解文本内容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授课时如能充分发挥插图的辅助作用,可以促进学生的创新阅读。
笔者在教学二年级下册第13课《寒号鸟》时,按照常规教学完成教学任务后,要求学生仔细观察课本插图,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学生发现,插图中的寒号鸟有点像小老鼠,并不像鸟类。寒号鸟怎么可能不是鸟呢?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出来。笔者再次让学生观察插图中的寒号鸟,有的学生说“像蝙蝠”,有的学生说“像松鼠”,也有的学生说“像田鼠”。于是,有的学生猜测这是画家画错了,也有的学生猜测插图是两幅图拼出来的。学生对寒号鸟的认识和猜测都是很有新意的,但到底是什么原因呢?笔者在课堂上没有揭示出来,要求学生放学后上网查阅相关资料或与父母交流。第二天上语文课时,学生纷纷举手回答。结合学生的回答,笔者给寒号鸟下了一个定义:寒号鸟不是鸟,而是一种像老鼠一样的动物,学名叫复齿鼯鼠。这种动物白天待在巢内,黄昏或夜间外出活动。因其生性怕冷,日夜不停地号叫,人们便称它为寒号鸟。弄清了这些,笔者让学生举一反三,分组讨论“还有哪些‘名不副实’的动物”。学生兴趣高涨,经过小组讨论,列举了以下“名不副实”的动物:会飞的蝙蝠并不是鸟,而是具有飞翔能力的哺乳动物;大家常见的壁虎并不是老虎,而是一种蜥蜴;海马并不是马,而是一种小型海洋动物;蜗牛并不是牛,而是一种带壳的小生物;娃娃鱼和鲸鱼都不是鱼,娃娃鱼是一种两栖动物,鲸鱼则是一种哺乳动物;等等。
更有趣的是,有学生用家中的宠物来举例:荷兰猪既不是猪,也不产自荷兰,而是一种像老鼠但比老鼠可爱的啮齿动物。有学生用小区的绿植举例:爬山虎不是老虎,而是一种藤本植物。通过这样的阅读教学,学生不仅弄清了插图内容,还拓展了科学知识,真正体现了创新阅读。
二、引导学生质疑,在质疑中发现新知
小学语文课本选编了很多名家作品,这些作品对小学生的人格培养、人生指引、学习态度与方法引领等都起到了难以替代的作用。但名家作品也有瑕疵,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创新阅读,敢于质疑,在质疑中巩固所学、发现新知。当然,受认知水平限制,创新阅读比较适合小学五、六年级的学生。
笔者在讲授完五年级上册冰心的《忆读书》后,要求学生从语言规范的角度审视课文,看看课文语言有哪些瑕疵。学生在此之前,都对名家顶礼膜拜,对其作品也非常推崇,当听到名家作品中也有瑕疵时,情绪顿时高昂起来,同桌之间开始字斟句酌地品读探究。十几分钟后,学生纷纷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自己对课文语言运用的意见。在此基础上,笔者进行总结,本文有3处语言不符合汉语的规范:①此后,我决定咬了牙拿起一本《三国演义》;②但是那些满带着真情实感、十分质朴浅显的篇章;③总而言之,统而言之。我这一辈子读到的中外文艺作品不能算太少。
①句中“决定”与“了”矛盾,犯了已然与未然同时存在的毛病,删掉“了”即可;②句中“满带着真情实感”和“十分质朴浅显”的语序不当,而且,“满带着真情实感”中的“带着”改为“含着”更准确;③句中的“总而言之”“统而言之”是一个意思,同时使用这两个词语,犯了重复啰唆的毛病,删掉任意一个即可。弄清了这些,既巩固了病句修改的知识,也培养了学生准确运用语言的意识,在一定程度上破除了学生“唯书唯师”的错误思想。这样的阅读教学,不仅体现了创新阅读,而且能培养学生坚持真理、求真务实的精神。
三、将生活与文本对接,创新理解
受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所限,小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侧重于感性认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个特点,从感性认知出发,借助生活常识、现代技术等引导学生创新阅读。
笔者在教学部编版小学语文必背古诗文《清明》之后,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畅谈清明节的风俗习惯,从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当然,学生也可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教学进展非常顺利。突然,一名学生怯声提问:“老师,我认为,这首诗写的不一定就是清明节这一天。”初闻此言,笔者也是一愣:创新阅读也不能否定写作对象啊。但筆者没有打击学生的积极性,请这名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这名学生说道:“‘清明时节雨纷纷’中的‘时节’应该是指某一段时间,而不是指某一天。”笔者鼓励他继续回答,他又说道:“我奶奶经常说‘麦收时节’‘播种时节’‘这个时节’‘农忙时节’等,这些‘时节’都不专指某一天,而是指一段时间。”笔者为之一振,可不是嘛!笔者联想到“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岁月不居,时节如流”等人们耳熟能详的诗词名句,这些“时节”可都不特指某一天啊!于是,笔者高度评价了这名学生的独到见解。其他学生受此鼓励,也纷纷表达自己的观点。比如,有学生认为,如果这首诗写的是清明节,作者是一个上坟祭奠的人,他本来就已经“断魂”了,哪里还有心思喝酒呢?这些见解都很有新意,也符合文本内容。笔者课后查阅相关资料,果然有诗词名家认为这首诗中的“清明”并非特指清明节,而是指清明节前后的一段时间。这样的独到见解充分体现了创新阅读的作用。
独到见解不是教师给予学生的,而是学生从文本内容出发,借助文本资源,结合生活实际,从文本中挖掘出来的。要让学生从文本阅读中发现新知,阐发独到见解,创新阅读方式和教学理念是必由之路。
(作者单位:枣阳市太平镇中心小学)
创新阅读是相对于传统阅读而言的,传统阅读重信息的获取而轻信息的整合、延伸,过多地强调信息“输入”;创新阅读则重视对文本信息的重构与拓展,进而从文本信息中发掘新的认知,既强调信息的“输入”,又强调信息的“输出”。创新阅读既是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对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