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问与答是课堂教学传递与反馈信息的重要渠道和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最佳方式,教师在课堂中要积极地加以利用。如何在学生五彩缤纷的答问中开拓创新的源头活水,营造创新的天地呢?
一、见仁见智时,求同存异,培养求异思维
没有“求异”,就无所谓创新,求异思维是一种开拓型的创造性思维形式。从同一问题中去探求不同的答案,是提高学生求异思维能力的一种方法。针对同一问题学生往往有不同的看法,教师应该大胆放手,让他们各抒己见,使不同的意见彼此交锋、碰撞、融合。在争论中开启学生的心智,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批判性和创造性。如:在课堂中老师让学生从“吹、到、绿”三字中选择一字填在“春风又——江南岸”的空格上,出乎意料三种答案都有。这时老师依据不同的选择把全班同学分为:吹字派、到字派、绿字派,然后三派的同学派出代表阐述本派的理由。于是,各派慷慨陈词,唇枪舌剑,最后由老师总结达成一致,至于还有不同的意见,则保留各自的看法。这样求同存异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二、答问错误时,反向激疑,培养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也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对于某些问题,教师引导学生突破常规的传统的思考方式,采取逆推的思维方式,往往能孕育创新的芽,创造一片新天地,培养出更多的“司马光”。如果学生答问错误时,教师就迫不及待出示正确的答案,充其量不过是“奉送真理”的平庸之师。只有让学生自我发现、自我醒悟,获取的“真理”才刻骨铭心,才会闪烁出智慧的光芒。譬如“兑换”一词,教师就用了逆推的方式。师:“兑换”是什么意思?生:“兑换”就是对换的意思。师:甲同学的任务是提水,乙同学的任务是扫地,俩人的任务对换一下,能说“兑换”吗?生:不能,兑换就是交换的意思。师:那么俩人的钢笔交换使用,就可以说,小光用自己的钢笔兑换小辉的钢笔,对吗?生:不对。兑换就是用一种货币交换另一种货币。师:那么,我用一角钱兑换你的十元钱行吗?生:不行。兑换是用一种货币交换数额相同的另一种货币。这样反向激疑,不仅使学生的回答更加完善,也培养了学生的逆向思维。
三、出“奇”见“怪”时,巧妙诱导,开发创新潜能
学生的兴趣来源于愿望的实现,好奇心很强的孩子对老师精妙的设问,往往有五花八门的答案,有的切中要害,有的轻描淡写,有的出人意料,有的离题万里。如果教师充耳不闻将会扼杀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冷嘲热讽则会泯灭学生创造智慧的火花,信口开河又会使学生疑惑倍增,如坠云雾。只有不急不躁,寻求问题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巧妙链接,才能开发学生内在的潜能。如有位教师教《小交通员》,一个学生就“立安在家里,像影子一样处处跟着我”发问:“妈妈去小便,立安也跟着妈妈吗?”教室里顿时哄堂大笑。面对突发的事件,这位老师面带笑容说:“立安为什么要像影子一样跟着妈妈呢?”生甲说:“立安跟妈妈学革命。”生乙说:“立安想要帮妈妈干工作,减轻妈妈的负担。”生丙说:“立安要帮妈妈站岗,保护妈妈的安全。”师:“现在看来妈妈去小便,立安要不要跟着呢?”生:“不要。”就这样老师用巧妙的引导,把棘手的问题转移到正确的轨道上来,同时也开发了学生的创新的潜能。
四、思考停滞时,鼓励质疑,树立创新意识
思维“短路”是常见的现象,此时学生正处于一种焦虑的状态,为了寻求答案,他们心中肯定有许多问题要问。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这是最有利于发挥人的学习效率培养创新意识的时候,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小进,大疑大进。”爱因斯坦也曾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课中质疑,才能使学生的智慧与灵气发挥出来,树立创新的意识。如有位教师在教《月光曲》,当讲到贝多芬为盲姑娘弹了一曲又一曲时,忽然有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无法理解这句话。”老师并没有因为学生打断他的讲课而生气,而是微笑说:“你哪里不理解呢?”生说:“贝多芬为什么为盲姑娘弹了一曲又一曲……”话还没有说完,又一生说:“为什么这位大音乐家要进茅屋为盲姑娘弹琴?”面对学生的提问,教师并没有阻止,而是用微笑鼓励有疑问的同学提出问题,同时对有创见性的问题给予表扬。教师这一做法,把学生从思维的狭窄天地里解放出来,树立了创新意识。
总之,课堂上处理学生的答问是一门艺术。每一位教师要根据内容和课堂的实际,从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创新能力出发,灵活处理。
一、见仁见智时,求同存异,培养求异思维
没有“求异”,就无所谓创新,求异思维是一种开拓型的创造性思维形式。从同一问题中去探求不同的答案,是提高学生求异思维能力的一种方法。针对同一问题学生往往有不同的看法,教师应该大胆放手,让他们各抒己见,使不同的意见彼此交锋、碰撞、融合。在争论中开启学生的心智,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批判性和创造性。如:在课堂中老师让学生从“吹、到、绿”三字中选择一字填在“春风又——江南岸”的空格上,出乎意料三种答案都有。这时老师依据不同的选择把全班同学分为:吹字派、到字派、绿字派,然后三派的同学派出代表阐述本派的理由。于是,各派慷慨陈词,唇枪舌剑,最后由老师总结达成一致,至于还有不同的意见,则保留各自的看法。这样求同存异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二、答问错误时,反向激疑,培养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也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对于某些问题,教师引导学生突破常规的传统的思考方式,采取逆推的思维方式,往往能孕育创新的芽,创造一片新天地,培养出更多的“司马光”。如果学生答问错误时,教师就迫不及待出示正确的答案,充其量不过是“奉送真理”的平庸之师。只有让学生自我发现、自我醒悟,获取的“真理”才刻骨铭心,才会闪烁出智慧的光芒。譬如“兑换”一词,教师就用了逆推的方式。师:“兑换”是什么意思?生:“兑换”就是对换的意思。师:甲同学的任务是提水,乙同学的任务是扫地,俩人的任务对换一下,能说“兑换”吗?生:不能,兑换就是交换的意思。师:那么俩人的钢笔交换使用,就可以说,小光用自己的钢笔兑换小辉的钢笔,对吗?生:不对。兑换就是用一种货币交换另一种货币。师:那么,我用一角钱兑换你的十元钱行吗?生:不行。兑换是用一种货币交换数额相同的另一种货币。这样反向激疑,不仅使学生的回答更加完善,也培养了学生的逆向思维。
三、出“奇”见“怪”时,巧妙诱导,开发创新潜能
学生的兴趣来源于愿望的实现,好奇心很强的孩子对老师精妙的设问,往往有五花八门的答案,有的切中要害,有的轻描淡写,有的出人意料,有的离题万里。如果教师充耳不闻将会扼杀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冷嘲热讽则会泯灭学生创造智慧的火花,信口开河又会使学生疑惑倍增,如坠云雾。只有不急不躁,寻求问题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巧妙链接,才能开发学生内在的潜能。如有位教师教《小交通员》,一个学生就“立安在家里,像影子一样处处跟着我”发问:“妈妈去小便,立安也跟着妈妈吗?”教室里顿时哄堂大笑。面对突发的事件,这位老师面带笑容说:“立安为什么要像影子一样跟着妈妈呢?”生甲说:“立安跟妈妈学革命。”生乙说:“立安想要帮妈妈干工作,减轻妈妈的负担。”生丙说:“立安要帮妈妈站岗,保护妈妈的安全。”师:“现在看来妈妈去小便,立安要不要跟着呢?”生:“不要。”就这样老师用巧妙的引导,把棘手的问题转移到正确的轨道上来,同时也开发了学生的创新的潜能。
四、思考停滞时,鼓励质疑,树立创新意识
思维“短路”是常见的现象,此时学生正处于一种焦虑的状态,为了寻求答案,他们心中肯定有许多问题要问。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这是最有利于发挥人的学习效率培养创新意识的时候,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小进,大疑大进。”爱因斯坦也曾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课中质疑,才能使学生的智慧与灵气发挥出来,树立创新的意识。如有位教师在教《月光曲》,当讲到贝多芬为盲姑娘弹了一曲又一曲时,忽然有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无法理解这句话。”老师并没有因为学生打断他的讲课而生气,而是微笑说:“你哪里不理解呢?”生说:“贝多芬为什么为盲姑娘弹了一曲又一曲……”话还没有说完,又一生说:“为什么这位大音乐家要进茅屋为盲姑娘弹琴?”面对学生的提问,教师并没有阻止,而是用微笑鼓励有疑问的同学提出问题,同时对有创见性的问题给予表扬。教师这一做法,把学生从思维的狭窄天地里解放出来,树立了创新意识。
总之,课堂上处理学生的答问是一门艺术。每一位教师要根据内容和课堂的实际,从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创新能力出发,灵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