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是人文教育,其终级目标是促进人的发展。应试教育的课堂,课堂气氛死气沉沉,学生缺少活力,教学过程机械沉闷,从而导致学生厌学,教师厌教。如何才能改变这种现状,使课堂教学焕发生机与活力,让课堂真正成为展示师生智慧的场所呢?著名教育家吕叔湘先生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关键在于“活”字,“活”是语文课堂教学成功的法宝。要把语文课讲“活”,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语文,爱语文。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课前演讲,展示自我
课前三分钟演讲,给课堂教学注入活力,促使学生发挥其主体作用,充分展示其人格魅力。每节语文课伊始,教师给学生一分钟时间进行课前演讲,演讲的话题和题材均不受限制,由学生自行选择、确定,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自由发挥的空间。校园里的新鲜事,街头巷尾的真情故事,新闻媒体报道的热点问题,都能演绎成一场场精彩的演讲。这短短的一分钟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使学生的思想得到了最大限度的释放,自我得到了最为充分地展现。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
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认为,教育过程中要有一个真实经验情境。在这个情境内部产生一个真实的问题,作为思维的刺激物。这就是说,相似于生活经验的教学情境就像认识事物的催化剂,能引起学生兴奋而产生疑问,由疑问而引发思维。因此,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与教学目标,精心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与主动性,使学生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在情境中融为一体。例如,我在执教《斑羚飞渡》一课时,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悲壮的情境:“假如你是一位猎手,你会怎样想,怎样做?”这个情境虽然是虚拟的,但和现实需要的情况基本一致,并颇有创意,学生兴趣浓厚。在学生的回答中,有说当场摔碎猎枪,不再杀生的;有的说回去后就加入动物保护组织,以亲身经历教育人们善待动物,爱护动物。这样,学生们的情感得到升华,在情境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激发学生主动地学习。
三、营造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语文大课堂
语文课堂上要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在这种愉快的环境里,学生消除了胆怯心理,能无拘无束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认识和情感,充分感受到学习语文的快乐。
首先,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确定学习目标。语文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习得的过程,学生通过体验、感悟、获得语文素养,这个过程是教师无法代替的,也不是教师通过讲授就能达到的。所以,课堂上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权。尊重学生的兴趣,强调体验与兴趣结合,生活与创作结合,使课堂由“死”变“活”,由“静”变“动”。
其次,转变教师角色,师生平等对话。在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再是一个权威者、控制者,而是一个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教师可给学生当顾问,可与学生交换意见,可鼓励学生发现问题,但决不操纵课堂,不作武断评价,不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学生。教师作为学生的平等对话者,在课堂上要尊重学生的发言,倾听学生的心声,并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参与学生的讨论交流。教师观念与角色的转变为学生营造出了生动活泼、充满活力的语文新课堂。
四、教法求新、求活、求变
首先,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激发学生创新精神。质疑是一种好的学习方法,也是一种激发思维的有效策略。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时间和机会,引发学生的求异思维。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及时捕捉到学生中不时迸发出来的创新的火花。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对文学作品独创性的见解,即使有的学生提的问题很幼稚,观点很不成熟,教师仍要鼓励他们创新思维的积极性,对于学生中与众不同、新颖独到的见解和观点,更要给予充分地肯定。学生的这种质疑问难,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又使学生在宽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养成了良好的创新品质。
其次,组织讨论,鼓励争鸣。如果把课堂比作舞台,那么表演的不能仅仅是教师,教师一味的唱独角戏,即使表演得再精彩,久而久之,学生也会产生厌恶感。教师应当利用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和表现欲望,竭力将学生推向舞台,让他们尽情展现自己的风采。讨论就是交换思想,他能引起学生探究欲望,激活学生思维。基于此,教师要经常组织学生讨论,让他们各抒己见,从而形成课堂教学的高潮。
第三、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既有认知发展的需要,又有技能与情感发展的需要。学生通过活动发展能力与认知,通过体验丰富情感世界,通过表现获得前进的动力。因此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让学生多活动、多体验、多表现,使学生从课堂的边缘走到课堂中心。教师要根据课文内容的特点,有意识地设计各种活动,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对课文内容进行思索感悟。学生在活动中领悟了课文内涵,增强了审美鉴赏能力,写作表达能力也得到很大提高,语文活动走进课堂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语文课“活”起来了。
总之,构建语文新课堂要打破沉闷、单调、呆板的氛围,营造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课堂气氛,还学生一片“放飞”的天空。
(作者单位:新疆博乐市第六中学)
一、课前演讲,展示自我
课前三分钟演讲,给课堂教学注入活力,促使学生发挥其主体作用,充分展示其人格魅力。每节语文课伊始,教师给学生一分钟时间进行课前演讲,演讲的话题和题材均不受限制,由学生自行选择、确定,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自由发挥的空间。校园里的新鲜事,街头巷尾的真情故事,新闻媒体报道的热点问题,都能演绎成一场场精彩的演讲。这短短的一分钟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使学生的思想得到了最大限度的释放,自我得到了最为充分地展现。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
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认为,教育过程中要有一个真实经验情境。在这个情境内部产生一个真实的问题,作为思维的刺激物。这就是说,相似于生活经验的教学情境就像认识事物的催化剂,能引起学生兴奋而产生疑问,由疑问而引发思维。因此,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与教学目标,精心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与主动性,使学生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在情境中融为一体。例如,我在执教《斑羚飞渡》一课时,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悲壮的情境:“假如你是一位猎手,你会怎样想,怎样做?”这个情境虽然是虚拟的,但和现实需要的情况基本一致,并颇有创意,学生兴趣浓厚。在学生的回答中,有说当场摔碎猎枪,不再杀生的;有的说回去后就加入动物保护组织,以亲身经历教育人们善待动物,爱护动物。这样,学生们的情感得到升华,在情境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激发学生主动地学习。
三、营造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语文大课堂
语文课堂上要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在这种愉快的环境里,学生消除了胆怯心理,能无拘无束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认识和情感,充分感受到学习语文的快乐。
首先,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确定学习目标。语文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习得的过程,学生通过体验、感悟、获得语文素养,这个过程是教师无法代替的,也不是教师通过讲授就能达到的。所以,课堂上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权。尊重学生的兴趣,强调体验与兴趣结合,生活与创作结合,使课堂由“死”变“活”,由“静”变“动”。
其次,转变教师角色,师生平等对话。在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再是一个权威者、控制者,而是一个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教师可给学生当顾问,可与学生交换意见,可鼓励学生发现问题,但决不操纵课堂,不作武断评价,不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学生。教师作为学生的平等对话者,在课堂上要尊重学生的发言,倾听学生的心声,并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参与学生的讨论交流。教师观念与角色的转变为学生营造出了生动活泼、充满活力的语文新课堂。
四、教法求新、求活、求变
首先,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激发学生创新精神。质疑是一种好的学习方法,也是一种激发思维的有效策略。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时间和机会,引发学生的求异思维。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及时捕捉到学生中不时迸发出来的创新的火花。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对文学作品独创性的见解,即使有的学生提的问题很幼稚,观点很不成熟,教师仍要鼓励他们创新思维的积极性,对于学生中与众不同、新颖独到的见解和观点,更要给予充分地肯定。学生的这种质疑问难,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又使学生在宽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养成了良好的创新品质。
其次,组织讨论,鼓励争鸣。如果把课堂比作舞台,那么表演的不能仅仅是教师,教师一味的唱独角戏,即使表演得再精彩,久而久之,学生也会产生厌恶感。教师应当利用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和表现欲望,竭力将学生推向舞台,让他们尽情展现自己的风采。讨论就是交换思想,他能引起学生探究欲望,激活学生思维。基于此,教师要经常组织学生讨论,让他们各抒己见,从而形成课堂教学的高潮。
第三、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既有认知发展的需要,又有技能与情感发展的需要。学生通过活动发展能力与认知,通过体验丰富情感世界,通过表现获得前进的动力。因此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让学生多活动、多体验、多表现,使学生从课堂的边缘走到课堂中心。教师要根据课文内容的特点,有意识地设计各种活动,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对课文内容进行思索感悟。学生在活动中领悟了课文内涵,增强了审美鉴赏能力,写作表达能力也得到很大提高,语文活动走进课堂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语文课“活”起来了。
总之,构建语文新课堂要打破沉闷、单调、呆板的氛围,营造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课堂气氛,还学生一片“放飞”的天空。
(作者单位:新疆博乐市第六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