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内接正方形的一个关系式及其应用

来源 :中学数学杂志(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qinc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正方形的四个顶点都在三角形的边上,那么这个正方形称为此三角形的内接正方形.关于三角形的内接正方形问题,有一个应用广泛的关系式:
  若三角形的一边长为a,这边上的高为h,则立在这边上的内接正方形的边长为aha+h.
  证明 如图1,设△ABC的内接正方形边长为x,BC=a,AD=h,则因为OR∥BC,所以△AOR∽△ABC,所以ORBC=AFAD,即xa=h-xh,所以x=aha+h.这一关系式即为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下册第147页的例题.
  利用这个关系式,可以解答三角形的内接正方形的有关问题,现以部分竞赛题为例说明如下.
  例1 (1991年全国初中数学联赛试题)如图1,正方形OPQR内接于△ABC,已知△AOR、△BOP和△CRQ的面积分别是S1=1、S2=3和S3=1,那么,正方形OPQR的边长是( )
  A.2 B.3 C.2 D.3
  解 作 AD⊥BC于D,交OR于F,设正方形OPQR的边长为x,则1=S1=12x·AF,从而有AF=2x,同理可得BP=6x,QC=2x,于是BC=x+8x,AD=x+2x.所以由上述关系式得x=(x+8x)(x+2x)x+8x+x+2x,化简整理得x4=16,因为x为正,所以x=2,故选C.
  点评 本题通过设内接正方形的边长为x,先利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求得AF、BP、QC用x表示的分式,再运用三角形内接正方形的关系式列出一个分式方程,最后求得x,由于运用代数方法解决了几何问题,因而数形结合,问题也由繁变简了.
  例2 (第五届美国数学邀请赛试题)如图2,△ABC(∠C=Rt∠)的两个内接正方形DFCE、PQMN的面积分别是S1=441、S2=440,求AC+BC的值.
  解 令BC=a,AC=b,AB=C,斜边上的高为h,则由上述关系式得S1=aba+b,S2=chc+h.注意到ab=ch,a2+b2=c2,即有S1=c2h2c2+2ch,而有c2+2ch=c2h2S1,于是S2=c2h2c2+2ch+h2=c2h2c2h2S1+h2=c2S1c2+S1,由此解得c2=S1S2S1-S2.
  再注意到ad=S1(a+b),即有c2=a2+b2=(a+b)2-2ab=(a+b)2-2S1(a+b),从而有c2+S1=(a+b-S1)2,
  于是S1S2S1-S2+S1=(a+b-S1)2,
  由此可解得ab=S1+S1S1-S2.
  将S1=441,S2=440代入上式即得a+b=462,即AC+BC的值为462.
  点评 本题比较复杂,如用常规方法求解,将很困难.然而两次运用了三角形内接正方形的关系式,结合三角形面积化简轻松求得结果.本题又是一道代数与几何融为一体的综合题,解题关键是通过数形结合方法直观解题,因而有明显的选拔功能和考查功能.
  例3 (1986年美国第四届数学邀请赛试题)证明边长为2的正方形必不能被三边分别为3、4、5的三角形所覆盖.
  证明 令△ABC的边AC=3,BC=4,AB=5,则∠ACB=Rt∠,如图3可知,正方形DECF为内接于Rt△ABC的最大正方形,设CE=x,由上述关系式得 x=3×43+4=127.因为127<2,所以边长为2的正方形必不能被三边分别为3、4、5的三角形所覆盖.
  点评 本题设计比较新颖,难度不太大,只要运用三角形内接正方形的关系式求得正方形边长127,再通过与已知正方形边长2比较就可以了.
  例4 如图4,在锐角△ABC中内接一正方形PQMN,试证明这正方形的面积不超过三角形ABC面积之半,(1978年广东省中学生数学竞赛题).
  证明 设△ABC的底边BC=a,高AD=h,正方形边长为x,由三角形的内接正方形的关系式得xa+xh=1. ①又SPQMN=x2,即xa·xh=SPQMNah②
  所以由①、②知xa、xh是方程z2-z+SPQMNah=0的两个实数根.
  所以Δ≥0,即(-1)2-4×1×SQPMNah≥0.
  从而得SPQMN≤ah4=12.12ah=12S△ABC,
  即SPQMN≤12S△ABC.
  点评 本题是一道几何与韦达定理,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构成的综合题.解题关键是先利用三角形内接正方形的关系式求得x=aha+h推出xa+xh=1①,再由SPQMN=x2推出xa·xh=SPQMNah②,然后利用韦达定理的逆定理,利用①、②构造出一元二次方程z2-z+SPQMNah=0,最后应用根的判别式Δ≥0得证,这种解题主法充分体现了构造法解题的科学性,符合新课程的理念要求,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和探索精神.
  例5 如图5,正方形EFGH内接于△ABC,设BC=ab(这是一个两位数),EF=C,三角形的高AD=d,已知a,b,c,d恰好是从小到大的四个连续正整数,试求△ABC的面积,(1997年安徽省部分地区初中数学竞赛题)
  解 由上述关系式得 1d+ 1 ab=1c,依题意有b=a+1,c=a+2,d=a+3,
  则ab=10a+b=11a+1,所以1a+3+111a+1=1a+2.化简得(a-3)2=4,
  所以a-3=±2,a1=1,a2=5.当a=1时,S△ABC=12·ab·d=12×12×4=24;
  当a=5时,S△ABC=12·ab·d=12×56×8=224.
  点评 本题是一道几何与代数相结合的综合题,解题关键是先利用关系式写出1d+1ab=1c再结合b=a+1,c=a+2,d=a+3,通过化简变形求得a的值,最后求得S△ABC.这是一道创新的竞赛题,由于数形结合,因而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要求.
  综上所述可知,应用本文中的关系式解竞赛问题,其关键在于要从问题的实际出发,根据题设去灵活运用,通过教学实践,笔者认为,注意对学生进行课本内容的探 究应用的研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题总结水平,有利于融会贯通所学过的几何代数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研究数学的兴趣,有利于提高教与学的质量.
其他文献
填空題是中考数学试题的基本题型之一,其特点是短小精干,考查目标集中明确,且不需要过程.近年来,中考命题者又把填空题当做创新改革的“试验田”,不断出现新面孔,相继推出一些题意新颖,构思精巧,具有相当深度和明确导向的创新题型,加大了解答的难度.它不仅考查纯数学计算和概念,而且还考查数学推理、数学应用、数学思想和方法以及学生的思维过程和思维品质.既重视问题的结果,又重视学生的思考过程;既关注知识本身,又
在动态数学问题中,最值问题无疑最具魅力和挑战性,中考试卷中至少命制一道最值问题已成为共识.最值问题触及初中数学的各个角落,与切线相关的最值问题是中考命题的热点之一,也是近年中考命题的一个亮点,值得关注.  图11切线明示型  例1(2012年黄石卷)如图1所示,直线CD与线段AB为直径的圆相切于点D,并交BA的延长线于点C,且AB=2,AD=1,P点在切线CD上移动.当∠APB的度数最大时,则∠A
2012年中考数学连云港卷的压轴题是一道动态探究性试题.根据阅卷组的统计,该题作为一道总分12分的探究题,全市平均得分仅为0.88,换算成难度系数的话,约为0.07!这个结果严重超
一元一次方程是初中学段方程的开端,它立足小学的方程初步,是有待完善之方程体系的起始,其教学关乎着整个方程体系的构建,方程的通用基础知识在此集中体现,是对方程具有统帅
新修订的课程标准提出“使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寻求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可见对数学情境的关注是新课程教学模式构建中的核心话题之一.数学情境是含有相关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的情境,同时也包括数学知识产生的背景.它不仅能激发数学问题的提出,也能为数学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提供相应的信息和依据.  从有意义的情境中获得的课堂知识,比较容易成为可迁移的知识,因为情境为这些知识的运用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中学教学杂志》2012年第8期刊登了曹嘉兴老师的“坎迪定理的等价命题”(文[1]),间接地证明了闻名中外的经典数学名题——蝴蝶定理.它是世界数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自1815年问世近200年来,广泛博得许多数学家和爱好者的青睐,纷纷对其研究推广,先后发现了坎迪定理,三翅、圆外、椭圆、筝形等蝴蝶定理(文[2]和文[3]).而我独辟蹊径,发现了它的近支——圆的双切线不完全对称蝴蝶定理(如图1,P为蝶心
何谓一堂数学好课,虽然没有确切定义,但有学者与同行提出了许多自己的见解.像安淑华、吴仲和根据美国多种评价数学课的方法,得出应从相关性、联系性、平衡性、有序性、多元性
有一次,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1879—1955)病了,他的一位朋友来看他,为了帮他消磨时间,给他出了一道题目:钟表上的时针和分针,在何时可以对调,使得对调后仍然能指示实际可能的时刻?  爱因斯坦边听边想,回答说:“是的,这对病在床上的人的确是一个很好的问题,够有趣味而又不太容易.只是恐怕消磨不了多少时间,我已经快要解出来了.”  说着,爱因斯坦从床上坐起来,在纸上勾勾画画演算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