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学德育课程的发展及其应对策略

来源 :中国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2058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們要关注学生的真思考、真表达、真进步。真思考是学生将学习内容内化的过程,真表达是学生实现从学习的内化向能力的外显的主要环节,而真进步就是前两者的结合和升华。
  2018年1月16日,教育部举行新闻发布会,正式发布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高中各科的课程标准(2017年版),并明确自2018年秋季学期开始,将按照新的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执行。这意味着以核心素养为主要标志的课程发展新时代的大幕已经开启。作为中学课程体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中学德育课程在这个发展过程中表现出了很多值得关注的新趋势,也表现出了一些需要深入思考的新问题,需要广大教师认真对待,并采取有效应对。
  一、中学德育课程发展的新趋势
  从宽泛的意义上说,所有中学课程都承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都是在不同程度上落实德育的任务,因而也都应该属于德育课程的范畴。但从学科的意义来说,德育课程应该是指处于德育主力军地位的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课。在《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对于“课程育人”,就明确规定:“严格落实德育课程。按照义务教育、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标准,上好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课,落实课时,不得减少课时或挪作它用。”本文所称的“中学德育课程”,沿用此说法,专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和高中思想政治课。
  从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发展来说,随着《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思政课标》)的发布,高中课程的未来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
  首先,明确了以学科核心素养培育为导向的教学新要求。《思政课标》明确提出了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包括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并明确提出思想政治课是“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增强社会理解和参与能力的综合性、活动型学科课程”。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推进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应该是未来的一个非常明确的方向。而在《思政课标》中也明确了学科核心素养包括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等方面,并对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进行了水平划分。这就为深入讨论学科核心素养的涵义、内容及其在教学中的实现提供了重要根据和必要条件。
  其次,对高中课程的结构进行了调整。新修订的《思政课标》将以往的“四门必修 六门选修”的二级课程结构,变成了“四门必修 三门选择性必修 三门选修”的三级课程结构,并对学分设置、学习顺序等都进行了明确规定。在必修课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学分,“经济与社会”1学分,“政治与法治”和“哲学与文化”各为2学分。目前,相关教材已经着手编写,并将在2018年秋季学期开始使用。就这一架构而言,和以往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化。《思政课标》明确规定“必修课程各模块应按顺序依次开设”,这对一线教师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
  最后,在课程实施与评价方面明确提出了新的要求。《思政课标》明确规定了“学业质量”的要求,并提出了“围绕议题,设计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教学”“强化辨析,选择积极价值引领的学习路径”“优化案例,采用情境创设的综合性教学形式”“走出教室,迈入社会实践活动的大课堂”等教学与评价建议,以及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建议。这些内容,不仅对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落实具有重要意义,也对整个课程改革的推进具有决定性影响,需要认真研究。
  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发展来说,目前也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以下两个方面的发展尤其值得关注。一方面,统编教材的使用与推广进入新的阶段,教材的新旧交替对教学和评价构成挑战。目前,除了上海以外,全国的初一年级已经全部使用统编教材。2018年春季学期,法治教育专册也在全国统一使用。自2018年秋季学期开始,上海也将开始使用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从现在到2019年春季学期,初中教学的各年级有各版本思想品德、各版本道德与法治、统编版道德与法治等多种版本使用,还有若干地区出现“一级学生要学两种版本的教材并经历两次切换”等情况,对一线的教学者和评价者来说,既要考虑纵向的新旧交替,又要考虑横向的版本差异,这个任务是很艰巨的。另一方面,课改进程的整体推进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以及面向基础教育阶段的研究推进,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和明确,都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改进具有显著的示范作用。同时,基于社会实践的现实发展,当前教材中有很多内容已经超越了作为依据的2011年版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如落实《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的相关教学内容、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等等。
  无论是思想政治课程还是道德与法治课程,都需要关注党的十九大以来特别是2018年宪法修订等重大事件对学科教学的影响。党的十九大的顺利召开是2017年的重大事件,宪法的修改是2018年的重大事件。对于这两件大事在教育教学中的影响,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党的十九大为我国未来发展提出了宏伟蓝图和实现路径,宪法修订为蓝图的实现提供了切实有效的根本保障。对于宪法修订中涉及的“五个文明”的表述,以及国家监察体系的建立和定位等内容,是落实十九大精神的具体表现,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纲领。相关内容,必须及时准确地落实到教学中,让学生完整理解和准确认识“党是领导一切的”,以及新时代我国的国家和社会发展。目前使用的教材中相关的教学内容,要按照这一思路及时调整,以适应发展的趋势和需要。
  二、中学德育课程实施中的新问题
  中学德育课程的新发展,提出了很多值得我们关注的新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系统梳理,我们可以充分认识到当前的中学德育课程在实施环节需要充分重视的关键点,为实现德育课程的改进提供基础。对于这些新问题,我们可以从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和教师专业成长的角度分别进行分析说明。
  从教师的“教”来说,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值得关注:第一,就教师理念而言,需要重点关注的是如何落实核心素养培育和如何处理“教”与“考”的关系的问题。核心素养时代的来临已成现实,正确理解核心素养的科学内涵、水平结构以及教学实践就成为广大一线教师绕不开的首要问题。对这一问题的系统性、针对性思考,也就成为教师改进教学的关键。而“教”与“考”的关系问题是决定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性问题。如果教师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形成正确的认识,就会坚持“换汤不换药”的错误认识,用陈旧、机械的应试模式回答和解决自己在教学中需要面对的新形势和新问题。“千改万改,考试不改,等于白改。”而在考试评价方式已经发生显著变化的今天,系统审视和重新思考“教”与“考”的关系,已经非常必要。   第二,就教學实现而言,教材怎么用和教学怎么讲是两个重要问题。统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的使用与推广已经进入实施阶段,但目前该套教材尚未出全。因此,整体把握全套教材的结构与内容就很难实现。而从分册的内容来说,每本教材的内容结构、呈现方式等等,特别是如何在教学中正确使用教材,发挥教材最大作用,都需要教师深入研究。新教材对于新课程理念的呈现,必然要求教师在教学方式上随之进行相应的调整。如何使教学流程能够体现和适应新要求,也是一个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
  第三,就教学过程中的学生评价来说,我们必须关注怎样算是好学生和如何实现真进步的问题。有些老师,习惯于以“听话”与否作为衡量学生优劣的标准,似乎只要循规蹈矩、亦步亦趋地紧跟老师,就是理想的学生表现状态,而学生在学业成绩上的表现,也被视为衡量学生进步与否的唯一指标。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新课程给学生提供了更为开放的空间,也对这种学生评价方式产生了较大的冲击。好学生不再是紧跟老师的学生,而是能充分表达自己见解和想法的学生;学生的进步,也不仅仅表现在学业成绩的进步上,而更多地表现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和核心素养水平的提升。这些问题都是教师们要认真思考的。
  从学生的“学”来说,也有几个问题需要关注。第一,就德育课的学习方式而言,新课程带来的最大变化就是对学习方式更新的迫切要求。原来曾经被视为“提分神器”的“背书”和“答题模板”,越来越失去其效力,很多学生开始感觉到“费了不少力气背书,答题时却不知道如何下手”的困惑,用什么方式学习更加有用、有效成为迫切需要解答的现实问题。
  第二,从学生的表达方式来说,复述还是陈述、记诵还是理解的问题是推进课堂教学的关键。以往的教学,教师的关注点更多在知识学习的落实情况,让学生可以流利复述和记诵知识内容就成为教学实现的主要形式。新课程对于学生的解放,就体现在需要他们更多地从理解的角度实现学习过程,不是“说得出课本上写的”,而是要“说得清自己想的”。
  第三,从学生学习的评价来说,必须考虑的是优秀学生的标准是什么,以及达到优秀的路径在哪里等问题。只有让学生明确了这两个问题,才会给他们正确的方向和前进的动力与信心。有些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不够充分,坚持让学生向自己靠拢,坚持“站在队伍前头”的方式,让学生在自己的呵护之下前进,却忽视了当一队人走向太阳的时候,排头的高大会挡住后面的人接受阳光。学生习惯于“吃教师喂的饭”,就缺少了经风历雨的磨练和体验。没有得到阳光充分照耀的学生,也就缺少了实现灿烂的愿望和信心。这样的“优秀”是经不起时间考验的。
  从教师专业成长的角度来说,需要考虑的是如何上一节好课、如何写一篇好文章和如何做一项好研究的问题。就一节好课来说,新课程给我们提出的以下问题需要认真思考:如何以素养培育取代知识灌输,在教学中要关注的是知识点还是素养点?教学流程的推进,重在场面的热闹,还是要追求实际的效果?对于教材上没有呈现的社会生活新内容,德育课程如何正确体现?而对于如何写一篇好文章来说,我们必须关注当前课改背景下该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一线教师和教研员要做好一项研究,就必须考虑以下问题:如何选取研究的切入点?如何实现研究对于教学的提升?如何在与时俱进的教学进程中充分发挥研究的作用?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以及在教学中的切实实现,是中学德育课教师实现专业成长的必经之路,也是课程改革实现本质推进的迫切要求。
  三、中学德育课程实施的应对策略
  对于前述中学德育课程实施中的问题,从不同的视角和立场出发,会有不同的解答。从推进课程改革的角度来说,可以从应对与拓展的角度考虑具体的应对策略。
  从教师的“教”来说,在教师理念的更新方面,需要突出三个基本方面:首先,突出素养培育,将核心素养培育切实作为指导教育教学活动的根据。只有明确地将素养培育摆在前头,才能从根本上实现教学状态的根本变化。其次,突出活动引领,发挥中学德育学科的优势和特色,将活动型学科课程作为落实素养培育的重要形式和有效手段。最后,突出思路培养,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维度上得到锻炼、实现发展。在教学方式的改进方面,需要改进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改进教材使用。教材应该是教学流程的“学生读本”,而不是死记硬背的“标准文本”。对于教材的核心内容,要采取合适的方式充分体现在教学流程中。而对于具体的案例和可以灵活处理的教学栏目等内容,则要根据教学推进的实际需要和具体学情灵活处理。具体的处理方式,可以有保留、替换、更新数据、改变问题等多样的形式。第二,改进教学呈现。教师在备课阶段,要充分考虑教学目标的合理设计、教学方式的灵活表现等内容,这可以视为“修水渠”,是教学正确方向的保证。但在教学实现过程中,我们呈现给学生的,不应该是“硬的和死的”只有结论的“水渠”,而应该是“软的和活的”思想的“水流”,是学生通过教学引导实现的“水到渠成”。第三,改进教学评价。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对学生的尊重,以科学和高效的教学评价,引领和示范学生的成长方向。在教学过程中的学生评价方面,需要在明确追求方向、把握评价尺度和注重提升重点等方面进行改进。从追求方向的角度来说,要把落实素养培育、体现综合发展作为评价学生的标准和手段。从把握评价尺度的角度来说,应该从致力于让学生“记得住”,向致力于让学生“说得出”和“忘不了”转化,突出核心素养培育维度的评价落实。从提升重点的角度来说,应该从注重知识输入的初阶学科能力培养,转向注重从输入到输出、从发现“近联系”到发现“远联系”的中高阶学科能力培养,真正实现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整体进步。
  从学生的“学”来说,也需要采取针对性的策略,引导学生实现成长。从学习方式的改进来说,需要在两个方面发力,一方面应该突出以能力促素养的培育,让核心素养培育有切实落地的“台阶”和“抓手”。按照这个思路,学生的学习过程应该是“应知”和“愿知”的结合,是从“求知”到“践行”的过程。另一方面,让学习真发生。只有学生有发自内心的求知愿望,以及可感可见的求知过程,我们才能从成长的意义上让学生产生我们期待的变化。从表达方式的改进来说,需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实现改进:首先,理解内容为基础。只有让学生理解了相关教学内容,才能让他们有更多的可能实现更加有效的学习。其次,迁移能力是关键。只有具备了实现迁移的能力和自觉性,学生才能真正将“所学”变成“所用”,实现素养层面的成长。最后,解决问题为重点。应该引导学生,从重视记住相关知识,转向重视发现解决问题的答案,并采取科学方式,正确和充分地进行表达。从学生评价的角度来说,动态评价、多元评价、素养评价是实现改变的关键。动态评价要求我们将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过程视为不间断的流动过程,真正从学生的发展变化中引导他们通过自主探究实现自我成长。多元评价要求我们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同伴的评价、家长的评价、学校的评价和社会的评价等各方面评价的综合作用,从完整的生命个体、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等方面实现学生的综合成长。素养评价要求我们切实将学生的成长阶段和表现与学科核心素养结合起来,以素养为标准,表征和描述学生的成长。
  从教师专业成长的角度来说,我们也需要在好课、好文章和好研究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进和推动。从好课的角度来说,我们要关注学生的真思考、真表达、真进步。真思考是学生将学习内容内化的过程,真表达是学生实现从学习的内化向能力的外显的主要环节,而真进步就是前两者的结合和升华。只有以这样的方向为追求,我们的课才是有品位的课堂,才能打动学生和吸引学生。好文章需要关注热点、结合实际、积极主动。从当前的发展来说,中学德育课程与教材无疑是需要关注和聚焦的呈现热点。而只有这些研究与教学的实际过程结合起来,才有可能有教师自己的独特视角,因而有充满自信的文章表达。在文章完成之后,应该积极主动修改完善、积极主动投稿,推动成果固化。从好研究的角度来说,专业提升的主要策略可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首先,解决真困惑。要把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真正的疑惑问题作为研究的突破口,而不是人云亦云、盲目跟风。其次,采取渐进式方式推进研究。不要在研究之初,就试图进行体系庞大的体系建构,而应该脚踏实地、步步为营,从攻破关键堡垒开始,推进研究过程。最后,注重实用性。让研究的过程与教学的过程相得益彰、相互促进。教学提出研究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研究为教学提供问题的解答和进一步改进的策略建议。实现了二者的良性循环,才能让研究成为专业成长的有效助力和持续动力。
  新课改正在路上,中学德育学科任重道远。面对新时代新方位的历史背景,面对充满挑战的学科发展,我们必须给自己找到源自内心的自信和为人师表的情怀,让我们知道前行的方向,知道三尺讲台的承载,且行且珍惜,且行且坚定!
  【李晓东,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樊 璐
其他文献
摘要 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德育思想是当代中国德育思想与实践的宝贵资源。郑板桥的德育思想在这座宝库中别具特色:他具有自觉的教育意识,认为培养明理的好人是教育的首要目标。教育目标的实现,在于教育者所建设的日用家常,在于孩子们所过的日常生活。因此,德育要关注孩子的日常生活,关注孩子的游戏之道、零食之道和学文之道。  关键词 郑板桥;德育;德育之道;家庭德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生生不息,是中华
摘 要  在人类文明史上,自古以来就有“习惯养成”的教育主张。20世纪,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在其一生教育改革探索中,把这一主张创造性地转化并发展成了比较完整、系统,具有中国特色、富有科学内涵的“养成良好习惯”现代教育思想。这一教育思想堪称是一种“中国教育学”的理论和话语,为我国素质教育发展和国民素质提高提供了宝贵借鉴。新时代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
教育部召开第二批学校美育改革发展备忘录签署暨全国学校美育工作推进会。教育部副部长田学军指出,要从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从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从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等三个方面高度重視和加强美育,关键是把握好六个基本原则。一是抓住灵魂,准确把握美育改革发展方向。二是抓好统筹,推动省域内美育发展协调发展。三是抓好关键,加强美育教师队伍建设。四是抓好布局,提
奥莉加·瓦西里耶夫娜·蘇霍姆林斯卡娅,乌克兰国家教育科学院院士,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之女,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继承者、研究者和传播者。  2018年是我的父亲瓦西里·苏霍姆林斯基诞辰100周年,也是他离世后的第47年。他用他一生不懈的探索,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教育学遗产,被很多教育人称为“活的教育学”。这笔遗产是否像他本人一样已经属于翻页的历史了呢?在我看来,我们依然能从其著作中汲取某些有
金兰苑小学开办于1994年,是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特色(方圆教育)学校、广州市体育传统项目(中国象棋)学校、广东省象棋特色学校、全国象棋特色学校。  学校以棋文化教育为特色,从传承与创新棋文化的角度,构建了独具特色的方圆育人理念。在弧线、通融的圆中参悟处世之道,在直线、规则的方中细品为人之法,最终形成“恪守规矩,信步方圆”的校训、“方圆容和,刚柔相济”的校风。在棋文化的熏陶下,师生以规矩促方圆,形成
Murray Print,澳大利亚悉尼大学教育与社会工作学院教授,澳大利亚公民教育领域的权威专家,领衔和参与澳大利亚公民教育课程发展和政策制定。  进入21世纪后,世界上很多问题都面临全球化的挑战,如气候变化、恐怖主义、金融危机等,这些问题都突破了国界的限制,解决起来相当棘手。许多国家的政府要面对更多提出质疑、不信任、不积极的公民。著名教育哲学家杜威曾经指出:“学校的关键任务就是对下一代进行公民教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发挥教育的基础性作用,不可忽视班级的作用。班级作为教育教学基层组织,为学生核心素养培育提供了基本保障。在新时代背景下,班级建设,特别是班级文化建设,需要理论、制度、载体和实践的创新。  一、班级
本文系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5课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知道依靠哪些法律机构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学会与违法犯罪做斗争的途径和方法。  2.逐步提高依法保护自己、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学会有勇有谋地同违法犯罪做斗争。  3.知道同违法犯罪行为做斗争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树立依法维权意识和善于同违法犯罪做斗争的观念。  【教学对象】  初中八年级学生。  【教学准备】  多媒
学校经过收集资料,反复教研,将水韵园作为研学基地,开发以“水文化”为主题的水韵园研学旅行课程。以水为媒,通过水将成都所特有的天府文化元素串联起来,形成“四个链接”研学内容模块。  2016年11月,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在工作目标中明确提出要“开发一批育人效果突出的研学旅行活动课程”。2021年5月,四川省研学旅行大会召开,会议期间传达了《四川省教育厅等14部
摘 要从道德教育视角回顾教育惩罚,通过分析经典论著,为惩罚祛蔽,澄清惩罚的根本原因及实施惩罚的道德目的。规范实施教育惩罚的边界,以道德目的为导向,把握及时止“害”、观念纠偏、开展道德教学这三层操作性定义;以具体事件为抓手,切实提高教育者的素质,塑造学生的道德力量,追求教育的科学、文明发展。  关键词道德教育;教育惩罚;道德目的  作者简介杜心怡,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院,硕士研究生  从宣扬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