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物理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设计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stinh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标准下,课堂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把促进学生发展放在首位,创建一个自主、合作,探究的空间,而恰当的课堂提问不但能巩固知识,及时反馈教学信息,而且还能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的心智技能和口头表达能力。
  【关键词】提问设计 突出重点 启发性 指向性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5-0192-02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行,给物理老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在新课程标准下,课堂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把促进学生发展放在首位,创建一个自主、合作,探究的空间,而恰当的课堂提问不但能巩固知识,及时反馈教学信息,而且还能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的心智技能和口头表达能力。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课堂提问都能达到上述功效。那么,怎样优化课堂提问,才能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呢?
  一、提问设计要有启发性
  要求教师提出的问题要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提出的问题具有启发性,不是填空式问答,把一个完整的句子截成几段,教师问上半句,学生答下半句;也不是判断式发问,学生无须做多少思考,凭猜测便能正确回答;更不是搞“提灌式”,用提问的方法去“灌”,直到学生钻进教师预先设计好的圈子里,使之“就范”.怎样的提问才能启发学生思维呢?首先,创设问题情境,教师应“慷慨”地提供思维加工的原料,通过回忆已有知识、演示实验、叙述现象、出示练习题、阅读资料、观察挂图、参观或其它实践活动等,用准确、清晰、简明的语言提出问题,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目的。其次,利用矛盾,引起思索。教师要善于把教学内容本身的矛盾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间的矛盾作为设计问题的突破口,启发学生去探究“为什么”,把学生的认识逐步引向深化。如“阿基米德原理”一节的教学,一开始教师就提出:“木块放在水里为什么总是浮在上面,铁块放在水里为什么总是下沉?”学生回答:“因为铁重而木块轻。”教师接着问:“把重10牛的铁块和重10牛的木块都放进水里,为什么木块浮上来,铁块却沉下去呢?”这一问,学生对生活经验“因铁重而下沉”产生了怀疑,激起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提出激发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问题。最后,教学中教师适当选取一些多思维指向、多思维途径、多思维结果的问题,引导学生纵横联想所学知识,寻找多种解答途径,有利于学生深刻地理解知识,准确地掌握和灵活地运用知识。
  二、提问设计要突出重点
  一堂课45分钟,不能都由问答式进行,也不可能对所有的问题都详细展开研究,提问的重点就是要将问题集中在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上,问在最需要、最值得问的地方,以突出重点,攻克难点。对于课堂中的同类问题不平均用力,尽量做到前详后略,提高课堂效率。突出设问的重点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抓住教学重点,不在枝节问题上周旋。比如讨论“浮力产生的原因”时,教师提出:“设想一个立方体浸没在水里,它的六个表面都受到水的压力,而它的前与后、左与右的侧面受到的压力分别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相互平衡,为何还受到浮力?”这里教师将问题的焦点集中到引导学生分析上、下表面受到的压力上。其次,抓住知识的难点设问,有的放矢地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如在学习了“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和“惯性”后,学生由于头脑中早已有了与亚里士多德“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的理论类似的观念,不能正确运用“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去解释原来已处于运动状态的物体在不受力的作用后的运动情况,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问:“你坐在向前匀速直线运动的汽车里,将手中的钥匙竖直向上抛出,当钥匙落下时,是落在手里,还是落在手后面?为什么?”引导学生克服“钥匙抛出后,虽然在竖直方向上做先上后下的运动,但水平方向上它还将保持抛出时钥匙随汽车一起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这一认识难点。最后,针对学生认识模糊、易疏漏的地方,抓住关键词及制造矛盾为突破口设计问题,帮助学生将片面的、孤立的和形而上学的认识转化为全面的、辩证的认知结构。如:在学习了欧姆定律之后,学生容易忽视物理公式与数学知识相互制约的关系,根据公式R=U/I与I=U/R相似,便认为电阻R跟电压U成正比,跟电流I成反比。教师可以这样设问:“导体的电阻R会随着两端的电压U和导体中的电流I变化吗?”也可以这样反问:“密度公式ρ=m/V中,ρ与m、V的关系应怎样理解?”使学生通过类比,借助已知的知识去理解和记忆未知的知识,从而加深对正确结论的印象。
  三、提问设计要有指向性
  提问设计要有指向性是要求课堂提问的指向必须清楚、明确。教师有目的的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从而增强学习物理的动力。例如,“在测小灯泡的电阻”的教学过程中,老师提一问题:①如何设计测小灯泡电阻的电路?这个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全班陷入苦思冥想,无人能回答出来,这时老师点拨提问:②电路的基本组成部分有哪些?③测小灯泡电阻的原理是什么?④物理中常用怎样的方法减小误差?由于后三个问题是已学过的知识,所以班上的同学回答得非常踊跃和顺畅。随后,老师又把第①个问题提了出来:刚才那些问题大家回答得非常好!这回你们可以设计出测小灯泡电阻的电路了吧?立刻班上有许多同学举手示意回答,教学效果非常好。本节课中,设计测小灯泡电阻的电路图是难点,为了突破难点,老师周密地设计了四个问题,老师先提出的第①个问题,并不急于要求学生立即回答,目的是让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突出、明确思维的方向,随后,教师再提出一系列小问题②、③、④做铺垫,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难点就这样由几个由大到小的问题组合,构成一个指向明确、具有适当容量的“问题链”,在两分钟内轻松突破了难点的同时打通了学生的思路,使学生有序地思考,获得知识,建立知识系统,掌握学习方法,能力得到良性迁移。
  总而言之,有效的提问要求教师把学生引入情境所隐含的“问题”中,使学生察觉到现有条件和目标之间需要解决的矛盾,从而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形成自己的见解。这些提问往往是教师根据课程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精心设置提问的情景,有重点、有计划、有启发地提出的,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和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提高物理教学中课堂提问设计的有效性,物理教师就应勤思考,多分析,努力优化课堂中的“问”,“问”出学生的思维,“问”出学生的激情,“问”出学生的创造,为有效教学提供有力的保障。
其他文献
随着社会生产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机器人技术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并联机器人以刚度高、承载能力大、速度快、精度高等优点适应了生产发展的需要,引起了国际上广泛的关注,
【摘要】本文针对高校化学专业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技能水平,提出在高校化学实验教学中应用赏识教育的重要意义。具体阐述了把赏识教育应用于高校化学实验教学,要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材施教,提倡教师赏识学生、学生相互赏识、学生自我赏识,强调赏识教育要与其他教育方法有机结合,才能实现完美的教育。  【关键词】赏识教育 重要意义 应用 高校 化学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
多声源定位研究的关键技术是多声源的分离,多声源分离问题源于著名的“鸡尾酒会效应”,即在复杂的混合声音中,人类能有效地分离出说话人的声音。因此,混合声音分离一直是一个重要
压注机是一个快速成型的设备,它包括塑化、注塑、保压和冷却几个过程。其中,注塑过程和保压过程分别是典型的电液位置伺服系统和电液力控制系统。由于注塑模具的不同,导致保
【摘要】随着我国新课改的深入,我国教育模式逐步从传统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进行转变。在这种形势下,本文从高中生物教学中现存的四点问题出发,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与要求解读,提出新课改下高中生物教学方式的四点转变。  【关键词】新课改 教学方式 转变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5-0189-01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以及新课改的深
【摘要】生物学科功能教室不应该是教室和生物学实验室的简单相加,它要实现的功能是:营造生物学学习的氛围和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和动力;将生物学习相关资源置于离学生最近的地点,实现生物学教育资源的效益最大化;革新生物学课堂“教”与“学”的方式,满足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目的。  【关键词】生物 学科功能教室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5-0188-01  物理课堂教学的设计,就是在教育理论的指导下,运用教学技术分析物理课堂教学问题,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又是一种特殊的信息传播活动。而与之相关的策略有如下几点:  1.探究式教学策略  探究式教学是以问题的讨论为主线来组织教学,围绕问题的解决,实现学生的主动探究。这种教学方式的一般程序是
【摘要】为了解决传统有机化学实验绪论课内容枯燥、形式单一的弊端,本文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三个方面对有机化学实验绪论课的教学进行了改革和实践。  【关键词】有机实验 绪论课 兴趣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5-0193-02  有机化学实验课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