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培养创新精神应始于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切入点。纵观当前的初中历史教学现状,在传统的“填鸭式”或者“一言堂”的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缺乏强烈的问题意识和质疑精神,也就丧失了思维独立性,只能机械模仿、循规蹈矩,盲目屈从于权威,也就无法真正走进历史,无法从历史学科中汲取知识,获得营养。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也要求:“要善于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历史教育观念陈旧落后。
从传统来看,我们在历史教学中习惯于采用“重记忆轻理解,重灌输轻思维”,以接受为主的教学方法。这样的历史教学,除了应付考试之外,没有任何用处,很难让学生感受到“历史是人类的精神故乡,是人类生命力的源头”。加上课堂上讲究“师道尊严”和“上下尊卑”,学生的个性被压抑,潜能得不到开发,历史的魅力也就荡然无存了。
2.历史教学手段简单枯燥。
旧的历史教学基本停留在“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巴”上,忽视了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的感受,因而调动不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再者,历史课本的内容与数、理、化、英等各科比较,毕竟不是那么深奥难懂,对学科重要性的收益也无法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因而这不仅造成了众人对历史学科重要性的认识不足,而且对它的教学困难性同样缺乏足够的认识。
3.受“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
长期以来,评价一个学生好坏的主要标准是分数的高低,这使得中考、高考成为学校教学的指挥棒,片面追求升学率、及格率成为各学校重视的指标。同时也使得各学科有了主科和副科之分,使得学生认为历史、地理、生物等科是可有可无的。这样,作为社会学科的历史科就被搁置于一旁,导致很多历史教师因为肩无多大重任,从而缺少了奋斗的动力,这些都令从事历史教学的教师感到极为困惑与失落。
二、问题式教学法的积极作用
首先,问题式教学法真正地体现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及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向学生展示问题,充分调动起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进行了思考,加之教师对教学节奏的适当调节,并把教学气氛不断搞活,不断丰富教学内容,运用生动的教学手段来增强教学效果。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设置问题时要和学生的实际相符合。
其次,问题式教学法能够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讨论问题。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的,有了疑问才会有思考,才会有探究、才会有追求真理的动力。而问题式教学法就是抓住了这一特点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起学生的求知欲,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这是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
最后,问题式教学法有助于对学生进行分层次的培养。历史教学对学生的能力提出了要求,也就是要对基础知识进行掌握,能够对基本的历史事实及历史现象进行描述,并在此基础上对历史的基本概念进行了解,从而能够把历史发展的线索加以理清,进一步具有对历史信息正确获取及对历史材料正确处理的能力。另外,还要求学生具有对基础知识的运用能力,通过问题的设置来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并对各种历史事物的共同属性及内在规律进行认识,对学生运用分析、综合、归纳、比较及概括的能力进行培养。当然,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的提升也十分重要,通过问题式教学法,引导学生在集中和求同思维的基础上进行发散思维及求异思维,激励学生从静态的历史时空向动态的历史时空转变,从历史哲学的角度进行深入的思考,从而提出对问题的独到见解。
三、初中历史课堂上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
1.创设民主和谐的问题情境,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教师要保护学生的奇思异想。对于学生提出的不合情理的问题和“怪异”回答,教师应采取宽容的态度,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认真倾听学生的意见。教师要乐于接受期望之外的回答,切忌只接受自己所期望的回答。有些教师在向学生提出问题时往往期望学生按照他们的思路去思考和回答问题。一旦学生的回答超出他们的期望,他们往往不会肯定和接受学生的回答,甚至有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讽刺,这样就大大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
2.合理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良好的问题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活跃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精心保护学生的奇思异想,对于学生提出的不合情理的问题和“怪异”回答,教师应采取宽容的态度,鼓励学生大胆直言,认真倾听学生的意见。运用文字、实物、图片、音像等各类史料教学有助于学生切身体验历史学家认识历史事实及发现、解决历史问题的过程,改善历史学习方法,发展历史思维能力。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目的及学生认知特点“裁剪”和“编辑”各类史料,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3.在集体讨论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教学过程中,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和配合,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要引导学生提问,激发和培养问题意识,使学生养成提问的习惯,在思维中提问,在提问中思维。实践中教师可以运用多种方式给学生创造提出问题的机会,为学生创造一个充满信任、相互尊重、民主和谐、相互帮助、乐学向上的教学环境。
四、初中历史教学中问题设置的原则
1.针对性。
教师所提的问题要有针对性,即提出的问题要针对教学内容的难点和重点。只有针对教学内容的难点,才能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只有针对教学内容的重点,才能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在历史教学中提问应该设在理解教材的关键处,即那些对学生的思维有统领作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地方。
2.启发性。
教师所提的问题要有启发性,即提出的问题难以从教科书中直接找到答案,需要学生经过思维过程才能得出结论,这样的问题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其学习兴趣会提高,反之则会抑制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历史教师必须通过多种途径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升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一、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历史教育观念陈旧落后。
从传统来看,我们在历史教学中习惯于采用“重记忆轻理解,重灌输轻思维”,以接受为主的教学方法。这样的历史教学,除了应付考试之外,没有任何用处,很难让学生感受到“历史是人类的精神故乡,是人类生命力的源头”。加上课堂上讲究“师道尊严”和“上下尊卑”,学生的个性被压抑,潜能得不到开发,历史的魅力也就荡然无存了。
2.历史教学手段简单枯燥。
旧的历史教学基本停留在“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巴”上,忽视了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的感受,因而调动不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再者,历史课本的内容与数、理、化、英等各科比较,毕竟不是那么深奥难懂,对学科重要性的收益也无法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因而这不仅造成了众人对历史学科重要性的认识不足,而且对它的教学困难性同样缺乏足够的认识。
3.受“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
长期以来,评价一个学生好坏的主要标准是分数的高低,这使得中考、高考成为学校教学的指挥棒,片面追求升学率、及格率成为各学校重视的指标。同时也使得各学科有了主科和副科之分,使得学生认为历史、地理、生物等科是可有可无的。这样,作为社会学科的历史科就被搁置于一旁,导致很多历史教师因为肩无多大重任,从而缺少了奋斗的动力,这些都令从事历史教学的教师感到极为困惑与失落。
二、问题式教学法的积极作用
首先,问题式教学法真正地体现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及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向学生展示问题,充分调动起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进行了思考,加之教师对教学节奏的适当调节,并把教学气氛不断搞活,不断丰富教学内容,运用生动的教学手段来增强教学效果。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设置问题时要和学生的实际相符合。
其次,问题式教学法能够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讨论问题。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的,有了疑问才会有思考,才会有探究、才会有追求真理的动力。而问题式教学法就是抓住了这一特点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起学生的求知欲,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这是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
最后,问题式教学法有助于对学生进行分层次的培养。历史教学对学生的能力提出了要求,也就是要对基础知识进行掌握,能够对基本的历史事实及历史现象进行描述,并在此基础上对历史的基本概念进行了解,从而能够把历史发展的线索加以理清,进一步具有对历史信息正确获取及对历史材料正确处理的能力。另外,还要求学生具有对基础知识的运用能力,通过问题的设置来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并对各种历史事物的共同属性及内在规律进行认识,对学生运用分析、综合、归纳、比较及概括的能力进行培养。当然,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的提升也十分重要,通过问题式教学法,引导学生在集中和求同思维的基础上进行发散思维及求异思维,激励学生从静态的历史时空向动态的历史时空转变,从历史哲学的角度进行深入的思考,从而提出对问题的独到见解。
三、初中历史课堂上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
1.创设民主和谐的问题情境,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教师要保护学生的奇思异想。对于学生提出的不合情理的问题和“怪异”回答,教师应采取宽容的态度,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认真倾听学生的意见。教师要乐于接受期望之外的回答,切忌只接受自己所期望的回答。有些教师在向学生提出问题时往往期望学生按照他们的思路去思考和回答问题。一旦学生的回答超出他们的期望,他们往往不会肯定和接受学生的回答,甚至有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讽刺,这样就大大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
2.合理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良好的问题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活跃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精心保护学生的奇思异想,对于学生提出的不合情理的问题和“怪异”回答,教师应采取宽容的态度,鼓励学生大胆直言,认真倾听学生的意见。运用文字、实物、图片、音像等各类史料教学有助于学生切身体验历史学家认识历史事实及发现、解决历史问题的过程,改善历史学习方法,发展历史思维能力。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目的及学生认知特点“裁剪”和“编辑”各类史料,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3.在集体讨论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教学过程中,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和配合,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要引导学生提问,激发和培养问题意识,使学生养成提问的习惯,在思维中提问,在提问中思维。实践中教师可以运用多种方式给学生创造提出问题的机会,为学生创造一个充满信任、相互尊重、民主和谐、相互帮助、乐学向上的教学环境。
四、初中历史教学中问题设置的原则
1.针对性。
教师所提的问题要有针对性,即提出的问题要针对教学内容的难点和重点。只有针对教学内容的难点,才能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只有针对教学内容的重点,才能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在历史教学中提问应该设在理解教材的关键处,即那些对学生的思维有统领作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地方。
2.启发性。
教师所提的问题要有启发性,即提出的问题难以从教科书中直接找到答案,需要学生经过思维过程才能得出结论,这样的问题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其学习兴趣会提高,反之则会抑制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历史教师必须通过多种途径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升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