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不断地加深,我们对经典文化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要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继承经典,我们就必须让经典走进校园,让学生从小接触,并热爱我国的传统经典文化。其中,古诗词的诵读相对于小学生来说,既朗朗上口,容易背诵,又可以让学生从小学时代开始对古诗词产生印象,增强对经典文化的喜爱。但我们有时对古诗词的教学,存在一定的误区,认为这是语文老师的任务,只要在语文课上完成就可以了。其实,如果单靠语文课来完成,这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让小学古诗词诵读与课程化相结合成为了我们首当其冲的任务。
一、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由于学生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和思维能力随着不同的阶段在不断地发展,因此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必须根据学生的心理、生理的成长要素去制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国内不同教学阶段的教科书都选入大量诗词,而新课程标准中亦有要求:“学生在学习诗词的过程中要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诗词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诵读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诗歌的魅力。”因此不同学段应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对于低学段的学生,我们志在通过图画培养学生展开想象,通过诵读去感受诗歌的美。高年级的学生身心得到一定的发展,对事物的理解有了新的发展。同时可以领悟诗词的重点字词的精妙之处。因而对于高学段的学生,在临床教学中,除了把握整体意境外,也应该做到咬文嚼字,对关键字词的运用,应该对学生加以引导思考。各年级可以利用学校第二课堂的时间进行同一主题的不同教学。
例如,在教学《泊船瓜洲》这一课时,通过播放视频动画,让低年级的学生直观地理解古诗的意思,并把《泊船瓜洲》编成一个故事,增强学生对古诗的理解的同时,也让孩子对古诗产生兴趣。而高年级的学生,在教学《泊船瓜洲》这一课时,“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是讲课重点内容,直白讲解的话,学生难以对“绿”一字的精妙用法有所体会。因而笔者在教学时先播放春天景物的图片,让学生在心里浮现出春天绿意盎然的景象;其后再引导学生思考,诗人在采用“绿”一字之前还用过哪些字;接着再让学生自由谈论发言,探讨有哪些字能代替“绿”字;最后让学生比较这些字与“绿”字相比,“绿”字的独到之处。教师应该主导的是思考,而非答案,让学生发挥自主能动性,结合自己的思考慢慢感悟出关键词的用法和表达效果,才能更好地感受到诗歌的美感,培养文字感受力和写作能力。
不同学段对同一内容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既遵循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与此同时也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在小学阶段做到学科之间知识体系的完整和科学性。
二、学科多元融合
诗与学科融合,首先需要打破学科壁垒,把同一主题的诗、歌、画等形式的学习有机地融合起来,以便组织学生进行跨学科学习。诗歌二字,诗字若指代写作格式,歌字则提示其音律特征。但凡经典诗词,无论五言七言,都具有音乐的韵律、节奏、平仄搭配和韵脚押韵,朗朗上口。中国著名学者郑临川先生曾说:“词的灵魂大半存乎音韵,而音韵非通过口耳无以传其神。故每吟诵之际,如幽灵附体,不知不觉进入诗人境界,入神之处,几乎感到此词此句是出自本人肺腑,乐在其中矣。”朗诵,是探索诗词的音律美的关键,亦是深入学习和了解诗词意韵的基础。不同学科之间的融会贯通,让孩子在学习古诗词上得到更充分、更广阔的的发展。
例如,在讲解张志和的《渔歌子》一课中,语文老师在诗歌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正确发音并反复多次诵读,以达到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效果,才会使学生在一次次的朗诵中进行反复地情感模仿和表达,潜移默化地让其感受到诗歌的音律美。音乐老师在音乐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歌曲赏析,融合儿歌《虫儿飞》《小星星》的伴奏作为背景音乐进行歌唱,诗歌当中的情景栩栩如生地再现眼前,学生能更精准地把握诗词的意境和体验诗人的情绪。让学生把古诗词歌唱出来,实现古诗新唱。在现代多媒体教学及网络技术的支持下,结合背景音乐、画面视频甚至故事演绎等,教学者可更好地为学生提供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掌握诗词中的乐感。
不同学科间的结合,摆脱了传统课程的单一性和平面化的局限,学生从中收获更加大,学习过程更愉快。
中国古诗词是传统文化的灿烂瑰宝,是国民文化教育的重要內容,汇聚着数千年来文人学士的心血和智慧,具有道德熏陶的力量和巨大的审美价值。诗词所蕴含的音律美、意境美、语言美,都值得世人品味学习和传承。学生是未来的社会接班人,肩负着振兴中华、建设美好祖国的责任,学习诗词有利于培养良好的文学素养、高尚的道德品质、优雅的审美情趣。作为成长之路的引导者,我们应重视诗词教学,在教学中遵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原则,打破学科壁垒,把学科间有机融合起来,让学生在学习中感悟诗词的美,培养有道德、有文化、有理想、有情趣的社会栋梁。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人民教育出版社.
[2]英伽登.对文学的艺术作品的认识[M].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
[3]寇鹏程.作为审美范式的古典、浪漫与现代的概念[D].复旦大学,2004.
[4]杨建.以儿童的方式遇见——儿童诗微课程设计初探[J].小学语文教师.
[5]李美华.统编教材二年级古诗教学例谈[J].小学语文教师,2019.
一、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由于学生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和思维能力随着不同的阶段在不断地发展,因此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必须根据学生的心理、生理的成长要素去制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国内不同教学阶段的教科书都选入大量诗词,而新课程标准中亦有要求:“学生在学习诗词的过程中要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诗词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诵读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诗歌的魅力。”因此不同学段应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对于低学段的学生,我们志在通过图画培养学生展开想象,通过诵读去感受诗歌的美。高年级的学生身心得到一定的发展,对事物的理解有了新的发展。同时可以领悟诗词的重点字词的精妙之处。因而对于高学段的学生,在临床教学中,除了把握整体意境外,也应该做到咬文嚼字,对关键字词的运用,应该对学生加以引导思考。各年级可以利用学校第二课堂的时间进行同一主题的不同教学。
例如,在教学《泊船瓜洲》这一课时,通过播放视频动画,让低年级的学生直观地理解古诗的意思,并把《泊船瓜洲》编成一个故事,增强学生对古诗的理解的同时,也让孩子对古诗产生兴趣。而高年级的学生,在教学《泊船瓜洲》这一课时,“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是讲课重点内容,直白讲解的话,学生难以对“绿”一字的精妙用法有所体会。因而笔者在教学时先播放春天景物的图片,让学生在心里浮现出春天绿意盎然的景象;其后再引导学生思考,诗人在采用“绿”一字之前还用过哪些字;接着再让学生自由谈论发言,探讨有哪些字能代替“绿”字;最后让学生比较这些字与“绿”字相比,“绿”字的独到之处。教师应该主导的是思考,而非答案,让学生发挥自主能动性,结合自己的思考慢慢感悟出关键词的用法和表达效果,才能更好地感受到诗歌的美感,培养文字感受力和写作能力。
不同学段对同一内容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既遵循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与此同时也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在小学阶段做到学科之间知识体系的完整和科学性。
二、学科多元融合
诗与学科融合,首先需要打破学科壁垒,把同一主题的诗、歌、画等形式的学习有机地融合起来,以便组织学生进行跨学科学习。诗歌二字,诗字若指代写作格式,歌字则提示其音律特征。但凡经典诗词,无论五言七言,都具有音乐的韵律、节奏、平仄搭配和韵脚押韵,朗朗上口。中国著名学者郑临川先生曾说:“词的灵魂大半存乎音韵,而音韵非通过口耳无以传其神。故每吟诵之际,如幽灵附体,不知不觉进入诗人境界,入神之处,几乎感到此词此句是出自本人肺腑,乐在其中矣。”朗诵,是探索诗词的音律美的关键,亦是深入学习和了解诗词意韵的基础。不同学科之间的融会贯通,让孩子在学习古诗词上得到更充分、更广阔的的发展。
例如,在讲解张志和的《渔歌子》一课中,语文老师在诗歌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正确发音并反复多次诵读,以达到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效果,才会使学生在一次次的朗诵中进行反复地情感模仿和表达,潜移默化地让其感受到诗歌的音律美。音乐老师在音乐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歌曲赏析,融合儿歌《虫儿飞》《小星星》的伴奏作为背景音乐进行歌唱,诗歌当中的情景栩栩如生地再现眼前,学生能更精准地把握诗词的意境和体验诗人的情绪。让学生把古诗词歌唱出来,实现古诗新唱。在现代多媒体教学及网络技术的支持下,结合背景音乐、画面视频甚至故事演绎等,教学者可更好地为学生提供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掌握诗词中的乐感。
不同学科间的结合,摆脱了传统课程的单一性和平面化的局限,学生从中收获更加大,学习过程更愉快。
中国古诗词是传统文化的灿烂瑰宝,是国民文化教育的重要內容,汇聚着数千年来文人学士的心血和智慧,具有道德熏陶的力量和巨大的审美价值。诗词所蕴含的音律美、意境美、语言美,都值得世人品味学习和传承。学生是未来的社会接班人,肩负着振兴中华、建设美好祖国的责任,学习诗词有利于培养良好的文学素养、高尚的道德品质、优雅的审美情趣。作为成长之路的引导者,我们应重视诗词教学,在教学中遵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原则,打破学科壁垒,把学科间有机融合起来,让学生在学习中感悟诗词的美,培养有道德、有文化、有理想、有情趣的社会栋梁。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人民教育出版社.
[2]英伽登.对文学的艺术作品的认识[M].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
[3]寇鹏程.作为审美范式的古典、浪漫与现代的概念[D].复旦大学,2004.
[4]杨建.以儿童的方式遇见——儿童诗微课程设计初探[J].小学语文教师.
[5]李美华.统编教材二年级古诗教学例谈[J].小学语文教师,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