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新疆内初中班的学生由于语言上的障碍和较为薄弱的基础,给语文教学加大了难度。针对这些问题我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及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习惯入手,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
【关键词】:内初班学生 语文学习兴趣 自信心 学习习惯
初次接触内初班的教学时,我被这些来自于南疆的少数民族学生的朴实、单纯和勤奋所打动,下定决心一定要教好这些淳朴的孩子,让他们尽快适应内初班的学习生活。通过进一步的接触和观察,我发现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由于语言的障碍,多数学生对语文学习存在畏惧的心理。二是语文学习的习惯欠佳,特别是缺乏良好的读书习惯。诵读、书写、语言表述的习惯也较欠缺。因此,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自信,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成了我们语文老师的首要任务。
一、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自信
内初班民考民的学生汉语基础薄弱,面对这全汉语式的教学,他们感到畏惧和彷徨。为了让他们更快的投入到学习中去,为他们扫除心理上的障碍,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树立自信是首要任务。
因而在教学中,我采取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多鼓励,多肯定的方法。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并不难,只要努力就能做好,帮助他们解除学习上的为难情绪。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我告诫自己要放下师长的架子,俯下身子和学生一起去发现语文之美,探寻语文之美。通过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生文交流等不同的方式让学生能专心地投入到或激情朗读,或细心品味,或快乐积累,或热烈讨论,或潜思写作等活动形式中去,力求每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每一个有美感、有趣味的活动中去。
再次,开展多种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如:课前演讲、朗诵比赛、课本剧表演、辩论赛等,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喜悦,领会到语言学科的博大精深,自然就会增强深入学习的欲望。
最后,做好学生的思想认识工作,让他们真正认识到学习语文的重要性,看到语文世界的缤纷多彩,学生的学习才会主动参与,积极探索,最终形成良好的习惯。
二、 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习惯
在《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中说:“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由此可见,想要学好语文还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对此我是这样做的:
1、培养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好习惯。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就是说做任何事都要有预先的打算和行动,事情才容易做成功。学习语文也是如此,养成一个课前预习的好习惯,有利于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学生进行课前预习,一方面能够让学生借助字典扫除字词障碍,初步了解课文的概况。同时对课文摸着了底,在课堂上就能更有针对性地解决预习中未解决的问题,提高课堂效率。
以前我认为,只要把预习的篇目告诉学生就行了。可经过多次教学实践证明,这样往往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预习习惯。预习也要落到实处,要掌握新课预习的一般现律。这个一般规律是:一篇新课文要读三遍,第一遍要疏通字句,看到生字词查词典解决;然后读第二遍,这一遍要带着问题去读:写了什么,怎样写的;在此基础上读第三遍,思考一个问题:文中哪个地方写得精彩,为什么要这样写?并作圈点批注。
这是一般的预习方法,遇到不同的文本形式还要有不同的具体的预习要求。
例如预习鲁迅的小说《故乡》时,我就要学生在第二遍默读时,在理清故事情节以后,要求学生在课本上批注文中分别运用了哪些人物描写的方法来塑造闰土和杨二嫂的形象。第三遍默读,体会闰土和杨二嫂前后期的变化,思考其变化的原因。
在一般的预习方法中,对待不同文体的文本,我们应分别予以学生具体的预习指导,长此以往,学生就可以逐渐养成良好的自主预习的习惯。
孔子云:“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可见新旧知识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
心理学研究表明,青少年对于新学习的知识有一个遗忘规律,一般在三至七天。那就是说,新学过的课文,如能在三天至七天内就作一次复习,就能及时巩固。因此,我也着重培养学生按时复习和经常复习的良好习惯,课堂上以听写、提问等方式来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
2、培养认真写好每个字的习惯
由于维吾尔语和汉字有一定的区别,学生在书写汉字时往往不注重笔顺。因而我们平时就要积极引导学生字要规规矩矩的写:点、横、竖、撇、捺等笔画要写清楚分明;要注意字的结构,把字写得各部分均衡匀称,大小比例适当;要掌握字的笔顺;写字时姿势要端正,态度要认真,一丝不苟,做到字迹整齐美观,不乱涂改,保证纸面(卷面)整洁,“字字入心”,不写错字,不写别字,不忽视标点,不潦草应付,培养学生规范书写的习惯。
除此之外还向学生强调认真写好每个字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一种认真的学习态度。要严格要求自己,提醒自己在整理笔记和写作业、写作文时都要做到。
这些方面单靠老师说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要做到言传身教,为学生做好榜样。比如:上课板书规范整洁,尽量不写连笔字,精心设计板书的格式,做到行列整齐,一目了然。给学生作业写评语时,也尽量把字写得规范,这样,无形中都能给学生一个良好的示范作用。
3、培养有感情朗读及背诵诗文的良好习惯
对于民族学生而言,朗读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本,还能在读中促进学生积累词汇,更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语感,促进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首先,我常向学生强调朗读的三个好处:一是化无声文字为有声语言,口读耳听,口耳并用,增加了向大脑传输信息的渠道。二是把“读”与“思”有机结合起来,可以更好地加深对读物的理解。三是声情并茂,培养语感和情感。
其次,进行朗读技法指导,加强朗读训练。每学习一篇课文,我都要先安排时间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从读音到节奏的调控,重音的处理,语气语调及情感的把握等都要作细致的指导,然后让学生有感情朗读,师生作点评,通过点评,共同提高朗读能力。
再次,经常召开诗歌、散文朗诵会,激发学生有感情朗诵的热情,经常播放一些诗文朗诵的录音,让学生揣摩学习,提高朗读水平。
最后,要求学生心中能装有百十篇范文、几百首诗歌,就如水成大海,汇纳百川,融会贯通,为我所用,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培养广泛进行课外阅读,勤于积累的好习惯
《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七—九年级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相比之下我们学生的阅读量远远达不到。这主要是基于语言上的障碍,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造成学生知识面狭窄,思路不开阔的局面。针对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广泛进行课外阅读势在必行。
我主要采用了三种指导方式:
一种是结合课内阅读进行拓展延伸阅读。
如学习到有关理想信念单元,我为学生抄录了汪国真的关于理想的诗文。学习到关于杰出人物单元,我为学生搜集了海伦·凯勒、爱因斯坦、刘翔等有成就名人的传记文章让学生阅读,然后在课堂上进行阅读交流。
第二种方式是由教师选取或学生从语文报刊上自由选取美文,定时在全班交流。
第三种方式是在班级中组建图书角,向学生推荐好的报刊杂志、文学名著和精美诗文,让学生在课外阅读并作阅读笔记。如:摘抄文中精彩的段落、句子、词语;用自己的语言试着复述情节,概述内容,同时鼓励学生写出收获和感悟
我相信只要长此以往坚持下去,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阅读量,开阔他们的视野,提高阅读能力,同时也能为学生的写作积累源源不断的素材。
好习惯使人终身受益,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将伴随着学生的终身发展,学生一旦拥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养成认真做事的习惯,就一定能在精彩的语文世界里“轻舞飞扬”起来,语文素养也因而会大大提高。
参考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
【关键词】:内初班学生 语文学习兴趣 自信心 学习习惯
初次接触内初班的教学时,我被这些来自于南疆的少数民族学生的朴实、单纯和勤奋所打动,下定决心一定要教好这些淳朴的孩子,让他们尽快适应内初班的学习生活。通过进一步的接触和观察,我发现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由于语言的障碍,多数学生对语文学习存在畏惧的心理。二是语文学习的习惯欠佳,特别是缺乏良好的读书习惯。诵读、书写、语言表述的习惯也较欠缺。因此,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自信,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成了我们语文老师的首要任务。
一、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自信
内初班民考民的学生汉语基础薄弱,面对这全汉语式的教学,他们感到畏惧和彷徨。为了让他们更快的投入到学习中去,为他们扫除心理上的障碍,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树立自信是首要任务。
因而在教学中,我采取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多鼓励,多肯定的方法。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并不难,只要努力就能做好,帮助他们解除学习上的为难情绪。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我告诫自己要放下师长的架子,俯下身子和学生一起去发现语文之美,探寻语文之美。通过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生文交流等不同的方式让学生能专心地投入到或激情朗读,或细心品味,或快乐积累,或热烈讨论,或潜思写作等活动形式中去,力求每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每一个有美感、有趣味的活动中去。
再次,开展多种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如:课前演讲、朗诵比赛、课本剧表演、辩论赛等,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喜悦,领会到语言学科的博大精深,自然就会增强深入学习的欲望。
最后,做好学生的思想认识工作,让他们真正认识到学习语文的重要性,看到语文世界的缤纷多彩,学生的学习才会主动参与,积极探索,最终形成良好的习惯。
二、 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习惯
在《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中说:“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由此可见,想要学好语文还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对此我是这样做的:
1、培养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好习惯。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就是说做任何事都要有预先的打算和行动,事情才容易做成功。学习语文也是如此,养成一个课前预习的好习惯,有利于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学生进行课前预习,一方面能够让学生借助字典扫除字词障碍,初步了解课文的概况。同时对课文摸着了底,在课堂上就能更有针对性地解决预习中未解决的问题,提高课堂效率。
以前我认为,只要把预习的篇目告诉学生就行了。可经过多次教学实践证明,这样往往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预习习惯。预习也要落到实处,要掌握新课预习的一般现律。这个一般规律是:一篇新课文要读三遍,第一遍要疏通字句,看到生字词查词典解决;然后读第二遍,这一遍要带着问题去读:写了什么,怎样写的;在此基础上读第三遍,思考一个问题:文中哪个地方写得精彩,为什么要这样写?并作圈点批注。
这是一般的预习方法,遇到不同的文本形式还要有不同的具体的预习要求。
例如预习鲁迅的小说《故乡》时,我就要学生在第二遍默读时,在理清故事情节以后,要求学生在课本上批注文中分别运用了哪些人物描写的方法来塑造闰土和杨二嫂的形象。第三遍默读,体会闰土和杨二嫂前后期的变化,思考其变化的原因。
在一般的预习方法中,对待不同文体的文本,我们应分别予以学生具体的预习指导,长此以往,学生就可以逐渐养成良好的自主预习的习惯。
孔子云:“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可见新旧知识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
心理学研究表明,青少年对于新学习的知识有一个遗忘规律,一般在三至七天。那就是说,新学过的课文,如能在三天至七天内就作一次复习,就能及时巩固。因此,我也着重培养学生按时复习和经常复习的良好习惯,课堂上以听写、提问等方式来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
2、培养认真写好每个字的习惯
由于维吾尔语和汉字有一定的区别,学生在书写汉字时往往不注重笔顺。因而我们平时就要积极引导学生字要规规矩矩的写:点、横、竖、撇、捺等笔画要写清楚分明;要注意字的结构,把字写得各部分均衡匀称,大小比例适当;要掌握字的笔顺;写字时姿势要端正,态度要认真,一丝不苟,做到字迹整齐美观,不乱涂改,保证纸面(卷面)整洁,“字字入心”,不写错字,不写别字,不忽视标点,不潦草应付,培养学生规范书写的习惯。
除此之外还向学生强调认真写好每个字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一种认真的学习态度。要严格要求自己,提醒自己在整理笔记和写作业、写作文时都要做到。
这些方面单靠老师说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要做到言传身教,为学生做好榜样。比如:上课板书规范整洁,尽量不写连笔字,精心设计板书的格式,做到行列整齐,一目了然。给学生作业写评语时,也尽量把字写得规范,这样,无形中都能给学生一个良好的示范作用。
3、培养有感情朗读及背诵诗文的良好习惯
对于民族学生而言,朗读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本,还能在读中促进学生积累词汇,更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语感,促进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首先,我常向学生强调朗读的三个好处:一是化无声文字为有声语言,口读耳听,口耳并用,增加了向大脑传输信息的渠道。二是把“读”与“思”有机结合起来,可以更好地加深对读物的理解。三是声情并茂,培养语感和情感。
其次,进行朗读技法指导,加强朗读训练。每学习一篇课文,我都要先安排时间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从读音到节奏的调控,重音的处理,语气语调及情感的把握等都要作细致的指导,然后让学生有感情朗读,师生作点评,通过点评,共同提高朗读能力。
再次,经常召开诗歌、散文朗诵会,激发学生有感情朗诵的热情,经常播放一些诗文朗诵的录音,让学生揣摩学习,提高朗读水平。
最后,要求学生心中能装有百十篇范文、几百首诗歌,就如水成大海,汇纳百川,融会贯通,为我所用,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培养广泛进行课外阅读,勤于积累的好习惯
《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七—九年级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相比之下我们学生的阅读量远远达不到。这主要是基于语言上的障碍,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造成学生知识面狭窄,思路不开阔的局面。针对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广泛进行课外阅读势在必行。
我主要采用了三种指导方式:
一种是结合课内阅读进行拓展延伸阅读。
如学习到有关理想信念单元,我为学生抄录了汪国真的关于理想的诗文。学习到关于杰出人物单元,我为学生搜集了海伦·凯勒、爱因斯坦、刘翔等有成就名人的传记文章让学生阅读,然后在课堂上进行阅读交流。
第二种方式是由教师选取或学生从语文报刊上自由选取美文,定时在全班交流。
第三种方式是在班级中组建图书角,向学生推荐好的报刊杂志、文学名著和精美诗文,让学生在课外阅读并作阅读笔记。如:摘抄文中精彩的段落、句子、词语;用自己的语言试着复述情节,概述内容,同时鼓励学生写出收获和感悟
我相信只要长此以往坚持下去,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阅读量,开阔他们的视野,提高阅读能力,同时也能为学生的写作积累源源不断的素材。
好习惯使人终身受益,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将伴随着学生的终身发展,学生一旦拥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养成认真做事的习惯,就一定能在精彩的语文世界里“轻舞飞扬”起来,语文素养也因而会大大提高。
参考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