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8岁那年,我幼儿师范毕业,当时的分配原则是按实际居住地分配。那年县中心幼儿园不缺幼儿教师,我被分配到广德县城关二小,成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斗转星移,时光的指尖已划过22年。
从“舞台出彩”到“课堂闪光”
到了二小,校长说,我们不缺音乐教师,缺语文教师,你就教语文吧。于是,我成了一名语文教师。
学校安排我教一年级语文兼音乐课,任大队辅导员,给学生们排练节目。记得在我工作的第二个年头,县里有“校园之春”文艺演出,学校参赛的四个文艺节目都是我编排的,我和学生们利用周日一起做道具,请家长把学生送到学校来,我包下了门口包子铺的三大锅肉包子,发给学生们当午餐。光彩色花环就做了一大箩筐,乐此不疲。
就在“校园之春”演出的前夕,教育局和文化局来学校审查节目。阴差阳错地,我竟成了这台节目的主持人。这一主持,一发不可收拾,我主持了当年的“校园之春”文艺演出,主持了全县的庆“七一”、迎“国庆”文艺演出等。
年末,教育局人事科打电话来说:“局里成立教育电视台,调你过来工作。”我和父母商量,他们说,去吧,好多人想去教育局工作呢。几天后,调令送来了。那是1998年的元旦,我在二小工作的时间刚满一年半。
在教育台,我的工作是新闻播音和节目主持。全新的领域,热闹光鲜。不用再写备课笔记,不必严格遵守每节课的上下课时间。相对于学校,轻松自由了许多。为了提高普通话水平,我每天都学习模仿《新闻联播》主持人字正腔圆的发音,背下了整整一本《新华字典》,做了厚厚两大本普通话学习笔记。那两年里,我除了每周两次的新闻播音,还主持了市县的文艺演出、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等等,当然也走进了大众的视野。大家喜欢我的主持风格,很多人说:像曹颖,轻松智慧,临场应变反应机智。
2000年,我开始面临抉择。
根据文件要求,县级教育电视台要统一并入县广播电视局。是去广电系统还是留在教育系统成了我必须要面对的问题。经过慎重思考,我选择了教育。领导安排我在教育科工作。
几个月后,我向局领导提出来一个令人们大跌眼镜的请求:我要回学校!几乎所有的人都来劝我:“傻姑娘,只有从学校想到局里来的,没有想从局里回学校的!”有同事不客气地说,你回去干什么?现在你像个小明星一样,回到学校,你就只是一个普通教师。
在众人的惋惜声中,我离开了教育局。承蒙人事科厚待,允许我选择回哪所学校。我选择了实验小学,因为那里优秀的年轻教师众多,我要在生命的树林里成长。
于是,我再一次回到学校,扎下根来,安静生长。
在实验小学工作的每一天,我都迎着希望前行。身边的老师都是年龄相仿、上下几届的宣城师范校友。我以仰望的姿态看着身边的同事。老校长让我学习的对象,都是我的师范同学。我感受到从未有过的危机。于是,暗暗立志,一定要成为实验小学最好的语文老师。
我很少说话。白天,用心上课,遇到问题向同事们请教。晚上,案头前厚厚的教学杂志一本一本地翻阅,做著笔记。我从不看电视,因为怕电视剧圈走我宝贵的时间。这个习惯从2000年开始,已融入我的生命,至今未改。
我珍惜学校派我出去学习的每一次机会。记得2002年第一次去杭州听“千课万人”的观模课,窦桂梅老师、王崧舟老师的课,让我激情澎湃。原来语文课也可以这样诗情画意,充满魅力!回来以后,我买来光盘,整理实录,一遍遍地模仿。多少个深夜,我一次次摇头晃脑、声情并茂地朗读,一遍遍设计行云流水般、动情感人的过渡语。
之前离开,而今回来,很多事已经错过。在回到学校的一年间,看着学校推荐的老师们去县里、市里参加一场场比赛,我很是羡慕。于是暗下决心:五年一届的安徽省“教坛新星”的盛大评选,下一届的入场券一定要拿到!
2001年、2002年,我连续两年在广德县实验小学青年教师“教学大比武”赛课活动中获得第一名;2003年,在宣城市青年教师优质课评比中获得一等奖,我遇上我的恩师,宣城市小学语文教研员、省特级教师周敏老师。她像母亲一样严格要求我、悉心教导我,给我平台与机会,让我连续两年参加宣城地区五县两市的巡回示范教学活动,成为当时宣城地区最年轻的且有名气的教学新星。
2007年,我以宣城市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第一名的成绩,如愿拿到参加安徽省第三届“教坛新星”评选的入场券,顺利评为安徽省“教坛新星”。
那一年,我26岁。
2006年,我参加宣城市第二届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评选,落选了。我想,终究还是因为我不够优秀。好在三年一届,允我再努力三年。2009年,宣城市第三届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评选,我毫无悬念,位列第一。那些年里,我算是意气风发,一路凯歌。我信心满满,准备攀登新的阶梯。但人生中从来不会都是顺境,总会有一些突如其来的墙挡住去路。这一堵堵墙,仿佛问我:是否还能坚持,还愿坚持?
我的回答永远都是:可以。
从“寸步难行”到“倔强生长”
评上省“教坛新星”以后,我发现成长的通道似乎变窄,经常听到人说,你已经评上省“教坛新星”了,还是把机会让给年轻人吧……
事实真是如此。评上省“教坛新星”后的5年里,我没有机会参加任何形式、任何级别的比赛,我进入发展的瓶颈期。在8年的时间里,我没有外出听过一次课,一切像是被凝固了。我的课堂教学风格也遭到质疑,有声音不断传来:她的课是美,但华而不实,人文性太浓,只适合上美文。我忧思重重,还没有登上过省级平台参与竞技,我的专业生命,难道就要夭亡于此?
年轻而自尊的心受到打击,显得消沉,但心里终究不安。在消沉的日子里,再次遇到生命中的贵人:杜琴老师,泾县小学语文教研员。在市级比赛中多次见面,经常得到她的鼓励。在一次市级活动中我见到她,向她倾诉苦闷,她安慰我说:“傻丫头,这是正常的,你现在需要做的是用好省‘教坛新星’这块基础的敲门砖,不断努力,其他都不要管,‘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不要停,不能停!你的下一个目标:特级教师!” 从那时起,我把杜老师的话牢牢记在心里,每每困顿消沉的时候,想想她的话,想想远方的梦想与光明,便又有了前行的动力。
后来,我又遇到安徽省小学语文教研员、省特级教师吴福雷老师。最初的相识是通过网络。吴老师给我讲《老子》,讲人生的智慧,一点点拨开我狭隘的心胸,让我开始学会向远处眺望。他跟我说:“当务之急,你要更加努力,变得更优秀才行。”
贵人相助,恩师指点。再度萌发了我奋斗的决心。反观我上过的系列公开课,的确有“只能上美文”的嫌疑。在宣城地区,大家对我印象深刻的几节课是《火烧云》《鸟的天堂》《草原》《桃花心木》等,都是美文系列。几乎每节课都有配乐的环节,我觉得离开了音乐,课堂便干涩了许多,似乎就不会上课了。
我在反思,除了美,课堂上还需要具备什么?自从看了薛法根老师的教学视频《爱如茉莉》,我明白了,好的课堂更要接地气,要有更多的实用性和实操性。好的课堂不应成为艺术的殿堂,好的课堂是在轻松美好的过程中让学生产生兴趣,学以致用。我开始调整教学的思路。我学习薛法根老师的智慧,学习管建刚老师的独辟蹊径,学习张祖庆老师守正的幽默艺术,学习蒋军晶老师和虞大明老师课堂上的灵动与智慧。保留女性的温婉,加之不失大气的幽默,力求简洁明了的设计,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我开始尝试教学不同风格的课文:《丰碑》《青山处处埋忠骨》《将相和》……一节一节地试。没有更大的展示平台,就在自己的教室里实践。
成长无需等待,努力从来不晚。
2013年,我调入新学校,8年之后第一次有机会外出听课。在杭州,聆听到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周一贯先生的讲座。他说年轻人要有奋斗之心,不要等到岁月蹉跎,别人悄然上路,特级、中高如约而至,而不努力的自己,只能自我解嘲——我不在意。
这番话,如一束光,照亮了我。
这一年,我终于有机会参加安徽省教育工会组织的全省中小学教师教学基本功技能比赛活动。负责的一位老师对我说:“你也30多岁了,这次推荐你去参赛,是第一次机会,也是最后一次,人多,机会要均等。”我的心咯噔一下。无人指导,我糊里糊涂地就去参赛了,比赛不分学科,不分学段,从幼儿园到高中的教师都有。最终我以0.04分的微差错失一等奖。
成绩揭晓当晚,在合肥,在宾馆旁的一间小铺子,我一个人倚坐窗边,一饮而下一瓶啤酒。我恨自己不够优秀,差了那0.04分。我再次想起那些话:“是第一次机会,也是最后一次。”难道我真的就此销声匿迹?
不,我不甘心。
杜琴老师、周一贯先生的话清晰地浮现在我混沌的思绪里。我告诉自己,要想使自己在省级小语平台上发出一点点微弱的声音,我已经没有别的机会,现在唯一的出路就是先评上特级教师。我告诉自己:奔跑吧,你没有选择,请加倍
努力!
正如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张祖庆老师所说:“灵魂被触痛,生长便开始。疼痛是个好东西。”那两年,我像着了魔似的,天天写文章,处处投稿。我学到了管建刚老师的一招,每次投稿时,都在稿件的第一頁上大字写道:“尊敬的编辑老师,我是李文,拙作一篇,谢谢您的指导。”留个印象,混个名字熟悉。相信总有一天,编辑会细看我的文稿。经过无数次石沉大海似的投稿后,终于有一些小文陆续发表。
2014年起,我开始跟着吴福雷老师一起做“徽派语文”。那时,我在九年一贯制学校分管教学工作。我在学校里开展“徽派语文”教学研究,每次都自己开示范课并讲座,邀请全县的小学语文教师来校听课。学校大力支持,中午安排所有听课老师到食堂免费就餐。我们通过这样民间的方式将“徽派语文”的教学理念传播到全县各个乡镇学校。我也在不断的磨砺中成长。在吴老师的指导下,衍生出具有校本特色的课题《“‘徽派语文’之‘雅和语文’”的课堂教学实践研究》,课题被立项为省级科研课题。
2015年,我顺利评上安徽省第11批特级教师,成为家乡近20多年来、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第一位特级教师。2016年,被评为安徽省“中小学特级教师工作室”首席负责人。
从“拨云见日”到“追求高远”
2017年11月,在导师的指导下,我在绍兴参加了全国第三届新体系作文青年教师赛课,执教交际性教材作文《与父母沟通》。比赛前,我和金近小学校长、浙江省特级教师何夏寿有过这样一段对话:
何老师说:“你是特级教师、校长,来参加比赛,是需要勇气的。”
我说,我没有参加过大型赛课,尽最大努力,不怕失败。他说,我也不怕失败,因为喜欢。我们相视一笑。
比赛现场,我获得了特等奖第一名。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浙江省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名师工作室联盟会长张化万老师说:“小李,你上出了特级教师的风采!”主任评委周一贯先生说:“我最佩服的一节课就是《与父母沟通》,将知识性和情感性完美结合。”周先生过誉,实不敢当!我将好消息告诉我的导师,没有导师的指点,就没有我的成长。在导师的推荐下,我带着这节课走上了“千课万人”的讲台。上课结束,掌声一片。微信评课通道里留下了听课教师太多的鼓励。一位老师说:“李老师符合了我理想中女教师的形象。”
感谢老师们,给我鼓励;感谢自己,从未放弃。
人的一生当中,只有自己足够努力,才有可能遇到生命中的贵人。
在2018年全国小语名师工作室联盟年会暨统编教材研讨会前,薛法根老师细致指导我上示范课《蜘蛛开店》。薛老师说:“不用音乐,用语言来感染,课件也可以不用,敢不敢上?”我说:“敢啊,试试。”于是课上,我从故事入手,创设语境,语言感染,呈现了一节没有音乐,可以略去课件的素课。这节课获得了全场听课教师的数次掌声,薛老师评课时幽默地说:“这节课上得有趣吧,那是因为学生素质太好了!”吴忠豪教授说:“听了这节课后,我不会忘记你的名字了。”
当然,进步之余要更多理性。有人说:“你的课有男教师大气幽默的特点,但是要再收一点就会更完美。”也有人说:“教学语言不要太字正腔圆,要有更为亲切的对话感。”也有好几个老师对我说:“看,多像窦桂梅的风格,太像了!” 听闻此话,我吓了一激灵。记得一位特级教师在一篇文章中写过:“学师者生,像师者死。”是啊,我还需要更多静心思考,融会贯通,做独一无二的自己。很多时候,往往自己还不觉得,别人却能一语惊醒梦中人。
课堂上如男子一般大气幽默,也不失女子的婉约与灵秀,这是我的课堂追求。课堂境界的高格,绝非易事,我会且走且思,坚持走好每一步语文的修行路。
如今,管理着一所备受家乡人民瞩目的百年老校,2000多名学生,100多名教师。做着省级课题,带着工作室,还带班上课,每周至少八节语文课,和老师们一样上课堂,讲作业,批试卷,参与每学期年级成绩的评比。同行们问:“你是铁人,这么多工作,怎么能完成得了?”
我笑笑,因为喜欢,累却不苦。
“做安静平和的教育”,这句话作为治学的理念镌刻在校园的楼宇。多年以来,心无旁骛,安静行走,再多困难,从不放弃。只因心中有一个梦想,引领着我向光而行。看不到光亮,信念是灯塔。看得到微光,奔跑是姿态。在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的平台上,我感受到与名师之间差异的巨大和知识的浅薄。我愿在高颀的树林间成长,哪怕只是一棵矮小的灌木,也有“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的坚持与韧劲。
我坚信,时间是公平的,它不会辜负任何一个一直静心努力的人,更不会欺骗向着光亮奔跑的人。
“雅和语文”,指向灵魂的修养
多年以来,我和我的团队一直在做阅读教学课堂研究,研究的初始目标比较明确,是指向审美享受。我们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课堂上的烙印在学生心中的影响是毕生的。好的语文课堂,一定要给学生如沐春风之感,学会欣赏美,感受美,发现美。慢慢走、细细看。在追随吴福雷老师一起做“徽派语文”研究的这些年里,我在思考,每个人的研究都应该有自己的风骨,我们的个性化教学追求是什么?于是就有了“雅和语文”的探索。最初的想法是追求儒雅平和的语文课堂,简单的教学目标、简约的教学内容、大气灵动的课堂风格。
学会站在课堂的中央,隐于儿童的身后。眼中有儿童,站在课堂的中央;眼中有儿童,把自己隐藏在儿童的身后,让儿童在课堂上绽放思考的灵性与光彩。经常看到很热闹、很精彩的课堂、很出彩的教师,甚至淹没学生的光芒。很遗憾,中国的公开课大都是在舞台上、场馆里展示,灯光、舞台、观众,强烈的剧场效应,让太多人无法免俗,我也是那个凡夫俗子。但我们应该清晰地明白:课堂还是安静一些比较好,安静一些,思维的火花才有机会萌发碰撞。让学生尽可能地多思考、多学习,教师姑且做一个有耐心的引导员,便可以了。
听过台湾李玉贵、葛琦霞老师的课,她们一眼看上去实在普通。但她们走进课堂,却是那么优雅,她们轻言细语地引导,顺着学生的思考慢慢启发。我想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她们看起来似乎都没什么气场,但她们要的是能吸引到学生学习的磁场。她们的课堂很雅,很慢,很平和,很美。
有句话这么说:“心静了,世界就安静了。”套用过来,心静了,课堂就安静了。关键师者要有一个平和的心态。佐藤学说:“在教学中能否形成合作关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尊重每一个儿童的尊严,而教师的经验与学习的理论、教學的技能不过占了三成的比例。”课堂过度调侃不是平等对话,不是真正尊重儿童的尊严,那是博观众眼球,课堂教学绝不是戏剧表演。耐心引导他们从不会到逐渐学会,才是真正尊重儿童的体验。课堂上安静一些,沉闷一些,真实的思考学习多一些,我们的教学经验、技巧弱化一些,又何妨呢?
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在不断完善着“雅和语文”的教学理念。除了追求审美的情趣,我们更追求实用的功能。作为小学语文教师,也许我们不能教给学生什么,小学学习的内容相对都是比较浅显的。我们必须要做的是激发动机,激发阅读的动机,激发写作的动机。让他们知道,学语文是有用的。学了阅读,我能自己看懂一本书,能学会分析故事的情节;学了作文,我可以用顺畅的文字表达我的某种诉求。往往这些看似“功利”的需求,一旦
激发出来,学生的学习热情将会
大增。
我们引导学生抒真情,说真话,写真话,直白不粉饰。殊不知孩子们甄别世界的能力是有限的,真话说完了,然后呢?我们一定要引导学生从原点走向生长点。发现存在的不美好,而引导学生趋向追求高雅与美好,我们就要给学生更多的正能量。学生在课堂表达中、文字表述中呈现出来的肆无忌惮,不是课堂、教学中的亮点,不是时代的进步,而是引导的偏误。这样的课堂,这样的教学充满着真实的乖张与戾气,看似平等得无缝对接,真实得和谐自然,其实伪和谐之下暗流涌动,孩子们的人生观、价值观正在一天天悄然改变。所以,“雅和语文”教学理念的第二个层面就是追求真正高雅和谐的语文教学。
我想,既然是中国本土的语文教学,我们还是应该具有更多中国文化的特质。让我们的语文教学提升师生共同的修养,安静治学,安静求学,培养温润如玉的中国君子。如此,才是“雅和语文”最深层面的永恒追求。
(作者单位:安徽广德县桃州镇第一小学)
责任编辑 田 晟
个人小传:
22年前,我是幼儿师范毕业生,没有如愿成为幼儿教师,却成为了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有幸做过电视节目的主持人,却在面临抉择之际,选择留下继续做教育,重返校园教语文。于是,一路走来,成长为小学语文特级教师,成长为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成长为一名校长。初心从未改变:我爱课堂。即便今天管理着家乡一所百年老校,我坚持带班教语文。我是二年级7班的语文教师。累是常态,但更欢喜。多年已形成习惯,执着于安静地行走,沉醉于心之飞扬。
推荐语:
她来自一个寻常的中国家庭,至今仍做着寻常的语文教学工作,但她却以执着为梯,以智慧为基,达到了不同寻常的职业高度。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李文就是这样一个“为己”之人。她安静平和做教育,心无旁骛做自己。缘于这样一种定力和境界,她的课堂、思想与人生日趋成熟,并风格独具。她呈现给我们的既有水一般的温婉多情,亦有钢一样的坚毅干练;既有语文的诗意,思维的跌宕,亦有文化的雄浑和审美的愉悦。走进她的语文课堂,走进她的教育世界,走进她的生命历程,我们都将不虚此行,受益良多。那还犹豫什么,来吧!
从“舞台出彩”到“课堂闪光”
到了二小,校长说,我们不缺音乐教师,缺语文教师,你就教语文吧。于是,我成了一名语文教师。
学校安排我教一年级语文兼音乐课,任大队辅导员,给学生们排练节目。记得在我工作的第二个年头,县里有“校园之春”文艺演出,学校参赛的四个文艺节目都是我编排的,我和学生们利用周日一起做道具,请家长把学生送到学校来,我包下了门口包子铺的三大锅肉包子,发给学生们当午餐。光彩色花环就做了一大箩筐,乐此不疲。
就在“校园之春”演出的前夕,教育局和文化局来学校审查节目。阴差阳错地,我竟成了这台节目的主持人。这一主持,一发不可收拾,我主持了当年的“校园之春”文艺演出,主持了全县的庆“七一”、迎“国庆”文艺演出等。
年末,教育局人事科打电话来说:“局里成立教育电视台,调你过来工作。”我和父母商量,他们说,去吧,好多人想去教育局工作呢。几天后,调令送来了。那是1998年的元旦,我在二小工作的时间刚满一年半。
在教育台,我的工作是新闻播音和节目主持。全新的领域,热闹光鲜。不用再写备课笔记,不必严格遵守每节课的上下课时间。相对于学校,轻松自由了许多。为了提高普通话水平,我每天都学习模仿《新闻联播》主持人字正腔圆的发音,背下了整整一本《新华字典》,做了厚厚两大本普通话学习笔记。那两年里,我除了每周两次的新闻播音,还主持了市县的文艺演出、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等等,当然也走进了大众的视野。大家喜欢我的主持风格,很多人说:像曹颖,轻松智慧,临场应变反应机智。
2000年,我开始面临抉择。
根据文件要求,县级教育电视台要统一并入县广播电视局。是去广电系统还是留在教育系统成了我必须要面对的问题。经过慎重思考,我选择了教育。领导安排我在教育科工作。
几个月后,我向局领导提出来一个令人们大跌眼镜的请求:我要回学校!几乎所有的人都来劝我:“傻姑娘,只有从学校想到局里来的,没有想从局里回学校的!”有同事不客气地说,你回去干什么?现在你像个小明星一样,回到学校,你就只是一个普通教师。
在众人的惋惜声中,我离开了教育局。承蒙人事科厚待,允许我选择回哪所学校。我选择了实验小学,因为那里优秀的年轻教师众多,我要在生命的树林里成长。
于是,我再一次回到学校,扎下根来,安静生长。
在实验小学工作的每一天,我都迎着希望前行。身边的老师都是年龄相仿、上下几届的宣城师范校友。我以仰望的姿态看着身边的同事。老校长让我学习的对象,都是我的师范同学。我感受到从未有过的危机。于是,暗暗立志,一定要成为实验小学最好的语文老师。
我很少说话。白天,用心上课,遇到问题向同事们请教。晚上,案头前厚厚的教学杂志一本一本地翻阅,做著笔记。我从不看电视,因为怕电视剧圈走我宝贵的时间。这个习惯从2000年开始,已融入我的生命,至今未改。
我珍惜学校派我出去学习的每一次机会。记得2002年第一次去杭州听“千课万人”的观模课,窦桂梅老师、王崧舟老师的课,让我激情澎湃。原来语文课也可以这样诗情画意,充满魅力!回来以后,我买来光盘,整理实录,一遍遍地模仿。多少个深夜,我一次次摇头晃脑、声情并茂地朗读,一遍遍设计行云流水般、动情感人的过渡语。
之前离开,而今回来,很多事已经错过。在回到学校的一年间,看着学校推荐的老师们去县里、市里参加一场场比赛,我很是羡慕。于是暗下决心:五年一届的安徽省“教坛新星”的盛大评选,下一届的入场券一定要拿到!
2001年、2002年,我连续两年在广德县实验小学青年教师“教学大比武”赛课活动中获得第一名;2003年,在宣城市青年教师优质课评比中获得一等奖,我遇上我的恩师,宣城市小学语文教研员、省特级教师周敏老师。她像母亲一样严格要求我、悉心教导我,给我平台与机会,让我连续两年参加宣城地区五县两市的巡回示范教学活动,成为当时宣城地区最年轻的且有名气的教学新星。
2007年,我以宣城市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第一名的成绩,如愿拿到参加安徽省第三届“教坛新星”评选的入场券,顺利评为安徽省“教坛新星”。
那一年,我26岁。
2006年,我参加宣城市第二届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评选,落选了。我想,终究还是因为我不够优秀。好在三年一届,允我再努力三年。2009年,宣城市第三届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评选,我毫无悬念,位列第一。那些年里,我算是意气风发,一路凯歌。我信心满满,准备攀登新的阶梯。但人生中从来不会都是顺境,总会有一些突如其来的墙挡住去路。这一堵堵墙,仿佛问我:是否还能坚持,还愿坚持?
我的回答永远都是:可以。
从“寸步难行”到“倔强生长”
评上省“教坛新星”以后,我发现成长的通道似乎变窄,经常听到人说,你已经评上省“教坛新星”了,还是把机会让给年轻人吧……
事实真是如此。评上省“教坛新星”后的5年里,我没有机会参加任何形式、任何级别的比赛,我进入发展的瓶颈期。在8年的时间里,我没有外出听过一次课,一切像是被凝固了。我的课堂教学风格也遭到质疑,有声音不断传来:她的课是美,但华而不实,人文性太浓,只适合上美文。我忧思重重,还没有登上过省级平台参与竞技,我的专业生命,难道就要夭亡于此?
年轻而自尊的心受到打击,显得消沉,但心里终究不安。在消沉的日子里,再次遇到生命中的贵人:杜琴老师,泾县小学语文教研员。在市级比赛中多次见面,经常得到她的鼓励。在一次市级活动中我见到她,向她倾诉苦闷,她安慰我说:“傻丫头,这是正常的,你现在需要做的是用好省‘教坛新星’这块基础的敲门砖,不断努力,其他都不要管,‘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不要停,不能停!你的下一个目标:特级教师!” 从那时起,我把杜老师的话牢牢记在心里,每每困顿消沉的时候,想想她的话,想想远方的梦想与光明,便又有了前行的动力。
后来,我又遇到安徽省小学语文教研员、省特级教师吴福雷老师。最初的相识是通过网络。吴老师给我讲《老子》,讲人生的智慧,一点点拨开我狭隘的心胸,让我开始学会向远处眺望。他跟我说:“当务之急,你要更加努力,变得更优秀才行。”
贵人相助,恩师指点。再度萌发了我奋斗的决心。反观我上过的系列公开课,的确有“只能上美文”的嫌疑。在宣城地区,大家对我印象深刻的几节课是《火烧云》《鸟的天堂》《草原》《桃花心木》等,都是美文系列。几乎每节课都有配乐的环节,我觉得离开了音乐,课堂便干涩了许多,似乎就不会上课了。
我在反思,除了美,课堂上还需要具备什么?自从看了薛法根老师的教学视频《爱如茉莉》,我明白了,好的课堂更要接地气,要有更多的实用性和实操性。好的课堂不应成为艺术的殿堂,好的课堂是在轻松美好的过程中让学生产生兴趣,学以致用。我开始调整教学的思路。我学习薛法根老师的智慧,学习管建刚老师的独辟蹊径,学习张祖庆老师守正的幽默艺术,学习蒋军晶老师和虞大明老师课堂上的灵动与智慧。保留女性的温婉,加之不失大气的幽默,力求简洁明了的设计,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我开始尝试教学不同风格的课文:《丰碑》《青山处处埋忠骨》《将相和》……一节一节地试。没有更大的展示平台,就在自己的教室里实践。
成长无需等待,努力从来不晚。
2013年,我调入新学校,8年之后第一次有机会外出听课。在杭州,聆听到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周一贯先生的讲座。他说年轻人要有奋斗之心,不要等到岁月蹉跎,别人悄然上路,特级、中高如约而至,而不努力的自己,只能自我解嘲——我不在意。
这番话,如一束光,照亮了我。
这一年,我终于有机会参加安徽省教育工会组织的全省中小学教师教学基本功技能比赛活动。负责的一位老师对我说:“你也30多岁了,这次推荐你去参赛,是第一次机会,也是最后一次,人多,机会要均等。”我的心咯噔一下。无人指导,我糊里糊涂地就去参赛了,比赛不分学科,不分学段,从幼儿园到高中的教师都有。最终我以0.04分的微差错失一等奖。
成绩揭晓当晚,在合肥,在宾馆旁的一间小铺子,我一个人倚坐窗边,一饮而下一瓶啤酒。我恨自己不够优秀,差了那0.04分。我再次想起那些话:“是第一次机会,也是最后一次。”难道我真的就此销声匿迹?
不,我不甘心。
杜琴老师、周一贯先生的话清晰地浮现在我混沌的思绪里。我告诉自己,要想使自己在省级小语平台上发出一点点微弱的声音,我已经没有别的机会,现在唯一的出路就是先评上特级教师。我告诉自己:奔跑吧,你没有选择,请加倍
努力!
正如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张祖庆老师所说:“灵魂被触痛,生长便开始。疼痛是个好东西。”那两年,我像着了魔似的,天天写文章,处处投稿。我学到了管建刚老师的一招,每次投稿时,都在稿件的第一頁上大字写道:“尊敬的编辑老师,我是李文,拙作一篇,谢谢您的指导。”留个印象,混个名字熟悉。相信总有一天,编辑会细看我的文稿。经过无数次石沉大海似的投稿后,终于有一些小文陆续发表。
2014年起,我开始跟着吴福雷老师一起做“徽派语文”。那时,我在九年一贯制学校分管教学工作。我在学校里开展“徽派语文”教学研究,每次都自己开示范课并讲座,邀请全县的小学语文教师来校听课。学校大力支持,中午安排所有听课老师到食堂免费就餐。我们通过这样民间的方式将“徽派语文”的教学理念传播到全县各个乡镇学校。我也在不断的磨砺中成长。在吴老师的指导下,衍生出具有校本特色的课题《“‘徽派语文’之‘雅和语文’”的课堂教学实践研究》,课题被立项为省级科研课题。
2015年,我顺利评上安徽省第11批特级教师,成为家乡近20多年来、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第一位特级教师。2016年,被评为安徽省“中小学特级教师工作室”首席负责人。
从“拨云见日”到“追求高远”
2017年11月,在导师的指导下,我在绍兴参加了全国第三届新体系作文青年教师赛课,执教交际性教材作文《与父母沟通》。比赛前,我和金近小学校长、浙江省特级教师何夏寿有过这样一段对话:
何老师说:“你是特级教师、校长,来参加比赛,是需要勇气的。”
我说,我没有参加过大型赛课,尽最大努力,不怕失败。他说,我也不怕失败,因为喜欢。我们相视一笑。
比赛现场,我获得了特等奖第一名。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浙江省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名师工作室联盟会长张化万老师说:“小李,你上出了特级教师的风采!”主任评委周一贯先生说:“我最佩服的一节课就是《与父母沟通》,将知识性和情感性完美结合。”周先生过誉,实不敢当!我将好消息告诉我的导师,没有导师的指点,就没有我的成长。在导师的推荐下,我带着这节课走上了“千课万人”的讲台。上课结束,掌声一片。微信评课通道里留下了听课教师太多的鼓励。一位老师说:“李老师符合了我理想中女教师的形象。”
感谢老师们,给我鼓励;感谢自己,从未放弃。
人的一生当中,只有自己足够努力,才有可能遇到生命中的贵人。
在2018年全国小语名师工作室联盟年会暨统编教材研讨会前,薛法根老师细致指导我上示范课《蜘蛛开店》。薛老师说:“不用音乐,用语言来感染,课件也可以不用,敢不敢上?”我说:“敢啊,试试。”于是课上,我从故事入手,创设语境,语言感染,呈现了一节没有音乐,可以略去课件的素课。这节课获得了全场听课教师的数次掌声,薛老师评课时幽默地说:“这节课上得有趣吧,那是因为学生素质太好了!”吴忠豪教授说:“听了这节课后,我不会忘记你的名字了。”
当然,进步之余要更多理性。有人说:“你的课有男教师大气幽默的特点,但是要再收一点就会更完美。”也有人说:“教学语言不要太字正腔圆,要有更为亲切的对话感。”也有好几个老师对我说:“看,多像窦桂梅的风格,太像了!” 听闻此话,我吓了一激灵。记得一位特级教师在一篇文章中写过:“学师者生,像师者死。”是啊,我还需要更多静心思考,融会贯通,做独一无二的自己。很多时候,往往自己还不觉得,别人却能一语惊醒梦中人。
课堂上如男子一般大气幽默,也不失女子的婉约与灵秀,这是我的课堂追求。课堂境界的高格,绝非易事,我会且走且思,坚持走好每一步语文的修行路。
如今,管理着一所备受家乡人民瞩目的百年老校,2000多名学生,100多名教师。做着省级课题,带着工作室,还带班上课,每周至少八节语文课,和老师们一样上课堂,讲作业,批试卷,参与每学期年级成绩的评比。同行们问:“你是铁人,这么多工作,怎么能完成得了?”
我笑笑,因为喜欢,累却不苦。
“做安静平和的教育”,这句话作为治学的理念镌刻在校园的楼宇。多年以来,心无旁骛,安静行走,再多困难,从不放弃。只因心中有一个梦想,引领着我向光而行。看不到光亮,信念是灯塔。看得到微光,奔跑是姿态。在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的平台上,我感受到与名师之间差异的巨大和知识的浅薄。我愿在高颀的树林间成长,哪怕只是一棵矮小的灌木,也有“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的坚持与韧劲。
我坚信,时间是公平的,它不会辜负任何一个一直静心努力的人,更不会欺骗向着光亮奔跑的人。
“雅和语文”,指向灵魂的修养
多年以来,我和我的团队一直在做阅读教学课堂研究,研究的初始目标比较明确,是指向审美享受。我们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课堂上的烙印在学生心中的影响是毕生的。好的语文课堂,一定要给学生如沐春风之感,学会欣赏美,感受美,发现美。慢慢走、细细看。在追随吴福雷老师一起做“徽派语文”研究的这些年里,我在思考,每个人的研究都应该有自己的风骨,我们的个性化教学追求是什么?于是就有了“雅和语文”的探索。最初的想法是追求儒雅平和的语文课堂,简单的教学目标、简约的教学内容、大气灵动的课堂风格。
学会站在课堂的中央,隐于儿童的身后。眼中有儿童,站在课堂的中央;眼中有儿童,把自己隐藏在儿童的身后,让儿童在课堂上绽放思考的灵性与光彩。经常看到很热闹、很精彩的课堂、很出彩的教师,甚至淹没学生的光芒。很遗憾,中国的公开课大都是在舞台上、场馆里展示,灯光、舞台、观众,强烈的剧场效应,让太多人无法免俗,我也是那个凡夫俗子。但我们应该清晰地明白:课堂还是安静一些比较好,安静一些,思维的火花才有机会萌发碰撞。让学生尽可能地多思考、多学习,教师姑且做一个有耐心的引导员,便可以了。
听过台湾李玉贵、葛琦霞老师的课,她们一眼看上去实在普通。但她们走进课堂,却是那么优雅,她们轻言细语地引导,顺着学生的思考慢慢启发。我想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她们看起来似乎都没什么气场,但她们要的是能吸引到学生学习的磁场。她们的课堂很雅,很慢,很平和,很美。
有句话这么说:“心静了,世界就安静了。”套用过来,心静了,课堂就安静了。关键师者要有一个平和的心态。佐藤学说:“在教学中能否形成合作关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尊重每一个儿童的尊严,而教师的经验与学习的理论、教學的技能不过占了三成的比例。”课堂过度调侃不是平等对话,不是真正尊重儿童的尊严,那是博观众眼球,课堂教学绝不是戏剧表演。耐心引导他们从不会到逐渐学会,才是真正尊重儿童的体验。课堂上安静一些,沉闷一些,真实的思考学习多一些,我们的教学经验、技巧弱化一些,又何妨呢?
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在不断完善着“雅和语文”的教学理念。除了追求审美的情趣,我们更追求实用的功能。作为小学语文教师,也许我们不能教给学生什么,小学学习的内容相对都是比较浅显的。我们必须要做的是激发动机,激发阅读的动机,激发写作的动机。让他们知道,学语文是有用的。学了阅读,我能自己看懂一本书,能学会分析故事的情节;学了作文,我可以用顺畅的文字表达我的某种诉求。往往这些看似“功利”的需求,一旦
激发出来,学生的学习热情将会
大增。
我们引导学生抒真情,说真话,写真话,直白不粉饰。殊不知孩子们甄别世界的能力是有限的,真话说完了,然后呢?我们一定要引导学生从原点走向生长点。发现存在的不美好,而引导学生趋向追求高雅与美好,我们就要给学生更多的正能量。学生在课堂表达中、文字表述中呈现出来的肆无忌惮,不是课堂、教学中的亮点,不是时代的进步,而是引导的偏误。这样的课堂,这样的教学充满着真实的乖张与戾气,看似平等得无缝对接,真实得和谐自然,其实伪和谐之下暗流涌动,孩子们的人生观、价值观正在一天天悄然改变。所以,“雅和语文”教学理念的第二个层面就是追求真正高雅和谐的语文教学。
我想,既然是中国本土的语文教学,我们还是应该具有更多中国文化的特质。让我们的语文教学提升师生共同的修养,安静治学,安静求学,培养温润如玉的中国君子。如此,才是“雅和语文”最深层面的永恒追求。
(作者单位:安徽广德县桃州镇第一小学)
责任编辑 田 晟
个人小传:
22年前,我是幼儿师范毕业生,没有如愿成为幼儿教师,却成为了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有幸做过电视节目的主持人,却在面临抉择之际,选择留下继续做教育,重返校园教语文。于是,一路走来,成长为小学语文特级教师,成长为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成长为一名校长。初心从未改变:我爱课堂。即便今天管理着家乡一所百年老校,我坚持带班教语文。我是二年级7班的语文教师。累是常态,但更欢喜。多年已形成习惯,执着于安静地行走,沉醉于心之飞扬。
推荐语:
她来自一个寻常的中国家庭,至今仍做着寻常的语文教学工作,但她却以执着为梯,以智慧为基,达到了不同寻常的职业高度。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李文就是这样一个“为己”之人。她安静平和做教育,心无旁骛做自己。缘于这样一种定力和境界,她的课堂、思想与人生日趋成熟,并风格独具。她呈现给我们的既有水一般的温婉多情,亦有钢一样的坚毅干练;既有语文的诗意,思维的跌宕,亦有文化的雄浑和审美的愉悦。走进她的语文课堂,走进她的教育世界,走进她的生命历程,我们都将不虚此行,受益良多。那还犹豫什么,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