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语文考查具有诊断和发展功能,统编本一年级下册教材注意向课外阅读延伸、向语文生活延伸,强调语言的“融合”,尤其是语文园地中的识字加油站、字词句运用、我的发现、展示台、书写提示、日积月累等内容的有机融合,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即语言的理解能力、语言的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初步的审美体验,重建语文知识体系。这套教材并不刻意强调语文体系的完整,以防止过度的操练。那么,我们怎样进行一年级下册测试呢?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考查具有诊断和发展功能,统编本一年级下册教材注意向课外阅读延伸、向语文生活延伸,强调语言的“融合”,尤其是语文园地中的识字加油站、字词句运用、我的发现、展示台、书写提示、日积月累等内容的有机融合,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即语言的理解能力、语言的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初步的审美体验,重建语文知识体系。这套教材并不刻意强调语文体系的完整,以防止过度的操练。那么,我们怎样进行一年级下册测试呢?
一、考查识字写字
1.写字
汉字书写是一年级的教学重点,尤其是教材上要求会写的字,是考查的重要内容。教师在测试中还要关注词语,也可以结合一年级上册要求会写的字进行考查,从而体现前后知识联系。如果是考查写一个词,这个词必须都是要求会写的字,如“北京”“伙伴”“太阳”“故乡”“非常”“高兴”“身体”等。如果其中有一个字只要求会认,那么,这个字在试卷中就要写出来,如“吃饭”的“饭”是要求会认的,就要写出来。
2.常用偏旁
一年级上册学习了36个常用偏旁,一年级下册学习了28个常用偏旁,这些偏旁都分布在每篇课文中,这是需要掌握的学习内容,也是考查的重点内容。
例1:给下面的字加上偏旁变成新字,再组词。
午
其他文献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这两方面必须连贯起来。也就是说,理解是必要的,但是理解之后必须能够运用;知识是必要的,但是这种知识必须成为习惯。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极点在‘行’,到能够‘行’的地步,才算具有这种生活的能力。”叶老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们学语文,不仅是得到语文的知识,还要学会运用这些知识,要把运用知识变成一种
现在很多人睁开眼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微信,关注上面的动态,而晚上睡觉前的最后一件事也是打开微信,秀图片,写心得,看各种评论。我们的语文教学是否也能利用微信,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呢?于是,我尝试着让“微反思”走入学生的课堂。 一、重视每篇教材的“微反思”,可多角度、多元化提高学生的阅读与语言交际能力 学完一篇课文后,我会让学生写感想或评论,不能长篇大论,而是学着以微信或微博的方式,几十或上百字足矣。
多年来,我们一直用“六书”分析汉字,其中把合体字分为形旁和声旁,形旁和形旁可以组成会意字,形旁和声旁可以构成形声字。其实,这种分析法已经不是很适合现代汉字了,因为,在汉字发展的过程里,由于字形和语音、字义等方面的变化,有很多意符和音符失去了表义和表音的功能,变成了“记号”。如“年”,小篆是从禾、千声的形声字,写作“”。到楷书,“年”因形旁、声旁黏合而成了不能分析的独体记号字。再如“笛”,从竹,由声
“看图写话”,从字面上分析,可以把它拆解为两组关系:看—写,图—话。这两组关系也巧妙地呈现了看图写话的步骤:从感官的捕捉到思维的表达。根据多年的低年级教学实践,我认为一、二年 级的看图写话需要教师在“看”和“写”上下足功夫,做好引导。 一、看的方法 1.学会“看”顺序 许多学生看到图画之后,不知道该从哪里着眼,漫无目的地在图画上扫来扫去,看到哪里想到哪里也就写到哪里,于是,写出来的文字没了
开学的时候,我给我的学生颁发一些奖品,以褒奖他们在过去一学期的勤奋。 这一次的奖品,是一种名叫“百日草”的花种子。 一 作为无孔不入的语文老师,我给学生发一颗花的种子,这是一定藏着要他们写作文的诡计的。 可六年级的学生又岂是那么好糊弄? 所以刘秋苑说:“你会这么好心?别是你给我们一些种子还让我们写作文?” 我其实想说“你猜对了”,但实际上我说的是:“怎么可能?” “你当真不逼我们写作
教学篇目 《表里的生物》《冬阳·童年·骆驼队》《挖荠菜》。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读懂文章、对比联系,能掌握文章主要内容及表达情感。 2.学习并运用鱼骨图这一工具,帮助自己阅读理解和表达。 3.品味不同作者笔下不同的“童·趣”,理解并体悟“一样的童年,不同的趣事”。 教学过程: 一、一读:“提取信息”找相同 1.今天我们尝试一起来学习三篇文章,课前预习了吗?拿出自己的预习单,
借用了冰心先生的题目是因为在我心里,“只拣儿童多处行”是唐婉老师的课堂追求与实践。 拣儿童错过处:回归学科育人,春风化雨 唐婉老师的课,课如其名,温婉又有力量,恰如那丝丝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课堂上,她从不吝啬赞美:“小朋友真是聪明!”“你读得真好,读书就该这样有滋有味。”“小朋友捧着书读的样子,是我站在秋天里看到的最美的风景”……学生回答不清楚的时候,唐老师这样鼓励:“老师知道,你心
常常听老师们教说明文,教学时,通常的做法是将带着学生认识这样那样的说明方法作为教学的主旋律,三年级如此,六年级亦然。没有系统的设计,也看不出学生在学习此类文体时认识能力螺旋上升的历程。说明文教学内容的确定,似乎成了一个问题。那么,教说明文究竟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内容呢? 请听听文艺理论家、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关于语言文字运用的论述——“语文的最大德性在于精确妥帖……我所要求的是语文的精确妥帖,心里所要
今天听了三节课,小学、初中、高中各一节。这种旨在各学段教学融通的研讨活动,别开生面、独具特色,其意义不言而喻。做教研工作以来,类似形式的活动仅参与过两次,一次是在扬州,另一次还是在扬州。置身这样的研讨情境,可以同时听到三个学段同一主题的课,即使不想被触动、不想去思考,都不太可能。 这次教研活动的主题是“整本书阅读”。这也是聚焦语文教学热点、引导语文教学改革方向的明智选择,其价值不容低估。最近统编
文本解读 这篇文章用清新质朴的文字,描写了大自然的声音。这些文字像一串串音符从作者心灵深处流淌而出,又像汩汩的清泉,润泽每一位读者的心灵。 全文共4个自然段,采用总分的构篇方式,结构严谨,脉络清晰。第1自然段开篇点题,总领全文,第2~4自然段围绕文章的中心句“大自然有许多美妙的声音”,分别描写了“风,是大自然的音乐家”“水,也是大自然的音乐家”“动物是大自然的歌手”。第2~4自然段也采用总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