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顺序 说清楚 有趣味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lly_08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材分析】
  本课是统编本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口语交际《看图讲故事》的内容,选自德国著名漫画家埃·奥·卜劳恩的经典亲子漫画集《父与子》中的《一本引人入胜的书》。
  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阅读多幅图的能力,能依据漫画中的内容进行细致观察,并尝试描述。但是对于连续六幅图的漫画阅读,学生还是第一次碰见,而且最后一幅图要联系前五幅图的内容展开联想并续编,具有一定的难度。
  本次口语交际在“听”和“说”两方面都有具体要求——“听”要注意用心听,听别人讲故事时是否按顺序讲清楚了。学会辨别别人讲的是哪幅图,并把注意力集中到相应的图上,提高听的质量;“说”要按照顺序,说清图意,表达清晰,语句连贯,声音响亮,并在此基础上注意故事的生动性和幽默性。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漫画,了解漫画的内容,感受父与子之间的温情与幽默,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能力。
  2.通过观看插图、掌握漫画阅读的方法,按照一定的逻辑说一说观察到的内容,猜测人物的心理和语言。
  3.学会倾听、合作、交流与表达,在语言交流中提升听说交际的能力。
  【教学重点】
  1.通过观察漫画,了解漫画的内容,感受父与子之间的温情与幽默。
  2.学会倾听、合作、交流与表达,在语言交流中提升听说交际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喜欢看漫画吗?你们读过哪些漫画故事?(出示《父与子》中爸爸和儿子的图片)
  2.老师邀请了两位有趣的朋友来到我们的课堂。瞧,他们是……你们都很熟悉这本风靡全球的亲情漫画书,《父与子》是由德国著名漫画大师卜劳恩所写。书中有200多幅漫画。一组漫画就是一个故事,这些故事都来源于卜劳恩和他的儿子克里斯蒂安的真实生活。
  3.今天,这对有趣的父子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故事呢?
  【设计意图: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条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本环节以儿童为本位,从学生的兴趣出发,通过经典漫画人物的展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看图画,讲故事
  1.认真看图。瞧,晚饭时间到了!________。
  2.爸爸起身,来到儿子的房门前,咚咚咚,没人应答,于是他打开儿子的房间,一看,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接下来故事会怎样发展呢?请一位同学说一说第3、4、5幅图的大致内容。其他同学认真听,等会儿举手补充。
  (生生互评,师总结。)
  4.谁也能通顺地讲下来?
  【设计意图:一幅漫画传递一种讯息。学生不仅要认真细致地观察漫画的细节内容,如人物的动作、表情等,还要揣测、思考漫画人物的对话、心理。这个过程,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对图片的感悟力,提高语言的表达力,是对学生“色”与“味”的品鉴能力的提升。】
  三、互相练讲,讲通讲顺
  1.你能把五幅图连起来说一说吗?先在同桌之间互相练讲,你一言,我一语,把故事按顺序讲通顺,计时两分钟。
  2.请两位同学说一说。其他同学边听边想,点评互动。
  【设计意图:课堂教学要留给学生充足的语言文字训练的时间,激发学生语言交流的欲望,培养学生语言表达的逻辑性,重点训练“听”“说”的能力,强化“声”的互动,在叙述、表达与交流中使学生的文学素养得到提高。】
  四、设想结尾,扣紧主题
  1.好的结尾,是有趣、合理的。故事到了这儿,又有怎样的结尾呢?静静地思考一分钟。
  2.父子俩都这么喜欢这本书,难怪作者会说这本书是“一本_____的书”。(引人入胜、有趣、让人着迷)
  【设计意图: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开发创造潜能,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通过留白,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让学生的思维碰撞,拓展其想象空间。】
  五、 “故事大王”擂台赛
  1.我们要进行“故事大王”大比拼啦!请四人小组合作,把六幅漫画故事讲精彩,一会儿推选代表上台讲。小组合作时,首先要注意控制音量,其次要认真倾听。计时三分钟。
  2.“故事大王”擂台赛。
  讲故事的小朋友注意要按顺序、讲清楚、有趣味。请两位同学参加擂台比赛,其他同学担任小评委进行点评。
  【設计意图:口语交际课的展示环节,一方面让“演说者”在分析人物心理、理解人物情感的基础上进行现场的言语表达,另一方面是让“倾听者”实现“观摩、交流、评价”三项综合能力的训练。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倾听、思考、点评的习惯,达到以情发“声”,以“色”助言,呈现一堂满满“语文味”的口语交际课堂。】
  六、师生接讲故事
  看到你们这么会讲故事,老师这位故事高手也想挑战一下啦!
  图1:一天晚上,妈妈做好了香喷喷的饭菜,端到餐桌上。饥肠辘辘的爸爸一屁股坐在椅子上,正想用餐,发现儿子不在。爸爸皱起眉头问:“__________________ 。”
其他文献
常常听老师们教说明文,教学时,通常的做法是将带着学生认识这样那样的说明方法作为教学的主旋律,三年级如此,六年级亦然。没有系统的设计,也看不出学生在学习此类文体时认识能力螺旋上升的历程。说明文教学内容的确定,似乎成了一个问题。那么,教说明文究竟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内容呢?  请听听文艺理论家、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关于语言文字运用的论述——“语文的最大德性在于精确妥帖……我所要求的是语文的精确妥帖,心里所要
今天听了三节课,小学、初中、高中各一节。这种旨在各学段教学融通的研讨活动,别开生面、独具特色,其意义不言而喻。做教研工作以来,类似形式的活动仅参与过两次,一次是在扬州,另一次还是在扬州。置身这样的研讨情境,可以同时听到三个学段同一主题的课,即使不想被触动、不想去思考,都不太可能。  这次教研活动的主题是“整本书阅读”。这也是聚焦语文教学热点、引导语文教学改革方向的明智选择,其价值不容低估。最近统编
文本解读  这篇文章用清新质朴的文字,描写了大自然的声音。这些文字像一串串音符从作者心灵深处流淌而出,又像汩汩的清泉,润泽每一位读者的心灵。  全文共4个自然段,采用总分的构篇方式,结构严谨,脉络清晰。第1自然段开篇点题,总领全文,第2~4自然段围绕文章的中心句“大自然有许多美妙的声音”,分别描写了“风,是大自然的音乐家”“水,也是大自然的音乐家”“动物是大自然的歌手”。第2~4自然段也采用总分的
语文考查具有诊断和发展功能,统编本一年级下册教材注意向课外阅读延伸、向语文生活延伸,强调语言的“融合”,尤其是语文园地中的识字加油站、字词句运用、我的发现、展示台、书写提示、日积月累等内容的有机融合,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即语言的理解能力、语言的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初步的审美体验,重建语文知识体系。这套教材并不刻意强调语文体系的完整,以防止过度的操练。那么,我们怎样进行一年级下册测试呢?  
一、什么是复述  复述,就是运用口头语言对文本内容进行连贯完整的组织与叙述。它是语文基础知识和口头表达能力的综合训练,是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整合、组织语言材料,用自己的语言要素, 按照一定的标准、要求,有逻辑、有顺序地把文本内容重新组织表达出来。  复述不是背诵课文,也不是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从某种意义上讲,是要求学生基于文本、高于文本的。复述不但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本,还能积累、内化语言,是
统编本三年级上册教材在单元作文板块中出现了例文。而且,一次性出现两篇,这不能不引起关注。  在第五单元习作命题出示前,教材编者安排了《我家的小狗》与《我爱故乡的杨梅》两篇例文。两篇文章都属于观察后而作,一篇国内,一篇国外,都是名家名篇。其后的单元习作命题为“我们眼中的缤纷世界”,要求写“观察时印象最深的一种事物或一处场景”,和例文相呼应。这虽是统编本教材的一处创新设计,但在习作教学系统中又确实属于
文本解读  这是一篇识字课文。课文是一首浅显的儿歌,其中有蜻蜓、蝴蝶、蚯蚓、蚂蚁、蝌蚪和蜘蛛这六种动物,儿歌每一句都是描写动物在做什么。结构相同、音韵和谐,读来朗朗上口。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借助汉语拼音,正确朗读课文。  2.通过图文结合和结合生活实际的方式,了解蜻蜓等六种动物的活动状况及生活习性,激发学生了解小动物的兴趣。  3.能正确认读“蜻”等12个生字新词;在语境中认读、理解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把握课文大意,说出自己对京剧的了解。  2.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感受京剧艺术之美。  3.了解运用“分类别”“举例子”说明方法的好处。  4.拓展阅读《京剧趣谈》其他篇章,了解更多关于京剧的知识,感受京剧的艺术魅力。  教学过程:  一、语言运用,谈话导入  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使用一些生动的词语,让表达妙趣横生。(出示《语文园地七》“词句段运用”中的词语)
一、开放式导入  师:同学们,昨天我们已经学习了叶圣陶老爷爷写的文章《爬山虎的脚》,还学习了叶圣陶老爷爷写的《牵牛花》、李天芳老师写的《种一片太阳花》,我们也总结了一些观察方法、学习方法,现在我们一起谈谈学习的收获吧!  二、核心过程推进  1.回顾方法  师:首先回到课文当中去,请看这一段话。(出示)  爬山虎剛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
文本解读  《四季》是一首儿童诗。全诗分4小节,分别选取春、夏、秋、冬的代表性景物(草芽、荷叶、谷穗、雪人),以拟人化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向学生展现出四季的变化。  拟人化的手法、叠词的使用是《四季》的一大特色。“草芽尖尖”“荷叶圆圆”“谷穗弯弯”,读起来充满诗歌的韵味。节末的四句说话内容,结构基本相同。  整首诗结构相近,语言亲切,富有童趣,是学生仿说的范型。  教学设计  课前预习:  1.自读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