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的教学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对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的教学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但也不容否认,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新的问题。在新的形势下,本文试图从哲学专业的视角,侧重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与方法、教学评估体系三个层面探讨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深层归因和改革的路径。
关键词: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B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1)04 — 0046 — 03
以往发表的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教学改革方面的论文,往往是从非哲学专业的视角对其改革的必要性、存在的问题、成因、对策等方面进行探讨。而对哲学专业而言,它既具有与其共性的东西又具有不同的特点,存在着与其它专业不同的改革内容。本文试图对哲学专业目前开设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的教学改革谈谈几点看法。
由于全国高校每个哲学专业的特点不同,其存在的主要问题也不尽相同。本文侧重从三个层面谈谈其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先,教材选用的多样性、不统一性。目前全国各高校哲学专业选用的教材五花八门。许多专业选用由李秀林、王于、李淮春等主编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五版),有的专业选用著名专家学者编写的教材,有的专业选用由本专业教师编写的自编教材,还有的专业选用“马工程”教材即《马克思主义哲学》。但目前还没有一本适合哲学专业使用的公开出版的专业教材。其次,教学内容讲授缺乏完整性、系统性。受某些教材的影响,有的教师在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过程中,讲授内容往往缺乏理论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有的注重辩证唯物主义理论的完整性而忽视了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完整性,有的忽略了辩证唯物主义或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某些重要内容,还有的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一体化”的过程中忽略了某些重要知识内容,其结果导致了理论知识讲授的不完整性、不系统性。再次,讲授内容陈旧,缺乏理论知识的更新性。一些高校教师照本宣科,缺乏理论知识的更新,从而导致课堂气氛不浓,学生学习兴趣大打折扣,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理论知识的全面掌握,学生学习成绩不高。最后,脱离教学大纲,理论知识讲授的随意性。在授课过程中,有的教师并不完全按照教学大纲规定的知识点和范围讲授,而是远远超出教学大纲而海阔天空地讲授。这种讲授方式对学生开阔视野、扩展知识面是有利的,但学生缺乏對基础理论知识的系统掌握和理解,对知识的重点难点得不到解决。
(二)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长期以来形成的“一言堂”、“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已经被大多数专业教师所抛弃,因为这种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在教学中缺乏互动性,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哲学理论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利于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1〕目前,专业教师探索并践行一些新的适合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特点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如启发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理论联系实际方法、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法、多媒体教学法等。
在这些教学手段和方法中,比较时髦的是多媒体教学法。这种方法就是把原理用文字、表格、图片、音像等形式通过多媒体展现给学生,教师作必要的解释。这种方法使学生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看到大量的信息,使学生有新鲜的感受,有利于加深对原理的理解。但笔者不提倡把它作为原理课讲授的主要方法,只能作为个别章节的辅助手段。因为根据原理课的特点,只有专业教师主要通过详细而全面的讲解,学生才能掌握和理解抽象、难懂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才能把重要原理记录下来,而且原理课本身并不需要多少图片、音像资料来说明。
(三)教学评估体系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考试是教学评估的主要环节,也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师教学效果的主要手段。因此,各高校采取各种有效办法,使考试公平、科学,但同时也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在以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考试过程中,存在着显著的弊端:一是考试的题型少。有的教师只出两种或三种题型,不能从全面考查出学生的学习程度。二是客观题比例过大,主观题比例过小。其结果是只要学生期末死记硬背就能够顺利通过考试,无法考查出学生的能力。三是成绩分配比例不合理。期末卷面成绩所占比重过大,平时成绩比重较小,导致一些学生忽视平时学习,学生平时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四是教考分离的弊端。一般来说,期末任课教师出两套或三套试题,学院随机抽取任意一套作为期末试题。但两三套试题的覆盖面比较小,不利于对学生知识面的全面考查。五是学生的考试成绩与任课教师的期末教学评估无关,不利于调动教师教学积极性。
导致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教学存在问题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本文侧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一)教学内容方面的原因
众所周知,我们的教学内容主要来源于教材和教参,而我国高校长期沿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材最初是从原苏联引进的,即原苏联30年代斯大林主持编写的《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而这个教材体系反映的是斯大林等人在20世纪30年代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并不能代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来面貌。这种传统哲学教材体系最主要的缺点和弊端是“抛开人的社会实践建立起一个由本体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观构成的体系。”〔2〕改革开放以来,针对原苏联教材存在的弊病,我国哲学理论工作者编写、修订出版了多部优秀教材。这些优秀教材在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方面都作了重大改革,对于普及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知识、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完善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体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无论哪一本优秀教材,都不可避免地存在这样或那样不足,都“没有突破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国传统哲学例子这一思维范式和论述方式。”〔3〕因此,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内在地要求我们必须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教材体系实行全面改革,构建适合哲学专业使用的教材体系。 (二)任课教师方面的原因
总体来说,我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任课教师的整体素质是比较高的,但同时有个别教师教学态度不够认真,缺乏应有的教师职业道德和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理念;对教材缺乏深入的研究,教学准备不充分;课堂上照本宣科,知识陈旧,重点难点不突出,授课内容缺乏深度和广度;讲课平淡,内容缺乏丰富性、生动性和深刻性;安于现状,懒惰思想,缺乏责任心和进取心;只注重教书而不注重育人,忽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与能力的培养等。正因为如此,从而导致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教学的一系列问题。
(三)学生方面的原因
从学生层面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存在问题的原因,主要可以归纳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由于有的任课教师教学水平比较差,学生自然对该课失去兴趣,加上期末不认真复习,学习成绩不高甚至挂科。二是一些学生懒惰思想严重。现代社会的大学生,懒惰思想越来越严重,这种现象不能不令人担忧。在学习方面,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不刻苦、不上进,上课不认真听课,课后不认真复习,祈求期末突击复习过关。三是厌学。这是高校大学生普遍存在的现象,他们对所学的多数课程不感兴趣,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也不例外,而他们只对少数几门“实用”的课程感兴趣。四是认识上的误区。一些学生认为,中学已经开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常识课,大学再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课是知识上的重复,没有必要继续学习了。五是一些学生觉得马克思主义哲学课太抽象、难学,枯燥无味,不愿意学这门课程,特别是调剂到哲学专业学生,这种认识特别明显。六是受社会上“哲学无用论”的影响,一些哲学专业的学生不愿意学哲学专业,他们自然对哲学课不感兴趣。
(四)学校方面的原因
首先,国内的许多高校贯彻“严进宽出”的理念,对学习成绩不及格的学生,学校往往给几次补考的机会,加上有的任课教师对补考或重修的判卷不够严格,绝大多数学生能够顺利毕业。这种不严格的成绩考核制度是导致学生学习不努力、逃课的重要原因。其次,从学校的请假制度来看,学生请假一般是由学生提出申请,辅导员开请假条,然后由请假人把请假条交给班长或学委备案。每个高校都有一套严格的请假制度,但在执行请假制度的过程中,往往出现一些问题,不请假、多请假、多给假、超假等现象时有发生。这种现象导致学生不能系统地、全面地学习和掌握理论知识和实践教学的全过程,进而影响了学生期末成绩。最后,从学校对专业建设费投入的力度来看,有的高校存在着专业建设费投入不足的现象,影响了专业的发展。
针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我们要认真分析其产生的原因,积极探索教学改革的路径。
(一)完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的课程体系
马克思强调,“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4〕如何把時代精神的“精华”全面地、系统地传授给哲学专业的学生,这是摆在专业教师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作为专业哲学教师需要认真梳理和整合目前优秀的哲学教材体系,依据哲学专业的教学大纲要求、时代的变化、专业学生实际情况,确定完整的、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的课程体系。在构建这个课程体系过程中,需要做到几个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结合起来,以原著来论证原理;与中西方哲学、自然科学有机结合起来,以体现它们对原理的基础作用;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前沿问题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学生的学术水平;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密切联系当代社会的实际,尤其密切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学习实际、个体生活实际,有的放矢地教学,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提升;与科学方法论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方法。面对全国各高校的哲学专业使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教材不统一的现状,我们建议由教育部牵头,组织全国各高校的有关专家学者编写适合哲学专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统编教材。
(二)积极探索适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的教学方法
不同的课程有不同的特点,要求有不同的教学方法。只有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依据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的特点,经过多年的探索,笔者认为,以讲授为主、以X为辅的教学方法是比较合适的教学方法。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是一门理论性比较强的思维科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概括性和批判性,而且有些原理晦涩难懂,专业教师只有用大量的时间,运用高超的解释艺术和相应的例子,对抽象的、有些是晦涩难懂的理论进行通俗易懂的解读,学生才能学懂、听懂这门理论,才能达到授业解惑的教学目的。这里的以X为辅是指专业教师在以讲授为主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的教学方法。如某次课涉及到理论前沿问题,任课教师则可以采用讲授加讨论的教学方法,这里的X就是讨论法的自变量。
(三)完善教学评价制度
科学的教学评价制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也是解决教学存在诸多问题的制度保障,其主要内容包括:一是完善教学奖励制度。对教学效果好、学生考试成绩比较高、学生评价优秀的教师,学校应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以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同时对教学效果比较差的教师,学校也应采取相应惩罚措施。二是加强教学文件的建设,包括包括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表、教学过程登记表等有关教学文件的建设。对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这样重要文件应定期进行修改,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三是健全和完善教师轮流听课制度、对青年教师传帮带制度、督导听课制度、青年教师讲课比赛制度、学生评教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四是完善学生期末考试制度。从考试课的层面来说,在出题的题型方面,做到题型多样化,适当增加主观题的比例;在出题的数量方面,每次考试至少需要出5套分量相同、难度适中的套题;在成绩比例分配方面,适当增加平时成绩的比例;在评卷方面,实行流水判卷,并对试卷实行复合。另外,有条件的院校可以采取口试考试的方法。从考查课的层面来说,任课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如闭卷、开卷、结课论文、调查报告等形式。五是完善专业建设费投入制度,并适当增加投入的比例,以保障专业的正常教学运转。
〔1〕赵秉峰.谈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对策〔J〕.理论观察,2009,(05):121.
〔2〕王秀国.改革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体系的若干思考〔J〕.滨州师专学报,2001,(01):83.
〔3〕李淮春,杨耕.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体化”:内涵、基础与问题〔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05):28.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121.
〔责任编辑:侯庆海〕
关键词: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B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1)04 — 0046 — 03
以往发表的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教学改革方面的论文,往往是从非哲学专业的视角对其改革的必要性、存在的问题、成因、对策等方面进行探讨。而对哲学专业而言,它既具有与其共性的东西又具有不同的特点,存在着与其它专业不同的改革内容。本文试图对哲学专业目前开设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的教学改革谈谈几点看法。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全国高校每个哲学专业的特点不同,其存在的主要问题也不尽相同。本文侧重从三个层面谈谈其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先,教材选用的多样性、不统一性。目前全国各高校哲学专业选用的教材五花八门。许多专业选用由李秀林、王于、李淮春等主编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五版),有的专业选用著名专家学者编写的教材,有的专业选用由本专业教师编写的自编教材,还有的专业选用“马工程”教材即《马克思主义哲学》。但目前还没有一本适合哲学专业使用的公开出版的专业教材。其次,教学内容讲授缺乏完整性、系统性。受某些教材的影响,有的教师在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过程中,讲授内容往往缺乏理论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有的注重辩证唯物主义理论的完整性而忽视了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完整性,有的忽略了辩证唯物主义或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某些重要内容,还有的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一体化”的过程中忽略了某些重要知识内容,其结果导致了理论知识讲授的不完整性、不系统性。再次,讲授内容陈旧,缺乏理论知识的更新性。一些高校教师照本宣科,缺乏理论知识的更新,从而导致课堂气氛不浓,学生学习兴趣大打折扣,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理论知识的全面掌握,学生学习成绩不高。最后,脱离教学大纲,理论知识讲授的随意性。在授课过程中,有的教师并不完全按照教学大纲规定的知识点和范围讲授,而是远远超出教学大纲而海阔天空地讲授。这种讲授方式对学生开阔视野、扩展知识面是有利的,但学生缺乏對基础理论知识的系统掌握和理解,对知识的重点难点得不到解决。
(二)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长期以来形成的“一言堂”、“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已经被大多数专业教师所抛弃,因为这种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在教学中缺乏互动性,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哲学理论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利于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1〕目前,专业教师探索并践行一些新的适合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特点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如启发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理论联系实际方法、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法、多媒体教学法等。
在这些教学手段和方法中,比较时髦的是多媒体教学法。这种方法就是把原理用文字、表格、图片、音像等形式通过多媒体展现给学生,教师作必要的解释。这种方法使学生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看到大量的信息,使学生有新鲜的感受,有利于加深对原理的理解。但笔者不提倡把它作为原理课讲授的主要方法,只能作为个别章节的辅助手段。因为根据原理课的特点,只有专业教师主要通过详细而全面的讲解,学生才能掌握和理解抽象、难懂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才能把重要原理记录下来,而且原理课本身并不需要多少图片、音像资料来说明。
(三)教学评估体系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考试是教学评估的主要环节,也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师教学效果的主要手段。因此,各高校采取各种有效办法,使考试公平、科学,但同时也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在以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考试过程中,存在着显著的弊端:一是考试的题型少。有的教师只出两种或三种题型,不能从全面考查出学生的学习程度。二是客观题比例过大,主观题比例过小。其结果是只要学生期末死记硬背就能够顺利通过考试,无法考查出学生的能力。三是成绩分配比例不合理。期末卷面成绩所占比重过大,平时成绩比重较小,导致一些学生忽视平时学习,学生平时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四是教考分离的弊端。一般来说,期末任课教师出两套或三套试题,学院随机抽取任意一套作为期末试题。但两三套试题的覆盖面比较小,不利于对学生知识面的全面考查。五是学生的考试成绩与任课教师的期末教学评估无关,不利于调动教师教学积极性。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导致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教学存在问题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本文侧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一)教学内容方面的原因
众所周知,我们的教学内容主要来源于教材和教参,而我国高校长期沿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材最初是从原苏联引进的,即原苏联30年代斯大林主持编写的《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而这个教材体系反映的是斯大林等人在20世纪30年代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并不能代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来面貌。这种传统哲学教材体系最主要的缺点和弊端是“抛开人的社会实践建立起一个由本体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观构成的体系。”〔2〕改革开放以来,针对原苏联教材存在的弊病,我国哲学理论工作者编写、修订出版了多部优秀教材。这些优秀教材在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方面都作了重大改革,对于普及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知识、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完善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体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无论哪一本优秀教材,都不可避免地存在这样或那样不足,都“没有突破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国传统哲学例子这一思维范式和论述方式。”〔3〕因此,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内在地要求我们必须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教材体系实行全面改革,构建适合哲学专业使用的教材体系。 (二)任课教师方面的原因
总体来说,我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任课教师的整体素质是比较高的,但同时有个别教师教学态度不够认真,缺乏应有的教师职业道德和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理念;对教材缺乏深入的研究,教学准备不充分;课堂上照本宣科,知识陈旧,重点难点不突出,授课内容缺乏深度和广度;讲课平淡,内容缺乏丰富性、生动性和深刻性;安于现状,懒惰思想,缺乏责任心和进取心;只注重教书而不注重育人,忽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与能力的培养等。正因为如此,从而导致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教学的一系列问题。
(三)学生方面的原因
从学生层面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存在问题的原因,主要可以归纳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由于有的任课教师教学水平比较差,学生自然对该课失去兴趣,加上期末不认真复习,学习成绩不高甚至挂科。二是一些学生懒惰思想严重。现代社会的大学生,懒惰思想越来越严重,这种现象不能不令人担忧。在学习方面,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不刻苦、不上进,上课不认真听课,课后不认真复习,祈求期末突击复习过关。三是厌学。这是高校大学生普遍存在的现象,他们对所学的多数课程不感兴趣,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也不例外,而他们只对少数几门“实用”的课程感兴趣。四是认识上的误区。一些学生认为,中学已经开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常识课,大学再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课是知识上的重复,没有必要继续学习了。五是一些学生觉得马克思主义哲学课太抽象、难学,枯燥无味,不愿意学这门课程,特别是调剂到哲学专业学生,这种认识特别明显。六是受社会上“哲学无用论”的影响,一些哲学专业的学生不愿意学哲学专业,他们自然对哲学课不感兴趣。
(四)学校方面的原因
首先,国内的许多高校贯彻“严进宽出”的理念,对学习成绩不及格的学生,学校往往给几次补考的机会,加上有的任课教师对补考或重修的判卷不够严格,绝大多数学生能够顺利毕业。这种不严格的成绩考核制度是导致学生学习不努力、逃课的重要原因。其次,从学校的请假制度来看,学生请假一般是由学生提出申请,辅导员开请假条,然后由请假人把请假条交给班长或学委备案。每个高校都有一套严格的请假制度,但在执行请假制度的过程中,往往出现一些问题,不请假、多请假、多给假、超假等现象时有发生。这种现象导致学生不能系统地、全面地学习和掌握理论知识和实践教学的全过程,进而影响了学生期末成绩。最后,从学校对专业建设费投入的力度来看,有的高校存在着专业建设费投入不足的现象,影响了专业的发展。
三、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教学改革的路径探讨
针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我们要认真分析其产生的原因,积极探索教学改革的路径。
(一)完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的课程体系
马克思强调,“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4〕如何把時代精神的“精华”全面地、系统地传授给哲学专业的学生,这是摆在专业教师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作为专业哲学教师需要认真梳理和整合目前优秀的哲学教材体系,依据哲学专业的教学大纲要求、时代的变化、专业学生实际情况,确定完整的、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的课程体系。在构建这个课程体系过程中,需要做到几个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结合起来,以原著来论证原理;与中西方哲学、自然科学有机结合起来,以体现它们对原理的基础作用;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前沿问题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学生的学术水平;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密切联系当代社会的实际,尤其密切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学习实际、个体生活实际,有的放矢地教学,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提升;与科学方法论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方法。面对全国各高校的哲学专业使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教材不统一的现状,我们建议由教育部牵头,组织全国各高校的有关专家学者编写适合哲学专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统编教材。
(二)积极探索适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的教学方法
不同的课程有不同的特点,要求有不同的教学方法。只有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依据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的特点,经过多年的探索,笔者认为,以讲授为主、以X为辅的教学方法是比较合适的教学方法。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是一门理论性比较强的思维科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概括性和批判性,而且有些原理晦涩难懂,专业教师只有用大量的时间,运用高超的解释艺术和相应的例子,对抽象的、有些是晦涩难懂的理论进行通俗易懂的解读,学生才能学懂、听懂这门理论,才能达到授业解惑的教学目的。这里的以X为辅是指专业教师在以讲授为主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的教学方法。如某次课涉及到理论前沿问题,任课教师则可以采用讲授加讨论的教学方法,这里的X就是讨论法的自变量。
(三)完善教学评价制度
科学的教学评价制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也是解决教学存在诸多问题的制度保障,其主要内容包括:一是完善教学奖励制度。对教学效果好、学生考试成绩比较高、学生评价优秀的教师,学校应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以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同时对教学效果比较差的教师,学校也应采取相应惩罚措施。二是加强教学文件的建设,包括包括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表、教学过程登记表等有关教学文件的建设。对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这样重要文件应定期进行修改,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三是健全和完善教师轮流听课制度、对青年教师传帮带制度、督导听课制度、青年教师讲课比赛制度、学生评教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四是完善学生期末考试制度。从考试课的层面来说,在出题的题型方面,做到题型多样化,适当增加主观题的比例;在出题的数量方面,每次考试至少需要出5套分量相同、难度适中的套题;在成绩比例分配方面,适当增加平时成绩的比例;在评卷方面,实行流水判卷,并对试卷实行复合。另外,有条件的院校可以采取口试考试的方法。从考查课的层面来说,任课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如闭卷、开卷、结课论文、调查报告等形式。五是完善专业建设费投入制度,并适当增加投入的比例,以保障专业的正常教学运转。
〔参 考 文 献〕
〔1〕赵秉峰.谈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对策〔J〕.理论观察,2009,(05):121.
〔2〕王秀国.改革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体系的若干思考〔J〕.滨州师专学报,2001,(01):83.
〔3〕李淮春,杨耕.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体化”:内涵、基础与问题〔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05):28.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121.
〔责任编辑:侯庆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