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几年来,政府部门连续出台了相关规定。其中《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语言是交流和思维的工具,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特别是口语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语言的发展贯穿于各个领域,也对其它领域的学习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语言涉及到各个领域,也就点明了语言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如:处世、社交、做事、谈判等方方面面都有语言的魅力。《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我国作为一所农村幼儿园,如何从当地乡土资源出发,充分利用好当地得天独厚的优势,更好利用身边的乡土资源来为幼儿提供更好的语言学习体验。
关键词:幼儿园 语言领域 竹文化
中国是世界上产竹最多的国家之一,共有22个属、200多种,分布全国各地,以珠江流域和长江流域最多,秦岭以北雨量少、气温低,仅有少数矮小竹类生长。我们幼儿园地处广东省五华县,当地气候常年温暖湿润,竹子生长非常茂盛,正是看中了这一点,我们从丰富的竹资源人手,初步尝试运用竹文化开展幼儿语言领域,并在实践和运用中收获了经验,下面谈谈我们是如何把竹子这个本土材料有效的运用在幼儿园语言领域中的。
一、竹文化的历史传承
早在春秋时期,竹子就被人们传颂,如《诗·卫风淇奥》日:“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晋代大书法家王徽之(子猷)(王羲之子)曾“暂寄人空宅住,使令种竹。或问暂住何烦尔?啸咏良久,直指竹日:何可一日无此君!”宋代苏东坡在一首《于潜僧绿筠軒》中说:“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清代的郑板桥在《竹石》图的画眉上题诗曰:“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难还坚挺,任尔东南西北风”等,
不仅在诗词中,在绘画,在园林,在生活中都有竹子的身影,竹子象征着君子,是中国美德的物质载体:竹的特质弯而不折,折而不断,象征柔中有刚的做人原则:竹子不畏逆境、蒸蒸日上,象征着生命的弹力、长寿、幸福和精神真理:都在影响这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本地适合竹子生长,人们和竹相邻而处,被竹影响,用竹子制作众多精美手工艺品。每年正月十五就会举行隆重的“下坝迎灯”活动吸引众多慕名前来的游客,专门纪念周姓七世祖周来瑄公凿山开圳引水的功德,教育祖孙后代饮水思源,弘扬祖德,体现了客家人崇拜祖先,重礼重教的精神。在语言活动中学习竹文化、竹精神,让幼儿了解、会说、行于生活中是我们语言课中的首要目的。
二、竹资源收集和开发
(1)竹子的收集。由于幼儿还小,收集的任务量大,还有危险,我们和家长沟通,由家长配合收集各种竹子,如:毛竹、野竹子等;另一方面都是本地人,生活中有很多自己编制的手工,半成品,成品当做家用,让家长对其进行加工和编制,如:将竹子编织成各种形状的东西。同时,我们幼儿园则把竹子进行消毒杀菌的工作,并将竹子表面打磨,方便幼儿玩耍和实用,同时可以防止幼儿在活动中受伤。
(2)教师有目的的开发。周边都是竹的竹制品,半成品,以及编制的竹玩具,通过眼观、耳听、手动、以及我们的言传身教让竹子摇身一变,成为语言课上的教玩具,其中的制作过程、课堂上的演示和操作过程对于教师和幼儿都相当的考验动手和动脑的能力。面对新的竹制品出现,无疑也使得竹子在乡土艺术中、语言课程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3)信息化收集。依靠教师的知识和家长、社区的资源是远远不够的,如今网络数字化信息的便捷,也为幼儿提供了多元化,教师可从网上收集资料,如:关于竹子的生长过程、用途、故事等,来设计更加丰富多彩的语言课堂。
三、利用竹制品开展语言活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幼儿从一上课就对语言课堂充满兴趣,尽快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是开展好语言活动的关键。而语言本身文字平白无味,若从开头的引导词再附带上真实的、看得见、摸得着的竹制品来导入,会使孩子们更快投入状态,师幼互动则更顺理成章。
小班幼儿注意力不集中、手脚协调能力差,主要以无意识记、机械记忆为主,需要更加直观形象。语言活动就是让文字真正活起来,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来开展相对应的活动。如:关于短篇童谣类《竹子谣》、《打电话》、《竹勺》等,通过观看图片、视频、实物,让幼儿身临其境,看到整片的竹林景观,孩子们便会茅塞顿开,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对言语字词进行欣赏、理解。如:《竹子谣》中“骑竹马,踩高跷”,我们便拿出竹马和高跷筒,让幼儿们认识并分组游戏,共同合作边念童谣边游戏,让小班幼儿玩中学,学中玩。
中班幼儿语言特点是已能清晰地去交流谈话,词汇量开始丰富。如:开展关于散文诗《小竹林》《笋娃娃》、诗歌类《吹泡泡》等,让幼儿仔细观察区别好笋、竹、林,发现奥秘。如:《小竹林》中结合图文感受竹林里优美意境,培养幼儿开放性思维。
大班幼儿具有较强的自我表现欲望,因此教师常利用表演活动提高幼儿的语言运用能力。如:开展故事《竹篱笆和牵牛花》《小猫钓鱼》、谈话《节节高》,让幼儿拿着各种竹制品去扮演当中的角色。同时五华这个大平台为语言教学提供了大环境,教师可带领幼儿参观竹乐园,让幼儿享受竹制品带来的欢乐,并乐于用语言表达,能够时刻在生活中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竹制品开发活动带来的成效
在竹制品课堂的开发和利用中,为幼儿提供了大量接触乡土文化的机会,教师也通过各种方式得到“充电”,孩子们对于语言课堂更加感兴趣,知识储备得到扩充,师幼互动更加频繁。为幼儿的语言领域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教师们则不断在实践中检验,得到启迪,使自身真正成为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而幼儿园要改善办园条件,本身经费有限制,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竹文化反倒成就了一道亮丽独特的“风景线”。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当今中国教育的发展越来越迅速,幼儿教育是学校教育生涯的起始点,语言教育对于幼儿所需的全面发展重要性不可否认。。在幼儿语言活动领域中,教师们充分结合五华当地特色寻求竹子作为新教材,也是新的创新,巧妙运用课堂中,提升幼儿各方面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幼儿爱国、爱家乡的浓厚情怀。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指导纲要(试行)解读.
[2]学前教育学.
[3]幼儿园课程论.
关键词:幼儿园 语言领域 竹文化
中国是世界上产竹最多的国家之一,共有22个属、200多种,分布全国各地,以珠江流域和长江流域最多,秦岭以北雨量少、气温低,仅有少数矮小竹类生长。我们幼儿园地处广东省五华县,当地气候常年温暖湿润,竹子生长非常茂盛,正是看中了这一点,我们从丰富的竹资源人手,初步尝试运用竹文化开展幼儿语言领域,并在实践和运用中收获了经验,下面谈谈我们是如何把竹子这个本土材料有效的运用在幼儿园语言领域中的。
一、竹文化的历史传承
早在春秋时期,竹子就被人们传颂,如《诗·卫风淇奥》日:“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晋代大书法家王徽之(子猷)(王羲之子)曾“暂寄人空宅住,使令种竹。或问暂住何烦尔?啸咏良久,直指竹日:何可一日无此君!”宋代苏东坡在一首《于潜僧绿筠軒》中说:“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清代的郑板桥在《竹石》图的画眉上题诗曰:“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难还坚挺,任尔东南西北风”等,
不仅在诗词中,在绘画,在园林,在生活中都有竹子的身影,竹子象征着君子,是中国美德的物质载体:竹的特质弯而不折,折而不断,象征柔中有刚的做人原则:竹子不畏逆境、蒸蒸日上,象征着生命的弹力、长寿、幸福和精神真理:都在影响这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本地适合竹子生长,人们和竹相邻而处,被竹影响,用竹子制作众多精美手工艺品。每年正月十五就会举行隆重的“下坝迎灯”活动吸引众多慕名前来的游客,专门纪念周姓七世祖周来瑄公凿山开圳引水的功德,教育祖孙后代饮水思源,弘扬祖德,体现了客家人崇拜祖先,重礼重教的精神。在语言活动中学习竹文化、竹精神,让幼儿了解、会说、行于生活中是我们语言课中的首要目的。
二、竹资源收集和开发
(1)竹子的收集。由于幼儿还小,收集的任务量大,还有危险,我们和家长沟通,由家长配合收集各种竹子,如:毛竹、野竹子等;另一方面都是本地人,生活中有很多自己编制的手工,半成品,成品当做家用,让家长对其进行加工和编制,如:将竹子编织成各种形状的东西。同时,我们幼儿园则把竹子进行消毒杀菌的工作,并将竹子表面打磨,方便幼儿玩耍和实用,同时可以防止幼儿在活动中受伤。
(2)教师有目的的开发。周边都是竹的竹制品,半成品,以及编制的竹玩具,通过眼观、耳听、手动、以及我们的言传身教让竹子摇身一变,成为语言课上的教玩具,其中的制作过程、课堂上的演示和操作过程对于教师和幼儿都相当的考验动手和动脑的能力。面对新的竹制品出现,无疑也使得竹子在乡土艺术中、语言课程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3)信息化收集。依靠教师的知识和家长、社区的资源是远远不够的,如今网络数字化信息的便捷,也为幼儿提供了多元化,教师可从网上收集资料,如:关于竹子的生长过程、用途、故事等,来设计更加丰富多彩的语言课堂。
三、利用竹制品开展语言活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幼儿从一上课就对语言课堂充满兴趣,尽快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是开展好语言活动的关键。而语言本身文字平白无味,若从开头的引导词再附带上真实的、看得见、摸得着的竹制品来导入,会使孩子们更快投入状态,师幼互动则更顺理成章。
小班幼儿注意力不集中、手脚协调能力差,主要以无意识记、机械记忆为主,需要更加直观形象。语言活动就是让文字真正活起来,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来开展相对应的活动。如:关于短篇童谣类《竹子谣》、《打电话》、《竹勺》等,通过观看图片、视频、实物,让幼儿身临其境,看到整片的竹林景观,孩子们便会茅塞顿开,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对言语字词进行欣赏、理解。如:《竹子谣》中“骑竹马,踩高跷”,我们便拿出竹马和高跷筒,让幼儿们认识并分组游戏,共同合作边念童谣边游戏,让小班幼儿玩中学,学中玩。
中班幼儿语言特点是已能清晰地去交流谈话,词汇量开始丰富。如:开展关于散文诗《小竹林》《笋娃娃》、诗歌类《吹泡泡》等,让幼儿仔细观察区别好笋、竹、林,发现奥秘。如:《小竹林》中结合图文感受竹林里优美意境,培养幼儿开放性思维。
大班幼儿具有较强的自我表现欲望,因此教师常利用表演活动提高幼儿的语言运用能力。如:开展故事《竹篱笆和牵牛花》《小猫钓鱼》、谈话《节节高》,让幼儿拿着各种竹制品去扮演当中的角色。同时五华这个大平台为语言教学提供了大环境,教师可带领幼儿参观竹乐园,让幼儿享受竹制品带来的欢乐,并乐于用语言表达,能够时刻在生活中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竹制品开发活动带来的成效
在竹制品课堂的开发和利用中,为幼儿提供了大量接触乡土文化的机会,教师也通过各种方式得到“充电”,孩子们对于语言课堂更加感兴趣,知识储备得到扩充,师幼互动更加频繁。为幼儿的语言领域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教师们则不断在实践中检验,得到启迪,使自身真正成为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而幼儿园要改善办园条件,本身经费有限制,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竹文化反倒成就了一道亮丽独特的“风景线”。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当今中国教育的发展越来越迅速,幼儿教育是学校教育生涯的起始点,语言教育对于幼儿所需的全面发展重要性不可否认。。在幼儿语言活动领域中,教师们充分结合五华当地特色寻求竹子作为新教材,也是新的创新,巧妙运用课堂中,提升幼儿各方面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幼儿爱国、爱家乡的浓厚情怀。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指导纲要(试行)解读.
[2]学前教育学.
[3]幼儿园课程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