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作为老师应当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发表自己独特的思考与理解,当发生与别人不同的理解、产生歧义时,不迷信书本,不盲从教师,不盲从同学,善于思考,勇于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见解。于歧异处追问是十分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
关键词:追问;有效;创新
一、语文教学中老师的有效提问是一种机智的表现
“学生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一支有待点燃的火炬”,追问,要讲究质量,讲究实效,然而,有些教师会在任何需要或不需要追问的地方都不假思索用上“对不对”“是不是”“还有吗”等等,却不管问题的质量如何,大量毫无价值的追问充斥课堂,学生的思维丝毫得不到训练,甚至弄巧成拙。
二、歧义之处教师的理解首先不能产生偏颇
语文教学产生歧义的地方主要是两大方面:一是语言文字本身让学生产生歧义;二是学生对语言文字背后所要表达的情感产生歧义。
1.语言文字本身产生的歧义
语言文字本身产生的歧义类型大致有:(1)读音、轻重、停顿不确定引起歧义;(2)多义词引起歧义;(3)兼类词构成歧义;(4)结构不明产生歧义;(5)省略不当引起歧义……
2.语言文字背后所要表达的情感产生歧义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都有自己的生活想法及价值观。我们的教学要追寻“和而不同”,但是当学生对文本产生误解、偏解的时候,作为教师,不是贸然地直接否定孩子的看法,而应该通过一轮又一轮的探讨追问,让孩子正确理解文本背后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追问课堂的有效实施
1.学生自由的交流老师应该掌控好
课堂上的小组交流、学习、讨论,是现在特别常用且实用的教学方法之一。但是如果只是简单地把孩子分成自然组,让他们随性地去讨论,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没有一个具体的要求和小组的领导人,那么学生的讨论生成是很有限的,再加上讨论中可能发生争执,作为老师你只能听到活动时发出的鼎沸人声,却全然没有办法掌控孩子的讨论方向和进程,所以在给孩子交流之前,老师应该做好以下几个准备工作:(1)作为教师,应清晰把握班级每一个学生认知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口语表达能力等综合素质,然后根据综合能力的强弱在心里初步地给孩子分成A、B、C三类,有意识地将他们搭配分在班级学习小组内,并给予1、2、3、4号同学的编号;(2)教师对每一篇文本进行深入钻研,将容易出现歧义的地方预设问题、预设答案、追问问题按不同层次进行分类;(3)课堂实践中根据课堂实际的生成情况,追问不同人群不同坡度的问题,在课堂上随时出现教师无法预料的情况,教师应学会随机应变。随着促其由疑生思,讨论交流,引导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认识有所提高。
2.追问于错误之处歧义也能巧妙纠正
【案例】
公开课上,我刚开始从课题《14.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入手,“自豪”是本课的题眼,于是我问学生:“读了课文,你觉得自豪还可以换成哪些词?”此时学生纷纷举手。在我看来,读过课文应该很清楚,小骆驼因为受到小红马的嘲笑而不开心,甚至有点自卑,但是在同妈妈去了一趟沙漠之后,小红马豁然开朗,知道自己的厚脚掌、双层睫毛和两个驼峰是在沙漠之旅中必不可少的东西,也是其他动物无法在沙漠中长途跋涉的主要原因。随之小骆驼觉得自己是多么了不起,觉得自豪觉得骄傲,自信起来,孩子们也纷纷说出了这些词。其中有个孩子站起来就说“自满”,这个时候我一下被愣住了。在我的预设里没有想到孩子会说出“自满”这个词,自满多指满足于自己已有的成绩而沾沾自喜的心理状态,与我们课题里的“自豪”语言色彩完全不同。于是我下意识地反问:“自满?你觉得合适吗?请坐下来再思考思考。”接着我继续请其他同学回答。看着她坐下时狐疑的目光,我知道,她并不清楚这两个词在语言色彩上到底有什么不同,但是为了完成下一个教学环节,我只能暂时把她放下。
【反思】
课后,对于这个问题,我始终不能释怀。我觉得孩子在课堂上出现这样理解上的歧义,作为教师,我是不应该只简单地否定,让她自己去想一想,而是应该多问几句,让大家一起帮助她来思考。因为我相信,应该不止一个孩子不太明白自满和自信、骄傲在不同语言环境下语言色彩的不同。于是我利用另一节课,进行了追问:“你们觉得自满和自豪是一个意思吗?”“什么时候你会用自满形容自己或者别人,什么时候会用自信去形容自己和别人?”……通过几个问题的讨论,孩子们渐渐明白了它们的区别。所以,我认为,在课堂上老师经常会说“我觉得你的想法还不够正确”或者“你坐下再听听别人的想法”等等诸如此类看起来挺温和的评价,其实对孩子的思维是一种限制,他不清楚自己到底错在哪里,只能听从别人的答案,长此以往,有的孩子就会渐渐失去思考的积极性,失去创新思维的能力。老师是孩子思维的引导者,我们发现问题就要及时解决问题,及时疏通孩子在思维上的淤塞之处,那么疏通的思维会如滚滚江水,滔滔不绝。
四、于歧义处追问的深刻反思
老师在追问时,要兼顾到每一个孩子。一个班级存在着不同层次的学生,老师应该追问哪些学生,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在选择追问对象之前,必须深入了学生的情况,针对本班不同层次的学生追问不同难度的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展示自己成功的机会。如能通过课文中的语句来回答的,就给后进生一个展示的机会,然后再追问全班:“你们觉得他说的怎样,有什么要补充的吗?”引导其他学生能从多方面去思考,多角度去体会。让每一个孩子都学得开心,都能自信地回答老师的问题。
不要轻易对孩子说“NO”,我们不妨再追问一句,也许就是这么一句能促使学生创新的意识得以进一步强化,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和发展。
(作者单位 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金陵汇文学校)
关键词:追问;有效;创新
一、语文教学中老师的有效提问是一种机智的表现
“学生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一支有待点燃的火炬”,追问,要讲究质量,讲究实效,然而,有些教师会在任何需要或不需要追问的地方都不假思索用上“对不对”“是不是”“还有吗”等等,却不管问题的质量如何,大量毫无价值的追问充斥课堂,学生的思维丝毫得不到训练,甚至弄巧成拙。
二、歧义之处教师的理解首先不能产生偏颇
语文教学产生歧义的地方主要是两大方面:一是语言文字本身让学生产生歧义;二是学生对语言文字背后所要表达的情感产生歧义。
1.语言文字本身产生的歧义
语言文字本身产生的歧义类型大致有:(1)读音、轻重、停顿不确定引起歧义;(2)多义词引起歧义;(3)兼类词构成歧义;(4)结构不明产生歧义;(5)省略不当引起歧义……
2.语言文字背后所要表达的情感产生歧义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都有自己的生活想法及价值观。我们的教学要追寻“和而不同”,但是当学生对文本产生误解、偏解的时候,作为教师,不是贸然地直接否定孩子的看法,而应该通过一轮又一轮的探讨追问,让孩子正确理解文本背后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追问课堂的有效实施
1.学生自由的交流老师应该掌控好
课堂上的小组交流、学习、讨论,是现在特别常用且实用的教学方法之一。但是如果只是简单地把孩子分成自然组,让他们随性地去讨论,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没有一个具体的要求和小组的领导人,那么学生的讨论生成是很有限的,再加上讨论中可能发生争执,作为老师你只能听到活动时发出的鼎沸人声,却全然没有办法掌控孩子的讨论方向和进程,所以在给孩子交流之前,老师应该做好以下几个准备工作:(1)作为教师,应清晰把握班级每一个学生认知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口语表达能力等综合素质,然后根据综合能力的强弱在心里初步地给孩子分成A、B、C三类,有意识地将他们搭配分在班级学习小组内,并给予1、2、3、4号同学的编号;(2)教师对每一篇文本进行深入钻研,将容易出现歧义的地方预设问题、预设答案、追问问题按不同层次进行分类;(3)课堂实践中根据课堂实际的生成情况,追问不同人群不同坡度的问题,在课堂上随时出现教师无法预料的情况,教师应学会随机应变。随着促其由疑生思,讨论交流,引导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认识有所提高。
2.追问于错误之处歧义也能巧妙纠正
【案例】
公开课上,我刚开始从课题《14.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入手,“自豪”是本课的题眼,于是我问学生:“读了课文,你觉得自豪还可以换成哪些词?”此时学生纷纷举手。在我看来,读过课文应该很清楚,小骆驼因为受到小红马的嘲笑而不开心,甚至有点自卑,但是在同妈妈去了一趟沙漠之后,小红马豁然开朗,知道自己的厚脚掌、双层睫毛和两个驼峰是在沙漠之旅中必不可少的东西,也是其他动物无法在沙漠中长途跋涉的主要原因。随之小骆驼觉得自己是多么了不起,觉得自豪觉得骄傲,自信起来,孩子们也纷纷说出了这些词。其中有个孩子站起来就说“自满”,这个时候我一下被愣住了。在我的预设里没有想到孩子会说出“自满”这个词,自满多指满足于自己已有的成绩而沾沾自喜的心理状态,与我们课题里的“自豪”语言色彩完全不同。于是我下意识地反问:“自满?你觉得合适吗?请坐下来再思考思考。”接着我继续请其他同学回答。看着她坐下时狐疑的目光,我知道,她并不清楚这两个词在语言色彩上到底有什么不同,但是为了完成下一个教学环节,我只能暂时把她放下。
【反思】
课后,对于这个问题,我始终不能释怀。我觉得孩子在课堂上出现这样理解上的歧义,作为教师,我是不应该只简单地否定,让她自己去想一想,而是应该多问几句,让大家一起帮助她来思考。因为我相信,应该不止一个孩子不太明白自满和自信、骄傲在不同语言环境下语言色彩的不同。于是我利用另一节课,进行了追问:“你们觉得自满和自豪是一个意思吗?”“什么时候你会用自满形容自己或者别人,什么时候会用自信去形容自己和别人?”……通过几个问题的讨论,孩子们渐渐明白了它们的区别。所以,我认为,在课堂上老师经常会说“我觉得你的想法还不够正确”或者“你坐下再听听别人的想法”等等诸如此类看起来挺温和的评价,其实对孩子的思维是一种限制,他不清楚自己到底错在哪里,只能听从别人的答案,长此以往,有的孩子就会渐渐失去思考的积极性,失去创新思维的能力。老师是孩子思维的引导者,我们发现问题就要及时解决问题,及时疏通孩子在思维上的淤塞之处,那么疏通的思维会如滚滚江水,滔滔不绝。
四、于歧义处追问的深刻反思
老师在追问时,要兼顾到每一个孩子。一个班级存在着不同层次的学生,老师应该追问哪些学生,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在选择追问对象之前,必须深入了学生的情况,针对本班不同层次的学生追问不同难度的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展示自己成功的机会。如能通过课文中的语句来回答的,就给后进生一个展示的机会,然后再追问全班:“你们觉得他说的怎样,有什么要补充的吗?”引导其他学生能从多方面去思考,多角度去体会。让每一个孩子都学得开心,都能自信地回答老师的问题。
不要轻易对孩子说“NO”,我们不妨再追问一句,也许就是这么一句能促使学生创新的意识得以进一步强化,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和发展。
(作者单位 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金陵汇文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