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思维导图是由世界著名的英国学者东尼·博赞发明。思维导图又叫心智图,是把我们大脑中的想法用彩色的笔画在纸上。它把传统的语言智能、数字智能和创造智能结合起来,是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工具。
思维导图是运用线条、图像、关键文字等手段构建的图像,能够把散乱的学习内容简洁明了地呈现出来,便于理清思维脉络,促进自我反思,达到记得牢,易提取的效果。图形可以是树状、星状、花状等,直观、随性、易操作,图文并茂,是学生喜欢的方式,用这样简单、有趣的形式来学习语文,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理解和记忆能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在课前预习时使用思维导图
初中教材所选的文章都是名家名篇,了解作家作品对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有很大的帮助,课前预习时让学生搜集作家作品相关资料,制作成思维导图,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动手、筛选信息等能力,也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了团队合作意识。
例如,在教学八年级上册语文《<孟子>二章》时,就让学生搜集孟子的相关资料,整理资料制作成思维导图。学生收集有关孟子的资料有:孟子的生平、主要功绩、人物评价、历史地位、轶事典故、个人影响、主要作品、后世纪念以及他的名言,以孟子为中心做成思维导图,有些爱画画的学生直接画孟子的图像作为思维导图的中心。看到这些树状、花状、海星状的图文并茂的作家作品介绍思维导图张贴在课室里,学生们都议论纷纷,学习兴致一下子都来了。
在教学八年级上册语文《周亚夫军细柳》这一篇文言文时,课前预习我并没有让学生以“司马迁”为对象搜集资料做思维导图,而是以《史记》为对象搜集资料做思维导图。有关“史记”的资料肯定少不了作者司马迁的介绍,还有内容介绍,作品鉴赏等,制作此思维导图不但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也激发了学生读《史记》愿望,就有学生在读书笔记这一项作业里写来《史记》语句摘录、语句的理解赏析、人物介绍等,拓展了学生认知范畴。
利用思维导图整理收集到资料,既让学生在制作思维导图过程中加深了对资料理解程度,激发了兴趣,也便于记忆,为以后使用这些资料做好了有条理地整理和积累。
二、在分析理解课文时使用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化抽象为形象化,化空洞为具体化,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将文字记忆改为图像记忆,开发了右脑,提高了教学效率。尤其是语文教学中对写作思路,文章结构的剖析,思维导图有独到的优势与功效。思维导图是思维工具中的“瑞士军刀”。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八年级上册语文《三峡》一课时,在分析课文过程中,画出了以“三峡”为中心,“山”“水”为第一级分支,山的特点、水的特点为第二级分支的思维导图,清楚明了地理解了文章的内容,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藤野先生》一课时,在学习课文中,画出以“藤野先生”为中心,以藤野先生为作者所做的事为枝节延伸出去,再而到事件表现藤野先生的思想品质。这样做,使学生清清楚楚掌握了藤野先生品行,从而更易把握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情感。
三、在课堂小结时使用思维导图。
经过一节课的学习,学习了众多的知识,多而繁杂,没条理,没逻辑,怎么办呢?可以用思维导图把所学的知识以课题为中心联系起来。如在学习完《白杨礼赞》一课后,给了学生几分钟用思维导图对这一课做总结,学生以课题为中心,以白杨树的形象、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作者的情感还有文章的写作手法为分支画成思维导图,清楚明了,简单而又集中。
如果是文言文,除了用思维导图把握文章内容外,还可以用思维导图归纳文言词语,以课题为中心,重点词、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等为分支,把各类词句列出来,条理清晰,易于掌握。
四、在复习时使用思维导图
一个单元的课文的学完了,进行单元复习,利用思维导图整理单元的知識点。例如,学习完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这一个文言文单元,就让学生以“第三单元复习”为中心,以各课课题以及单元写作为第一级分支,各课主要内容为第二级分支,再有第三级分支等,做成思维导图,清楚明了,思路清晰,便于记忆,同时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期末总复习进行专项复习训练时,先把该项相关的知识点考点用思维导图展现出来,让学生很清楚该项该掌握些什么,该考些什么。例如,复习说明文阅读时,以“说明文阅读”为中心,“明确说明对象”“概括说明内容”“辨析说明方法”“厘清说明顺序”“探究说明语言”“解决链接拓展”六个方面为第一级分支。“明确说明对象”包括“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概括说明内容”包括“概括说明内容”“提取事物特点”;“辨析说明方法”包括“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打比方”“画图表”“作诠释”“摹状貌”;“厘清说明顺序”包括“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探究说明语言”包括“准确性”“严谨性”“平实”“生动”;“解决链接拓展”包括“材料概括”“方法建议”“举例说明”。看到这思维导图,说明文的阅读考点清楚明了,问题解答也就迎刃而解。
五、在写作时使用思维导图
在写作的时候,以主题词为中心,向四周放射,确定选的人和事为第一级分支,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各是什么,以及经过此事后的感受为第二级分支,一一列出来,事情的经过这一分支可再分出当时人物的动作、神态、心理、语言各是什么的关键词列出来为第三级分支,通过思维导图可以清楚明了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思维导图是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图形思维工具 ,它简单却又很有效,是一种实用性的思维工具。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根据需要,把知识点制作成思维导图,条理清晰,大大提高学生理解、记忆和思维能力,同时也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思维导图是运用线条、图像、关键文字等手段构建的图像,能够把散乱的学习内容简洁明了地呈现出来,便于理清思维脉络,促进自我反思,达到记得牢,易提取的效果。图形可以是树状、星状、花状等,直观、随性、易操作,图文并茂,是学生喜欢的方式,用这样简单、有趣的形式来学习语文,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理解和记忆能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在课前预习时使用思维导图
初中教材所选的文章都是名家名篇,了解作家作品对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有很大的帮助,课前预习时让学生搜集作家作品相关资料,制作成思维导图,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动手、筛选信息等能力,也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了团队合作意识。
例如,在教学八年级上册语文《<孟子>二章》时,就让学生搜集孟子的相关资料,整理资料制作成思维导图。学生收集有关孟子的资料有:孟子的生平、主要功绩、人物评价、历史地位、轶事典故、个人影响、主要作品、后世纪念以及他的名言,以孟子为中心做成思维导图,有些爱画画的学生直接画孟子的图像作为思维导图的中心。看到这些树状、花状、海星状的图文并茂的作家作品介绍思维导图张贴在课室里,学生们都议论纷纷,学习兴致一下子都来了。
在教学八年级上册语文《周亚夫军细柳》这一篇文言文时,课前预习我并没有让学生以“司马迁”为对象搜集资料做思维导图,而是以《史记》为对象搜集资料做思维导图。有关“史记”的资料肯定少不了作者司马迁的介绍,还有内容介绍,作品鉴赏等,制作此思维导图不但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也激发了学生读《史记》愿望,就有学生在读书笔记这一项作业里写来《史记》语句摘录、语句的理解赏析、人物介绍等,拓展了学生认知范畴。
利用思维导图整理收集到资料,既让学生在制作思维导图过程中加深了对资料理解程度,激发了兴趣,也便于记忆,为以后使用这些资料做好了有条理地整理和积累。
二、在分析理解课文时使用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化抽象为形象化,化空洞为具体化,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将文字记忆改为图像记忆,开发了右脑,提高了教学效率。尤其是语文教学中对写作思路,文章结构的剖析,思维导图有独到的优势与功效。思维导图是思维工具中的“瑞士军刀”。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八年级上册语文《三峡》一课时,在分析课文过程中,画出了以“三峡”为中心,“山”“水”为第一级分支,山的特点、水的特点为第二级分支的思维导图,清楚明了地理解了文章的内容,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藤野先生》一课时,在学习课文中,画出以“藤野先生”为中心,以藤野先生为作者所做的事为枝节延伸出去,再而到事件表现藤野先生的思想品质。这样做,使学生清清楚楚掌握了藤野先生品行,从而更易把握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情感。
三、在课堂小结时使用思维导图。
经过一节课的学习,学习了众多的知识,多而繁杂,没条理,没逻辑,怎么办呢?可以用思维导图把所学的知识以课题为中心联系起来。如在学习完《白杨礼赞》一课后,给了学生几分钟用思维导图对这一课做总结,学生以课题为中心,以白杨树的形象、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作者的情感还有文章的写作手法为分支画成思维导图,清楚明了,简单而又集中。
如果是文言文,除了用思维导图把握文章内容外,还可以用思维导图归纳文言词语,以课题为中心,重点词、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等为分支,把各类词句列出来,条理清晰,易于掌握。
四、在复习时使用思维导图
一个单元的课文的学完了,进行单元复习,利用思维导图整理单元的知識点。例如,学习完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这一个文言文单元,就让学生以“第三单元复习”为中心,以各课课题以及单元写作为第一级分支,各课主要内容为第二级分支,再有第三级分支等,做成思维导图,清楚明了,思路清晰,便于记忆,同时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期末总复习进行专项复习训练时,先把该项相关的知识点考点用思维导图展现出来,让学生很清楚该项该掌握些什么,该考些什么。例如,复习说明文阅读时,以“说明文阅读”为中心,“明确说明对象”“概括说明内容”“辨析说明方法”“厘清说明顺序”“探究说明语言”“解决链接拓展”六个方面为第一级分支。“明确说明对象”包括“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概括说明内容”包括“概括说明内容”“提取事物特点”;“辨析说明方法”包括“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打比方”“画图表”“作诠释”“摹状貌”;“厘清说明顺序”包括“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探究说明语言”包括“准确性”“严谨性”“平实”“生动”;“解决链接拓展”包括“材料概括”“方法建议”“举例说明”。看到这思维导图,说明文的阅读考点清楚明了,问题解答也就迎刃而解。
五、在写作时使用思维导图
在写作的时候,以主题词为中心,向四周放射,确定选的人和事为第一级分支,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各是什么,以及经过此事后的感受为第二级分支,一一列出来,事情的经过这一分支可再分出当时人物的动作、神态、心理、语言各是什么的关键词列出来为第三级分支,通过思维导图可以清楚明了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思维导图是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图形思维工具 ,它简单却又很有效,是一种实用性的思维工具。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根据需要,把知识点制作成思维导图,条理清晰,大大提高学生理解、记忆和思维能力,同时也激发了学习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