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比较全身麻醉方法及腰硬联合麻醉方法在髋关节置换术中应用时的麻醉效果。方法:将我院在2011年1月至2013年7月期间治疗的80例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即对照组与实验组。对照组患者在手术过程中进行全身麻醉,实验组患者则进行腰硬联合麻醉,手术结束后,评价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并比较两组患者的苏醒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经不同方法麻醉后的麻醉效果相当,P>0.05,无明显差异;但实验组患者经腰硬联合麻醉后的的苏醒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全身麻醉方法及腰硬联合麻醉方法在髋关节置换术中均具有较好的麻醉效果,但腰硬联合麻醉后可明显缩短患者的苏醒时间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并发症发生率。
关键词:全身麻醉;腰硬联合麻醉;髋关节置换术
据临床疾病统计结果得知,骨科疾病的发病率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其中骨性关节炎、股骨头坏死等、髋部骨折、类风湿性关节炎、创伤性关节炎、良性和恶性骨肿瘤、强直性脊柱炎等疾病较为多见[1]。目前,临床上治疗此类疾病的主要方法是利用髋关节置换术进行治疗。髋关节置换术属于人工关节置换术的一种,该治疗方法可以有效解除关节疼痛、恢复骨关节一定的活动度[2],因此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近年来,随着麻醉医学的发展,如何有效麻醉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并降低其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受到了更多的关注。本文中笔者比较了全身麻醉方法及腰硬联合麻醉方法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中的麻醉效果。具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搜集我院在2011年1月至2013年7月期间治疗的80例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相关资料信息。对照组4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有21例,女性患者有19例,年龄介于45~68岁之间,中位数年龄是54岁;实验组4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有16例,女性患者有24例,年龄介于42~69岁之间,中位数年龄是51岁。80例患者中,骨性关节炎患者有12例,股骨头坏死患者有8例,髋部骨折患者有27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有7例,创伤性关节炎患者有8例,良性肿瘤患者有6例,恶性骨肿瘤患者有1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有11例。经统计学分析得知,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上比较时无显著性差异,因此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全身麻醉方法:麻醉前对患者进行病情评估并禁食、禁饮,随后肌肉注射阿托品并置入静脉留置针,建立通畅的静脉通路;维持患者的血压、呼吸、脉搏等生命体征及电解质、酸碱等内环境的稳定;利用静脉快速诱导气管插管法,静脉注入咪达唑仑进行麻醉诱导;麻醉诱导后,给予丙泊酚加瑞芬太尼混合液持续泵注维持麻醉效果的稳定;
1.2.2腰硬联合麻醉方法:麻醉前对患者进行病情评估并禁食、禁饮,随后在患者的第一、第二椎间隙进行硬膜外穿刺,至脑脊液回流后缓慢注射麻醉药物。
1.2.3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方法:(1)清理髋臼:用与人工髋臼大小适合的髋臼锉加深加大髋臼,直至能完全容纳人工髋臼后,再适当扩大,因人工髋臼缘很多不能超出原臼缘0.5cm,还必须留出充填骨水泥的空间。用髋臼锉时应注意方向,即外倾40°~50°,闪倾10°~15°,以便人工髋臼的安置。同时注意髋臼外缘顶部的骨质不能去除太多,以保持术后人工髋臼的稳定;又臼的内壁较薄,锉时注意不要穿透,對骨质疏松病人尤需注意。然后在髂、耻、坐骨上各刮一0.8cm直径、1cm深的骨孔填入骨水泥后可以强化骨水泥的粘固强度。然后用生理盐水冲洗,清除所有血液、凝块和骨屑,用干纱布压迫、止血,必要时可用电凝、双氧水或止血纤维止血,然后保持干纱布压迫直至应用骨水泥充填。(2)安放人工髋臼:用手指将骨水泥均匀充填到干燥的髋臼内,3个强化孔也必须注意充满。然后把人工髋臼压放在髋臼床的粘固剂上,一般多将臼帽先下斜贴紧臼的后下缘,然后迅速用髋臼调位加压器向前上方挤压使之与臼床紧密均匀贴附,并利用调位器的二臂,根据体位调正和保持人工髋臼于外倾45°和前倾10°~15°位;同时,将人工髋臼周围溢出的粘固剂刮除,但不能损坏骨与臼帽间的骨水泥。维持加压直至粘固剂固化后,才可去掉调位加压器。如在骨水泥开始硬化后,移动臼帽的位置,势必将骨水泥从骨或臼帽上拉开而松脱,必须避免。如果发现臼帽安放位置不当,则应果断地在骨水泥尚未完全固化前取出帽与骨水泥,重新安放。冲洗干净后,再重复上述步骤,用加压器挤压人工髋臼。如有血色液体自骨水泥与骨或臼帽间溢出,说明固定不会好,也应取出重新安放。如果固定牢靠,即可检查并清除骨赘、多余骨水泥及散在软组织中的骨片等。(3)缝合:用1∶1000新洁尔灭液冲洗、浸泡5分钟后,用生理盐水冲洗伤口。止血,人工关节附近放入负压吸引管,经切口外皮肤上另戳一小切口中引出皮外,然后分层缝合伤口,加压包扎。
1.3统计处理 对此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系统进行统计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2检验,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若结果比较时具有明显差异,且P<0.05,则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对照组患者在手术过程中进行全身麻醉,实验组患者则进行腰硬联合麻醉,手术结束后,评价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具体结果见下表1:
表1 比较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
组别 例数 睫毛反射消失时间 疼痛反射消失时间
对照组 40例 64±9 s 167±31 s
实验组 40例 60±8 s 165±30 s
X2 值 6.872 11.721
P 值 >0.05 >0.05
从上表结果中可以得出,两组患者经不同麻醉方法麻醉后的睫毛反射消失时间及疼痛反射消失时间比较时,无显著性差异且P>0.05,因此两种麻醉方法的麻醉效果相当;
2.2比较两组患者经不同方法麻醉后的苏醒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具体结果见下表2:
表2 对照组与实验组患者麻醉后的苏醒时间及并发症情况
组别 例数 苏醒时间 并发症情况
恶心 呕吐 躁动
对照组 40例 24±13min 21例(52.5%) 18例(45%) 10例(25%)
实验组 40例 7±2min 1例(2.5%) 0例 2例(5%)
从上表结果中可以得出,实验组患者经腰硬联合麻醉后的的苏醒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由于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方法复杂,难度性大,且手术过程中的麻醉效果对手术成功率影响较大[3],因此如何有效麻醉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并降低其并发症受到重视。本文为比较两种麻醉方法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麻醉效果,将我院的80例患者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分别在手术过程中进行全身麻醉及腰硬联合麻醉,进而比较两组经不同方法麻醉后的睫毛反射消失时间、疼痛反射消失时间、苏醒时间及恶心、呕吐、躁动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得出,两种麻醉方法的麻醉效果间无明显差异,但腰硬联合麻醉后患者的苏醒时间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因此得出结论,全身麻醉方法及腰硬联合麻醉方法在髋关节置换术中均具有较好的麻醉效果,但腰硬联合麻醉后可明显缩短患者的苏醒时间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并发症状的发生率,因此腰硬联合麻醉方法更适用于髋关节置换术,值得广泛应用[4]。
参考文献:
[1]岳怀孝.两种麻醉方式用于髋关节置换术临床比较[J].亚太传统医药.2013,2(9):113.
[2]郑冬霞.两种麻醉方式用于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观察[J].求医问药,2011,2(11):27.
[3]曾令全.两种麻醉方式用于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比较[J].重庆医学,2011,35(40):3607.
[4]张俊秾.两种麻醉方式用于髋关节置换术的对比分析[J].内蒙古中医药,2014,16(1):30.
关键词:全身麻醉;腰硬联合麻醉;髋关节置换术
据临床疾病统计结果得知,骨科疾病的发病率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其中骨性关节炎、股骨头坏死等、髋部骨折、类风湿性关节炎、创伤性关节炎、良性和恶性骨肿瘤、强直性脊柱炎等疾病较为多见[1]。目前,临床上治疗此类疾病的主要方法是利用髋关节置换术进行治疗。髋关节置换术属于人工关节置换术的一种,该治疗方法可以有效解除关节疼痛、恢复骨关节一定的活动度[2],因此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近年来,随着麻醉医学的发展,如何有效麻醉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并降低其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受到了更多的关注。本文中笔者比较了全身麻醉方法及腰硬联合麻醉方法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中的麻醉效果。具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搜集我院在2011年1月至2013年7月期间治疗的80例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相关资料信息。对照组4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有21例,女性患者有19例,年龄介于45~68岁之间,中位数年龄是54岁;实验组4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有16例,女性患者有24例,年龄介于42~69岁之间,中位数年龄是51岁。80例患者中,骨性关节炎患者有12例,股骨头坏死患者有8例,髋部骨折患者有27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有7例,创伤性关节炎患者有8例,良性肿瘤患者有6例,恶性骨肿瘤患者有1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有11例。经统计学分析得知,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上比较时无显著性差异,因此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全身麻醉方法:麻醉前对患者进行病情评估并禁食、禁饮,随后肌肉注射阿托品并置入静脉留置针,建立通畅的静脉通路;维持患者的血压、呼吸、脉搏等生命体征及电解质、酸碱等内环境的稳定;利用静脉快速诱导气管插管法,静脉注入咪达唑仑进行麻醉诱导;麻醉诱导后,给予丙泊酚加瑞芬太尼混合液持续泵注维持麻醉效果的稳定;
1.2.2腰硬联合麻醉方法:麻醉前对患者进行病情评估并禁食、禁饮,随后在患者的第一、第二椎间隙进行硬膜外穿刺,至脑脊液回流后缓慢注射麻醉药物。
1.2.3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方法:(1)清理髋臼:用与人工髋臼大小适合的髋臼锉加深加大髋臼,直至能完全容纳人工髋臼后,再适当扩大,因人工髋臼缘很多不能超出原臼缘0.5cm,还必须留出充填骨水泥的空间。用髋臼锉时应注意方向,即外倾40°~50°,闪倾10°~15°,以便人工髋臼的安置。同时注意髋臼外缘顶部的骨质不能去除太多,以保持术后人工髋臼的稳定;又臼的内壁较薄,锉时注意不要穿透,對骨质疏松病人尤需注意。然后在髂、耻、坐骨上各刮一0.8cm直径、1cm深的骨孔填入骨水泥后可以强化骨水泥的粘固强度。然后用生理盐水冲洗,清除所有血液、凝块和骨屑,用干纱布压迫、止血,必要时可用电凝、双氧水或止血纤维止血,然后保持干纱布压迫直至应用骨水泥充填。(2)安放人工髋臼:用手指将骨水泥均匀充填到干燥的髋臼内,3个强化孔也必须注意充满。然后把人工髋臼压放在髋臼床的粘固剂上,一般多将臼帽先下斜贴紧臼的后下缘,然后迅速用髋臼调位加压器向前上方挤压使之与臼床紧密均匀贴附,并利用调位器的二臂,根据体位调正和保持人工髋臼于外倾45°和前倾10°~15°位;同时,将人工髋臼周围溢出的粘固剂刮除,但不能损坏骨与臼帽间的骨水泥。维持加压直至粘固剂固化后,才可去掉调位加压器。如在骨水泥开始硬化后,移动臼帽的位置,势必将骨水泥从骨或臼帽上拉开而松脱,必须避免。如果发现臼帽安放位置不当,则应果断地在骨水泥尚未完全固化前取出帽与骨水泥,重新安放。冲洗干净后,再重复上述步骤,用加压器挤压人工髋臼。如有血色液体自骨水泥与骨或臼帽间溢出,说明固定不会好,也应取出重新安放。如果固定牢靠,即可检查并清除骨赘、多余骨水泥及散在软组织中的骨片等。(3)缝合:用1∶1000新洁尔灭液冲洗、浸泡5分钟后,用生理盐水冲洗伤口。止血,人工关节附近放入负压吸引管,经切口外皮肤上另戳一小切口中引出皮外,然后分层缝合伤口,加压包扎。
1.3统计处理 对此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系统进行统计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2检验,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若结果比较时具有明显差异,且P<0.05,则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对照组患者在手术过程中进行全身麻醉,实验组患者则进行腰硬联合麻醉,手术结束后,评价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具体结果见下表1:
表1 比较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
组别 例数 睫毛反射消失时间 疼痛反射消失时间
对照组 40例 64±9 s 167±31 s
实验组 40例 60±8 s 165±30 s
X2 值 6.872 11.721
P 值 >0.05 >0.05
从上表结果中可以得出,两组患者经不同麻醉方法麻醉后的睫毛反射消失时间及疼痛反射消失时间比较时,无显著性差异且P>0.05,因此两种麻醉方法的麻醉效果相当;
2.2比较两组患者经不同方法麻醉后的苏醒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具体结果见下表2:
表2 对照组与实验组患者麻醉后的苏醒时间及并发症情况
组别 例数 苏醒时间 并发症情况
恶心 呕吐 躁动
对照组 40例 24±13min 21例(52.5%) 18例(45%) 10例(25%)
实验组 40例 7±2min 1例(2.5%) 0例 2例(5%)
从上表结果中可以得出,实验组患者经腰硬联合麻醉后的的苏醒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由于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方法复杂,难度性大,且手术过程中的麻醉效果对手术成功率影响较大[3],因此如何有效麻醉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并降低其并发症受到重视。本文为比较两种麻醉方法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麻醉效果,将我院的80例患者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分别在手术过程中进行全身麻醉及腰硬联合麻醉,进而比较两组经不同方法麻醉后的睫毛反射消失时间、疼痛反射消失时间、苏醒时间及恶心、呕吐、躁动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得出,两种麻醉方法的麻醉效果间无明显差异,但腰硬联合麻醉后患者的苏醒时间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因此得出结论,全身麻醉方法及腰硬联合麻醉方法在髋关节置换术中均具有较好的麻醉效果,但腰硬联合麻醉后可明显缩短患者的苏醒时间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并发症状的发生率,因此腰硬联合麻醉方法更适用于髋关节置换术,值得广泛应用[4]。
参考文献:
[1]岳怀孝.两种麻醉方式用于髋关节置换术临床比较[J].亚太传统医药.2013,2(9):113.
[2]郑冬霞.两种麻醉方式用于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观察[J].求医问药,2011,2(11):27.
[3]曾令全.两种麻醉方式用于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比较[J].重庆医学,2011,35(40):3607.
[4]张俊秾.两种麻醉方式用于髋关节置换术的对比分析[J].内蒙古中医药,2014,16(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