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量研究证实,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中小学教师获得职业幸福感的主要源泉。然而在現实中,并非所有教师都能拥有良好的师生关系。受积极心理学的启发,从2013年起,笔者带着一个研究小组进入北京某小学,通过与数十位来自不同学段的教师、学生和家长的深入访谈,聆听他们讲述日常教育教学生活中令他们感觉快乐、成功或有成就感的师生互动案例,并进行了三年的资料收集、文本阅读等分析研究后发现,倘若教师能主动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修炼,则将有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和发展。
一、信念为先:拥有强烈的专业自信和专业自觉
我们的第一个发现是:凡是拥有良好师生关系的教师都同时具有良好的专业自信和自觉,这也是支持他们最终走向良好师生关系建设的根本动力。这些教师始终怀着“我是一名专业工作者,我必须而且能够做到让孩子们更好”的使命和担当,面对独生子女时代学生及其家长的多元诉求,他们不是躲闪、回避和抱怨,而是敢于并愿意与学生及其家长携手攻克难关,最终不仅赢得了良好的师生关系,也收获了巨大的职业成就感。
比如:面对调皮捣蛋的学生小王,张老师曾经历了从开始的满怀信心,到后来的火冒三丈,再到最后的心灰意冷、甚至决定放弃努力的心理过程。但对于一个有经验的教师来说,这样的结果简直“是巨大的失败,是奇耻大辱”!正是在这样的职业精神推动下,张老师没有止于牢骚,而是努力去了解现象背后的事实,然后尽全部力量积极行动:她影响并带动科任老师,告诉他们自己喜欢这个胖墩墩的小男孩儿,从而给小王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她抓住小王在一次跳绳中表现不错的机会,恰逢其时地引导他融入班集体,也鼓励同学们给他送去关爱;面对家长的繁忙和不配合,她抓住小王生病的契机去感化家长,从而获得了家长的接纳与支持。
又如:面对孩子们在班级生活中的冷漠自私,在一遍遍强化后仍然无效的情况下,章老师没有止步和放弃,而是带着探究的态度追问自己,“怎么办?孩子身上缺失了什么?如何才能把所有同学的心凝聚在一起,让他们团结互爱?我知道这个问题也困扰着和我一样的很多老师,我决定在班级管理实践中探索答案。”
从教师们的自述中,我们发现,在迎接学校教育面临的各种各样的挑战过程中,拥有良好师生关系的教师们呈现出的不是带有自我牺牲意味的“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悲情,而是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力量,带着惊喜和期待去面对一个个正处于成长中的生命个体的挑战。在这一过程中,他们既享受到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喜悦,也收获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和独特的教育幸福。
二、学生为本:充分保护学生的自尊和自信
“凡是拥有良好师生关系的教师都相信学生自己的力量,他们小心翼翼地保护孩子的自尊心,激发孩子的自信心,最终让孩子产生自我成长的内驱力。”这是我们在研究中的第二个重要发现。
“如果一答错就遭到同学们的嘲笑,孩子下次可能再也不敢站起来了。”面对数学课堂上答错问题的学生,吴老师秉持这样的信念,“一定要让站起来的孩子能够体面地坐回去,要让他们在课堂上敢说、敢讲。”为了给学生足够的“体面”,他引导其他同学向这位答错的学生表示感谢,“因为他的错误恰恰为你们提了个醒,同时我们也可以把这个错误当成学习资源进行讨论,加深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如此,课堂一下子热闹起来,孩子们回答问题也更加积极了。
为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拥有良好师生关系的教师还善于与学生高度共情。研究中我们发现,无论是体育课教师发现孩子们在课上爱说话时,还是英语教师在课上发现一个小朋友玩玩具时,他们采取的行动都是关注孩子的感受,站在孩子的立场巧设情境,和孩子一起构建教育过程。无论是采取幽默机智的激将法还是深情抚慰,教师们都乐做孩子的同盟军,和孩子们一起迎接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挑战,从而在孩子的信任中,陪伴并引导他们从此岸走向彼岸。
一天,学生洋洋的父亲因为某种原因被拘留。听说洋洋家里出了事儿,身在外地的滕老师当晚便坐车赶回学校。“第二天的第一节课是我的语文课,当我再次看到洋洋时,发现她的小脸儿失去了往日的光彩,令人心疼……终于下课了,我不动声色地把她叫到办公室,看到我关切的样子,洋洋放声大哭起来。我把她轻轻揽入怀中,也禁不住哽咽起来。渐渐地,她的哭声越来越小,我知道她的情绪已经释放得差不多了。”
通过上述一个个真实而鲜活的案例,我们深深感到,拥有良好师生关系的教师往往具有积极的人格、开放的心态、解决问题的勇气,以及情理相融的教育智慧。他们的行为最终指向一个目标,即高度关注对学生自尊与自信的呵护,以及对学生自我生长的内驱力的培养和激发,如此才能获得学生的尊重和信任,引导并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善于借力:积极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
我们在研究中的第三个发现是,凡是拥有良好师生关系的教师,都是善于借力的人。他们认识到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非一己之力所能完成,于是充分利用身边可用的一切教育资源,为学生成长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
无论是带班还是解决个别孩子的问题,拥有良好师生关系的教师都能够把“拥有积极健康、和谐接纳的集体环境”当成学生成长必需的载体,以及他们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努力达成的目标。
例如:上文洋洋案例中的滕老师这样认为,“班级是孩子们每天生活的地方,也是支撑他们成长最重要的平台。每天,孩子们的快乐与烦恼、成功与失败都在这里上演。”因此在长达19年的班主任生涯中,她一直努力营造一个安全、接纳和平等的班级氛围,以使学生在“良好关系”的滋养下免于恐惧,更加自信而快乐地成长。也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在看到学生洋洋面临生活中的挑战时,滕老师没有止于一己之力的关心,而是指导班干部带动全班同学为她送去温暖。点点滴滴的关怀不仅滋养着洋洋的心灵,也使得温暖、接纳、相互支持的班级文化悄然形成。
章老师为增进学生间的团结友爱,则将班级管理的重点放在对学生奉献精神和责任感的培养上。她让学生亲手为班中植物区的花浇水,并借机引导孩子们学会关爱;她破例允许当天过生日的同学和大家分享糖果,并组织同学们为“寿星”唱生日歌,使学生在品尝糖果和互赠寄语中感受到彼此的善意……这样坚持一段时间后,结果是,“课后经常会看到‘师傅’耐心为‘学徒’讲题,同学间互帮互助,共同进步。所有学生内心有爱、有他人,班级的凝聚力也增强了。”
从教师和家长生动的故事讲述中,我们还能看到,拥有良好师生关系的教师往往能在家校关系中占据主导地位,有时即便是面对家长的不理解、不配合,他们都没有轻言放弃,而是通过发挥自己的专业力量,努力引导感化家长,最终获得家长的信任和支持。
一位家长甚至结合自身经历整理了好老师在处理学生问题时与家长的“沟通法宝”:首先,教师要及时发现孩子的问题,并在第一时间与家长取得联系,为家长提出有效建议;其次,教师要通过与家长沟通,了解孩子出现问题的原因,并适时调整管理策略;再次,教师要与家长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帮助家长了解孩子在校情况,从而让家长安心、认可并配合自己的工作。
基于上述研究发现,笔者建议:学校层面对教师的培训和支持不能止于道德层面的唤醒,而要想方设法地激发起教师“我们是专业的教育工作者”的职业自觉,唤起其敢于、勇于并乐于解决问题的兴趣和决心,同时为提高其解决问题的专业能力提供各种培训支持,而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则需要教师们在具体的环境中进行个性化的创造。
一、信念为先:拥有强烈的专业自信和专业自觉
我们的第一个发现是:凡是拥有良好师生关系的教师都同时具有良好的专业自信和自觉,这也是支持他们最终走向良好师生关系建设的根本动力。这些教师始终怀着“我是一名专业工作者,我必须而且能够做到让孩子们更好”的使命和担当,面对独生子女时代学生及其家长的多元诉求,他们不是躲闪、回避和抱怨,而是敢于并愿意与学生及其家长携手攻克难关,最终不仅赢得了良好的师生关系,也收获了巨大的职业成就感。
比如:面对调皮捣蛋的学生小王,张老师曾经历了从开始的满怀信心,到后来的火冒三丈,再到最后的心灰意冷、甚至决定放弃努力的心理过程。但对于一个有经验的教师来说,这样的结果简直“是巨大的失败,是奇耻大辱”!正是在这样的职业精神推动下,张老师没有止于牢骚,而是努力去了解现象背后的事实,然后尽全部力量积极行动:她影响并带动科任老师,告诉他们自己喜欢这个胖墩墩的小男孩儿,从而给小王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她抓住小王在一次跳绳中表现不错的机会,恰逢其时地引导他融入班集体,也鼓励同学们给他送去关爱;面对家长的繁忙和不配合,她抓住小王生病的契机去感化家长,从而获得了家长的接纳与支持。
又如:面对孩子们在班级生活中的冷漠自私,在一遍遍强化后仍然无效的情况下,章老师没有止步和放弃,而是带着探究的态度追问自己,“怎么办?孩子身上缺失了什么?如何才能把所有同学的心凝聚在一起,让他们团结互爱?我知道这个问题也困扰着和我一样的很多老师,我决定在班级管理实践中探索答案。”
从教师们的自述中,我们发现,在迎接学校教育面临的各种各样的挑战过程中,拥有良好师生关系的教师们呈现出的不是带有自我牺牲意味的“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悲情,而是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力量,带着惊喜和期待去面对一个个正处于成长中的生命个体的挑战。在这一过程中,他们既享受到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喜悦,也收获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和独特的教育幸福。
二、学生为本:充分保护学生的自尊和自信
“凡是拥有良好师生关系的教师都相信学生自己的力量,他们小心翼翼地保护孩子的自尊心,激发孩子的自信心,最终让孩子产生自我成长的内驱力。”这是我们在研究中的第二个重要发现。
“如果一答错就遭到同学们的嘲笑,孩子下次可能再也不敢站起来了。”面对数学课堂上答错问题的学生,吴老师秉持这样的信念,“一定要让站起来的孩子能够体面地坐回去,要让他们在课堂上敢说、敢讲。”为了给学生足够的“体面”,他引导其他同学向这位答错的学生表示感谢,“因为他的错误恰恰为你们提了个醒,同时我们也可以把这个错误当成学习资源进行讨论,加深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如此,课堂一下子热闹起来,孩子们回答问题也更加积极了。
为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拥有良好师生关系的教师还善于与学生高度共情。研究中我们发现,无论是体育课教师发现孩子们在课上爱说话时,还是英语教师在课上发现一个小朋友玩玩具时,他们采取的行动都是关注孩子的感受,站在孩子的立场巧设情境,和孩子一起构建教育过程。无论是采取幽默机智的激将法还是深情抚慰,教师们都乐做孩子的同盟军,和孩子们一起迎接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挑战,从而在孩子的信任中,陪伴并引导他们从此岸走向彼岸。
一天,学生洋洋的父亲因为某种原因被拘留。听说洋洋家里出了事儿,身在外地的滕老师当晚便坐车赶回学校。“第二天的第一节课是我的语文课,当我再次看到洋洋时,发现她的小脸儿失去了往日的光彩,令人心疼……终于下课了,我不动声色地把她叫到办公室,看到我关切的样子,洋洋放声大哭起来。我把她轻轻揽入怀中,也禁不住哽咽起来。渐渐地,她的哭声越来越小,我知道她的情绪已经释放得差不多了。”
通过上述一个个真实而鲜活的案例,我们深深感到,拥有良好师生关系的教师往往具有积极的人格、开放的心态、解决问题的勇气,以及情理相融的教育智慧。他们的行为最终指向一个目标,即高度关注对学生自尊与自信的呵护,以及对学生自我生长的内驱力的培养和激发,如此才能获得学生的尊重和信任,引导并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善于借力:积极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
我们在研究中的第三个发现是,凡是拥有良好师生关系的教师,都是善于借力的人。他们认识到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非一己之力所能完成,于是充分利用身边可用的一切教育资源,为学生成长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
无论是带班还是解决个别孩子的问题,拥有良好师生关系的教师都能够把“拥有积极健康、和谐接纳的集体环境”当成学生成长必需的载体,以及他们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努力达成的目标。
例如:上文洋洋案例中的滕老师这样认为,“班级是孩子们每天生活的地方,也是支撑他们成长最重要的平台。每天,孩子们的快乐与烦恼、成功与失败都在这里上演。”因此在长达19年的班主任生涯中,她一直努力营造一个安全、接纳和平等的班级氛围,以使学生在“良好关系”的滋养下免于恐惧,更加自信而快乐地成长。也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在看到学生洋洋面临生活中的挑战时,滕老师没有止于一己之力的关心,而是指导班干部带动全班同学为她送去温暖。点点滴滴的关怀不仅滋养着洋洋的心灵,也使得温暖、接纳、相互支持的班级文化悄然形成。
章老师为增进学生间的团结友爱,则将班级管理的重点放在对学生奉献精神和责任感的培养上。她让学生亲手为班中植物区的花浇水,并借机引导孩子们学会关爱;她破例允许当天过生日的同学和大家分享糖果,并组织同学们为“寿星”唱生日歌,使学生在品尝糖果和互赠寄语中感受到彼此的善意……这样坚持一段时间后,结果是,“课后经常会看到‘师傅’耐心为‘学徒’讲题,同学间互帮互助,共同进步。所有学生内心有爱、有他人,班级的凝聚力也增强了。”
从教师和家长生动的故事讲述中,我们还能看到,拥有良好师生关系的教师往往能在家校关系中占据主导地位,有时即便是面对家长的不理解、不配合,他们都没有轻言放弃,而是通过发挥自己的专业力量,努力引导感化家长,最终获得家长的信任和支持。
一位家长甚至结合自身经历整理了好老师在处理学生问题时与家长的“沟通法宝”:首先,教师要及时发现孩子的问题,并在第一时间与家长取得联系,为家长提出有效建议;其次,教师要通过与家长沟通,了解孩子出现问题的原因,并适时调整管理策略;再次,教师要与家长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帮助家长了解孩子在校情况,从而让家长安心、认可并配合自己的工作。
基于上述研究发现,笔者建议:学校层面对教师的培训和支持不能止于道德层面的唤醒,而要想方设法地激发起教师“我们是专业的教育工作者”的职业自觉,唤起其敢于、勇于并乐于解决问题的兴趣和决心,同时为提高其解决问题的专业能力提供各种培训支持,而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则需要教师们在具体的环境中进行个性化的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