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与酒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yeknee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酒的骨头烈而辣/文人啃出了滋味/踉跄的文思泼洒一世的豪迈/纵然笔朽了/那释怀的酒/年年岁岁还活着……
  狂放不羁
  “竹林七贤”之一刘伶,与酒不能须臾相离,乘鹿车,携酒浆,叫家人荷锄相随,并说:死便埋我!
  古代文人嗜酒成性,并在酒精的刺激中酿就浩如烟海的佳作,构建了一个永不颓朽的精神家园。毋庸置疑,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散发着浓浓的墨香与醇醇的酒香,穿越悠悠五千年岁月,流到今天,还会不断流向未来。
  对文人来说,他们的精神家园是在酒的滋润中不断繁盛的。所以,离开了酒,文人便会内心苍白,才思枯竭,不会活得有情有调,更不会有卷帙浩繁的作品流芳百世了。然而,毕竟文人甚众,性情各异,他们在酒文化里的体会、追求、领悟不尽相同,也因此造就了绚烂多姿的文化。
  在酒中抒发情怀,放浪形骸是大部分文人所向往的。刘伶这个酒鬼,亦是位行为艺术家,常常在家中裸身喝酒。朋友讥笑他,他反而说:“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宇为裤衣,诸君何为入我裤衣?”其狂放之态,真令人哭笑不得。
  刘伶之后的李白,亦有“酒仙”之称。李白醉酒时的豪放不羁,无所忌惮,毫不逊色于刘伶。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面对天子的召唤,他充耳不闻,还自称是“酒中仙”。其狂傲程度简直令人难以置信。“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饮三百杯。”也许是诗人的浪漫,这两句也染上几分夸张的色彩,但是可以肯定李白的酒量是常人难及的。饮酒之多,醉态常在,难怪会傲视寰宇,蔑视权贵,轻视钱物。
  醉酒在皇上面前肆意妄为,狂态毕露的还有东方朔。《芙蓉镜寓言》载:“东方朔豪纵不羁,尝醉入殿,至小遗殿上。”他竟然在皇上面前撒尿,像这种令人汗颜不止的举止应是东方朔的专利了。
  隐逸情怀
  与这三位豪饮不止的文人相比,晚年辞官归躬的陶渊明的酒量似乎不值一提。“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可是,在一杯浊酒,一缕菊香中,他吟出了鄙视尔虞我诈的官场,向往悠然闲适的田园生活的隐逸情怀。这种高雅脱俗的情操,构筑了隐逸文人纯静的精神家园,为后世称颂不绝。这些文人丝毫没有矫情作态,反而让超凡脱俗的真性情真实地流露。一个人能够不为世俗所累,坦坦荡荡做人,活出自己的风格与气度,这才是其伟大和不朽之处。
  文人都有一股灵性,都有着细腻的情怀。他们善于捕捉生活的美,懂得珍惜时光与享受生活。要享受生活就不能缺少娱乐,而娱乐时不能不喝酒。酒是文人最好的助兴之物。纵情山水也好,外出打猎也罢,缺少酒就不能玩得痛快。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为我们描述了一幅文人春游饮酒时快乐祥和的画面:“……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曲水流觞,饮酒赋诗成了这次春游的主要活动。
  唐伯虎与好友聚饮更是令人称奇不已的一件事。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冬天,他与祝枝山、张梦晋在雪中学乞丐大声高歌,向路人行乞,再把乞讨来的钱买酒狂饮。名利颇丰的他们,竟会以这种途径体验喝酒的乐趣。
  “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欧阳修,每次出游,肯定备酒而行,在游山玩水的同时,一定会以酒助兴,否则,焉有醉翁亭的故事流传千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李清照早年逍遥快乐的生活,也在寄情山水和推杯换盏中度过,否则,怎么会常常“沉醉不知归路”?今天,我们仍可以从柳永那“忍把浮名换了浅吟低唱”中领略到古代文人宁可抛弃功名利禄,甘愿在酒精的醺醉中追求人生的真正快乐,尽情享受生活,探寻人生真谛那种潇洒自在。
  灵性醇美
  文人还常在酒醉中寻找灵感。灵感之于创作犹如源头之于活水。但有时灵感“犹抱琵琶半遮面”,宛若大家闺秀,深藏闺阁,这时醇香一醺,灵感又像嗅到食物气味的老鼠,一窜而出。无数诗文墨宝就是在酒的作用下诞生的。“一日九醉”的怀素和每每大醉后呼喊狂走的张旭,常常在醉后才挥笔疾书。他们的狂草一气呵成,笔势肆意,行云流水,成为中国书法史上令人惊叹不绝的精品;曹雪芹在写《红楼梦》期间,终日与好友聚饮,即使到了“举家食粥酒常赊”的窘境,每日也要尽醉而归。醉眼朦胧中他把痴言痴语诉诸纸上。也就是这“满纸荒唐言”,在中国的文学史上立下了一座光耀万年永不倾颓的丰碑。
  或悲或喜,或哀或乐,文人总离不开酒。若文人择物为友,则首当推酒。没有丝竹烦耳,文人或许只是感到暂时的寂寞。但没有酒作伴,则如俞伯牙失去钟子期而悲叹世上再无知音,摔琴不复弹一样,也会性情渐隐,灵感消退,无以成文,或许沦为平庸之辈,草寇之民。所以,随手翻开一本泛黄的著作,细细品味,总会嗅到一股醉人的酒香,沁人心脾,经久不息。文人的风流,性情,才华……共同酿成一坛酒,芳香四溢,穿越五千年的岁月,醇香依旧,迷醉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
  编辑/林青雨
其他文献
唐太宗李世民喜欢与大臣探讨历代盛衰兴亡的原因,也经常谈到用人的问题。有一次,唐太宗对魏征说:“为官择人,不可造次。用一君子,则君子皆至,用一小人,则小人竞进矣。”  魏征完全认同唐太宗的看法,他进一步补充说:“天下未定,则专取其才,不考其行;丧乱既平,则非才行兼备不可用也。”魏征此言,一语道破古今明君用人的奥秘,可谓总结历代用人经验的概括性论断。  ◎吴起杀妻求将惹非议  《资治通鉴》记载,“吴起
期刊
◎修己:古代儒商的学养之路  到底要做什么样的功课才能真正的成为一个儒商呢?  事实上,中国古代的儒商也是这种学习方式。首先学习“经”,“经”就是宇宙、人生的自然规律。《道德经》里有一句话讲得非常好:“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因为它讲的是自然规律、讲的是生命的规律。通过学习生命和自然规律,掌握了趋势,就好像我们卖股票一样,如果掌握了趋势,知道了什么时间涨什么时间跌,那炒股就非常顺手。我
期刊
几千年前,古希腊有一座著名的建筑,门楣上写道:“认识你自己”,提醒人们,最难认识的就是自己。这句睿智的话直到现在,还留在那里,成为警醒世人的一句著名箴言。可是直到现在,人类仍然难做到这一点。  名著《荆棘鸟》中也有相似的话:“每一个男人,每一个女人,都不会从镜子中看到自己的真身。”因为不晓得自己究竟是怎样的,所以,才在世界不断的搜寻,用外物拼凑相似的自身,却是越寻越远。  那么,就在心里放一面镜子
期刊
那就是从前的你  一天,艾子乘船在海上漫游。天渐渐黑下来了,艾子将船停泊在一个岛屿附近,在船上休息。  夜深了,四周很安静,没有风,月亮照在水面上,艾子感到十分惬意,坐在船头毫无睡意。忽然,艾子听到有哭声,他感到十分奇怪,这周围空荡荡的,并无其他什么人。艾子仔细聆听,原来,声音是从水底下传来的,伴着哭泣声,还有阵阵说话声。  艾子清楚地听到一个声音说:“小兄弟,你听说了吗?龙王昨天传出命令,水族中
期刊
中华民族是一个重视礼义道德的民族,很早就确立了修身正己立德为人之大本的思想。两千多年来,修身正己立德一直是中国人做人处事为官理政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官德文化  中国文化本身就是围绕“人与修身立德”而展开的,换句话说,修身正己立德就是中国人做人处事为官理政的根本。以儒家思想为例:“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德不孤,必有邻”“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不能正其身,如正人
期刊
“命由我造,反躬自省;福自己求,求之有道。”  “远思扬祖宗之德,近思盖父母之愆;上思报国之恩,下思造家之福;外思济人之急,内思闲己之邪。”  “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于自是; 一日无过可改,即一日无步可进。”  “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所存之心,只是爱人敬人之心。”  ……  当苦于自身的命运不济,当日积月累的身心困苦无法释然,当面临复杂的人际关系而踯躅不前,当结束一天的奔波与劳累时,
期刊
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平心静气地正视自己,冷静客观地反省自己,是一个人修性养德必备的基本功之一。一个人之所以能够不断地进步,在于他能够不断地自我反省,找到自己的缺点或者做得不好的地方,然后不断改正,以追求完美的态度去做事,从而取得一个又一个的成功。  明朝万历年间,袁了凡出生在一个江南小镇,由于家境清贫,只得学医谋生。一次,他在慈云寺遇到一位精通算命之术的孔先生。孔先生说他本是读书做官的命,第
期刊
改过方能提高,自省方能进步。弘一法师对自我修养有深入的思考和总结,将“改过自新”分解为“学、省、改”三个环节,“学”即“知善恶”,“省”即“自省察”,“改”即“改过失”,落在实践上才能真正改变自己。在实践中更有十训需注意:  1.虚心  常人不解善恶,不畏因果,决不承认自己有过,更何论改?但古圣贤则不然。今举数例:孔子曰:“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又曰:“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蘧
期刊
《菩提树下》  周梦蝶  谁是心里藏着镜子的人呢?  谁肯赤着脚踏过他的一生?  所有的眼都给眼蒙住了  谁能于雪中取火,  且铸火为雪?  在菩提树下。  一个只有半个面孔的人  抬眼向天,  以叹息回答  那欲自高处沉沉俯向他的蔚蓝。  是的,这儿已经有人坐过!  草色凝碧。  纵使在冬季  纵使结跗者的足音已远去  你依然有枕着万籁  与风月的背面相对密谈的欣喜  坐断了几个春天?  又坐熟
期刊
《了凡四训》中提到一个关于两文钱的故事:  “昔有某氏女入寺,欲施而无财。只有钱二文。捐而与之。主席者亲为忏悔。及后入宫富贵。携数千金入寺舍之,主僧惟令其徒回向而已。因问曰:‘吾前施钱二文。师亲为忏悔;今施数千金。而师不回向。’何也?”曰:“前者物虽薄。而施心甚真,非老僧亲忏不足报德;今物虽厚,而施心不若前日之切,令人代忏足矣。此千金为半,而二文为满也。”  这个故事很有趣,因为在《圣经》中也有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