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如何实施生物教学是每个教师应关注的问题。本文就生物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进行了研究,以使研究性学习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素质。
关键词: 生物教学 研究性 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指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健全人的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改变传统教育的注入式教学方式和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新课程中的研究性学习内容正是为了完成这一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的转变,因而在现行新教材体系中这部分内容所占比例相当大。中学各学科都是开展研究性学习所依托的课程载体,生物学科研究性学习过程通常以学生主动提出的问题展开,以应用知识技能方法解决问题贯穿活动全程,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宗旨,以表达和交流研究成果和获得亲身体验结束活动。生物学科研究性学习以其丰富的内涵和可操作性发挥着独具特色的素质教育功能。
一、生物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一)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像科学家工作一样”的学习。它是以布鲁纳的发现法为理论指导,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由学生自主选择课题,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研究的一种全新的学习方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反映了学生的思维特征﹑发展规律,使学生学会应用已有的知识,多角度﹑多层面地综合﹑辩证地发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既优化了教师的知识结构,又有益于学生素质结构的提高。
1.有利于政治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
政治思想素质和道德素质能决定一个人其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所持的态度﹑方向以及与人相处的基本道德准则。在生物教学中研究性学习有利于:(1)树立和健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2)提高社会责任感和历史责任感。(3)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
2.有利于优化科学文化素质
科学文化素养是人们感知外界事物的工具和载体,其结构和组成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人们认知的好坏和效果的优劣。在生物教学中研究性学习有利于:(1)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2)强化科学实践意识。(3)培养科学研究的能力。(4)提高科学素养。
(二)促进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
教学活动由原来的“各自为政”走向通力协作,从分类分科到跨学科渗透综合,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不断地更新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教育和教学研究的能力。研究性学习已不再是个人行为,而是需要各方面的协调统一。教师的工作之一就是要争取家长和社会各方面对教育的理解﹑关心和坚持,并在学生﹑社会力量﹑家长和研究对象之间起沟通﹑协调作用,这就对教师的社会活动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研究性学习同时也是一种高超的教学艺术,它离不开教师及时的、画龙点睛的启发和点拨,教师鼓励和引导学生正确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和过去那种将学生思维引向某一已有结论的模式有本质的区别,有效地锻炼了教学艺术,这一切首先就要求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正如布鲁巴克所说:“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提问题。”
二、生物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组织
研究性学习的具体组织过程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实施策略,即:面向全体﹑全面发展﹑发展个性﹑共同进步。
(一)面向全体﹑突出个性发展。
传统教育模式是一种选拔型模式,以考试成绩为依据,使基础教育实际上成为面向少数人的教育而忽视了全体学生的发展,造成了所谓的“高分低能”。素质教育则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使他们在各自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在各个方面上有所发展。尽管各校条件有别,学生个体水平存在差异,但都有可供开发利用的与学生生活经验能建立本质联系的生物学科研究性学习的课题。我们应当从本地﹑本校的实际出发,寻找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这些问题要因人而异,能从不同的角度切入,有一定的层次差异,能适合学生全员参与和自主选择,并能取得不同意义上的成功。
(二)以学生主动﹑全面发展为出发点。
素质教育着眼于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只有主动和全面的发展,才能开发、发展潜能,培养创造性;只有具有创造性,科学才会百花争艳﹑百家争鸣。因此在组织实施研究性学习时,要特别强调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动发展,要注重研究的过程。我们允许“失败”但不允许“无所作为”,鼓励个性特长的发展以及一切有利于学生主动发展的具体操作。另一方面,研究性学习本身也是一种策略,其内容的现实性和社会性,手段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形式的丰富性和实践性,这一切均使学生能有所思﹑有所作﹑有所为,让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能真正落到实处。
(三)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生物学科作为自然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特点就是它的实践性即绝大多数的原理与规律都是通过严谨的科学实验而得来,研究性学习就是要求学生亲自动手做而不是别人做给他们看,这样学生既参与了知识的获取过程又锻炼了实践操作能力,为进一步的创新奠定了基础。作为教师我们应当为学生的学习尽力构建一种开放、和谐的学习环境,提供一个多渠道获取知识的途径,并将知识综合﹑内化和运用,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尤其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发展夯实基础。
(四)积极转变教育评价体系。
传统的评价体系大多为静止的﹑一次性操作方式,不利于将评价与教学过程结合起来,尤其忽略了对学生思考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形成过程的考查,把完整的教育评价体系简化为“终结性评价”,进而简化为易行的纸笔测试。而研究性学习的评价体系则包括了素质教育的思想与方法,其科学性﹑合理性与可操作性在于重视整个研究性学习过程的学习效果﹑方法﹑情感和行为习惯的评价,还有反馈的及时性,为改进研究性学习提供调控的依据,对素质教育的价值取向产生积极影响,有利于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总之,研究性学习与素质教育的基本要义是大体相同的,都强调面向全体学生,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与主体性。研究性学习蕴含着素质教育的内涵与理念,研究性学习与素质教育既有耦合性,又互相促进,相得益彰。研究性学习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与方法,而素质教育则是研究性学习的前提与基础。因此,开展素质教育可借助研究性学习,而实施研究性学习则可依托素质教育。每一位教师作为素质教育的实施者,在自己的教学中应当根据具体的校情﹑学情正确把握,真正把素质教育的理念落实到实处。
关键词: 生物教学 研究性 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指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健全人的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改变传统教育的注入式教学方式和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新课程中的研究性学习内容正是为了完成这一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的转变,因而在现行新教材体系中这部分内容所占比例相当大。中学各学科都是开展研究性学习所依托的课程载体,生物学科研究性学习过程通常以学生主动提出的问题展开,以应用知识技能方法解决问题贯穿活动全程,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宗旨,以表达和交流研究成果和获得亲身体验结束活动。生物学科研究性学习以其丰富的内涵和可操作性发挥着独具特色的素质教育功能。
一、生物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一)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像科学家工作一样”的学习。它是以布鲁纳的发现法为理论指导,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由学生自主选择课题,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研究的一种全新的学习方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反映了学生的思维特征﹑发展规律,使学生学会应用已有的知识,多角度﹑多层面地综合﹑辩证地发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既优化了教师的知识结构,又有益于学生素质结构的提高。
1.有利于政治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
政治思想素质和道德素质能决定一个人其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所持的态度﹑方向以及与人相处的基本道德准则。在生物教学中研究性学习有利于:(1)树立和健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2)提高社会责任感和历史责任感。(3)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
2.有利于优化科学文化素质
科学文化素养是人们感知外界事物的工具和载体,其结构和组成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人们认知的好坏和效果的优劣。在生物教学中研究性学习有利于:(1)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2)强化科学实践意识。(3)培养科学研究的能力。(4)提高科学素养。
(二)促进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
教学活动由原来的“各自为政”走向通力协作,从分类分科到跨学科渗透综合,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不断地更新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教育和教学研究的能力。研究性学习已不再是个人行为,而是需要各方面的协调统一。教师的工作之一就是要争取家长和社会各方面对教育的理解﹑关心和坚持,并在学生﹑社会力量﹑家长和研究对象之间起沟通﹑协调作用,这就对教师的社会活动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研究性学习同时也是一种高超的教学艺术,它离不开教师及时的、画龙点睛的启发和点拨,教师鼓励和引导学生正确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和过去那种将学生思维引向某一已有结论的模式有本质的区别,有效地锻炼了教学艺术,这一切首先就要求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正如布鲁巴克所说:“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提问题。”
二、生物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组织
研究性学习的具体组织过程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实施策略,即:面向全体﹑全面发展﹑发展个性﹑共同进步。
(一)面向全体﹑突出个性发展。
传统教育模式是一种选拔型模式,以考试成绩为依据,使基础教育实际上成为面向少数人的教育而忽视了全体学生的发展,造成了所谓的“高分低能”。素质教育则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使他们在各自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在各个方面上有所发展。尽管各校条件有别,学生个体水平存在差异,但都有可供开发利用的与学生生活经验能建立本质联系的生物学科研究性学习的课题。我们应当从本地﹑本校的实际出发,寻找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这些问题要因人而异,能从不同的角度切入,有一定的层次差异,能适合学生全员参与和自主选择,并能取得不同意义上的成功。
(二)以学生主动﹑全面发展为出发点。
素质教育着眼于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只有主动和全面的发展,才能开发、发展潜能,培养创造性;只有具有创造性,科学才会百花争艳﹑百家争鸣。因此在组织实施研究性学习时,要特别强调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动发展,要注重研究的过程。我们允许“失败”但不允许“无所作为”,鼓励个性特长的发展以及一切有利于学生主动发展的具体操作。另一方面,研究性学习本身也是一种策略,其内容的现实性和社会性,手段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形式的丰富性和实践性,这一切均使学生能有所思﹑有所作﹑有所为,让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能真正落到实处。
(三)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生物学科作为自然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特点就是它的实践性即绝大多数的原理与规律都是通过严谨的科学实验而得来,研究性学习就是要求学生亲自动手做而不是别人做给他们看,这样学生既参与了知识的获取过程又锻炼了实践操作能力,为进一步的创新奠定了基础。作为教师我们应当为学生的学习尽力构建一种开放、和谐的学习环境,提供一个多渠道获取知识的途径,并将知识综合﹑内化和运用,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尤其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发展夯实基础。
(四)积极转变教育评价体系。
传统的评价体系大多为静止的﹑一次性操作方式,不利于将评价与教学过程结合起来,尤其忽略了对学生思考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形成过程的考查,把完整的教育评价体系简化为“终结性评价”,进而简化为易行的纸笔测试。而研究性学习的评价体系则包括了素质教育的思想与方法,其科学性﹑合理性与可操作性在于重视整个研究性学习过程的学习效果﹑方法﹑情感和行为习惯的评价,还有反馈的及时性,为改进研究性学习提供调控的依据,对素质教育的价值取向产生积极影响,有利于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总之,研究性学习与素质教育的基本要义是大体相同的,都强调面向全体学生,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与主体性。研究性学习蕴含着素质教育的内涵与理念,研究性学习与素质教育既有耦合性,又互相促进,相得益彰。研究性学习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与方法,而素质教育则是研究性学习的前提与基础。因此,开展素质教育可借助研究性学习,而实施研究性学习则可依托素质教育。每一位教师作为素质教育的实施者,在自己的教学中应当根据具体的校情﹑学情正确把握,真正把素质教育的理念落实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