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舞蹈作为一门艺术种类,以其形式和内涵伴随着人类社会进步发展。它是被系统化、组织化、美化后的人类动作艺术的结晶,对于这艺术形式的鉴赏和思考从来就不能离开特定的审美方法,而康德的思考作为美学史上著名的范例,旨在通过对艺术中美的共同认识而挖掘出潜藏于每人心中的共性,这对我们今天研究舞蹈具有重要的借鉴思考价值。
关键词:美学;康德;舞蹈艺术;《判断力批判》
在一段时间内,舞蹈对于人类社会有着众多迥异于表演艺术的社会意义,舞蹈中包括了诸如祭祀、礼仪等政治或宗教因素。所以,是什么使得舞蹈得以广泛地被人类族群所认同,在我们欣赏舞蹈时所得到的赞叹与我们的祖先在观看原始舞蹈时的心情究竟有怎样的关系呢,从对美这一观念的剖析中,我们或许得以窥见康德所说的人类借着美而从野蛮上升到道德的这一过程。而舞蹈作为最原始的艺术形式之一,从中必然能体现出这一发展过程,并且从对于美的思考也完全可以用于对舞蹈艺术的思考中,这对于我们在今天繁多的舞蹈形式中总结出一些共性是极为有意义的。
一、舞蹈的审美
对于舞蹈的鉴赏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因为有如此多的舞蹈种类,包括诸如芭蕾舞、中国古典舞、中国民间舞、现代舞、当代舞等,总之,由于历史因素、地域因素等诸多原因,各国各地区的舞蹈往往带有强烈的民族、区域、历史特色,因而鉴赏的标准也带有这些特色所遗留的种种因素。
但在我们对于纷繁多样的舞蹈鉴赏过程中,有一种标准却可以将我们对于所有舞蹈的认识区分,这就是“美”与“不美”的判别标准。其他所有的判断都建立在了这个最基本的判别上,只有“美”的事物才涉及审美。
对于舞蹈的审美有没有什么基本的原则可依呢?事实上,康德并没有明确指出艺术所具有的一些具体分类,但很明显18世纪的德国,舞蹈已经跻身艺术殿堂。在康德看来,这是他在晚年时意识到的一个问题,即人的情感中也包括某种先天的东西,康德对情感的定义是一种感性活动,人对舞蹈的欣赏显然被包含其中。康德发现,人们的情感在某些事情上具有一种来自于先天的共同性,这难能可贵,因为一旦涉及到先天的某种共同性,人们就有了得以联系的媒介,也就是说对舞蹈的欣赏已经可以把所有人类的审美活动都联系起来。总之,在康德的《判断力批判》中,康德认识到了审美行为的先天共同性,认识到艺术具有的对这种共同性的启发,即大家去追求美的可能。所以新的问题出现了,即审美之中有没有一种先天的原则,它规范了审美行为,使得不同口味、地区的人们都能从对美的欣赏中得到认同。康德认为找到它,可以反映出人性,而我们顺着康德的思考,可以知道包括舞蹈艺术在内的所有审美行为中,那些带给我们美的感受的原则,那么舞蹈的创作就有了方向。
二、舞蹈艺术审美的四个契机
1.质的契机。我们处在对于舞蹈的美的欣赏中,我们所获得的感受或称之为感动的性质是怎样的。康德分析后认为,这种审美的性质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这里,合目的性的意思是指我们调动我们的诸认识能力去感受美,这些协调活动是自由没有目的的但好像有一种目的。为什么有这样一种好像趋向一种目的呢?是因为这些审美时调动的诸认识能力并非相互反对的,是凝聚在一起,似乎是为了某样东西而汇合起来,但其实这些认识能力处在一种自由的,互相协调的运动当中,并没有明确的目的。
用康德的话讲,只有抱着这种无目的的合目的性的心态去欣赏,才能得到真正的审美。正如马克思所讲,一个饥肠辘辘的人对最美的风景也无动于衷,当他被一种想要吃点什么的强烈目的所支配的时候,他当然不能陷入到一场无目的审美中去。
2.量的契机。这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共同感,在这里的定义就是所谓“无概念的普遍性”。简而言之,就是审美具有普遍的特征,对于美的东西,人人都会表达出欣赏。这并非一种人云亦云,尽管我们在审美中经常受来自于别人的影响。这里需要注意,与科学那种需要普遍的概念使人们达到人人认同的方式不同,审美恰恰不能通过概念去说明这种普遍性。审美需要的是一种感受或称之为感动。
我们经常发现一些评论家,不是通过感受而是单纯用一些诸如“传统”“民间”“接地气”等等名词去证明某样舞蹈是美的,这种通过贩卖概念的方式往往是失败的,还令人怀疑这个评论家自己到底有没有对于这种舞蹈的感受。
3.关系的契机。这方面一个重要的特点是美的对象具有形式的合目的性。也就是说我们在审美时,往往不是欣赏对象的内容而是其形式。我们常说中看不中用,但在审美的过程中,中看就足够了,中用是一种实用的态度和追求,已經脱离了审美的层次。就像我们去逛街,我们不是为了买什么,而只是为了欣赏一下,所以我们更需要这样东西的外表能够做到赏心悦目。
而这种着眼于形式,而不涉及内部存在的观点就是形式上的合目的性,康德称之为“自由美”。这种观点受到西方传统的形式主义美学影响,而当我们主观感受到愉悦时,自然会使得我们的诸认识能力自由的协调起来,所以当一样艺术品其形式上不具有合目的性时,就很难激发观赏者的欣赏趣味。
4.模态的契机。模态本身是在诠释一种必然性。在审美中这种必然性就是我们反复提到的共通感。如果说舞蹈能够激起人们的审美,那一定是这其中具有一种共通感使大家认为它是美的。但也有人说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人们很难得到相同的评价,但正是由于我们需要一种审美的共通感,所以当我们相互论述我们的审美感受时,才会产生诸多争论,这正是基于不同的审美主体意识协调运动下所需要的一种审美的共同的需求。今天我们创造出了一种舞蹈,比如街舞,过了几十年、几百年后,人们仍能找到其中的共通的审美感受,那就说明我们看到的是同样的一个美的东西。
三、总结
综上,我们论述了一些康德美学概念尤其审美所需要的要素,舞蹈艺术作为艺术分类中重要的一项分类当然也从属其中,需要注意的是,尽管在康德所处的18世纪,由于种种原因康德对艺术的评价不高,但不可否认的是,他的理论经过几百年的沉淀仍能激起我们的共通感,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仍能从康德的理论中找到营养。
参考文献:
[1]袁禾主编.大学舞蹈鉴赏[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康德著,宗白华,韦卓民译.判断力批判[M].商务印书馆,2000.
[3]刘叔成,夏之房等著.美学基本原理[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关键词:美学;康德;舞蹈艺术;《判断力批判》
在一段时间内,舞蹈对于人类社会有着众多迥异于表演艺术的社会意义,舞蹈中包括了诸如祭祀、礼仪等政治或宗教因素。所以,是什么使得舞蹈得以广泛地被人类族群所认同,在我们欣赏舞蹈时所得到的赞叹与我们的祖先在观看原始舞蹈时的心情究竟有怎样的关系呢,从对美这一观念的剖析中,我们或许得以窥见康德所说的人类借着美而从野蛮上升到道德的这一过程。而舞蹈作为最原始的艺术形式之一,从中必然能体现出这一发展过程,并且从对于美的思考也完全可以用于对舞蹈艺术的思考中,这对于我们在今天繁多的舞蹈形式中总结出一些共性是极为有意义的。
一、舞蹈的审美
对于舞蹈的鉴赏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因为有如此多的舞蹈种类,包括诸如芭蕾舞、中国古典舞、中国民间舞、现代舞、当代舞等,总之,由于历史因素、地域因素等诸多原因,各国各地区的舞蹈往往带有强烈的民族、区域、历史特色,因而鉴赏的标准也带有这些特色所遗留的种种因素。
但在我们对于纷繁多样的舞蹈鉴赏过程中,有一种标准却可以将我们对于所有舞蹈的认识区分,这就是“美”与“不美”的判别标准。其他所有的判断都建立在了这个最基本的判别上,只有“美”的事物才涉及审美。
对于舞蹈的审美有没有什么基本的原则可依呢?事实上,康德并没有明确指出艺术所具有的一些具体分类,但很明显18世纪的德国,舞蹈已经跻身艺术殿堂。在康德看来,这是他在晚年时意识到的一个问题,即人的情感中也包括某种先天的东西,康德对情感的定义是一种感性活动,人对舞蹈的欣赏显然被包含其中。康德发现,人们的情感在某些事情上具有一种来自于先天的共同性,这难能可贵,因为一旦涉及到先天的某种共同性,人们就有了得以联系的媒介,也就是说对舞蹈的欣赏已经可以把所有人类的审美活动都联系起来。总之,在康德的《判断力批判》中,康德认识到了审美行为的先天共同性,认识到艺术具有的对这种共同性的启发,即大家去追求美的可能。所以新的问题出现了,即审美之中有没有一种先天的原则,它规范了审美行为,使得不同口味、地区的人们都能从对美的欣赏中得到认同。康德认为找到它,可以反映出人性,而我们顺着康德的思考,可以知道包括舞蹈艺术在内的所有审美行为中,那些带给我们美的感受的原则,那么舞蹈的创作就有了方向。
二、舞蹈艺术审美的四个契机
1.质的契机。我们处在对于舞蹈的美的欣赏中,我们所获得的感受或称之为感动的性质是怎样的。康德分析后认为,这种审美的性质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这里,合目的性的意思是指我们调动我们的诸认识能力去感受美,这些协调活动是自由没有目的的但好像有一种目的。为什么有这样一种好像趋向一种目的呢?是因为这些审美时调动的诸认识能力并非相互反对的,是凝聚在一起,似乎是为了某样东西而汇合起来,但其实这些认识能力处在一种自由的,互相协调的运动当中,并没有明确的目的。
用康德的话讲,只有抱着这种无目的的合目的性的心态去欣赏,才能得到真正的审美。正如马克思所讲,一个饥肠辘辘的人对最美的风景也无动于衷,当他被一种想要吃点什么的强烈目的所支配的时候,他当然不能陷入到一场无目的审美中去。
2.量的契机。这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共同感,在这里的定义就是所谓“无概念的普遍性”。简而言之,就是审美具有普遍的特征,对于美的东西,人人都会表达出欣赏。这并非一种人云亦云,尽管我们在审美中经常受来自于别人的影响。这里需要注意,与科学那种需要普遍的概念使人们达到人人认同的方式不同,审美恰恰不能通过概念去说明这种普遍性。审美需要的是一种感受或称之为感动。
我们经常发现一些评论家,不是通过感受而是单纯用一些诸如“传统”“民间”“接地气”等等名词去证明某样舞蹈是美的,这种通过贩卖概念的方式往往是失败的,还令人怀疑这个评论家自己到底有没有对于这种舞蹈的感受。
3.关系的契机。这方面一个重要的特点是美的对象具有形式的合目的性。也就是说我们在审美时,往往不是欣赏对象的内容而是其形式。我们常说中看不中用,但在审美的过程中,中看就足够了,中用是一种实用的态度和追求,已經脱离了审美的层次。就像我们去逛街,我们不是为了买什么,而只是为了欣赏一下,所以我们更需要这样东西的外表能够做到赏心悦目。
而这种着眼于形式,而不涉及内部存在的观点就是形式上的合目的性,康德称之为“自由美”。这种观点受到西方传统的形式主义美学影响,而当我们主观感受到愉悦时,自然会使得我们的诸认识能力自由的协调起来,所以当一样艺术品其形式上不具有合目的性时,就很难激发观赏者的欣赏趣味。
4.模态的契机。模态本身是在诠释一种必然性。在审美中这种必然性就是我们反复提到的共通感。如果说舞蹈能够激起人们的审美,那一定是这其中具有一种共通感使大家认为它是美的。但也有人说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人们很难得到相同的评价,但正是由于我们需要一种审美的共通感,所以当我们相互论述我们的审美感受时,才会产生诸多争论,这正是基于不同的审美主体意识协调运动下所需要的一种审美的共同的需求。今天我们创造出了一种舞蹈,比如街舞,过了几十年、几百年后,人们仍能找到其中的共通的审美感受,那就说明我们看到的是同样的一个美的东西。
三、总结
综上,我们论述了一些康德美学概念尤其审美所需要的要素,舞蹈艺术作为艺术分类中重要的一项分类当然也从属其中,需要注意的是,尽管在康德所处的18世纪,由于种种原因康德对艺术的评价不高,但不可否认的是,他的理论经过几百年的沉淀仍能激起我们的共通感,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仍能从康德的理论中找到营养。
参考文献:
[1]袁禾主编.大学舞蹈鉴赏[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康德著,宗白华,韦卓民译.判断力批判[M].商务印书馆,2000.
[3]刘叔成,夏之房等著.美学基本原理[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