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天晚上,如往常一样点开“凤凰语文网”,一个网友的介绍吸引了我的眼球,说的是特级教师管建刚的作文教学,我看了几页觉得不过瘾,便百度搜索了一下,跳出来一篇最新的文章——《管建刚和他的阅读教学革命》。读之,似拨开云雾见青天般神清气爽!一直疑惑于课堂设计该怎么走的我,读完此文,豁然开朗!
犹记得那个学期末,学校要求新学期的语文学科要按照新的教学范式“测、导、延、写”来备课上课。放假前,武校长亲自操刀,以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望月》为例,为全校语文老师诠释了这个范式的理念,指导了新学期的备课方向。虽然我听得很认真,却依然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假期备课,焦灼不安,因为不理解,所以磕绊着,总觉得那条线还没有抓住。尽管这条线不时在眼前晃动,但不管如何努力,感觉依然是一步之遥的距离。
忐忑中,新的学期如期而至,语文教学范式的课堂正式登上我的教学舞台。当真正实施下来,这教学范式的路子终于渐渐明晰起来。不过最为头痛的依然是“写”的训练点的寻找,文章篇篇不同,说明文、散文、诗歌、记叙文……体裁不同,刚找到了这篇文章的训练点,另一篇文章的点在哪儿却又找不着了。
在茫然中,管老师的文章让我这个迷途羔羊找到了方向。管老师说:“在我的词典里,语文课程根本就不存在纯粹的阅读教学:一切语文课,都是写作课。表面上是阅读课,骨子里必须是写作课。阅读不是一种独立的能力,它只是写作能力中的一个因素。阅读是前写作,是手段、过
程,写作才是目的、归宿。”
管建刚老师认为,阅读教学应该“指向写作”,最应该关注的是从文本中读出“怎么写”。在“怎么写”的探究上,尤其要关注作者是如何“构思”的。写作构思,是最重要的写作行为之一,是以往阅读教学的死角。探求作者是如何“构思”的,就是将文本还原到写作行为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而不那么写。这对学生写作将产生直接的借鉴作用。
阅读要“指向写作”,不能只是考虑作者“表达”了什么,还要考虑作者是怎样一步一步地逼近“表达”,实现“表达”的。了解“表达”了什么,只是“知其然”;了解写作行为发生的一系列的心理过程,才是“知其所以然”。“知其所以然”,才能有效迁移到学生的写作行为中。
从阅读视角教学,一般主要是弄懂“段意”,即便分析如何写,也是为了弄懂段意,侧重于内容的了解。而着眼于“学写”,则是进入到实际写作的“篇章”构思,引导学生领悟作者的“段”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我们可以怎样写,或应该怎样写,关注的是写作的共性特点。不论是学习构思,还是培养文体感,都是立足于发掘普遍性的写作规律。只有提炼出写作的共性特征,对学生的写作才有指导意义。
读罢此文,我不禁明白了学校教学范式的意义所在,不仅仅是为了规范老师们的课堂,向40分钟要效率,更重要的是帮助老师来关注学生的学情因素,高效解决学生写作实践中相关的问题状况。这是管建刚老师所说的“迫在眉睫、亟须解决”的问题。叶圣陶先生也说过写作的“根”是阅读,“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我们要透过例子的表面,看到例子背后的内容。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在每一篇课文中寻求“切合学生的‘点’”,又要统筹规划。这有难度,更需要老师们的智慧。
行走在教育之路上,我们或许是痛苦的,或许是迷茫的,但是,只要我们坚持“一切为了学生”这样一个目标,那么,我们一定会拨开云雾见青天,撩起教学的面纱让它显现真容!
(作者单位:江苏无锡市南湖小学)
(责任编辑 刘忠信)
犹记得那个学期末,学校要求新学期的语文学科要按照新的教学范式“测、导、延、写”来备课上课。放假前,武校长亲自操刀,以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望月》为例,为全校语文老师诠释了这个范式的理念,指导了新学期的备课方向。虽然我听得很认真,却依然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假期备课,焦灼不安,因为不理解,所以磕绊着,总觉得那条线还没有抓住。尽管这条线不时在眼前晃动,但不管如何努力,感觉依然是一步之遥的距离。
忐忑中,新的学期如期而至,语文教学范式的课堂正式登上我的教学舞台。当真正实施下来,这教学范式的路子终于渐渐明晰起来。不过最为头痛的依然是“写”的训练点的寻找,文章篇篇不同,说明文、散文、诗歌、记叙文……体裁不同,刚找到了这篇文章的训练点,另一篇文章的点在哪儿却又找不着了。
在茫然中,管老师的文章让我这个迷途羔羊找到了方向。管老师说:“在我的词典里,语文课程根本就不存在纯粹的阅读教学:一切语文课,都是写作课。表面上是阅读课,骨子里必须是写作课。阅读不是一种独立的能力,它只是写作能力中的一个因素。阅读是前写作,是手段、过
程,写作才是目的、归宿。”
管建刚老师认为,阅读教学应该“指向写作”,最应该关注的是从文本中读出“怎么写”。在“怎么写”的探究上,尤其要关注作者是如何“构思”的。写作构思,是最重要的写作行为之一,是以往阅读教学的死角。探求作者是如何“构思”的,就是将文本还原到写作行为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而不那么写。这对学生写作将产生直接的借鉴作用。
阅读要“指向写作”,不能只是考虑作者“表达”了什么,还要考虑作者是怎样一步一步地逼近“表达”,实现“表达”的。了解“表达”了什么,只是“知其然”;了解写作行为发生的一系列的心理过程,才是“知其所以然”。“知其所以然”,才能有效迁移到学生的写作行为中。
从阅读视角教学,一般主要是弄懂“段意”,即便分析如何写,也是为了弄懂段意,侧重于内容的了解。而着眼于“学写”,则是进入到实际写作的“篇章”构思,引导学生领悟作者的“段”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我们可以怎样写,或应该怎样写,关注的是写作的共性特点。不论是学习构思,还是培养文体感,都是立足于发掘普遍性的写作规律。只有提炼出写作的共性特征,对学生的写作才有指导意义。
读罢此文,我不禁明白了学校教学范式的意义所在,不仅仅是为了规范老师们的课堂,向40分钟要效率,更重要的是帮助老师来关注学生的学情因素,高效解决学生写作实践中相关的问题状况。这是管建刚老师所说的“迫在眉睫、亟须解决”的问题。叶圣陶先生也说过写作的“根”是阅读,“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我们要透过例子的表面,看到例子背后的内容。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在每一篇课文中寻求“切合学生的‘点’”,又要统筹规划。这有难度,更需要老师们的智慧。
行走在教育之路上,我们或许是痛苦的,或许是迷茫的,但是,只要我们坚持“一切为了学生”这样一个目标,那么,我们一定会拨开云雾见青天,撩起教学的面纱让它显现真容!
(作者单位:江苏无锡市南湖小学)
(责任编辑 刘忠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