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堂是学生集思广益的地方,教师对于学生答案的处理又考验着教师的教育智慧。笔者在教育实习中,通过对一线教师的访谈,以及在课堂上长期的观察,针对教师处理课堂中“非期待答案”的态度以及原因作出一定的分析,并初步探讨了应对策略。
【关键词】小学课堂;非期待答案;处理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课堂教学的核心任务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而并非是对标准答案的一味追求。“非期待答案”作为课堂教学的非期待生成,它的出现使得原本枯燥的课堂有了“生命力”,对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具有极大的作用。因此妥善的处理课堂中的“非期待答案”是现代教学不可回避的问题。
“非期待答案”,顾名思义,即是回答者所提供的答案并非是提问者期盼和等待的。传统课堂中“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已被取代。新课程理念重视课堂中学生的参与度,提倡的是一种对话式的教学。学生作为课堂中学习的主体,拥有了更多的发言权,但这势必会产生许多的“非标准答案”,在这些“非标准答案”之中有许多答案却是教师始料未及的。它超出了教师的预设以及可以接受的范围,“非期待答案”便由此产生。
一、教师对于课堂中“非期待答案”的几种常见态度
在长期教育实习与见习的过程中,通过观察,以及对一些一线教师的访谈中发现,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对于生成的“非期待答案”,教师通常会有以下几种态度:
(一)不予理睬
小学生的激情容易被点燃,当教师抛出一个问题之后,学生们会争先恐后、七嘴八舌地说出自己的答案。教师往往只从中挑选出他们想要的答案,然后高声调重复。对于少数学生口中的“非期待答案”教师似乎没有听到,不予理睬。
(二)敷衍了事
在课堂中,我们通常会看到这样的情况:当学生的回答不是教师预期的,教师的回应往往是:“我们一般不用这种方法”“你先坐下来想想”“谁能帮帮他”“教学中就是这么规定的”等。然后接着提问第二个人、第三个人,直至找到教师想要的答案仿佛才如释重负,找到了依托。
(三)全盘肯定
学生的某些非期待答案是教师无法在短时间内就判断出对错或者是在教师的解决能力之外,而教师为了顾及面子通常会选择点头以示肯定。这样的课堂表面看起来学生各抒己见,讨论得很热闹,实则学生的认知水平却没有得到提高,还在原水平上徘徊。
(四)严厉呵斥
某些教师甚至将课堂上的非期待答案看成是学生的故意挑衅,是对自己教师权威的挑战,认为学生是在跟自己作对。于是与学生大动干戈,狠狠打压。
学生在课堂上生成的教师的非期待答案,它代表的是学生脑力劳动的过程,是学生思维的一种展现,更是教师教学不得不重视的宝贵资源。以上教师针对课堂中非期待答案的态度值得我们反思。
二、教师对于课堂中“非期待答案”处理态度的原因分析
(一)缺乏针对性,产生“替代思维”
传统的课堂中注重教师的讲授,教师面对一个知识点反复地讲解,直到学生明白为止,而忽略学生的脑力劳动。虽然这种现象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现今的课堂不少教师仍然變相的替代了学生的思维。教师经过精心的设计,一个个问题一环扣一环。教师绝不容许任何一环出现纰漏,学生的每一个回答都牢牢地被教师掌控。所以当学生想要挣脱这种掌控,产生了一些教师非期待的答案时,教师甚至会强制其屈服于自己。“你是什么意思吧”,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在教师的三言两语下,自己原来的想法没了,直接回归教师的掌控。
(二)缺乏耐心,不能关注个体差异
在与一线教师的交谈中发现,不少教师抱怨:“某某学生就那样,回答问题总不在点子上,真能急死人。”当然,也有教师表示“虽然应该尊重学会的主体地位,但一节课就那么45分钟,教学目标总得完成吧,教学进度总得赶上吧,谁的答案都考虑,这课还能上完吗?”
教师繁杂的工作让他们渐渐地失去了耐心,工作变得更加机械化。他们无暇去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为了工作的顺利开展,他们最终选择舍弃一些看似无关紧要的因素。
(三)缺乏宽容,不能换位思考
宽容是理解的开始,只有对学生多一丝的宽容,才会站在学生的角度,用学生的眼光去看一些问题,对于他们的非期待答案才会多一分理解。而部分教师却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想法:我是老师,我懂的必定是比学生多的,我让他们“摆布”那我以后还怎么去管理他们,他们还不骑在我的头上。
(四)缺乏教育智慧,不能巧妙应对
现今社会信息高速发展,网络资源丰富,学生进入学校并不是一块白板,而是带有一定的社会经验,再加上小学生的无限的想象力,提出一些五花八门的问题,答出一些匪夷所思的答案不足为奇。但这无疑给教师的工作带来了巨大的麻烦。很多教师面对学生的奇思妙想感到手足无措,不知如何应付。
三、“非期待答案”的应对策略
(一)充分备课,多做假设
这里所说的充分备课并不是指传统意义上的备课。教师不是只拿着教材和教学参考书被动接受,而是走出教材固定的圈子,多方面的来备课。首先,教师备课时应该注重未知的知识性问题,对问题多做假设。这里未知的知识性问题是指不是教学内容本身的,而是与教材内容有联系但却是课本以外的知识。教师应该丰富学科知识和相关知识,扩大上课的知识储备,这样课堂教学才会得心应手,少出窘态。例如本人在辽宁省锦州市实验小学听的一节语
文课:
一名四年级的语文教师在讲《提灯女神》一课时,课前看了关于南丁格尔的所有纪录片,南丁格尔所写的书以及描写南丁格尔的文章。课上也大量的补充了课外的资料,学生的思路被打开了,更好的体会了文章的思想感情,而他们提出的问题虽然很多都是教师事先没有预设到的,但都跑不出教师的手掌心。正是因为有了充分的准备,才会以不变应万变,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其次,要模拟情境,对过程多做假设。从学生的角度带着学生可能会提出的问题来备课。不妨多想想在这个问题上学生会怎么说?我该怎么引导?这个知识点上学生会提出怎样的问题?这个问题是不是可以交给其他的学生帮忙解决?那我又该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如果学生提出的这个问题与本节课没有直接的联系我该如何回答,既能不影响教学的进度又不会伤到学生的自尊心、不打击其学习的积极性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教师提前的进行思考并找到解决的办法,只有这样教师才可以在课堂上从容不迫的面地对学生,才能胸有成竹地与学生进行对话,也才有可能收获“非期待答案”的精彩,不至于手足无措、方寸大乱,或者望洋兴叹,听之任命。
(二)尊重学生,用心倾听
苏霍姆林斯基要求教师们记住:“你面对的是儿童的极易受到伤害的及其脆弱的心灵,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脑袋装进另一个脑袋里,而是師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如果认为我们的儿童都是能够顽强地克服困难的英雄,那就未免想得太天真而且错误了”。作为教师我们要保护好孩子的自尊感,当一个学生被认同、尊重后,他可能会有惊人的潜力和爆发力。所以当“非期待答案”出现的时候,我们不妨多一丝宽容与理解。正如赞科夫所说:“当教师把每一个学生都理解为,他是一个具有个人特点的、具有自己的志向、自己的智慧和性格结构的人的时候,这样的理解才有助于教师去热爱儿童”。我们要知道:学生还只是个孩子,而我们也是从一个孩子成长起来的。将心比心,我们就不会因为学生们的幼稚无知而生气,也不会为他们的辩解顶撞而发怒。教师给予学生多一分理解与尊重,从而创建一种和谐的师生氛围,教学效果又怎会不理想。
(三)巧用错误,扩展思维
有错误的课堂才是真实的课堂。(这里所说的错误仅指学生对于问题回答的错误)。我们不能要求学生不犯错误,倘若学生从来不犯错误,教师也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课堂上学生的错误必定是花样百出,无疑各种错误的答案成为教师眼中的“非期待答案”。首先,教师要端正面对错误答案的态度。不能害怕学生犯错,应该用一种客观、公正的心态去正视学生所犯的错误。切不可以将错误藏着、掖着,或者为了赶教学进度而轻描淡写、一带而过。
其次,要积极的引导,使错误成为一种促进学生学习的资源。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强调的是不断地向其发出追问,直到其发现自己错误。让学生进步的最好办法亦不是直接告诉其答案。教师可以满足学生想作为发现者、探究者的需要,对于学生解题出现的错误,不采用传统的订正和讲评的办法,而是给以其一点小小的引导,让其发现自己的错误,如果这种误区是其他同学也存在的或者别的同学愿意和他一起去发现正确的答案,那不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相信通过学生们的努力定会找到正确的答案。
面对课堂上的意外,教师要能够从容面对并及时对教学环节作出调整。必要的时候要敢于舍弃先前的设计,巧妙地完成教学任务。课堂中往往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教师苦思冥想了很多学生可能会存在的阻碍、找出问题正确答案前可能有的误区,从而又想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可到了真正的课堂上,学生却一语道破天机,常常令教师感到手足无措。
如在讲《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节时,教师让学生大胆地猜测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什么有关?本以为学生会猜与两条邻边有关(受长方体面积求法的影响),没想到有同学张嘴就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无疑这是教师最不想要的——“非期待答案”。但教学需要继续,不可能因为这一个学生会了而不顾其他同学,更何况这个学生也不见得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于是教师灵机一动决定改变教学环节,将“底乘高”作为一种猜测,让这名学生直接加以验证。果然,这名学生并不能说清原由。那教师便可直接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就其提出的想法进行证明。当然对于有其他想法的学生也可在组内进行探讨研究。虽然改变了教学环节,但同样成功的达到了教学目标。
教学环节可以预设,但是它却像是一部不能画上句号的手稿,一直处于自我校正、自我完善的动态发展之中。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境,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做出相应的变动”。因此,针对这些“非期待答案”的产生,教师需要的是调动自己的教育智慧,及时做出最正确的决策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四、结语
孔建芳老师说:“我们基础教育的首要任务不是批判,而是建设;不是展开罪恶,而是将一颗爱与尊严、理想与诗性的种子悄悄种植在孩子们阳光灿烂的心田。”课堂中的“非期待答案”正是孩子们纯净心灵最真切的表达,它关乎孩子思维的发展、学习兴趣的养成以及创造力的培养。笔者针对课堂中的“非期待答案”提出了应对策略,希望教师可以尊重课堂上生成的“非期待答案”,让学生的学习不再是负担,而真正成为一件关乎幸福的事。
参考文献
[1]李玉龙.做成功教师的38个切入口[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修订版)[M].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编辑:马梦杰)
【关键词】小学课堂;非期待答案;处理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课堂教学的核心任务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而并非是对标准答案的一味追求。“非期待答案”作为课堂教学的非期待生成,它的出现使得原本枯燥的课堂有了“生命力”,对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具有极大的作用。因此妥善的处理课堂中的“非期待答案”是现代教学不可回避的问题。
“非期待答案”,顾名思义,即是回答者所提供的答案并非是提问者期盼和等待的。传统课堂中“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已被取代。新课程理念重视课堂中学生的参与度,提倡的是一种对话式的教学。学生作为课堂中学习的主体,拥有了更多的发言权,但这势必会产生许多的“非标准答案”,在这些“非标准答案”之中有许多答案却是教师始料未及的。它超出了教师的预设以及可以接受的范围,“非期待答案”便由此产生。
一、教师对于课堂中“非期待答案”的几种常见态度
在长期教育实习与见习的过程中,通过观察,以及对一些一线教师的访谈中发现,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对于生成的“非期待答案”,教师通常会有以下几种态度:
(一)不予理睬
小学生的激情容易被点燃,当教师抛出一个问题之后,学生们会争先恐后、七嘴八舌地说出自己的答案。教师往往只从中挑选出他们想要的答案,然后高声调重复。对于少数学生口中的“非期待答案”教师似乎没有听到,不予理睬。
(二)敷衍了事
在课堂中,我们通常会看到这样的情况:当学生的回答不是教师预期的,教师的回应往往是:“我们一般不用这种方法”“你先坐下来想想”“谁能帮帮他”“教学中就是这么规定的”等。然后接着提问第二个人、第三个人,直至找到教师想要的答案仿佛才如释重负,找到了依托。
(三)全盘肯定
学生的某些非期待答案是教师无法在短时间内就判断出对错或者是在教师的解决能力之外,而教师为了顾及面子通常会选择点头以示肯定。这样的课堂表面看起来学生各抒己见,讨论得很热闹,实则学生的认知水平却没有得到提高,还在原水平上徘徊。
(四)严厉呵斥
某些教师甚至将课堂上的非期待答案看成是学生的故意挑衅,是对自己教师权威的挑战,认为学生是在跟自己作对。于是与学生大动干戈,狠狠打压。
学生在课堂上生成的教师的非期待答案,它代表的是学生脑力劳动的过程,是学生思维的一种展现,更是教师教学不得不重视的宝贵资源。以上教师针对课堂中非期待答案的态度值得我们反思。
二、教师对于课堂中“非期待答案”处理态度的原因分析
(一)缺乏针对性,产生“替代思维”
传统的课堂中注重教师的讲授,教师面对一个知识点反复地讲解,直到学生明白为止,而忽略学生的脑力劳动。虽然这种现象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现今的课堂不少教师仍然變相的替代了学生的思维。教师经过精心的设计,一个个问题一环扣一环。教师绝不容许任何一环出现纰漏,学生的每一个回答都牢牢地被教师掌控。所以当学生想要挣脱这种掌控,产生了一些教师非期待的答案时,教师甚至会强制其屈服于自己。“你是什么意思吧”,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在教师的三言两语下,自己原来的想法没了,直接回归教师的掌控。
(二)缺乏耐心,不能关注个体差异
在与一线教师的交谈中发现,不少教师抱怨:“某某学生就那样,回答问题总不在点子上,真能急死人。”当然,也有教师表示“虽然应该尊重学会的主体地位,但一节课就那么45分钟,教学目标总得完成吧,教学进度总得赶上吧,谁的答案都考虑,这课还能上完吗?”
教师繁杂的工作让他们渐渐地失去了耐心,工作变得更加机械化。他们无暇去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为了工作的顺利开展,他们最终选择舍弃一些看似无关紧要的因素。
(三)缺乏宽容,不能换位思考
宽容是理解的开始,只有对学生多一丝的宽容,才会站在学生的角度,用学生的眼光去看一些问题,对于他们的非期待答案才会多一分理解。而部分教师却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想法:我是老师,我懂的必定是比学生多的,我让他们“摆布”那我以后还怎么去管理他们,他们还不骑在我的头上。
(四)缺乏教育智慧,不能巧妙应对
现今社会信息高速发展,网络资源丰富,学生进入学校并不是一块白板,而是带有一定的社会经验,再加上小学生的无限的想象力,提出一些五花八门的问题,答出一些匪夷所思的答案不足为奇。但这无疑给教师的工作带来了巨大的麻烦。很多教师面对学生的奇思妙想感到手足无措,不知如何应付。
三、“非期待答案”的应对策略
(一)充分备课,多做假设
这里所说的充分备课并不是指传统意义上的备课。教师不是只拿着教材和教学参考书被动接受,而是走出教材固定的圈子,多方面的来备课。首先,教师备课时应该注重未知的知识性问题,对问题多做假设。这里未知的知识性问题是指不是教学内容本身的,而是与教材内容有联系但却是课本以外的知识。教师应该丰富学科知识和相关知识,扩大上课的知识储备,这样课堂教学才会得心应手,少出窘态。例如本人在辽宁省锦州市实验小学听的一节语
文课:
一名四年级的语文教师在讲《提灯女神》一课时,课前看了关于南丁格尔的所有纪录片,南丁格尔所写的书以及描写南丁格尔的文章。课上也大量的补充了课外的资料,学生的思路被打开了,更好的体会了文章的思想感情,而他们提出的问题虽然很多都是教师事先没有预设到的,但都跑不出教师的手掌心。正是因为有了充分的准备,才会以不变应万变,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其次,要模拟情境,对过程多做假设。从学生的角度带着学生可能会提出的问题来备课。不妨多想想在这个问题上学生会怎么说?我该怎么引导?这个知识点上学生会提出怎样的问题?这个问题是不是可以交给其他的学生帮忙解决?那我又该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如果学生提出的这个问题与本节课没有直接的联系我该如何回答,既能不影响教学的进度又不会伤到学生的自尊心、不打击其学习的积极性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教师提前的进行思考并找到解决的办法,只有这样教师才可以在课堂上从容不迫的面地对学生,才能胸有成竹地与学生进行对话,也才有可能收获“非期待答案”的精彩,不至于手足无措、方寸大乱,或者望洋兴叹,听之任命。
(二)尊重学生,用心倾听
苏霍姆林斯基要求教师们记住:“你面对的是儿童的极易受到伤害的及其脆弱的心灵,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脑袋装进另一个脑袋里,而是師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如果认为我们的儿童都是能够顽强地克服困难的英雄,那就未免想得太天真而且错误了”。作为教师我们要保护好孩子的自尊感,当一个学生被认同、尊重后,他可能会有惊人的潜力和爆发力。所以当“非期待答案”出现的时候,我们不妨多一丝宽容与理解。正如赞科夫所说:“当教师把每一个学生都理解为,他是一个具有个人特点的、具有自己的志向、自己的智慧和性格结构的人的时候,这样的理解才有助于教师去热爱儿童”。我们要知道:学生还只是个孩子,而我们也是从一个孩子成长起来的。将心比心,我们就不会因为学生们的幼稚无知而生气,也不会为他们的辩解顶撞而发怒。教师给予学生多一分理解与尊重,从而创建一种和谐的师生氛围,教学效果又怎会不理想。
(三)巧用错误,扩展思维
有错误的课堂才是真实的课堂。(这里所说的错误仅指学生对于问题回答的错误)。我们不能要求学生不犯错误,倘若学生从来不犯错误,教师也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课堂上学生的错误必定是花样百出,无疑各种错误的答案成为教师眼中的“非期待答案”。首先,教师要端正面对错误答案的态度。不能害怕学生犯错,应该用一种客观、公正的心态去正视学生所犯的错误。切不可以将错误藏着、掖着,或者为了赶教学进度而轻描淡写、一带而过。
其次,要积极的引导,使错误成为一种促进学生学习的资源。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强调的是不断地向其发出追问,直到其发现自己错误。让学生进步的最好办法亦不是直接告诉其答案。教师可以满足学生想作为发现者、探究者的需要,对于学生解题出现的错误,不采用传统的订正和讲评的办法,而是给以其一点小小的引导,让其发现自己的错误,如果这种误区是其他同学也存在的或者别的同学愿意和他一起去发现正确的答案,那不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相信通过学生们的努力定会找到正确的答案。
面对课堂上的意外,教师要能够从容面对并及时对教学环节作出调整。必要的时候要敢于舍弃先前的设计,巧妙地完成教学任务。课堂中往往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教师苦思冥想了很多学生可能会存在的阻碍、找出问题正确答案前可能有的误区,从而又想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可到了真正的课堂上,学生却一语道破天机,常常令教师感到手足无措。
如在讲《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节时,教师让学生大胆地猜测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什么有关?本以为学生会猜与两条邻边有关(受长方体面积求法的影响),没想到有同学张嘴就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无疑这是教师最不想要的——“非期待答案”。但教学需要继续,不可能因为这一个学生会了而不顾其他同学,更何况这个学生也不见得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于是教师灵机一动决定改变教学环节,将“底乘高”作为一种猜测,让这名学生直接加以验证。果然,这名学生并不能说清原由。那教师便可直接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就其提出的想法进行证明。当然对于有其他想法的学生也可在组内进行探讨研究。虽然改变了教学环节,但同样成功的达到了教学目标。
教学环节可以预设,但是它却像是一部不能画上句号的手稿,一直处于自我校正、自我完善的动态发展之中。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境,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做出相应的变动”。因此,针对这些“非期待答案”的产生,教师需要的是调动自己的教育智慧,及时做出最正确的决策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四、结语
孔建芳老师说:“我们基础教育的首要任务不是批判,而是建设;不是展开罪恶,而是将一颗爱与尊严、理想与诗性的种子悄悄种植在孩子们阳光灿烂的心田。”课堂中的“非期待答案”正是孩子们纯净心灵最真切的表达,它关乎孩子思维的发展、学习兴趣的养成以及创造力的培养。笔者针对课堂中的“非期待答案”提出了应对策略,希望教师可以尊重课堂上生成的“非期待答案”,让学生的学习不再是负担,而真正成为一件关乎幸福的事。
参考文献
[1]李玉龙.做成功教师的38个切入口[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修订版)[M].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编辑:马梦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