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走进新课程,让课堂成为孩子们思维张扬的舞台;走进新课程,让课堂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平台;走进新课程,让课堂成为师生其乐融融的共享过程。”这是新课程倡导的课堂教学理念。而要想倡导这个理念,就得要求新课程下的课堂应具有平等、开放、互动的师生关系。
一、创设互动情境,激发课堂活力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对于小学生来说,单纯的数学知识往往比较枯燥乏味,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激情。如果没有强烈的求知欲,就不会产生参与的意识。因此,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合理创设情境,给出一些新鲜的、生动的、有趣的、真实的数学问题让学生解答,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进而诱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参与到学习活动的全过程。例如:在教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时,我分为三个层次:首先,通过观察三幅图画,估计每幅图画的面积,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宽有联系,然后通过进一步的观察,发现三个长方形的面积正好等于它的长和宽的乘积;最后,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任取几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拼成不同的长方形,进一步验证上面的猜想,进而得出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因此,学生最大限度地投入到观察、思考、操作、探究的活动中,使学生亲历“做数学”的过程,体现了《标准》中倡导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喜悦。
二、倡导多向交流,展现学生思维
叶澜教授指出:“教学活动的内容,形式可以各种各样,但其本质是必须有双边、双向乃至多向的沟通,没有沟通就无所谓教育影响,也不会发生教与学的转化。”因而,在课堂教学中要改变传统教学单一的交往形式,改变“教师当主角、好学生当配角,大部分学生当群众演员甚至是听众、观众”的旧模式,提倡多向交流,“使课堂教学过程本身具有生成新因素的能力,具有自身的、由师生共同创造出来的生命活力”。因而在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创设交流的情境,让学生的思维在交流中活起来,让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见解,形成多向交流,有利于开发学生生命潜能,促进课堂的动态生成,焕发生命活力。例如:教学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有多重》时,从表面上看,它似乎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并无太大的关系,然而,我设法引导学生去参与购物活动,从中亲自去感知食品的重量,找到书本知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切合点”。这样,我以学生的实践活动为载体,赋予了它生动活泼、兴趣盎然的新教学模式。学生通过购物活动去亲自称一称、掂一掂、拎一拎、互相抱一抱等一系列有機结合的交流体验,充分感知1克、1千克、几十千克的重量,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趣味化,把单纯数学概念引伸到生活活动中。通过多向的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学生就会感到:原来,数学离我们这样近,数学就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慢慢地他们就会亲近数学、理解数学,继而喜欢数学。学生拥有了这种积极的状态,对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实践能力就会大大的提高。教学中,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而是以组织者、参与者的身份充分激起学生交流的欲望,展现学生奔放的思维。课堂上师生共同的生命历程是视界的融合,体验的共享与心灵的共鸣,这样的课堂也使师生享受到教育的幸福,体现生命的价值。
三、加强合作学习,促进教学相长
“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是新课标的目标之一。《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专门提及合作学习,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 合作交流、沟通与互动,不仅是学生的学习方式,还是现代人的工作方式,甚至是人的生存方式。在数学课堂上数学问题往往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加以解决,通过合作学习的形式,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提出自己的思路,同时分享别人的经验,在讨论不同方法优缺点的争辩过程中,学生的思路就会越来越明晰,能多角度、多侧面地寻求问题解决的策略,对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创造性思维十分有利。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时我组织了如下操作:课前每个学生都准备6个棱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体,上课时4个人一组进行操作。首先每四个摆成一排,接着又摆成三排,再用同样的方法摆两层,每操作一次都引导学生观察:小正方体的总个数是多少?所组成的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它的长、宽、高各是多少?学生完成后,然后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讨论: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这样通过指导学生操作、观察、思考、讨论,学生非常自然地得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从中学到了操作、观察等方法,为参与以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四、构建多元评价,体验学习快乐
一个心理学家说过,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强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感到快乐。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评价则要发挥激励导向作用,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关注赞赏学生的点滴进步,让学生们感受学习成功的欢乐,形成良好的学习情绪。因而,在教学中,我们面向学生个体,有针对性地从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动机、态度、自信心、思维方法、创新意识和能力发展等方面进行适时、正面、积极的评价,做到:对于思维方法有创新的学生给予大力表扬;对于学困生重视发掘他们的闪光点,大胆肯定,及时表扬,并提出努力的方向;在指出学生不足时做到委婉,不伤其自尊心和积极性。例如:在教学《分类》一课,组织学生参观文具店,仔细观察售货员阿姨是怎样把物品进行分类摆放?集体交流时,有的学生发现售货员把练习本放在一起,有的发现铅笔和钢笔放在一起,有的发现墨水放在一起,还有的发现各类尺子摆放在一起,老师都给予充分的肯定。这时,有一个学生质疑:“我认为球是属于体育用品类,不属于文具类,不能摆放在文具店里。”同学们也都认为他说得有道理,老师相机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这样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学生也就自然而然想学、乐学了。
新课程理念是与学生共同成长和发展,共同分享体验成功的喜悦,在课堂上共同去体现生命的价值。因此,我们要改变传统的师生观,实现师生角色的彻底转变,在教学中形成民主、平等、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使数学课堂教学进一步开放,在教学的互动中,学生不断地改造、进化和发展,教师不断得到充实、丰富和提高,双方共处于一个和谐、共进的活动统一体中。
一、创设互动情境,激发课堂活力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对于小学生来说,单纯的数学知识往往比较枯燥乏味,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激情。如果没有强烈的求知欲,就不会产生参与的意识。因此,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合理创设情境,给出一些新鲜的、生动的、有趣的、真实的数学问题让学生解答,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进而诱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参与到学习活动的全过程。例如:在教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时,我分为三个层次:首先,通过观察三幅图画,估计每幅图画的面积,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宽有联系,然后通过进一步的观察,发现三个长方形的面积正好等于它的长和宽的乘积;最后,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任取几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拼成不同的长方形,进一步验证上面的猜想,进而得出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因此,学生最大限度地投入到观察、思考、操作、探究的活动中,使学生亲历“做数学”的过程,体现了《标准》中倡导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喜悦。
二、倡导多向交流,展现学生思维
叶澜教授指出:“教学活动的内容,形式可以各种各样,但其本质是必须有双边、双向乃至多向的沟通,没有沟通就无所谓教育影响,也不会发生教与学的转化。”因而,在课堂教学中要改变传统教学单一的交往形式,改变“教师当主角、好学生当配角,大部分学生当群众演员甚至是听众、观众”的旧模式,提倡多向交流,“使课堂教学过程本身具有生成新因素的能力,具有自身的、由师生共同创造出来的生命活力”。因而在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创设交流的情境,让学生的思维在交流中活起来,让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见解,形成多向交流,有利于开发学生生命潜能,促进课堂的动态生成,焕发生命活力。例如:教学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有多重》时,从表面上看,它似乎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并无太大的关系,然而,我设法引导学生去参与购物活动,从中亲自去感知食品的重量,找到书本知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切合点”。这样,我以学生的实践活动为载体,赋予了它生动活泼、兴趣盎然的新教学模式。学生通过购物活动去亲自称一称、掂一掂、拎一拎、互相抱一抱等一系列有機结合的交流体验,充分感知1克、1千克、几十千克的重量,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趣味化,把单纯数学概念引伸到生活活动中。通过多向的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学生就会感到:原来,数学离我们这样近,数学就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慢慢地他们就会亲近数学、理解数学,继而喜欢数学。学生拥有了这种积极的状态,对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实践能力就会大大的提高。教学中,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而是以组织者、参与者的身份充分激起学生交流的欲望,展现学生奔放的思维。课堂上师生共同的生命历程是视界的融合,体验的共享与心灵的共鸣,这样的课堂也使师生享受到教育的幸福,体现生命的价值。
三、加强合作学习,促进教学相长
“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是新课标的目标之一。《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专门提及合作学习,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 合作交流、沟通与互动,不仅是学生的学习方式,还是现代人的工作方式,甚至是人的生存方式。在数学课堂上数学问题往往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加以解决,通过合作学习的形式,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提出自己的思路,同时分享别人的经验,在讨论不同方法优缺点的争辩过程中,学生的思路就会越来越明晰,能多角度、多侧面地寻求问题解决的策略,对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创造性思维十分有利。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时我组织了如下操作:课前每个学生都准备6个棱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体,上课时4个人一组进行操作。首先每四个摆成一排,接着又摆成三排,再用同样的方法摆两层,每操作一次都引导学生观察:小正方体的总个数是多少?所组成的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它的长、宽、高各是多少?学生完成后,然后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讨论: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这样通过指导学生操作、观察、思考、讨论,学生非常自然地得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从中学到了操作、观察等方法,为参与以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四、构建多元评价,体验学习快乐
一个心理学家说过,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强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感到快乐。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评价则要发挥激励导向作用,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关注赞赏学生的点滴进步,让学生们感受学习成功的欢乐,形成良好的学习情绪。因而,在教学中,我们面向学生个体,有针对性地从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动机、态度、自信心、思维方法、创新意识和能力发展等方面进行适时、正面、积极的评价,做到:对于思维方法有创新的学生给予大力表扬;对于学困生重视发掘他们的闪光点,大胆肯定,及时表扬,并提出努力的方向;在指出学生不足时做到委婉,不伤其自尊心和积极性。例如:在教学《分类》一课,组织学生参观文具店,仔细观察售货员阿姨是怎样把物品进行分类摆放?集体交流时,有的学生发现售货员把练习本放在一起,有的发现铅笔和钢笔放在一起,有的发现墨水放在一起,还有的发现各类尺子摆放在一起,老师都给予充分的肯定。这时,有一个学生质疑:“我认为球是属于体育用品类,不属于文具类,不能摆放在文具店里。”同学们也都认为他说得有道理,老师相机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这样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学生也就自然而然想学、乐学了。
新课程理念是与学生共同成长和发展,共同分享体验成功的喜悦,在课堂上共同去体现生命的价值。因此,我们要改变传统的师生观,实现师生角色的彻底转变,在教学中形成民主、平等、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使数学课堂教学进一步开放,在教学的互动中,学生不断地改造、进化和发展,教师不断得到充实、丰富和提高,双方共处于一个和谐、共进的活动统一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