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导新型师生关系 促进共同发展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rryhappy7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走进新课程,让课堂成为孩子们思维张扬的舞台;走进新课程,让课堂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平台;走进新课程,让课堂成为师生其乐融融的共享过程。”这是新课程倡导的课堂教学理念。而要想倡导这个理念,就得要求新课程下的课堂应具有平等、开放、互动的师生关系。
  一、创设互动情境,激发课堂活力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对于小学生来说,单纯的数学知识往往比较枯燥乏味,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激情。如果没有强烈的求知欲,就不会产生参与的意识。因此,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合理创设情境,给出一些新鲜的、生动的、有趣的、真实的数学问题让学生解答,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进而诱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参与到学习活动的全过程。例如:在教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时,我分为三个层次:首先,通过观察三幅图画,估计每幅图画的面积,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宽有联系,然后通过进一步的观察,发现三个长方形的面积正好等于它的长和宽的乘积;最后,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任取几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拼成不同的长方形,进一步验证上面的猜想,进而得出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因此,学生最大限度地投入到观察、思考、操作、探究的活动中,使学生亲历“做数学”的过程,体现了《标准》中倡导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喜悦。
  二、倡导多向交流,展现学生思维
  叶澜教授指出:“教学活动的内容,形式可以各种各样,但其本质是必须有双边、双向乃至多向的沟通,没有沟通就无所谓教育影响,也不会发生教与学的转化。”因而,在课堂教学中要改变传统教学单一的交往形式,改变“教师当主角、好学生当配角,大部分学生当群众演员甚至是听众、观众”的旧模式,提倡多向交流,“使课堂教学过程本身具有生成新因素的能力,具有自身的、由师生共同创造出来的生命活力”。因而在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创设交流的情境,让学生的思维在交流中活起来,让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见解,形成多向交流,有利于开发学生生命潜能,促进课堂的动态生成,焕发生命活力。例如:教学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有多重》时,从表面上看,它似乎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并无太大的关系,然而,我设法引导学生去参与购物活动,从中亲自去感知食品的重量,找到书本知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切合点”。这样,我以学生的实践活动为载体,赋予了它生动活泼、兴趣盎然的新教学模式。学生通过购物活动去亲自称一称、掂一掂、拎一拎、互相抱一抱等一系列有機结合的交流体验,充分感知1克、1千克、几十千克的重量,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趣味化,把单纯数学概念引伸到生活活动中。通过多向的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学生就会感到:原来,数学离我们这样近,数学就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慢慢地他们就会亲近数学、理解数学,继而喜欢数学。学生拥有了这种积极的状态,对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实践能力就会大大的提高。教学中,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而是以组织者、参与者的身份充分激起学生交流的欲望,展现学生奔放的思维。课堂上师生共同的生命历程是视界的融合,体验的共享与心灵的共鸣,这样的课堂也使师生享受到教育的幸福,体现生命的价值。
  三、加强合作学习,促进教学相长
  “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是新课标的目标之一。《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专门提及合作学习,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 合作交流、沟通与互动,不仅是学生的学习方式,还是现代人的工作方式,甚至是人的生存方式。在数学课堂上数学问题往往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加以解决,通过合作学习的形式,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提出自己的思路,同时分享别人的经验,在讨论不同方法优缺点的争辩过程中,学生的思路就会越来越明晰,能多角度、多侧面地寻求问题解决的策略,对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创造性思维十分有利。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时我组织了如下操作:课前每个学生都准备6个棱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体,上课时4个人一组进行操作。首先每四个摆成一排,接着又摆成三排,再用同样的方法摆两层,每操作一次都引导学生观察:小正方体的总个数是多少?所组成的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它的长、宽、高各是多少?学生完成后,然后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讨论: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这样通过指导学生操作、观察、思考、讨论,学生非常自然地得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从中学到了操作、观察等方法,为参与以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四、构建多元评价,体验学习快乐
  一个心理学家说过,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强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感到快乐。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评价则要发挥激励导向作用,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关注赞赏学生的点滴进步,让学生们感受学习成功的欢乐,形成良好的学习情绪。因而,在教学中,我们面向学生个体,有针对性地从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动机、态度、自信心、思维方法、创新意识和能力发展等方面进行适时、正面、积极的评价,做到:对于思维方法有创新的学生给予大力表扬;对于学困生重视发掘他们的闪光点,大胆肯定,及时表扬,并提出努力的方向;在指出学生不足时做到委婉,不伤其自尊心和积极性。例如:在教学《分类》一课,组织学生参观文具店,仔细观察售货员阿姨是怎样把物品进行分类摆放?集体交流时,有的学生发现售货员把练习本放在一起,有的发现铅笔和钢笔放在一起,有的发现墨水放在一起,还有的发现各类尺子摆放在一起,老师都给予充分的肯定。这时,有一个学生质疑:“我认为球是属于体育用品类,不属于文具类,不能摆放在文具店里。”同学们也都认为他说得有道理,老师相机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这样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学生也就自然而然想学、乐学了。
  新课程理念是与学生共同成长和发展,共同分享体验成功的喜悦,在课堂上共同去体现生命的价值。因此,我们要改变传统的师生观,实现师生角色的彻底转变,在教学中形成民主、平等、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使数学课堂教学进一步开放,在教学的互动中,学生不断地改造、进化和发展,教师不断得到充实、丰富和提高,双方共处于一个和谐、共进的活动统一体中。
其他文献
【摘要】“学问,学问,学就得问,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提问,构建和谐高效的课堂,让学生快乐有效的学习,从而打造出激情四射的双效课堂。  【关键词】有效提问打造双效课堂  “学问,学问,学就得问”。随着《新课程》的实施,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已成为新世纪学习的主旋律,它
高中生物课内容比较抽象,有些内容很难,而学生的初中生物知识又极度欠缺,这给教学带来很大难度。如何让这样的高中生物课变得生动有趣,是高中生物教师必须钻研的问题。经过几年的摸索,我找到一些方法,现总结如下:  一、上好第一课紧紧抓住学生  绪论是高中生物的第一课,上好绪论课就是成功的一半。我不拘泥于课本,另外列举大量的事例,激发学生求知的愿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荒凉的北方光秃秃的树枝与灶房的干柴
【摘要】這篇论文主要是分析《傲慢与偏见》中女主人公——伊丽莎白?班奈特的人物性格。论文通过对伊丽莎白性格的分析,向读者展示了她独特的人格魅力。伊丽莎白不仅具有传统女性的温柔与善良,同时具有非同一般的智慧与能力。她对婚姻有自己的标准。她拥有敏锐的观察力,令人惊叹的语言魅力和非同一般的反抗精神。这使伊丽莎白与其他女性区别开来。然而,伊丽莎白并不是一个完美的人,她的骄傲与偏见使她差点错失爱情。但通过自我
摘 要 空间想象力,是把对客观事物的空间形式或空间几何形体,进行观察、分析、认知、研究等的抽象思维能力。空间想象力是思维逻辑的组成部分,对学生以后的数学学习特别重要,特别是对以后的几何学习更是不可缺少的思维能力。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空间想象力的培养,把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作为长远的教学目标,并在教学中,实实在在地把空间想象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关键词 学生;数学课堂;想象力  中图分类号:D
【摘要】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活动中重要的一环,精彩的教学导入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刺激学生的学习欲望,为课堂教学进入最佳状态奠定基础。运用丰富多彩的导入形式来缩短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使学生产生渴求知识的心理,诱发学生智慧的灵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能主动参与课堂教学过程,为学生营造一个积极、愉快、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从而优化课堂教学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小学
【摘要】民族院校的行政管理专业作为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应当结合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特点和学生具体情况,明确培养目标,搭建立体化实践与教学平台,强化立体化课程设置与教学手段,建立健全实践教学机制,并配置有效的实践教学评估系统。  【关键词】行政管理立体化民族院校教学改革  自1988年中国行政管理学会成立以来,各大综合类院校相继开设行政管理专业,目前已经在国内400多所普通高等院校设置了行政管理专业,各
【摘要】 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在高考改革方案依然披着神秘面纱的今天,不管是媒体的误读,还是有关人士的炒作,英语教学改革已成为学生、教师、家长和社会关注的热点。如何面对未来英语学科“削弱”或“加强”、“加分”或“减分”、“一考”或“多考”、英语教师何趋何从与英语教学孰轻孰重等问题,创新已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举措。本文从启发式教学、注重情景教学、优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
当下,我们正处于全新的信息时代,终生学习成为必然。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就要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不仅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更要给学生提供自主发展的平台,为其终身学习提供必要的基础。  在教学中,围绕如何为学生搭建自主发展的平台,我结合语文学科和本班特点,尝试在小组合作、多元评价的基础上,放归学生的自主权、探究权、话语权,实现高兴趣、高参与、高效率的课堂效果。经过几年的高效课堂改革与实践,我认为从以下几方
【摘要】Break,Break,Break 这首诗是英国诗人丁尼生于1834年为悼念英年早逝的朋友哈勒姆而创作的。该诗的主要特点是节奏快、爆破多,是诗歌形式和内容结合的典范。本文主要分析了该诗的韵律之美、音乐之美以及意象之美,通过对诗歌韵律和意象的阐述将诗人思念朋友的心情描写地酣畅淋漓,并通过对诗歌韵律的阐述为读者展现了如何欣赏英文诗歌并从中获得乐趣。  【关键词】音乐韵律意象  引言  阿尔弗雷
【关键词】历史学案学案设计学生为主体  多年来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整天面对着一群不爱学习知识、没有养成规矩、少数民族占多数的初中学生群体,老师要想取得一点点成绩和进步,几乎是难于上青天,一筹莫展、 束手无策。经过几年对学生学情的潜心钻研和调查研究,最终从现代教育理论的中,苦苦寻觅答案,却在灯火阑珊处——用学案构建历史有效课堂,学案使他们由“听课”者逐渐转变为“学习”者,由“被动接收者”逐渐转变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