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应从虚华回归务实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133563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教育改革正向纵深发展,课堂教学的形式也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课改实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改变了以前那种缺乏生气的教学氛围和呆板的学习方式,活跃了师生的思维,激发了师生的创新意识,促进了师生关系的融洽。但我们也应看到,在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还存在着不少误区,特别是脱离文本,一味追求课堂的热闹和华丽的现象比较严重。笔者根据多年的观察认为,作为语文老师,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更要在教学中求真务实,要注重文本的回归。
  
  一、教学目标的设计从面面俱到,走向突出重点。其实舍弃更是一种大智慧。
  
  新课程要求语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努力改革课程的内容、结构和实施机制”。于是很多老师在自己的每一堂课的教学目标上,都力求面面俱到,使得教学目标设置得过高、过多。而在课堂上,要么急于完成目标,而最终什么目标都没有完成;要么目标得不到真正的落实,特别是知识性的东西被淡化,工具性的东西被忽视。在一次公开课上,一位老师讲《紫藤萝瀑布》,他的教学目标从字形到词义,从修辞手法到重点句子的理解,从写景的顺序到写景的角度,从表达方式到写作训练,从感情陶冶到人生体验,一共列了二十条目标。试想,一节课,短短的四十分钟,我们能够完成或落实这么多的教学目标吗?我们看到,为数不少的教师在课堂上占用大量的时间进行扩展性的口语训练或写作训练,却忽视了语文基本知识的教学,弱化了阅读教学。这样的结果必会造成学生语感很差,也就会出现学生创新造句乃至模仿造句能力都很低的状况,最终的结局只有一个:空中楼阁,海市蜃楼。
  作为智者,我们应该学会取舍。比如《紫藤萝瀑布》的教学,我们重点放在“以朗读训练来体会写景的妙处”,“联系生活体验来感悟人生哲理”这两个目标上,能圆满地完成,已是很大的收获了。罗列十个目标,操作中如蜻蜓点水,不如认定一个目标,踏踏实实地完成。当然,舍弃是一种大智,我们一堂课只选择几个小目标,而小目标的聚集,一定要达到语文的总体目标。
  
  二、教学方法从追求空洞的热闹走向务实地求知。合适的鞋子才是最好的。
  
  新课标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鲜的活力。课堂上,教师不必拘泥于“教参”上的标准答案,也不必受考试内容的拘束,手脚一放开,自然就多了一份潇洒,课堂形式也随之丰富多彩起来——才艺表演、小品、演讲、辩论会……层出不穷的授课方式,让语文课有了盎然生机。然而,热闹的课堂是否就等于丰硕的收获?曾经在一次公开课上看到,一位老师上《春》这篇课文,一会儿是歌曲欣赏,一会儿是器乐演奏,最后还来了个舞蹈表演,这种与课文理解无关紧要的环节冲淡了语文的“味道”。在参加语文教学交流的活动中,常看见教师们花费大量精力来设计活动,课堂上师生之间热热闹闹,但是课文被搁置一边。一堂课下来,只见活动的热闹,不见文本的有效阐发、挖掘和共鸣。当前这种浮躁习气给语文教学带来的是表面的“辉煌”,而不是实质上的“生长”。教师自身招数用尽,学生却不见长进。因为语文课毕竟是姓“语”名“文”的。
  一篇课文究竟应该怎么上,什么方法最好,什么形式行之有效,我们很难有一个一般的标准去加以衡量。不同个性的教师,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没有最好的,只有此时此地最有效的。所以,教学方式的选择上不妨各行其是,找一双适合自己的鞋子。成功的教师,必然是有自己独特教学风格的教师。就语文教学来说,立足文本却是必要的一个前提。就文本与活动的关系而言,文本是主干,活动是枝叶,活动是为文本服务的。如果在备课和上课时只是专注于活动,一味花力气在活动中创新出花样,脱离、偏离、忽略了文本,无异于本末倒置,缘木求鱼。作品的意义只有通过读者才能建构,读者的阅读品味在其中的作用具有不可替代性。因此,学生与文本的直接对话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为了让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我们首先必须在时间上给予保证。要给学生充分的接触课文、诵读课文的时间,包括课前的预习以及课堂上的自由诵读。其次,我们还应该在学习方法上指导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诸如有计划地提供一些必需的阅读背景资料,教给一些有效的阅读方法。
  
  三、教学媒体的使用从流于形式、生搬硬套走向冷静理智,扬长避短。媒体只是手段和工具。
  
  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信息资源已经成为与物质资源同等重要的资源。计算机和网络正逐渐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学习方式。教育信息工程已被广大学校重视,许多学校相继以组建多媒体网络教室或校园网络为基础,以网络教学为主要的教学手段,进行了一些教育教学实验与改革,推进了教育信息化进程。但是,教育信息化工程毕竟是一件新兴事物,在发展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如不加注意,也会出现另外一种极端的倾向,把原本美好的、优越的网络教学引入误区。
  许多人认为只有选用最先进、最现代的网络教学才显气派,才跟潮流。往往置教学内容于不顾而追求形式,纯粹是为了使用而使用,盲目走极端,总觉得非网络不成气候。如有的教师在利用网络进行语文教学时,一堂课只在黑板上写了一个课题,让学生上机读课文,网上看课件,自己上网做习题,查答案。一节课下来,学生脑袋里什么印象也没有。有的教师把“网络技术”作为简单的“多媒体教学”;把“网络技术”作为教师演示工具;单纯的使用计算机网络系统获取教学信息。比如一位老师在进行《观沧海》的教学时,只在屏幕演示了一个曹操在山顶看海的画面,这是学生在头脑中可以很轻松地呈现的,这未能发挥媒体真正的作用。如果此时教师用短片展示曹操作为政治家、军事家的雄才伟略,学生对本诗中的意境的理解必会更加深刻。
  教学实践表明,音像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于语文课堂,如果控制不当就会成为干扰因素。例如,教学有关名山大川、花木鸟兽的课文,教师不惜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制作、放映相关的多媒体课件。这些课件虽然让人耳目一新,一时带给学生强烈的视听冲击,引起多感官的兴奋刺激,但其占用的课堂时间,远远超过学生对文本解读和品味的时间。在许多“观摩课”上,学生看看录像、听听音乐、谈谈感想,似乎“有声有色”,热热闹闹,却往往成了中看不中用的“作秀课”。学生看得津津有味,听得如痴如醉,甚至于眉飞色舞,喜形于色,但过后却犹如过眼云烟,对课文内容一知半解。在教学中,我们不能把先进的现代的网络误认为教学手段的绝招。任何媒体都有其自身的优势和局限性,我们在运用时,应清醒地认识其利弊,以取其精华,去其不足。要切记:媒体仅仅是一种手段和工具。
  
  四、课堂评价从低俗的一味褒扬走向客观公正的发展性评价。虚假的表扬更是一种伤害。
  
  新课程教学要求教师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尊重学生的人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于是不少教师在课堂上一味追求好听的评价,以此来活跃气氛,调动学习积极性。殊不知,如果我们老师一味追求讲“好听的话”,对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有相当大的负面影响。我们很难确定听惯了“好听的话”的孩子,会怎样应对挫折,他们还能听取忠告、明辨是非、认识自我吗?如果对回答错误的孩子仍然采用全盘的肯定,那是孩子的自尊心的最大的伤害。这是不是有点像古代奸臣对昏庸的皇帝的味道呢?对学生的错误回答不置可否,学生感觉到的只会是教师对他的漠视。评价的本质功能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评价应包括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实现目标程度以及学习进步程度和创造力等等的评价。评价要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同需求,促进其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和发展的独特性。如果仅仅是笼统的赞扬,将无助于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举例来说吧,一学生扮演曹操“观沧海”,读得有气无力,老师评价:“这个曹操怎么打了败仗啊?看见大海这么没有精神?”学生立即心领神会,再念时声如洪钟,气势豪迈。这位老师的评价可谓到位,机趣幽默融于其中,虽对学生作出了否定的评价,但绝没有嘲讽的味道,学生欣然接受。我想,所有老师也会为这样的评价叫好的。采用类似这样的评价,效果也确实不错,如:“你还差一点就成功了!”“你比老师当年强!”“不够完整,但这个方面谈得很精彩!”等,大大激励了学生,调动了他们交流的积极性,在课堂上愿意主动与老师、同学交流,形成了一种平等、融洽的氛围。我们必须清楚,课堂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与学生交流,在信息的相互反馈中指导、点拨学生。我们可以评价“离成功不远了!”但我们必须提醒他,问题出在哪?能够解决吗?启发他去思考、寻觅、发现,最终走向成功。只有这样,才凸现出评价的目的与价值。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虽然激励作用是评价最突出的特点,但也绝不能一味追求“好听的话”。我们不必也不能把课堂的评价简单化、极端化、形式化,我们心中绝不能产生“评价都好听、评价必须好听、评价为了好听”的想法。
  总之,新一轮课程改革实施以来,语文课堂教学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取得了可喜的变化。然而,在成绩面前我们也要反思一下我们的课堂教学,由于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存在着偏差和一些误解,我们有些教师淡化甚至完全舍弃了一些传统教学中的优秀方法。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语文课程的变革必然是一种扬弃。新课程改革不能为了“立”而破除一切,为“立”而求新求异,不能借改革之名回避传统和实际,甚至避开规律,当然更不能矫枉过正。我们必须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求真务实的作风,精确科学的方法,处理好课改中的诸多问题,才会有利于新课程改革的健康发展。
  
  李永才,教师,现居四川成都。
其他文献
这是一个老旧的故事,《论语·侍坐篇》记载: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谨;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
“用眼睛观察世界,用心灵感受世界,用理智认识世界,用文字表现世界。”作文集语文知识、观察能力以及思维能力为一体,是语文教学中的重头戏,也是语文教学中最棘手的一项内容。小学中年级作为作文教学承上启下的阶段,显得尤为重要,欲速则不达,如何让学生将“眼中之竹”化为“手中之竹”,是每位中年级语文老师孜孜以求的难题。我觉得,塑造优效作文课堂,首先要营造优质作文氛围。    一.关于选材    面粉发酵需要酵
战国时期的游说家,往往凭借其高超的游说技巧和独特的人格魅力,游说列国,可谓“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有人形容游说之士“星流电耀”,形容游说之徒“风扬电激”,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其纵横捭阖、波澜云诡、辩丽激荡的游说风采而言。荀悦说:“饰辨辞,设诈谋,驰逐於天下,以要时势者,谓之游说。”(《前汉纪·孝武皇帝纪一卷第十》)尽管在战国这样一个礼崩乐坏的时期,言“利”已成为时代的主旨,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副激励读书人勤奋学习的传统对联,其实一直都是被人们错用了的。“径”应该写作“胫”。也许目前有相当多的教师还不知道应该是这个字。既然如此,那么笔者在此就有说清楚的必要了。   一直以来,出版物中的文字差错,首屈一指的是别字。根据别字识别的难易程度,可分为三个等级:显性别字,隐性别字和潜性别字。显性别字具有比较明显识别的标志,稍有语文基础的人,一眼便能分辨出来;隐
伍山石窟  王煜昱    异石、幽洞、奇潭、落英……这就是你——伍山石窟。古梯层层爬青藤,清潭波光映石壁。奇异的伍山石窟,你以你自己独特的风姿,吸引了多少游人踏上这片美丽的土地……  那雄伟的大剑门,屹立在两块巨石的包夹中。恰似一柄尚未出鞘的利剑,任凭电闪雷鸣,依旧稳如泰山。古代的工匠在石壁上刻下的“蝌蚪文”,虽然岁月的风雨消磨了它的痕迹,但那隐约可见的圈圈点点,谱写出古代人民战胜大自然的壮丽诗篇
当今社会,语文教学最重要的就是读和写,读是写的基础。写是知识的外在体现,如何才能让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这就需要我们做好以下工作。    一、指导学生学会读    要想真正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首先是加强阅读教学,它被尊为“学习之母,教育之本”。吕叔湘先生早就说过,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首先需要大量地阅读。扩大学生地阅读知识面和开拓学生的视野,这是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我们应当给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对话过程不仅要让学生获得知识,更主要的是使其了解和掌握知识获得的过程,形成与他人合作的意识,最终实现“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认知”“学会做人”。对话过程的优劣决定着阅读教学的成败。教学的魅力,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对话过程的魅力。阅读教学呼唤精彩的对话。精彩的对话必须建立在对教材的深入钻研,对学生有民主平等的思想,具有丰富的形式,关
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布鲁纳认为:“学习最好的动机是对本门课程的兴趣。”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思想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是的,源自内心的热爱、迷恋和追求才是作文创新的发动机和动力源。现实中有一些学生很聪明,智商颇高,但他们缺乏作文的兴趣,缺乏激情,因而他们的作文也写得很糟糕。这从反面证明了作文情商的重要性。所以,创新作文教学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充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引爆写
田谷华,男,1962年3月生,华中师范大学政治教育本科毕业,教育硕士在读。湖北教育理事会副理事长。从事教育管理工作多年,现任湖北省蕲春县教育局副局长、县一中校长。曾获湖北省优秀教育工作者等荣誉称号,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教育论文多篇。    湖北省蕲春一中是一所植根于医圣故里的崇文沃土、沐浴着“教授县”的重教春风而不断发展壮大的传统重点中学,是湖北省首批重点中学之一,是全国“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
随着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活动单导学模式逐渐被引入到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上,但在探索和实施活动单导学模式过程中,不少老师认识上还存在一些偏差,还有不少需要解决的问题。不少老师不能准确理解和把握活动单导学模式的内涵,以为在课堂上把学生一分组,把几张课桌重新一拼凑,放任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自主”讨论,整个堂课上老师在一旁,放任学生自由发挥,对学生讨论的结果缺乏正确的引导,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因此,如何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