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之我见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xvm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社会,语文教学最重要的就是读和写,读是写的基础。写是知识的外在体现,如何才能让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这就需要我们做好以下工作。
  
  一、指导学生学会读
  
  要想真正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首先是加强阅读教学,它被尊为“学习之母,教育之本”。吕叔湘先生早就说过,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首先需要大量地阅读。扩大学生地阅读知识面和开拓学生的视野,这是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我们应当给学生提供阅读的书目,引导他们在理解阅读材料的内容和形式时,要进行多种方法的思维练习,还要分期分批检查他们的阅读情况,应要求学生多做阅读笔记,多与同学们交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学生读文章,教师首先要告诉他们,对所读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进行分析评价,这是学生阅读文章的最高要求,属于文章的鉴赏范畴。而这一点,恰恰是我们学生的弱点所在。为此,教师应做好基础知识的教学,教育学生应具备一定的思想、理论水平,还应具备正确的审美观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当然,要能够分析、评价文章的表达技巧,首先得让学生明确表达技巧的含义。它包括文章的选材、剪裁、布局谋篇的结构安排,语言的运用和锤炼等。如王安石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一个“绿”字使我们顿时感到这首诗的妙处所在,它写出了春风悄无声息来临的情态,以及春天江南的湿润和光泽等,富有拟人情态。另外还有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的运用等等,这一切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时加强指导,真正让学生掌握阅读的技巧,把阅读的知识真正转化成个人的能力。让其在感兴趣的阅读中获得知识。
  
  二、指导学生学会写
  
  学生有了对文章的阅读,就要把它转化成个人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对语文知识的掌握。写是说的最好形式,是语文知识的外在体现,而要想写好,教师必须做一番指导。首先让学生审好题,这是学生写好作文的第一要素。然后让学生确定文章的体裁和中心,把握角度选择材料。确定重点,采用恰当的表现方式,把自己从阅读和生活中学来的知识和得来的信息融会贯通,真正做到下笔如有神。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能思想感情真实、健康,内容充实,中心明确,条理清楚。才能真正称得上是优秀的作文,而这一切。都是学生在读了大量的文章后,才能做到的。
  另外,写作需要有思维力、想象力、观察力和体验感觉力等,学生没有大量的阅读知识是写不出好文章的。为此,指导学生学会写作是学好语文成功的关键。
  
  三、强调“改”
  
  有阅读作为基础,写好作文是学好语文的一种验评。忽略了作文修改教学,阅读永远是空架子,教师只有对学生的作文精心修改,让学生,自己批改和同学间互改,学生才能在修改中找出差距和不足,在以后的学习中,真正懂得应怎样读、怎样写,做到读与写的有机结合、统一。晃晗先生在《谈写文章》中指出,一篇好文章必须经历多次修改,他主张,“一篇文章写成之后,要读一遍,改一遍,多读几遍,多改几遍”。改只是学生主观的问题,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加强个别指导,让他从已有的知识中。寻求自身写作的不足。如果教师能结合已有的写作知识,对作文进行讲评,指导学生进行文章的修改。那么就能在写作中真正深入理解写作知识,并且能把有关的写作知识和阅读知识在语文写作过程中转化成能力。可见要想写好作文,改是何等的重要。
  
  四、教会学生“做”
  
  学生阅读了大量文章。写作和修改了大量作文,我们还要从阅读教学中得出好文章的成功所在。从学习中总结经验,得出恰当正确的方法。这样在学习中,学生真正掌握了如何学语文,做到不要老师教,自己懂得怎样学,从自学中获得知识,既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又留给了学生自学的时间,在学习中得出了真正的理论经验,使其在终生学习中得以享用和真正提高语文成绩。学生真正达到了在学习中懂得我该怎样做和怎样让我做的时候,学习语文也就成为了他们的乐趣所在。这样我们又何愁不能提高语文成绩呢?到那时,我们当教师的要真正处理好一桶水与一杯水的关系,因为我们的学生已经长“大”。
  我们提倡的重视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只有真正的从“读”和“写”来人手,才能使我们的语文教学步入现代化的轨道。我们只有打破传统的以课本为主的教学原则,只有冲破原有的“旧框框”。挣脱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才能踏出一条探索创新,提高语文教学水平,为培养新世纪人才服务的素质教育之路。正像歌德所言:“就连最大的天才,如果想单纯凭他特有的内在自我去应付一切,他决不会有多大的成就。”创新我们的语文教学。就是提出了加强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在学习语文中的地位,这正是素质教育的体现,也真正能体现一个新的语文教学的规律。
其他文献
“写出自己真实的感受、体验、感悟”,“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这是新课标对学生作文的要求。反思我们的作文教学细节就会发现,学生在写作时,思绪一般都会进入自己熟悉的生活,把生活中的一些画面记录下来,形成美文。学生作文就是心灵的写照,是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当然也是对客观世界的初步认识。  教师,是教学情景的预设者,作文教学可以采取贴近学生心灵的一系列预设,有计划,有步骤,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作文兴趣
一直都认为,只有路经生活坎坷的,才能写出那样悲伤,隽永而又优美的文章。归有光一生遭遇忧伤,八岁丧母,由祖母抚养长大,二十九岁丧妻,四十三岁丧子,人生旅途颇为坎坷艰辛,尝尽人世间的生离死别。他这一生中,不停地在时光中挣扎,不停地在对生命进行感叹和扣问。终于发现,世间最痛苦的事,不是疾病不是贫穷,而是身边所有的人都离开了,独剩自己活在在空阔辽远的天地间,孤单而又绝望。  让我们拨开时光的雾霭,循着归有
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必须抓住教学的切入点,并在“课程性質与地位”里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在“课程的基本理念”部分更是明确“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也有明确的提法,“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
情境教学,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情境中动情,充分感受语言中所包含的情感因素,帮助学生迅速而准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的发展,达到在情境中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的目的。  那么,怎样才能发挥好语文教学中的情境效应,激活课堂,营造出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呢?    一、感知——创设
从教学楼到宿舍是一段坑洼小路,从宿舍到教学楼还是一段坑洼小路。  师生每天从坑洼之中走过,又从坑洼之中走来。任谁也无从记起在这重复的步履中摔过多少次跤?任谁也无从想起从坑洼之中升腾起的叹息?  每逢雨季,师生依旧从坑洼路上纷至沓来,又纷至沓去。也许是如此平凡的、平常的生活惯了,脚下的路啥时平整了些,啥时见路边绿了些也无人问津。我因常年忙于班务工作,适当起早到校办公渐成习惯。一个雨雾朦胧的春晨,我照
这是一个老旧的故事,《论语·侍坐篇》记载: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谨;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
“用眼睛观察世界,用心灵感受世界,用理智认识世界,用文字表现世界。”作文集语文知识、观察能力以及思维能力为一体,是语文教学中的重头戏,也是语文教学中最棘手的一项内容。小学中年级作为作文教学承上启下的阶段,显得尤为重要,欲速则不达,如何让学生将“眼中之竹”化为“手中之竹”,是每位中年级语文老师孜孜以求的难题。我觉得,塑造优效作文课堂,首先要营造优质作文氛围。    一.关于选材    面粉发酵需要酵
战国时期的游说家,往往凭借其高超的游说技巧和独特的人格魅力,游说列国,可谓“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有人形容游说之士“星流电耀”,形容游说之徒“风扬电激”,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其纵横捭阖、波澜云诡、辩丽激荡的游说风采而言。荀悦说:“饰辨辞,设诈谋,驰逐於天下,以要时势者,谓之游说。”(《前汉纪·孝武皇帝纪一卷第十》)尽管在战国这样一个礼崩乐坏的时期,言“利”已成为时代的主旨,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副激励读书人勤奋学习的传统对联,其实一直都是被人们错用了的。“径”应该写作“胫”。也许目前有相当多的教师还不知道应该是这个字。既然如此,那么笔者在此就有说清楚的必要了。   一直以来,出版物中的文字差错,首屈一指的是别字。根据别字识别的难易程度,可分为三个等级:显性别字,隐性别字和潜性别字。显性别字具有比较明显识别的标志,稍有语文基础的人,一眼便能分辨出来;隐
伍山石窟  王煜昱    异石、幽洞、奇潭、落英……这就是你——伍山石窟。古梯层层爬青藤,清潭波光映石壁。奇异的伍山石窟,你以你自己独特的风姿,吸引了多少游人踏上这片美丽的土地……  那雄伟的大剑门,屹立在两块巨石的包夹中。恰似一柄尚未出鞘的利剑,任凭电闪雷鸣,依旧稳如泰山。古代的工匠在石壁上刻下的“蝌蚪文”,虽然岁月的风雨消磨了它的痕迹,但那隐约可见的圈圈点点,谱写出古代人民战胜大自然的壮丽诗篇